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讲义▪P28

  ..续本文上一页] 得无生法忍即是阿鞞跋致地:《大智度论》卷28,大正25,263c1-264a10。

   [3] 得无生忍菩萨神通自在:《大智度论》卷77,大正25,602a14-28。

   [4] 得无生忍菩萨寿命自在:《大智度论》卷90,大正25,698b15-20。

  92 「般若将入毕竟空,绝诸戏论」:

  《大智度论》卷71,大正25,556b26-28:般若波罗蜜能灭诸邪见烦恼戏论,将至毕竟空中;方便将出毕竟空。

  93 《大智度论》卷75,大正25,590c11-13:菩萨过声闻、辟支佛地,得无生法忍授记更无余事,唯行净佛世界、成就众生。

  94 佛、菩萨、众生共同庄严佛土:

  [1]《大智度论》卷50,大正25,418b14-17:

  净佛世界者,有二种净:一者、菩萨自净其身,二者、净众生心令行清净道。以彼我因缘清净故,随所愿得清净世界。

  [2]《大智度论》卷92,大正25,708c15-709a4:

  三业清净非但为净佛土,一切菩萨道皆净此三业,初净身口意业,后为净佛土,自身净,亦净他人。何以故?非但一人生国土中者,皆共作因缘,内法与外法作因缘,若善若不善。多恶口业故,地生荆棘;谄诳曲心故,地则高下不平;悭贪多故,则水旱不调,地生沙砾。不作上诸恶故,地则平正,多出珍宝。如弥勒佛出时,人皆行十善故,地多珍宝。问曰:若布施等诸善法得净佛土果报,何以但说净三业?答曰:虽知善恶诸法是苦乐因缘,如一切心心数法中,得道时智慧为大,摄心中定为大,作业时思为大,得是思业已,起身口意业,布施、禅定等以思为首,譬如缝衣以针为导。受后世果报时,业力为大,是故说三业则摄一切善法。意业中尽摄一切心心数法,身口则摄一切色法。人身行三种福德具足,则国土清净。内法净故,外法亦净,譬如面净故,镜中像亦净。

  95 「无庄严为庄严」: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5,大正8,248c10-249a9: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大庄严,应萨婆若心不生是念:我教若干人住檀那波罗蜜,不教若干人住檀那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亦如是。不生是念:我教若干人住四念处,不教若干人住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亦不生是念:我教若干人令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一切种智,亦不教若干人令得须陀洹果乃至一切种智…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大庄严。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从佛所闻义,菩萨摩诃萨无大庄严为大庄严,诸法自相空故。所谓:色,色相空;受想行识,(受想行)识相空…乃至十八不共法,十八不共法相空;菩萨,菩萨相空。世尊!以是因缘故,当知菩萨摩诃萨无大庄严为大庄严。

  96 「普庄严」:

  [1]《华严经》卷65,大正10,348b13-c10:善财入(慈行童女宫殿)已,见毗卢遮那藏殿,玻璃为地,琉璃为柱,金刚为壁,阎浮檀金,以为垣墙,百千光明,而为窗牖,阿僧祇摩尼宝而庄校之。宝藏摩尼镜,周匝庄严,以世间最上摩尼宝而为庄饰,无数宝网罗覆其上。百千金铃出妙音声,有如是等不可思议众宝严饰。其慈行童女,皮肤金色,眼绀紫色,发绀青色,以梵音声而演说法。善财见已,顶礼其足,繞无数匝,合掌前住,作如是言: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我闻圣者善能诱诲,愿为我说。时慈行童女告善财言:善男子!汝应观我宫殿庄严。善财顶礼,周遍观察,见一一壁中、一一柱中、一一镜中、一一相中、一一形中、一一摩尼宝中、一一庄严具中、一一金铃中、一一宝树中、一一宝形像中、一一宝璎珞中,悉见法界一切如来。从初发心修菩萨行,成满大愿,具足功德,成等正觉转妙*轮,乃至示现入于涅槃,如是影像靡不皆现,如净水中普见虚空日月星宿所有众像,如此皆是慈行童女过去世中善根之力。尔时善财童子忆念所见诸佛之相,合掌瞻仰慈行童女。尔时童女告善财言:善男子!此是般若波罗蜜普庄严门,我于三十六恒河沙佛所求得此法。

  [2]《华严经疏》卷57,大正35,932c27-933a2:名般若普庄严者有二义:一、由般若照一切法,依中有正,一中有多故,所得依无所不现。般若中云:「了色是般若,一切法趣色」,即其义矣。二、由能证般若已,具诸度庄严故,所证所成亦庄严无尽。

  97 [1]《杂阿含经》卷10(267经),大正2,69c:比丘!心恼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比丘!我不见一色种种如斑色鸟,心复过是。所以者何?彼畜生心种种故色种种。是故比丘!当善思惟,观察于心。诸比丘!长夜心贪欲所染,瞋恚、愚痴所染;心恼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比丘当知!汝见嗟兰那鸟种种杂色不」?答言:「曾见,世尊」!佛告比丘:「如嗟兰那鸟种种杂色,我说彼心种种杂,亦复如是。所以者何?彼嗟兰那鸟心种种故,其色种种。是故当善观察思惟于心,长夜种种贪欲、瞋恚、愚痴所染;心恼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譬如画师、画师弟子,善治素地,具众彩色,随意图画种种像类。」

  [2]《日译南传大藏经》第14卷,p.237:比丘众!随其心杂染,则众生杂染;随其心净,则众生清净。

  [3]《大毗婆沙论》卷142,大正27,731b11-12;《显宗论》卷5,大正29,795b27;《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4,大正3,306b25-26;《维摩诘所说经》卷上,大正14,538c。

  [4] 参考惠敏法师〈「心净则佛土净」之考察〉一文,收在《中华佛学学报》第十期,民86年7月出版,p.25-44。

  98 印顺导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755说:《金刚般若》说:「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这样形式的三句,《金刚般若》多有这样的语句。第一句举法──所听闻的,所见到的,所修学的,所成就的;第二句约第一义说「即非」,第三句是世俗的假名。《金刚般若》的三句,相信是「中品般若」的二谛说,经简练而成为公式化的。从这些看来,《金刚般若》的成立,最早也是「中品般若」集成的时代。

  99 《中论》卷4,大正30,32c:

  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

  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

  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

   ※详参印顺导师《中观论颂讲记》,p.445-452。

  100 详参印顺导师《般若经讲记》,p.110。

  101 [1]《大智度论》卷9,大正25,121c26-29:

  佛有二种身:一者、法性身。二者、父母生身。是法性身,满十方虚空无量无边,色像端正相好庄严,无量光明无量音声,听法众亦满虚空。(此众亦是法性身,非生死人所得见也。)

  [2]《大智度论》卷29,大正25,273b17-18:

  或有菩萨,得无生法忍法性生身,在七住地,住五神通,变身如佛,教化众生。

  [3]《大智度论》卷43,大正25,371a25-29:

  心不生邪见烦恼戏论,即时得心清净,心清净果报故得身清净,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庄严其身。得三种清净故,破诸虚诳取相之法,受法性生身。所谓常得化生,不处胞胎。

  [4]《大乘义章》卷1,大正45,123c14-17:

  菩萨得无生法忍,舍肉身,次受后身,名为法身。所以者何﹖体无生忍力,无诸烦恼,亦不取二乘证,又未成佛,于其中间所受之身,名为法性生身。

  [5] 印顺导师《胜鬘经讲记》p.147:

  《大智度论》说︰「七地菩萨舍虫身。」他是主张七地菩萨得无生法忍的,舍虫身即舍分段身。一般众生的身体,是一大虫聚。因为是虫聚,所以有病有老有死。今七地菩萨舍虫身而得法性生身──意生身,虽有剎那生灭,而不再有一般的病老死苦。由此,七地菩萨以前有分段生死,七地以后有变易生死的意生身。

  ※另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514,大正7, 627b12-18;《大智度论》卷73,大正25,572b18-23。

  102 [1]《大智度论》卷30,大正25,278a18-b2:

  佛身有二种:一者、真身;二者、化身。众生见佛真身,无愿不满。佛真身者,满于虚空,光明遍照十方,说法音声亦遍十方;无量恒河沙等世界满中大众,皆共听法;说法不息,一时之顷,各随所闻而得解悟。如劫尽已,众生行业因缘故,大雨澍下,间无断绝,三大所不能制;唯有劫尽十方风起,更互相对,能持此水。如是法性身佛有所说法,除十住菩萨,三乘之人皆不能持;唯有十住菩萨不可思议方便智力,悉能听受。众生其有见法身佛,无有三毐及众烦恼,寒热诸苦一切皆灭,无愿不满。

  [2] 卢山慧远《大乘大义章》卷上,大正45,122c29-123a13:

  真法身者,遍满十方虚空法界,光明悉照无量国土,说法音声常周十方无数之国,具足十住菩萨之众,乃得闻法。从是佛身方便现化,常有无量无边化佛,遍于十方,随众生类若干差品,而为现形。光明色像,精粗不同。如来真身,九住菩萨尚不能见,何况惟越致及余众生。所以者何?佛法身者,出于三界,不依身口心行,无量无漏诸净功德本行所成,而能久住,似若泥洹。真法身者,犹如日现,所化之身同若日光,如《首楞严经》灯明王佛寿七百阿僧祇劫,与此释迦同,是彼一身无有异也。若一佛者,此应从彼而有,法性生佛所化之佛,亦复如是。

  103 [1] 须弥山:须弥,梵名Sumeru,巴利名同。又作苏迷卢山、须弥卢山、须弥留山、修迷楼山。略作弥楼山(梵Meru)。意译作妙高山、好光山、好高山、善高山、善积山、妙光山、安明由山。原为印度神话中之山名,佛教之宇…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