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行,是名菩薩行。何等是清淨行?所謂:色空行,受、想、行、識空行,乃至有爲性、無爲性空行。于是諸法不分別是空,是實;乃至是有爲,是無爲。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滅戲論,不二相,是名菩薩行。
176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26(大正8,414b28-415a10);《大智度論》卷95(大正25,727a28-728b14)
177 梁僧伽婆羅《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大正8,737a)說到:衆生界,如來界,佛界,涅槃界;法界,無相,般若波羅蜜界,無生無滅界,不思議界,如來界,我界──平等不二。(參見印順導師《如來藏之研究》,p.34)
178 勒那摩提譯《究竟一乘寶性論》卷4,大正31,839a:
以依自體性如來之性(界)諸衆生藏,是故說言一切衆生有如來藏。
179 「畢竟空而宛然有」:
[1]《中論》卷4〈觀四谛品第24〉,大正30,33a:(另參見《中觀論頌講記》p. 455-459)
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
[2] 印順導師《中觀今論》,p.200-201:
佛法中所說的緣起、本性,與一般宗教及哲學是不同的。佛法的立場是緣起論,是以因果緣起安立世出世間一切法的。依此來說:聲聞乘說色心等因果緣起是對的,他並不說因無爲本體而有一切現象。中觀與唯識,還能保持此種理論。唯識者說依阿賴耶種現相生,是從現象方面說的。中觀者說:「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這是說明緣起的所以可能生起,要說明現象差別,還在色心諸法的因緣上說。佛法的不同于神學及玄學者,出發點是現象的、經驗的。後來,因爲有偏重平等無差別的學者,以本性爲諸法的真實本體,于是說諸法是本性顯現、生起。至此,與一般神學者、玄學者所談的本體起現象,日漸混雜,與佛法的緣起中道日漸相反。大乘說緣起與性空不即不離的,中觀與唯識,都不許本性可以生緣起或轉變爲緣起的。本性,不是有甚麼實在的本體、或能力。佛法說色等一切法本性寂滅,使人即俗以顯真;真如寂滅不是什麼神秘不思議的實體,所以從來不說從體起用。如不能把握這點,則佛法必將與中國的儒道、印度的婆羅門、西洋哲學的本體論、唯心論者合流。
180 「以不著心所行一切善法,皆是菩薩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因緣」:
[1]《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26(大正8,411a20-b14):
「…須菩提!菩薩摩诃薩不淨佛國土,不成就衆生,不能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何以故?因緣不具足故,不能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菩薩摩诃薩因緣具足已,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佛告須菩提:「一切善法,是菩薩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因緣。」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善法,以是善法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佛告須菩提:「菩薩從初發意已來,檀波羅蜜是善法因緣,是中無分別是施者、是受者,性空故。用是檀波羅蜜,能自利益,亦能利益衆生,從生死拔出令得涅槃。是諸善法,皆是菩薩摩诃薩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因緣。行是道,過去、未來、現在諸菩薩摩诃薩得度生死,已度、今度、當度。屍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禅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四禅、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十八空,八背舍、九次第定,陀羅尼門,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如是等功德,皆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道。須菩提!是名善法。菩薩摩诃薩具足是善法已,當得一切智;得一切種智已,當轉*輪;轉*輪已,當度衆生。」
[2]《大智度論》卷94(大正25,717c17-25):
因緣不具足,則不能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因緣者,所謂一切善法。從初發意行檀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于是行法中,無憶想分別──是施者、是財物、是受者,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若菩薩不著心、無所分別行六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是爲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因緣。以是道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亦能自度,又能度衆生。
181 「不著心行善法,亦不著空法而舍所行善法」:
[1]《大智度論》卷94(大正25,718a):
複次,若人以著心行善法,是人若聞諸法畢竟空,即時舍所行法,著是空法,取相以此爲實。先者爲虛诳,是人則失二種法:失先善法,而墮邪見;著心者有如是過。譬如重病之人,雖有衆藥,療之無損,藥複作病。著心行諸功德,有如是等過罪。菩薩舍于著心,不取空相,如:如、法性、實際。于布施等法亦如是見,爲一切衆生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2]《大智度論》卷18 (大正25,194a15-25):
觀真空人,先有無量布施、持戒、禅定,其心柔軟,諸結使薄,然後得真空。邪見中無此事,但欲以憶想分別,邪心取空。…無智人聞空解脫門,不行諸功德,但欲得空,是爲邪見,斷諸善根。
182 依梵本爲「所謂我執,須菩提啊!此被如來說爲非執。但他被愚癡的凡夫執著。」(梵文佛典二,p.531-532)
183 依梵本爲「須菩提啊!所謂諸愚癡凡夫。他們被如來說爲諸非凡夫。因此,(那被如來說爲諸非凡夫的諸愚癡凡夫)被稱爲諸愚癡凡夫。」(梵文佛典二,p.533-534)
184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20(大正24,298a8-11):
菩薩生時,帝釋親自手承置蓮花上,不假扶侍,足蹈七花,行七步已,遍觀四方,手指上下,作如是語:「此即是我最後生身,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185 印順導師《印度佛教思想史》,p.73:
佛法中所說的緣起、本性,與一般宗教及哲學犢子部等說:「谛義勝義,補特伽羅可得」;「補特伽羅非即蘊離蘊,依蘊、處、界──假施設名」(《論事》,日譯南傳第五七冊,p.1;《異部宗輪論》,大正49,16c)。犢子部等也是叁世有的;補特伽羅也是依蘊、界、處而假施設的,但別立爲「不可說我」。犢子部以爲:和合有不離實法有,不是沒有的。如依薪有火,火是不離薪的,但火並不就是薪。依實法和合而有我,可說我知我見,我從前世到後世。
186「隨俗說『我』無咎」:
[1]《雜阿含經》卷22(582經)(大正2,154c16-155a6):
有天子……說偈白佛:「若羅漢比丘,漏盡持後身,頗說言有我,及說我所不?」爾時,世尊說偈答言:「若羅漢比丘,漏盡持後身,亦說言有我,及說有我所。」時彼天子,複說偈言:「若羅漢比丘,自所作已作,已盡諸有漏,唯持最後身,何言說有我,說何是我所?」爾時,世尊說偈答言:「若羅漢比丘,自所作已作,一切諸漏盡,唯持最後身,說我漏已盡,亦不著我所,善解世名字,平等假名說。」
[2]《大智度論》卷1(大正25,64a14-27):
問曰:若佛法中言「一切法空,一切無有吾我」,雲何佛經初頭言「如是我聞」?
答曰:佛弟子輩雖知無我,隨俗法說我,非實我也。譬如以金錢買銅錢,人無笑者。何以故?賣買法應爾!言我者,亦如是。于無我法中而說我,隨世俗故,不應難。…世界法中說我,非第一實義中說。以是故諸法空無我。世界法故,雖說我無咎。」
187 依梵本爲「那些透過色身看我,透過聲音找尋我的人,, 都徒勞無功,他們將見不到我。依法能見到佛,因爲諸導師以法爲身;又,法性不可知,也不能被知。」(梵文佛典二,p.545)
※另參見《瑜伽師地論》卷19,大正30,382b。
188「如來六十梵音」:
澄觀述《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51(大正36,404b-404c):
爾時,寂意菩薩複問金剛力士:如來有幾事秘要?答:有叁種。一曰、身密,二曰、意密,叁曰、口密。口中說六十種音,廣贊如來無思無想無言之言竟。即雲如來從口敷演,如一言詞出六十品,各異音聲。何謂六十?釋曰:然經直列今加次第:一、吉祥音,二、柔軟音,叁、可愛樂音,四、悅意清淨音,五、離垢音,六、顯曜音,七、微妙音,八、明德音,九、無亂音,十、無愦音,十一、師父音,十二、無剛硬音,十叁、無粗犷音,十四、善順音,十五、安重音,十六、身所吉利音,十七、隨心隨時音,十八、如如悅意音,十九、天愛安想音,二十、無熱惱音,二十一、方正音,二十二、識達音,二十叁、親近音,二十四、意好音,二十五、歡悅音,二十六、和雅音,二十七、曉了音,二十八、精勤音,二十九、和忍音,叁十、重了音,叁十一、其響去穢音,叁十二、應師子音,叁十叁、龍嗚音,叁十四、好雨音,叁十五、海雷龍王音,叁十六、真陀羅伎音,叁十七、哀鸾音,叁十八、鷹暢音,叁十九、鶴嗚音,四十、耆域音,四十一、英鳥音,四十二、雷震音,四十叁、不卒音,四十四、不暴音,四十五、普入響音,四十六、去非時音,四十七、無乏音,四十八、無怯音,四十九、悅豫音,五十、通暢音,五十一、戒禁音,五十二、甘美音,五十叁、進行音,五十四、廣普音,五十五、具足音,五十六、諸根無班音,五十七、不輕疾音,五十八、無住音,五十九、響聲普入衆會音,六十、宣諸德音。密迹金剛力士謂寂意菩薩言,是爲如來六十梵音。
189 「若以叁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
《大智度論》卷88(大正25, 684a2-b4):
問曰:佛智慧無量,身相亦應無量。又佛身勝諸天王,何以正與轉輪聖王同有叁十二相?
答曰:叁十二相不多不少義,如先說。複次,有人言:佛菩薩相不定。如此中說,隨衆生所好,可以引導其心者爲現。又衆生不貴金而貴余色──琉璃、頗梨、金剛等,如是世界人,佛則不現金色,觀其所好,則爲現色。…是故佛隨衆生所好,而爲現相好,如是等,無有常定。…有人言…隨可引導衆…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