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大智度論》卷11(大正25,143b28-c15),卷49(大正25,412a12-23),卷88(大正25,682b7-13)。
119 印順導師《般若經講記》,p.50。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11〈照明品〉(大正8,302 c17-28);《大智度論》卷40(大正25,498b7-13)。
120 須陀洹名初得法身:
《鸠摩羅什法師大義》卷1,大正45,126b28-c4:
法性者,有佛無佛,常住不壞,如虛空無作無盡。以是法,八聖道分、六波羅蜜等得名爲法。乃至經文章句,亦名爲法。如須陀洹得是法分,名爲初得法身,乃至阿羅漢辟支佛,名後得法身。所以者何?羅漢、辟支佛得法身已,即不複生二界。
121 印順導師《華雨集》(第二冊),p.59-60:
在佛弟子,特別是有所證悟的聖弟子,崇仰佛功德的偉大;「法乳恩深」,深感佛的慈悲,越來越覺得佛是遠超于一般出家聖弟子的。這才佛本來也稱爲「阿羅漢」,聖弟子(阿羅漢)也被稱爲「如來」,而現在,佛不再只是(聖弟子)「正覺」,而更進稱爲「無上等正覺」了。
122 五百部聞畢竟空,如刀傷心:
[1] 印順導師《成佛之道》(增注本),p.376。
[2]《大智度論》卷63,大正25,503c1-5:
是聲聞人,著聲聞法、佛法,過五百歲後,各各分別有五部(宋元明叁本、宮本:「五百部」)。從是已來,以求諸法決定相故,自執其法,不知佛爲解脫故說法,而堅著語言故,聞說般若諸法畢竟空,如刀傷心。
123 若都畢竟空,雲何分別有罪福報應等:
《中論》卷1(青目釋),大正30,1b29-c7:
佛滅度後,後五百歲像法中,人根轉鈍,深著諸法,求十二因緣、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等決定相,不知佛意,但著文字,聞大乘法中說畢竟空,不知何因緣故空,即生疑見:若都畢竟空,雲何分別有罪福報應等?如是則無世谛、第一義谛,取是空相而起貪著,于畢竟空中生種種過。龍樹菩薩爲是等故,造此中論。」
124 若一切法皆非實有,菩薩不應爲舍生死,精勤修集菩提資糧:
《成唯識論》卷3,大正31,16a6-15:
有執大乘遣相空理爲究竟者,依似比量撥無此識及一切法,彼特違害前所引經,智斷證修染淨因果,皆執非實,成大邪見。外道毀謗染淨因果,亦不謂全無,但執非實故。若一切法皆非實有,菩薩不應爲舍生死,精勤修集菩提資糧。誰有智者爲除幻敵,求石女兒,用爲軍旅?故應信有能持種心,依之建立染淨因果,彼心即是此第八識。
125 從梵文a-pratiSThitena bodhi-sattvena來說可有兩種解釋:
[1] 以a-pratiSThitena爲形容詞,用以修飾bodhi-sattvena,而譯作「被無住的菩薩」。
[2] 以bodhi-sattvena爲動作的發出者,即以具格代替主格,以a-pratiSThitena爲副詞,表手法、手段,而譯作「被菩薩以無住」。
126 忍之種類:
[1]《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376(大正6,944c8-26),卷378(大正6,953b22-c26)。
[2]《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23(大正8,390c11-26)。
[3]《大智度論》卷14、卷15(大正25,164b1-172a15),卷29(大正25,272a11-16)。
127 [1] 印順導師《般若經講記》,p.130。
[2] 印順導師《大乘起信論講記》,p.364:平常說忍辱,但是不計他人的惱害,這是忍的狹義。正確的忍的意義,即對于一切境界,心能不爲所動。
128 [1] 印順導師《成佛之道》(增注本)p.296:1、耐怨害忍,2、安受苦忍,3、谛察法忍:正確地思擇而悟入佛法。
[2]《瑜伽師地論》卷42 (大正30,523a28-524c15):耐他怨害忍。安受衆苦忍。法思勝解忍。
129 忍辱仙人:
[1]《賢愚經》卷2(12)「羼提波梨品第12」,大正4,359c8-360b7。
[2]《大智度論》卷14,大正25,166c2-21:
複次,行者常行慈心,雖有惱亂逼身,必能忍受。譬如羼提仙人,在大林中修忍行慈。時迦利王將諸婇女入林遊戲,飲食既訖,王小睡息,諸婇女輩遊花林間,見此仙人,加敬禮拜,在一面立。仙人爾時爲諸婇女贊說慈忍,其言美妙,聽者無厭,久而不去。迦利王覺,不見婇女,拔劍追蹤,見在仙人前立,憍妒隆盛,瞋目奮劍而問仙人:汝作何物?仙人答言:我今在此修忍行慈。王言:我今試汝,當以利劍截汝耳鼻,斬汝手足,若不瞋者,知汝修忍。仙人言:任意!王即拔劍截其耳鼻,斬其手足,而問之言:汝心動不?答言:我修慈忍,心不動也!王言:汝一身在此無有勢力,雖口言不動,誰當信者?是時仙人即作誓言:若我實修慈忍,血當爲乳。即時血變爲乳,王大驚喜,將諸婇女而去。是時林中龍神爲此仙人雷電霹雳,王被毒害,沒不還宮。以是故言于惱亂中能行忍辱。
[3]《大毗婆沙論》卷128(大正27,914c-915a)。
130 《長阿含經》卷12(大正1,75c6-10):
如來于過去、未來、現在──應時語、實語、義語、利語、法語、律語,無有虛也。佛于初夜成最正覺及末後夜,于其中間有所言說,盡皆如實,故名如來。複次,如來所說如事,事如所說,故名如來。
131 [1]《大智度論》卷2(大正25,71b):
佛功德無量,名號亦無量;此名取其大者,以人多識故。複有異名,名多陀阿伽陀等。雲何名多陀阿伽陀(tathAgata)?如法相解;如法相說;如諸佛安隱道來,佛亦如是來,更不去後有中,是故名多陀阿伽陀。
[2] 印順導師《如來藏之研究》,p.12-13:
多陀阿伽陀,一般譯作如來,其實可以作叁種解說。「如法相解」,是「如解」,約智慧的通達真如說,恰如一切法的實相而通達。「如法相說」,是「如說」,約恰如其分的說法說,所以說:「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如諸佛安隱道來」,是「如來」,約一切佛的平等解脫說。過去佛是這樣的,從安隱道來成佛,現在佛也是這樣的來成佛。「如」是平等不二的實相,佛就是如如的圓滿體現者,與一切佛平等,所以叫如來。雖有這叁種意義,而一般都譯爲如來,重于果德的成就(來)。如來爲十號的最前者,佛爲最後者,如來與佛,一般也可以通用。
132 《雜阿含經》卷12(294經),大正2,84a:
世尊告諸比丘:「谛聽,善思,當爲汝說。諸比丘!彼愚癡無聞凡夫,無明所覆,愛緣所系,得此識身。彼無明不斷,愛緣不盡,身壞命終,還複受身;還受身故,不得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所以者何?此愚癡凡夫本不修梵行,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故。是故身壞命終,還複受身;還受身故,不得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133 《大智度論》卷35(大正25,320b):譬喻有二種:一者假以爲喻;二者實事爲喻。
134 「大乘」之意義:印順導師《成佛之道》(增注本),p.255:
(1)就「相對」義而言:(A)殊勝大:超勝了小乘。(B)含容大:含容了小乘。
(2)就「絕待」義而言:(A)超勝到無所對待。(B)含容到無所不攝。
135 逮:obtains獲得,attains獲得、到達。
136 [1] 印順導師《成佛之道》(增注本),p. 413:
叁大阿僧祇劫有二種解說:(A)時間劫,(B)德行劫:以功德來計算。(依功德來計算,叁大阿僧祇劫,一切菩薩修行成佛,都是一樣的。)
[2] 印順導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136:
修行叁大阿僧祇劫成佛,是說一切有部的傳說(可能與大衆部相同),爲後代北方的論師所通用,其實並不一定。所以《大智度論》這樣說:「佛言無量阿僧祇劫作功德,欲度衆生,何以故言叁阿僧祇劫?叁阿僧祇劫有量有限」。無量阿僧祇劫,《佛本行集經》也有此說,不一定是大乘者的創說。又梁譯《攝大乘論釋》說:「有五種人,于叁阿僧 只劫修行圓滿;或七阿僧祇劫;或叁十叁阿僧祇劫」。後二說,是梁譯所獨有的。《論》說七阿僧只劫,是「余部別執」,「別部執」,也應該是部派的異說。
137 印順導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1061-1069「塔寺與塔寺比丘」一項中有詳述中國、部派及大乘的「塔」義。
138 印順導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58-67「塔的建築與供養」一項中有詳述律典中供佛塔的情況。
139 「香」:參考《佛光大辭典》,p.4005c-4007b。
140 「現世輕受」:
[1]《十住毗婆沙論》卷6(大正26,48c12-49b5):
《如來智印經》中說:「佛告彌勒!諸菩薩深心愛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有罪應在惡道受報,是罪輕微,後世受惡形,或多疾病,無有威德,生下賤家、貧窮家、邪見家、邪業自活家,生違意處、多憂愁處,國土破壞、聚落破壞、居家破壞、所愛破壞,不遇善知識,常不聞法,不得利養。若得麤弊,常不自供。能令下賤之所信敬,于諸大人不得信敬。修集諸福時,多有障礙,不得成就。諸根暗鈍,習禅意亂。不得無漏覺意功德。不知經法,隨宜所趣,乃至惡夢償惡道報。」
又佛說:「人有小罪,今世可受報;是罪轉多,便墮地獄。雲何是人今世小罪轉多,而墮地獄?有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無有大意,是人小罪,便墮地獄。雲何是人有罪,今世應受報,罪不增長,不入地獄?有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有大志意,心無…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