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斷,即是無生忍者,何以言不如?
答曰:信行等人,無大悲,舍衆生故不如。無方便力,不能于涅槃自反。譬如衆水會恒河,俱入大海;欲入海時,水勢湊急,衆生在中,無能自反,唯有大力者乃能自出。
複次,諸余賢聖智、斷成就,菩薩始得無生忍而力能過之,是故勝。智、斷功德雖成就,不及菩薩初忍。譬如大臣,功業雖大,不及太子。
複次,暖、頂、忍法,是小乘初門;菩薩法忍,是大乘初門。聲聞、辟支佛雖終成,尚不及菩薩初入道門,何況成佛!
問曰:聲聞、辟支佛法,是小乘,菩薩是大乘,雲何言二乘智、斷即是菩薩無生忍?
答曰:所緣同,如、法性、實際亦同,利鈍智慧爲異。又有無量功德,及大悲心守護故勝。
※參見:【經】《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22〈通學品第74〉(大正8,381b23-c2)(《大智度論》卷86,大正25,659c5-13)。【論】《大智度論》卷86,大正25,662b16-24。
85 《妙法蓮華經》卷1,大正9,7b26-c9:
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別說叁。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謂阿羅漢、辟支佛者,不聞不知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羅漢,非辟支佛。又舍利弗!是諸比丘、比丘尼,自謂已得阿羅漢是最後身究竟涅槃,便不複志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當知此輩皆是增上慢人。所以者何?若有比丘實得阿羅漢,若不信此法,無有是處,除佛滅度後現前無佛。所以者何?佛滅度後,如是等經,受持讀誦解義者,是人難得。若遇余佛,于此法中便得決了。舍利弗!汝等當一心信解受持佛語,諸佛如來言無虛妄,無有余乘,唯一佛乘。
86 《雜阿含經》卷41(1129經),大正2,298c29-299a7:
有四沙門果,何等爲四?謂: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何等爲須陀洹果?謂叁結斷,是名須陀洹果。
何等爲斯陀含果?謂叁結斷,貪恚癡薄,是名斯陀含果。
何等爲阿那含果?謂五下分結斷,是名阿那含果。
何等爲阿羅漢果?若彼貪欲永盡,瞋恚永盡,愚癡永盡,一切煩惱永盡,是名阿羅漢果。
87 「無诤叁昧」之意義:
《大毗婆沙論》卷179,大正27,898a13-899a6:
雲何無诤行,乃至廣說?
問:何故作此論?
答:爲欲分別契經義故。如契經說:我弟子中善現苾刍住無诤行第一。雖作是說,而不廣辯。雲何無诤行?無诤名何法?彼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所不說者,今應說之,故作斯論。
問:雲何無诤行?
答:一切阿羅漢善達內時,外不如是,若亦善達外時,名無诤行。雲何內時?謂自相續中所有煩惱。雲何外時?謂他相續中所有煩惱。遮此煩惱,名爲善達。一切阿羅漢于自相續所有煩惱,皆已遮斷;于他相續所有煩惱,則不決定;若亦能遮,名無诤行。
有說:時謂叁時:即日初分、日中分、日後分。于此叁時,製諸煩惱,名爲善達。一切阿羅漢于自相續叁時煩惱,皆已製斷;于他相續叁時煩惱,則不決定。若亦能製,名無诤行。
有說:時謂六時:即日夜各初、中、後分。于此六時製諸煩惱,名爲善達。一切阿羅漢于自相續六時煩惱,皆已製斷;于他相續六時煩惱,則不決定。若亦能製,名無诤行。
尊者妙音說曰:非謂無有自相續中煩惱故,名無诤行;但以能遮他相續中煩惱诤故,名無诤行。所以者何?诤是對他之名,非對自故。
問:何故遮製煩惱,名爲善達?
答:要由方便覺慧現前,方能遮製自他煩惱故名善達。
問:無诤名何法?
答:令他相續無雜穢轉,謂諸煩惱能爲津潤垢膩雜穢,得無诤者,不爲他相續中煩惱之所津潤垢膩雜穢,即是遠離他相續中諸煩惱義。
有說:此文應言:于他相續無遺余轉,謂得無诤者,如于自相續煩惱永斷無余;如是于他相續煩惱,亦能遮製令無有余;即是遍遮他相續中應令彼起諸煩惱義。
有說:此文應言:于他相續無差別轉,謂得無诤者,如能遮親相續中煩惱,令其不生;如是亦能遮怨及中相續中煩惱,令其不起;即是平等遮製他相續中諸煩惱義。
問:善達外時,無雜穢轉有何差別?
答:善達外時,謂慧無雜穢轉,謂煩惱不起。
複次,彼阿羅漢行五種法,令他相續煩惱不起。何等爲五?一、淨威儀路;二、應時語默;叁、善量去住;四、分別應受不應受;五、觀察補特伽羅。
淨威儀路者:彼阿羅漢先一處坐,若他來者即觀其心:以何威儀令不起結?若知由此生彼結者,即便舍此住余威儀。若不起結,即如本住先住。余威儀亦爾。
應時語默者;彼阿羅漢見他來時便觀其意:爲應與語?爲應默耶?觀已若見語起彼結,雖極欲語,即便默然。若見由默起彼結者,雖不欲言,而便與語。若涉道路見二人來,即觀:誰應先可與語?觀已,若見與此語時,彼起結者,即與彼語。與彼亦然。若俱與語而起結者,即便默然。俱默亦爾。若語、若默俱起結者,即爲避路令不起結。
善量去住者:彼阿羅漢隨所住處即便觀察:我爲應住?爲應去耶?若見住時,起他結者,處雖安隱,資具豐饒,隨順善品,而便舍去。若見由去,生他結者,處雖不安,資緣匮乏,不順善品,而便強住。
分別應受不應受者:彼阿羅漢若有施主以資具施,即觀其心:爲應受?爲不應受?觀已,若見受起彼結,雖是所須,而便不受。若見不受起彼結者,雖所不須,而便故受。
觀察補特伽羅者:彼阿羅漢爲乞食故,將入城邑裏巷他家,觀察此中男女大小,勿有因我起諸煩惱。若知不起,便入乞食。若知起者,雖複極饑,而便不入。無如是事爲分別故,假使一切有情,因見我故起煩惱者,我即往一無有情處斷食而死,終不令他因我起結。
彼阿羅漢修行如是五種行法,則能遮他相續煩惱,令不現前。
問:何故阿羅漢已得解脫,而修此法自拘縛耶?
答:彼阿羅漢先是菩薩種性,不忍有情造惡招苦,爲拔彼故,恒作是念:我無始來與諸有情互起纏縛,輪回五趣,受諸劇苦;我幸得免,複應救彼。又作是念:我無始來或作倡妓,或淫女等鄙穢之身,百千衆生于我起結,尚由此故,長夜受苦,況我今者離貪恚癡,爲世福田,于我起結,而不招苦!故我今者不應複作煩惱因緣。故阿羅漢雖自解脫,而爲有情起無诤行。
※《大智度論》卷11(大正25,136c23-137a21)。
88 得無生忍:
[1]《大般若經》卷529,大正7,714c1-3:雲何名爲無生法忍?謂令一切煩惱不生,微妙智慧常無間斷,觀一切法畢竟不生,是故名爲無生法忍。
[2]《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16,大正8,341b1-6:是阿惟越致菩薩摩诃薩,以是自相空法,入菩薩位,得無生法忍。何以故名無生法忍?是中乃至少許法不可得,不可得故不作,不作故無生,是名無生法忍。菩薩摩诃薩以是行類相貌,當知是阿惟越致菩薩摩诃薩。
[3] 印順導師〈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偈頌講記〉《華雨集》第一冊,p.140-141:不退轉的菩薩,得無生法忍。忍是一種智慧,與忍辱的意思是不同的。此處,可以將這忍字解釋爲透徹的認知,即能夠將事物在內心中認得清清楚楚,能夠透徹地了解它,這便是忍;所以忍是智慧的別名。能夠證悟一切法不生不滅的智慧,即稱之爲「無生法忍」。所以忍所通達的所緣境界,是無生,一切法不生不滅的真理。
89 釋迦菩薩在過去第二阿僧祇劫滿時,得燃燈佛授記。
※覆發掩泥:
[1]《佛本行集經》卷3,大正3,667c3-20:
時然燈佛以神通力,變一方地,如稀土泥。時彼人衆見此路泥,各各避行,無有一人入于泥者。我時行見,速往泥所,見彼泥已,即生此念:如是,世尊!雲何令踐此泥中行?若泥中行,泥汙佛腳,我今乃可將臭肉身于此泥上作大橋梁,令佛世尊履我身過。我時即鋪所有鹿皮,解發布散,覆面而伏,爲佛作橋。一切人民未得踐過,唯佛最初蹈我發上。如是供養然燈佛多陀阿伽度、阿羅呵、叁藐叁佛陀故,複生是念:願此然燈如來世尊及聲聞衆,足蹈我身及頭發上,渡于此泥。複發此願:願未來世得作佛時,如今然燈如來無異,如是威德,如是勢力,作天人師。又願:我今盡此身命,若然燈佛不授我記,我終不起于此泥中。當是童子布身發時,是時大地六種震動,所謂東湧西沒,西湧東沒,南湧北沒,北湧南沒,中湧邊沒,邊湧中沒。
[2]《大智度論》卷4,大正25,87a7-19:
如是菩薩一阿僧祇過,還從一起。初阿僧祇中,心不自知:我當作佛?不作佛?二阿僧祇中,心雖能知:我必作佛,而口不稱:我當作佛。叁阿僧祇中,心了了自知得作佛,口自發言,無所畏難:我于來世當作佛──釋迦文佛。從過去釋迦文佛到剌那屍棄佛,爲初阿僧祇,是中菩薩永離女人身。從剌那屍棄佛至燃燈佛,爲二阿僧祇,是中菩薩七枚青蓮華供養燃燈佛,敷鹿皮衣,布發掩泥。是時燃燈佛便授其記:汝當來世作佛,名釋迦牟尼。從燃燈佛至毗婆屍佛,爲第叁阿僧祇,若過叁阿僧祇劫,是時菩薩種叁十二相業因緣。」
※另參《增壹阿含經》卷11,大正2,598c2-599a24;《大般若經》卷539,大正7,772b29-772c1。
90 窪:低陷,小水坑。
91 [1] 得無生法忍菩薩佛爲授記:
《大般若經》卷336,大正6,726b18-27:
佛告善現:如汝所見諸法實性,即是菩薩摩诃薩無生法忍,若菩薩摩诃薩成就如是無生法忍,便爲如來應正等覺授與無上正等菩提不退轉記。善現!若菩薩摩诃薩于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等殊勝功德,精進修行,常無懈惓,不證無上正等菩提、一切智智、大乘妙智,無有是處。所以者何?善現!是菩薩摩诃薩必已獲得無生法忍,乃至無上正等菩提,于所得法無退無減。
(《大智度論》卷74,大正25,579c21-580a16)
[2…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