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讲义▪P31

  ..续本文上一页拘阂。如是人有罪,不复增长,今世现受。譬如人以小器盛水,着一升盐则不可饮。若复有人以一升盐投于大池,尚不觉盐味,何况叵饮!何以故?水多盐少故;罪亦如是。」

  今世轻受:又如阿阇世害得道父王,以佛及文殊师利因缘故,重罪轻受。……又如阿输伽王以兵伏阎浮提,杀万八千宫人。先世施佛土故,起八万塔,常于大阿罗汉所听受经法,后得须陀洹道,即人身轻偿。如是等罪,多行福德,志意旷大,集诸功德故,不堕恶道。

  [2] 相关资料:

  ※《如来智印经》卷1(大正15,472b28-c17),《大乘智印经》卷4(大正15,485a27-b10)。

  ※《中阿含经》卷2〈业相应品.盐喻经第一〉(大正1,433a13-b12)。

  ※ 频婆娑罗王所证果位,《人仙经》卷1(大正1,214c2-6)、《大智度论》卷3(大正25,78a9-11)、《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毗奈耶》卷1(大正23,911a17)谓得须陀洹果,《观无量寿佛经》卷1(大正12,341c1-4)谓得阿那含果。

  ※《阿阇世王经》(大正15,389a10-406b9)、《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经》(大正15,406b20-428a26)。《大智度论》卷63(大正25,506b7-14)说:「五逆罪人,恶罪常覆心,疑今世、后世业果,何况能信甚深般若!虽复书经卷供养,望免恶罪,去般若大远。或有遇善知识,先世精进,福德利智,第一信般若波罗蜜,清净因缘,能得如所说果报。如阿阇世王杀父之罪,蒙佛、文殊师利善知识故,除其重罪,得如所说般若果报,受无上道记。」

  [3] 印顺导师《华雨集》(第二册),p.195-196:

  罪业──不善业,真的可依忏悔而除灭吗?龙树有明确的说明,如《十住毗婆沙论》卷6(大正26,48c-49a)说:「我不言忏悔则罪业灭尽,无有报(异熟)果;我言忏悔罪则轻薄,于少时受。是故忏悔偈中说:若应堕三恶道,愿人身中受。......又如阿阇世害得道父王,以佛及文殊师利因缘故,重罪轻受」。依《十住毗婆沙论》意,忏悔业障,并不能使罪消灭了,只是使罪业力减轻,「重罪轻受」。本来是要在来生,或后后生中受重报的,由于忏悔善,现在人中轻受,重罪业就过去了。《金刚般若经》说:「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大正8,750c)。读诵经典而能消(重)罪业,与《毗婆沙论》意义相同。不过,后起的经典极多,取意不同,有些是不能这样解说的。

  ※另参:印顺导师《佛法概论》,p.99;《成佛之道》,p.68;《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977;《华雨集》(第四册),p.180。

  141 印顺导师《佛法概论》,p.139:

  宿作论,也可名为定命论。他们也说由于过去的业力,感得今生的果报。但以为世间的一切,无不由生前业力招感的,对于现生的行为价值,也即是现生的因缘,完全抹煞了。若真的世间一切现象,都是由前生铸定的,那就等于否定现生努力的价值。佛法虽也说由前生行为的好恶,影响今生的苦乐果报,但更重视现生的因缘力。如小孩出生后,身体是健康的,后因胡吃乱喝以致生病死亡,这能说是前生造定的吗?如果可以说是前生造定的,那么强盗无理劫夺来的财物,也应说是前生造定的了。佛法正确的因缘论,是彻底反对这种抹煞现生的努力而专讲命定的。佛法与宿命论的不同,就在重视现生努力与否。

  142 CaturaZIti-buddha-koTiniyutaZatasahasrAni:八十四百千亿兆的佛。带数释。(niyuta,百万,兆。音译为「那由他」)

  143 「般若道和方便道」:

  [1]《大智度论》卷100(大正25,754b28-c2):

  菩萨道有二种:一者、般若波罗蜜道,二者、方便道。先嘱累者,为说般若波罗蜜体竟;今以说令众生得是般若方便竟,嘱累。

  《大智度论》卷50(大正25,419b17-23):

  「一切诸善功德成满具足」者,菩萨住七地中,破诸烦恼,自利具足;住八地、九地,利益他人,所谓教化众生,净佛世界。自利、利他深大故,一切功德具足。如阿罗汉、辟支佛,自利虽重,利他轻故,不名具足。诸天及小菩萨,虽能利益他,而自未除烦恼故,亦不具足。是名功德具足。(九地竟)

  [2] 印顺导师《般若经讲记》(p.16):

  二道,为菩萨从初发心到成佛的过程中,所分的两个阶段。从初发心,修空无我慧,到入见道,证圣位,这一阶段重在通达性空离相,所以名般若道。彻悟法性无相后,进入修道,一直到佛果,这一阶段主要为菩萨的方便度生,所以名方便道。依《智论》说:发心到七地是般若道──余宗作八地,八地以上是方便道。般若为道体,方便即般若所起的巧用。

  144 印顺导师《般若经讲记》(p.32)发心菩提:「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145 「从三界中出,到一切智海中住」:

  《大智度论》卷53(大正25,438a9-12)出到菩提:于般若波罗蜜中得方便力故,亦不着般若波罗蜜,灭一切烦恼,见一切十方诸佛,得无生法忍,出三界到萨婆若。

  146 《大智度论》卷31(大正25,294c10-14):

  问曰:应实有法不空。所以者何?凡夫圣人所知各异。凡夫所知是虚妄,圣人所知是实。依实圣智故舍虚妄法,不可依虚妄舍虚妄。答曰:为破凡夫所知故名为圣智。

  147「无法为发心者,无法为证得者」:

  (1)《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8(大正8,355b22-c9):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诸法无生相,此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不?」「不也,须菩提!」「世尊!诸法生相,此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不?」「不也,须菩提!」「世尊!诸法非生非不生相,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不?」「不也,须菩提!」「世尊!诸菩萨摩诃萨云何知诸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佛告须菩提:「汝见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不?」「不也,世尊!我不见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我亦不见法有得者、得处。」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于一切法无所得时,不作是念:『我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用是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处。』何以故?诸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无诸忆想分别。所以者?般若波罗蜜中,无诸分别忆想故。」(《大智度论》卷77,大正25,600b3-18)

  (2)《大智度论》卷77(大正25,602a14-b25):

  须菩提问世尊:「得无生法故受记(耶)?」佛言:「不也!何以故?无生法不生不灭,无得相,云何因是受记?」复问:「生法得记耶?」佛言:「不得!何以故?生法虚诳妄语作法,云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真实法。」复问:「生不生得受记不?」佛言:「不也!何以故?此二俱有过故。」复问:「世尊!若尔者,云何当授记?」佛反问:「汝以慧眼观见有法与菩萨授记不?」答言:「不见。何以故?是法从本已来寂灭相,是中无见、不见,授记、不授记,亦不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得法,亦无得者。此中自说因缘,般若波罗蜜无是忆想分别。」问曰:「须菩提上问菩萨得无生忍故受记,佛言不,佛何以还以无生理答,所谓菩萨行般若时,无一切忆想分别?」答曰:「行者实以无生忍故受记,而须菩提为菩萨故,以着心、得心问,以是故言不。如一切法实无我,婆蹉梵志问佛:『有我不』?佛默然不答。『无我不?』佛亦不答。一切虽实无我,以梵志着心问,欲戏弄无我故,不答。须菩提问意,知定有受记事,但不知观何法得记,故问。是故,佛以须菩提所得法问:『汝以慧眼见定有法受记不?』须菩提住三解脱门中,观法性不见定有受记者,诸法法性无相无量故。若不见受记法,云何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须菩提闻是受记者空,难情则息,自解无疑。佛可其意,『如是如是,汝不见不得法是实。何以故?般若波罗蜜相无所分别故。』」

  148 印顺导师《如来藏之研究》p.13-15:

  作为世尊德号的「如来」,并非佛教特有的术语,而是世俗语言,佛教成立以前,印度文化中的固有名词。世俗一般及宗教学者,对如来是怎样解说的呢?……在一般人,如来是众生的别名,所以说:「我有种种名,或名众生、人、天、如来等」。换言之,如来就是「我」的别名。在释尊当时的印度宗教界,对于众生的从生前到死后,从前生到后世,都认为有一生命主体;这一生命自体,一般称之为我(Atman)。「我」从前世来,又到后世去,在生死中来来去去,生命自体却是如是如是,没有变异。如如不变,却又随缘而来去,所以也称「我」为「如来」,也可以说「如去」。

  149 「百华异色,同归一阴」:

  (1)《大乘玄论》卷5(大正45,64b4-5):

  所谓「百华异色,共成一阴;万法殊相,同入波若。」无可分别。

  (2)《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24(大正35,681b26-27):

  一味者:百华异色,共成一阴;万法虽殊,贯之一智。

  (3)《大智度论》卷100(大正25,751c23-752a7):

  一切法一相,所谓性空。是故般若波罗蜜随一切法故,亦性空一味。…一味者: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所缘、所观皆为一味。空智力大故,余法皆随而为空。譬如煮石蜜欲熟时,虽异物和合,皆为石蜜…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