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行,是名菩萨行。何等是清净行?所谓:色空行,受、想、行、识空行,乃至有为性、无为性空行。于是诸法不分别是空,是实;乃至是有为,是无为。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灭戏论,不二相,是名菩萨行。
176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6(大正8,414b28-415a10);《大智度论》卷95(大正25,727a28-728b14)
177 梁僧伽婆罗《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大正8,737a)说到:众生界,如来界,佛界,涅槃界;法界,无相,般若波罗蜜界,无生无灭界,不思议界,如来界,我界──平等不二。(参见印顺导师《如来藏之研究》,p.34)
178 勒那摩提译《究竟一乘宝性论》卷4,大正31,839a:
以依自体性如来之性(界)诸众生藏,是故说言一切众生有如来藏。
179 「毕竟空而宛然有」:
[1]《中论》卷4〈观四谛品第24〉,大正30,33a:(另参见《中观论颂讲记》p. 455-459)
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
[2] 印顺导师《中观今论》,p.200-201:
佛法中所说的缘起、本性,与一般宗教及哲学是不同的。佛法的立场是缘起论,是以因果缘起安立世出世间一切法的。依此来说:声闻乘说色心等因果缘起是对的,他并不说因无为本体而有一切现象。中观与唯识,还能保持此种理论。唯识者说依阿赖耶种现相生,是从现象方面说的。中观者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这是说明缘起的所以可能生起,要说明现象差别,还在色心诸法的因缘上说。佛法的不同于神学及玄学者,出发点是现象的、经验的。后来,因为有偏重平等无差别的学者,以本性为诸法的真实本体,于是说诸法是本性显现、生起。至此,与一般神学者、玄学者所谈的本体起现象,日渐混杂,与佛法的缘起中道日渐相反。大乘说缘起与性空不即不离的,中观与唯识,都不许本性可以生缘起或转变为缘起的。本性,不是有甚么实在的本体、或能力。佛法说色等一切法本性寂灭,使人即俗以显真;真如寂灭不是什么神秘不思议的实体,所以从来不说从体起用。如不能把握这点,则佛法必将与中国的儒道、印度的婆罗门、西洋哲学的本体论、唯心论者合流。
180 「以不着心所行一切善法,皆是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缘」:
[1]《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6(大正8,411a20-b14):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不净佛国土,不成就众生,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因缘不具足故,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菩萨摩诃萨因缘具足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告须菩提:「一切善法,是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缘。」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善法,以是善法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告须菩提:「菩萨从初发意已来,檀波罗蜜是善法因缘,是中无分别是施者、是受者,性空故。用是檀波罗蜜,能自利益,亦能利益众生,从生死拔出令得涅槃。是诸善法,皆是菩萨摩诃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缘。行是道,过去、未来、现在诸菩萨摩诃萨得度生死,已度、今度、当度。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十八空,八背舍、九次第定,陀罗尼门,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如是等功德,皆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须菩提!是名善法。菩萨摩诃萨具足是善法已,当得一切智;得一切种智已,当转*轮;转*轮已,当度众生。」
[2]《大智度论》卷94(大正25,717c17-25):
因缘不具足,则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缘者,所谓一切善法。从初发意行檀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于是行法中,无忆想分别──是施者、是财物、是受者,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若菩萨不着心、无所分别行六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是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缘。以是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能自度,又能度众生。
181 「不着心行善法,亦不着空法而舍所行善法」:
[1]《大智度论》卷94(大正25,718a):
复次,若人以着心行善法,是人若闻诸法毕竟空,即时舍所行法,着是空法,取相以此为实。先者为虚诳,是人则失二种法:失先善法,而堕邪见;着心者有如是过。譬如重病之人,虽有众药,疗之无损,药复作病。着心行诸功德,有如是等过罪。菩萨舍于着心,不取空相,如:如、法性、实际。于布施等法亦如是见,为一切众生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大智度论》卷18 (大正25,194a15-25):
观真空人,先有无量布施、持戒、禅定,其心柔软,诸结使薄,然后得真空。邪见中无此事,但欲以忆想分别,邪心取空。…无智人闻空解脱门,不行诸功德,但欲得空,是为邪见,断诸善根。
182 依梵本为「所谓我执,须菩提啊!此被如来说为非执。但他被愚痴的凡夫执着。」(梵文佛典二,p.531-532)
183 依梵本为「须菩提啊!所谓诸愚痴凡夫。他们被如来说为诸非凡夫。因此,(那被如来说为诸非凡夫的诸愚痴凡夫)被称为诸愚痴凡夫。」(梵文佛典二,p.533-534)
184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20(大正24,298a8-11):
菩萨生时,帝释亲自手承置莲花上,不假扶侍,足蹈七花,行七步已,遍观四方,手指上下,作如是语:「此即是我最后生身,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185 印顺导师《印度佛教思想史》,p.73:
佛法中所说的缘起、本性,与一般宗教及哲学犊子部等说:「谛义胜义,补特伽罗可得」;「补特伽罗非即蕴离蕴,依蕴、处、界──假施设名」(《论事》,日译南传第五七册,p.1;《异部宗轮论》,大正49,16c)。犊子部等也是三世有的;补特伽罗也是依蕴、界、处而假施设的,但别立为「不可说我」。犊子部以为:和合有不离实法有,不是没有的。如依薪有火,火是不离薪的,但火并不就是薪。依实法和合而有我,可说我知我见,我从前世到后世。
186「随俗说『我』无咎」:
[1]《杂阿含经》卷22(582经)(大正2,154c16-155a6):
有天子……说偈白佛:「若罗汉比丘,漏尽持后身,颇说言有我,及说我所不?」尔时,世尊说偈答言:「若罗汉比丘,漏尽持后身,亦说言有我,及说有我所。」时彼天子,复说偈言:「若罗汉比丘,自所作已作,已尽诸有漏,唯持最后身,何言说有我,说何是我所?」尔时,世尊说偈答言:「若罗汉比丘,自所作已作,一切诸漏尽,唯持最后身,说我漏已尽,亦不着我所,善解世名字,平等假名说。」
[2]《大智度论》卷1(大正25,64a14-27):
问曰:若佛法中言「一切法空,一切无有吾我」,云何佛经初头言「如是我闻」?
答曰:佛弟子辈虽知无我,随俗法说我,非实我也。譬如以金钱买铜钱,人无笑者。何以故?卖买法应尔!言我者,亦如是。于无我法中而说我,随世俗故,不应难。…世界法中说我,非第一实义中说。以是故诸法空无我。世界法故,虽说我无咎。」
187 依梵本为「那些透过色身看我,透过声音找寻我的人,, 都徒劳无功,他们将见不到我。依法能见到佛,因为诸导师以法为身;又,法性不可知,也不能被知。」(梵文佛典二,p.545)
※另参见《瑜伽师地论》卷19,大正30,382b。
188「如来六十梵音」:
澄观述《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51(大正36,404b-404c):
尔时,寂意菩萨复问金刚力士:如来有几事秘要?答:有三种。一曰、身密,二曰、意密,三曰、口密。口中说六十种音,广赞如来无思无想无言之言竟。即云如来从口敷演,如一言词出六十品,各异音声。何谓六十?释曰:然经直列今加次第:一、吉祥音,二、柔软音,三、可爱乐音,四、悦意清净音,五、离垢音,六、显曜音,七、微妙音,八、明德音,九、无乱音,十、无愦音,十一、师父音,十二、无刚硬音,十三、无粗犷音,十四、善顺音,十五、安重音,十六、身所吉利音,十七、随心随时音,十八、如如悦意音,十九、天爱安想音,二十、无热恼音,二十一、方正音,二十二、识达音,二十三、亲近音,二十四、意好音,二十五、欢悦音,二十六、和雅音,二十七、晓了音,二十八、精勤音,二十九、和忍音,三十、重了音,三十一、其响去秽音,三十二、应师子音,三十三、龙呜音,三十四、好雨音,三十五、海雷龙王音,三十六、真陀罗伎音,三十七、哀鸾音,三十八、鹰畅音,三十九、鹤呜音,四十、耆域音,四十一、英鸟音,四十二、雷震音,四十三、不卒音,四十四、不暴音,四十五、普入响音,四十六、去非时音,四十七、无乏音,四十八、无怯音,四十九、悦豫音,五十、通畅音,五十一、戒禁音,五十二、甘美音,五十三、进行音,五十四、广普音,五十五、具足音,五十六、诸根无班音,五十七、不轻疾音,五十八、无住音,五十九、响声普入众会音,六十、宣诸德音。密迹金刚力士谓寂意菩萨言,是为如来六十梵音。
189 「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
《大智度论》卷88(大正25, 684a2-b4):
问曰:佛智慧无量,身相亦应无量。又佛身胜诸天王,何以正与转轮圣王同有三十二相?
答曰:三十二相不多不少义,如先说。复次,有人言:佛菩萨相不定。如此中说,随众生所好,可以引导其心者为现。又众生不贵金而贵余色──琉璃、颇梨、金刚等,如是世界人,佛则不现金色,观其所好,则为现色。…是故佛随众生所好,而为现相好,如是等,无有常定。…有人言…随可引导众…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