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講義▪P26

  ..續本文上一頁水風災。〔按:上述由小千、中千輾轉集成的大千世界,謂之「叁千世界」,或「叁千大千世界」。是單指由小、中、大叁個「千世界」而言,並不是指叁千個大千世界。〕

  76 A、吉藏《百論疏》卷上之余(大正42,251a-b):

  闡陀論釋作首盧迦法,佛弟子五通仙第說偈名首盧迦(強河反;Zloka)。

  B、玄應《一切經音義》卷71(大正54,769a):

  室路迦(舊言輸盧迦,或雲首盧迦,又言首盧柯,案西國數經之法,皆以叁十二字爲一室路迦,又多約凡夫作世間歌詠者,也此則闡陁論中之一數也)。

   C、Zloka:《梵和大辭典》,p.1361:漢譯語有「偈、頌、詩、記句;名、名稱、名聞、贊頌;世俗名譽」;音譯詞有「室路迦、輸盧迦、首盧迦、首盧柯」。

  77 四預流支:「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詳參《雜阿含經》卷30,大正2,215b;《相應部》(五五)〈預流相應〉(日譯南傳一六下,p.228)。

  78 《妙法蓮華經》卷6,大正9,47c3-8:

  佛告常精進菩薩摩诃薩: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是人當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莊嚴六根皆令清淨。

  ※另請參見《妙法蓮華經玄贊》卷10,大正34,837b24。

  79 《妙法蓮華經》卷4,大正9,30c7-14:

  佛告藥王:又如來滅度之後,若有人聞妙法華經,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隨喜者,我亦與授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記。若複有人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妙法華經,乃至一偈,于此經卷敬視如佛,種種供養--華香、璎珞、末香、塗香、燒香、缯蓋、幢幡、衣服、伎樂,乃至合掌恭敬。藥王當知,是諸人等已曾供養十萬億佛,于諸佛所成就大願,愍衆生故生此人間。

  ※另請參見《妙法蓮華經玄贊》卷8,大正34,808a1-9。

  80 《瑜伽師地論》卷74,大正30,706c22-29:

  于大乘中有十法行,能令菩薩成熟有情。何等爲十?謂于大乘相應菩薩藏攝契經等法,書持、供養、惠施于他,若他正說恭敬聽聞,或自玩讀,或複領受,受已廣音而爲諷誦,或複爲他廣說開示,獨處空閑,思量觀察,隨入修相。問:如是十種法行,幾是能生廣大福德道?答:一切。問:幾是加行道?答:一,謂第九。問:幾淨障道?答:一,謂第十。

   ※另請參見印順導師《華雨集》第二冊〈十法行〉,p.114。

  81 《般若經》說:「般若爲諸佛母」:

  A、《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306,大正6,558b11-15:

  一切如來應正等覺,依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證一切法真如究竟,乃得無上正等菩提。由此故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能生諸佛,是諸佛母,能示諸佛世間實相。

  B、《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14,大正8,326a6-12:

  爾時,佛告須菩提:般若波羅蜜是諸佛母,般若波羅蜜能示世間相,是故佛依止是法行,供養恭敬尊重贊歎是法。何等是法?所謂般若波羅蜜。諸佛依止般若波羅蜜住,恭敬供養尊重贊歎是般若波羅蜜。何以故?是般若波羅蜜出生諸佛。

  C、《大智度論》卷34,大正25,314a18-b18:

  問曰:上欲得諸功德及諸所願,是諸事皆是衆行和合所成,何以故但說當學般若波羅蜜?

  答曰:是經名般若波羅蜜,佛欲解說其事,是故品品中皆贊般若波羅蜜。

  複次,般若波羅蜜,是諸佛母,父、母之中,母功最重;故佛以般若爲母,般舟叁昧爲父。叁昧唯能攝持亂心,令智慧得成,而不能觀諸法實相;般若波羅蜜,能遍觀諸法分別實相,無事不達,無事不成,功德大故,名之爲母。以是故,行者雖行六波羅蜜,及種種功德和合,能具衆願,而但說當學般若波羅蜜。

  複次,如般若後品中說:若無般若波羅蜜,余五事不名波羅蜜;雖普修衆行,亦不能滿具諸願。如種種畫彩,若無膠者,亦不中用。衆生從無始世界中來,雖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受世間果報已而複還盡。所以者何?離般若波羅蜜故。今以佛恩,以般若波羅蜜修行六事,故得名波羅蜜,成就佛道,使佛佛相續而無窮盡。

  複次,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普觀諸法皆空,空亦複空;滅諸觀,得無礙般若波羅蜜。以大悲方便力,還起諸功德業;此清淨業因緣故,無願不得。余功德離般若波羅蜜,無有無礙智慧。雲何言欲得諸願,當學檀波羅蜜等?

  複次,又以五波羅蜜離般若,不得波羅蜜名字。五波羅蜜如盲,般若波羅蜜如眼;五波羅蜜如壞瓶盛水,般若波羅蜜如盛熟瓶;五波羅蜜如鳥無兩翼,般若波羅蜜如有翼之鳥。如是等種種因緣故,般若波羅蜜能成大事。以是故言:欲得諸功德及願,當學般若波羅蜜。

  D、《大智度論》卷18,大正25,190b28-c2:

  諸佛及菩薩,能利益一切,般若爲之母,能出生養育,佛爲衆生父,般若能生佛,是則爲一切,衆生之祖母。

  E、《十住毗婆沙論》卷2,大正26,29c20-22:

  般若波羅蜜是諸佛母,方便爲父…以此二法出生諸佛。

  82 1、契經,2、應頌,3、記說,4、伽陀,5、自說,6、因緣,7、譬喻,8、本事,9、本生,10、方廣,11、希法,12、論議。另參《大毗婆沙論》卷126,大正27,659c。

  83 《大方廣佛華嚴經》(六十華嚴)卷26〈十地品第22之4〉,(大正9,564b7-565a11):

  菩薩摩诃薩已習七地微妙行慧,方便道淨,善集助道法,具大願力。諸佛神力所護,自善根得力,常念隨順如來力、無畏、不共法,直心深心清淨,成就福德智慧,大慈大悲不舍衆生,修行無量智道,入諸法本來無生、無起、無相、無成、無壞,無來、無去,無初、無中、無後,入如來智,一切心意識,憶想分別,無所貪著,一切法如虛空性,是名菩薩得無生法忍,入第八地,入不動地,名爲深行菩薩。一切世間所不能測,離一切相,離一切想,一切貪著,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壞,深大遠離,而現在前。

  譬如比丘得于神通,心得自在,次第乃入滅盡定,一切動心,憶想分別,皆悉盡滅。菩薩亦如是,菩薩住是地,諸勤方便身口意行,皆悉息滅,住大遠離。

  如人夢中欲渡深水,發大精進,施大方便,未渡之間,忽然便覺,諸方便事,皆悉放舍。菩薩亦如是,從初已來,發大精進,廣修道行,至不動地,一切皆舍,不行二心,諸所憶想,不複現前。

  譬如生梵世者,欲界煩惱不現在前。菩薩亦如是,住不動地,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乃至佛心、菩提心、涅槃心,尚不現前,何況當生諸世間心。佛子!是菩薩隨順是地,以本願力故。

  又諸佛爲現其身,住在諸地法流水中,與如來智慧爲作因緣。諸佛皆作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得是第一忍,順一切佛法。善男子!我有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汝今未得爲得,是故勤加精進,亦莫舍此忍門。善男子!汝雖得此第一甚深寂滅解脫,一切凡夫離寂滅法,常爲煩惱覺觀所害,汝當愍此一切衆生。

  又善男子!汝應念本所願,欲利益衆生,欲得不可思議智慧門。

  又善男子!一切法性,一切法相,有佛無佛,常住不異。一切如來不以得此法故說名爲佛,聲聞、辟支佛亦得此寂滅無分別法。

  善男子!汝觀我等無量清淨身相,無量智慧,無量清淨國土,無量方便,無量圓光,無量淨音,汝今應起如是等事。

  又善男子!汝今適得此一法明,所謂一切法寂滅無有分別,我等所得無量無邊,汝應精勤起此諸法。

  善男子!十方無量國土,無量衆生,無量諸法差別,汝應如實通達是事,隨順如是智。

  是菩薩諸佛與如是等無量無邊起智慧門因緣,以此無量門故,是菩薩能起無量智業,皆悉成就。

  諸佛子!若諸佛不與菩薩起智慧門者,是菩薩畢竟取于涅槃,棄舍利益一切衆生,以諸佛與此無量無邊起智慧門故,于一念中,所生智慧,比從初地已來乃至七地,百分不及一,無量無邊阿僧祇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所以者何?先以一身修集功德,今此地中,得無量身修菩薩道,以無量音聲,無量智慧,無量生處,無量清淨國土,無量教化衆生,供養給侍無量諸佛,隨順無量佛法,無量神通力,無量大會差別,無量身口意業,集一切菩薩所行道,以不動法故。

  佛子!譬人乘船欲渡大海,未至大海多用功力。入海以風,無複艱礙。一日之行過先功力,于百千歲,所不能及。菩薩亦如是,多集善根,乘大乘船,入菩薩所行大智慧海,不施功力,能近一切諸佛智慧,比本所行,若一劫,若百千萬劫,所不能及。」

  ※另參見《十住經》卷3(大正10,520c10-521b9);《大智度論》(卷10,大正25,132a18-b13);(卷29,272a);(卷48,405c-406a);(卷50,418a)。《成佛之道》(增注本)p.364。

  84 A、【經】《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15〈成辦品第50〉(大正8,328b):

  若叁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衆生,皆作信行、法行人、八人、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若智、若斷,不如是菩薩一日行深般若波羅蜜,忍、欲、思惟籌量。何以故?是信行、法行人、八人、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若智、若斷,即是菩薩摩诃薩無生法忍。(《大智度論》卷71,大正25,553ab9-18)

  B、【論】《大智度論》卷71,大正25,555a3-24:

  是時,諸天子贊歎般若波羅蜜,及行般若波羅蜜者,作是言:若叁千大千世界中衆生,皆作信行、法行,乃至辟支佛若智、若斷。智者十智;斷者二種斷:有殘斷,無殘斷。學人有殘斷,無學人無殘斷。不如是菩薩一日行深般若波羅蜜,何以故?是諸賢聖智、斷,皆是菩薩無生法忍。

  問曰:若諸賢聖智…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