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大智度论》卷11(大正25,143b28-c15),卷49(大正25,412a12-23),卷88(大正25,682b7-13)。
119 印顺导师《般若经讲记》,p.50。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1〈照明品〉(大正8,302 c17-28);《大智度论》卷40(大正25,498b7-13)。
120 须陀洹名初得法身:
《鸠摩罗什法师大义》卷1,大正45,126b28-c4:
法性者,有佛无佛,常住不坏,如虚空无作无尽。以是法,八圣道分、六波罗蜜等得名为法。乃至经文章句,亦名为法。如须陀洹得是法分,名为初得法身,乃至阿罗汉辟支佛,名后得法身。所以者何?罗汉、辟支佛得法身已,即不复生二界。
121 印顺导师《华雨集》(第二册),p.59-60:
在佛弟子,特别是有所证悟的圣弟子,崇仰佛功德的伟大;「法乳恩深」,深感佛的慈悲,越来越觉得佛是远超于一般出家圣弟子的。这才佛本来也称为「阿罗汉」,圣弟子(阿罗汉)也被称为「如来」,而现在,佛不再只是(圣弟子)「正觉」,而更进称为「无上等正觉」了。
122 五百部闻毕竟空,如刀伤心:
[1] 印顺导师《成佛之道》(增注本),p.376。
[2]《大智度论》卷63,大正25,503c1-5:
是声闻人,着声闻法、佛法,过五百岁后,各各分别有五部(宋元明三本、宫本:「五百部」)。从是已来,以求诸法决定相故,自执其法,不知佛为解脱故说法,而坚着语言故,闻说般若诸法毕竟空,如刀伤心。
123 若都毕竟空,云何分别有罪福报应等:
《中论》卷1(青目释),大正30,1b29-c7:
佛灭度后,后五百岁像法中,人根转钝,深着诸法,求十二因缘、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决定相,不知佛意,但着文字,闻大乘法中说毕竟空,不知何因缘故空,即生疑见:若都毕竟空,云何分别有罪福报应等?如是则无世谛、第一义谛,取是空相而起贪着,于毕竟空中生种种过。龙树菩萨为是等故,造此中论。」
124 若一切法皆非实有,菩萨不应为舍生死,精勤修集菩提资粮:
《成唯识论》卷3,大正31,16a6-15:
有执大乘遣相空理为究竟者,依似比量拨无此识及一切法,彼特违害前所引经,智断证修染净因果,皆执非实,成大邪见。外道毁谤染净因果,亦不谓全无,但执非实故。若一切法皆非实有,菩萨不应为舍生死,精勤修集菩提资粮。谁有智者为除幻敌,求石女儿,用为军旅?故应信有能持种心,依之建立染净因果,彼心即是此第八识。
125 从梵文a-pratiSThitena bodhi-sattvena来说可有两种解释:
[1] 以a-pratiSThitena为形容词,用以修饰bodhi-sattvena,而译作「被无住的菩萨」。
[2] 以bodhi-sattvena为动作的发出者,即以具格代替主格,以a-pratiSThitena为副词,表手法、手段,而译作「被菩萨以无住」。
126 忍之种类:
[1]《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376(大正6,944c8-26),卷378(大正6,953b22-c26)。
[2]《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3(大正8,390c11-26)。
[3]《大智度论》卷14、卷15(大正25,164b1-172a15),卷29(大正25,272a11-16)。
127 [1] 印顺导师《般若经讲记》,p.130。
[2] 印顺导师《大乘起信论讲记》,p.364:平常说忍辱,但是不计他人的恼害,这是忍的狭义。正确的忍的意义,即对于一切境界,心能不为所动。
128 [1] 印顺导师《成佛之道》(增注本)p.296:1、耐怨害忍,2、安受苦忍,3、谛察法忍:正确地思择而悟入佛法。
[2]《瑜伽师地论》卷42 (大正30,523a28-524c15):耐他怨害忍。安受众苦忍。法思胜解忍。
129 忍辱仙人:
[1]《贤愚经》卷2(12)「羼提波梨品第12」,大正4,359c8-360b7。
[2]《大智度论》卷14,大正25,166c2-21:
复次,行者常行慈心,虽有恼乱逼身,必能忍受。譬如羼提仙人,在大林中修忍行慈。时迦利王将诸婇女入林游戏,饮食既讫,王小睡息,诸婇女辈游花林间,见此仙人,加敬礼拜,在一面立。仙人尔时为诸婇女赞说慈忍,其言美妙,听者无厌,久而不去。迦利王觉,不见婇女,拔剑追踪,见在仙人前立,憍妒隆盛,瞋目奋剑而问仙人:汝作何物?仙人答言:我今在此修忍行慈。王言:我今试汝,当以利剑截汝耳鼻,斩汝手足,若不瞋者,知汝修忍。仙人言:任意!王即拔剑截其耳鼻,斩其手足,而问之言:汝心动不?答言:我修慈忍,心不动也!王言:汝一身在此无有势力,虽口言不动,谁当信者?是时仙人即作誓言:若我实修慈忍,血当为乳。即时血变为乳,王大惊喜,将诸婇女而去。是时林中龙神为此仙人雷电霹雳,王被毒害,没不还宫。以是故言于恼乱中能行忍辱。
[3]《大毗婆沙论》卷128(大正27,914c-915a)。
130 《长阿含经》卷12(大正1,75c6-10):
如来于过去、未来、现在──应时语、实语、义语、利语、法语、律语,无有虚也。佛于初夜成最正觉及末后夜,于其中间有所言说,尽皆如实,故名如来。复次,如来所说如事,事如所说,故名如来。
131 [1]《大智度论》卷2(大正25,71b):
佛功德无量,名号亦无量;此名取其大者,以人多识故。复有异名,名多陀阿伽陀等。云何名多陀阿伽陀(tathAgata)?如法相解;如法相说;如诸佛安隐道来,佛亦如是来,更不去后有中,是故名多陀阿伽陀。
[2] 印顺导师《如来藏之研究》,p.12-13:
多陀阿伽陀,一般译作如来,其实可以作三种解说。「如法相解」,是「如解」,约智慧的通达真如说,恰如一切法的实相而通达。「如法相说」,是「如说」,约恰如其分的说法说,所以说:「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如诸佛安隐道来」,是「如来」,约一切佛的平等解脱说。过去佛是这样的,从安隐道来成佛,现在佛也是这样的来成佛。「如」是平等不二的实相,佛就是如如的圆满体现者,与一切佛平等,所以叫如来。虽有这三种意义,而一般都译为如来,重于果德的成就(来)。如来为十号的最前者,佛为最后者,如来与佛,一般也可以通用。
132 《杂阿含经》卷12(294经),大正2,84a:
世尊告诸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诸比丘!彼愚痴无闻凡夫,无明所覆,爱缘所系,得此识身。彼无明不断,爱缘不尽,身坏命终,还复受身;还受身故,不得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所以者何?此愚痴凡夫本不修梵行,向正尽苦,究竟苦边故。是故身坏命终,还复受身;还受身故,不得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
133 《大智度论》卷35(大正25,320b):譬喻有二种:一者假以为喻;二者实事为喻。
134 「大乘」之意义:印顺导师《成佛之道》(增注本),p.255:
(1)就「相对」义而言:(A)殊胜大:超胜了小乘。(B)含容大:含容了小乘。
(2)就「绝待」义而言:(A)超胜到无所对待。(B)含容到无所不摄。
135 逮:obtains获得,attains获得、到达。
136 [1] 印顺导师《成佛之道》(增注本),p. 413:
三大阿僧祇劫有二种解说:(A)时间劫,(B)德行劫:以功德来计算。(依功德来计算,三大阿僧祇劫,一切菩萨修行成佛,都是一样的。)
[2] 印顺导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136:
修行三大阿僧祇劫成佛,是说一切有部的传说(可能与大众部相同),为后代北方的论师所通用,其实并不一定。所以《大智度论》这样说:「佛言无量阿僧祇劫作功德,欲度众生,何以故言三阿僧祇劫?三阿僧祇劫有量有限」。无量阿僧祇劫,《佛本行集经》也有此说,不一定是大乘者的创说。又梁译《摄大乘论释》说:「有五种人,于三阿僧 只劫修行圆满;或七阿僧祇劫;或三十三阿僧祇劫」。后二说,是梁译所独有的。《论》说七阿僧只劫,是「余部别执」,「别部执」,也应该是部派的异说。
137 印顺导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1061-1069「塔寺与塔寺比丘」一项中有详述中国、部派及大乘的「塔」义。
138 印顺导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58-67「塔的建筑与供养」一项中有详述律典中供佛塔的情况。
139 「香」:参考《佛光大辞典》,p.4005c-4007b。
140 「现世轻受」:
[1]《十住毗婆沙论》卷6(大正26,48c12-49b5):
《如来智印经》中说:「佛告弥勒!诸菩萨深心爱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有罪应在恶道受报,是罪轻微,后世受恶形,或多疾病,无有威德,生下贱家、贫穷家、邪见家、邪业自活家,生违意处、多忧愁处,国土破坏、聚落破坏、居家破坏、所爱破坏,不遇善知识,常不闻法,不得利养。若得麤弊,常不自供。能令下贱之所信敬,于诸大人不得信敬。修集诸福时,多有障碍,不得成就。诸根暗钝,习禅意乱。不得无漏觉意功德。不知经法,随宜所趣,乃至恶梦偿恶道报。」
又佛说:「人有小罪,今世可受报;是罪转多,便堕地狱。云何是人今世小罪转多,而堕地狱?有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无有大意,是人小罪,便堕地狱。云何是人有罪,今世应受报,罪不增长,不入地狱?有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有大志意,心无…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