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讲义▪P5

  ..续本文上一页波罗蜜为大事故起。世尊!是般若波罗蜜为不可思议事故起。世尊!是般若波罗蜜为不可称事故起。世尊!是般若波罗蜜为无量事故起。世尊!是般若波罗蜜为无等等事故起。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云何般若波罗蜜为不可称事故起?须菩提!一切众生中,无有能思惟称佛法、如来法、自然人法、一切智人法。以是故,须菩提!般若波罗蜜为不可称事故起。(※《大智度论》卷70,大正25,551a15-b3)

   [2]《大智度论》卷70,大正25,552a2-8:不可称者,称名智慧。般若定实相,甚深极重;智慧轻薄,是故不能称。又般若多,智慧少故,不能称。又般若利益处广,未成,能与世间果报;成已,与道果报。又究竟尽知故名称,般若波罗蜜无能称知,若常、若无常,若实、若虚,若有、若无,如是等不可称义,应当知。

  36 《大智度论》卷41,大正25,363c8-10:「般若波罗蜜中种种因缘说空解脱门义。如经中说:若离空解脱门,无道无涅槃,以是故三乘人皆应学般若。」

  37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3,〈劝学品第8〉,大正8,234a15-21:「善男子善女人!欲学声闻地,亦当应闻般若波罗蜜,持诵读,正忆念,如说行。欲学辟支佛地,亦当应闻般若波罗蜜,持诵读,正忆念,如说行。欲学菩萨地,亦当应闻般若波罗蜜,持诵读,正忆念,如说行。何以故?是般若波罗蜜中广说三乘,是中菩萨摩诃萨、声闻、辟支佛当学。」

  38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1,大正8,750c12-18:「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39 《解深密经》卷2〈无自性相品第五〉,大正16,697a23-b9:「尔时胜义生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初于一时,在婆罗豇斯仙人堕处,施鹿林中,惟为发趣声闻乘者,以四谛相转正*轮,虽是甚奇甚,为希有,一切世间诸天人等,先无有能如法转者。而于彼时所转*轮,有上、有容,是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世尊!在昔第二时中,惟为发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以隐密相转正*轮。虽更甚奇、甚为希有,而于彼时所转*轮,亦是有上、有所容受,犹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世尊!于今第三时中,普为发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无自性性,以显了相转正*轮。第一甚奇、最为希有。于今世尊所转*轮无上、无容、是真了义,非诸诤论安足处所。」

  40 《大智度论》卷43,大正25,370c22-371a7:「是谁般若波罗蜜者,第一义中无知者、见者、得者;一切法无我、无我所相,诸法但空,因缘和合相续生。若尔般若波罗蜜当属谁?佛法有二种:一者、世谛,二者、第一义谛。为世谛故,般若波罗蜜属菩萨。凡夫人法种种过罪,不清净故则不属凡夫人。般若波罗蜜毕竟清净,凡夫所不乐。如蝇乐处不净,不好莲花。凡夫人虽复离欲,有吾我心,着离欲法故,不乐般若波罗蜜。声闻、辟支佛虽欲乐般若波罗蜜,无深慈悲故,大厌世间,一心向涅槃。是故不能具足得般若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菩萨成佛时,转名一切种智。以是故般若不属佛,不属声闻、辟支佛,不属凡夫,但属菩萨。」

  41 [1]《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1,大正8,376a25-29:「般若波罗蜜,以何义故名般若波罗蜜?佛言:得第一度(parama-pAramitA),一切法到彼岸,以是义故,名般若波罗蜜。复次,须菩提,诸佛、菩萨、辟支佛、阿罗汉、用是般若波罗蜜得度彼岸(pAraM-gata),以是义故,名般若波罗蜜。」

   [2]《大智度论》卷12,大正25,145b1-2:「于事成办,亦名到彼岸。(天竺俗法,凡造事成办,皆言到彼岸。)」

  42 pAra(彼岸)→ pAram(受词) + √I(「去」的动词)+ tA → 到彼岸。

   《大智度论》卷18,大正25,191a4-7:「般若言慧,波罗蜜言到彼岸,以其能到智慧大海彼岸。到诸一切智慧边,穷尽其极故,名到彼岸。」

  43 五度如盲,般若为导:

   《大智度论》卷29,大正25.272c2-273a8:「五波罗蜜殖诸功德,般若波罗蜜除其着心邪见。如一人种谷,一人芸除众秽,令得增长,果实成就;余四波罗蜜亦如是。……复次,诸余波罗蜜,不得般若波罗蜜,不得波罗蜜名字,亦不牢固。如后品中说:五波罗蜜不得般若波罗蜜,无波罗蜜名字。又如转轮圣王无轮宝者,不名转轮圣王,不以余宝为名。亦如群盲无导,不能有所至。般若波罗蜜亦如是,导五波罗蜜,令至萨婆若。譬如大军无健将,不能成办其事;又如人身余根虽具,若无眼者,不能有所至。又如人无命根,则余根皆灭;有命根故,余根有用。般若波罗蜜亦如是,五波罗蜜不得般若波罗蜜,则不得增长;得般若波罗蜜故,余波罗蜜得增益具足。」(另见《大智度论》卷8,大正25,116b;卷82,大正25,632c)

  44 parama(最高的、最上的) → pAramI(女性名词) + tA(抽象名词)→ 成就、最上、完成。

   《大智度论》卷43,大正25,370b21-24:「何以故名般若波罗蜜者,般若者(秦言智慧),一切诸智慧中最为第一、无上、无比、无等,更无胜者,穷尽到边。如一切众生中,佛为第一。」

  45 参见印顺导师《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第八章.第二节),p.500。

  46 无著菩萨《金刚般若论》卷1,大正25,759a13-20:「云何立名?名金刚能断者,此名有二义相应,应知。如说入正见行,入邪见行故。金刚者,细牢故。细者,智因故;牢者,不可坏故。能断者般若波罗蜜中,闻思修所断。如金刚断处而断故,是名金刚能断。又如画金刚形,初后阔,中则狭。如是般若波罗蜜中,狭者,谓净心地。初后阔者,谓信行地、如来地。此显示不共义也。」

  47 印顺导师《大乘起信论讲记》,p.11:《阿含经》所说的四不坏信──四证净,都是净信;大乘发菩提心,也即是大乘信心的成就;等到彻证大乘法,那就叫净心地。

  另外,《般若经讲记》,p.46亦有解说。

  48 冶〔〡ㄝˇ〕:冶炼金属。

  49 渣滓〔ㄗˇ〕:杂质;糟粕。

  50 般若摄导万行,万行庄严般若:

  《大智度论》卷29,大正25,272c2-273a3:「五波罗蜜殖诸功德,般若波罗蜜除其着心邪见。如一人种谷,一人芸除众秽,令得增长,果实成就;余四波罗蜜亦如是。……复次,诸余波罗蜜,不得般若波罗蜜,不得波罗蜜名字,亦不牢固。如后品中说:五波罗蜜不得般若波罗蜜,无波罗蜜名字。又如转轮圣王无轮宝者,不名转轮圣王,不以余宝为名。亦如群盲无导,不能有所至。般若波罗蜜亦如是,导五波罗蜜,令至萨婆若。」

  51 《大智度论》卷59,大正25,480c22-481a8:「帝释意念:若般若是究竟法者,行人但行般若波罗蜜,何用余法?佛答:菩萨行六波罗蜜,以般若波罗蜜,用无所得法和合故,此即是行般若波罗蜜。若但行般若,不行五法,则功德不具足,不美不妙。譬如愚人不识饮食种具,闻盐是众味主,便纯食盐,失味致患。行者亦如是,欲除着心故,但行般若,反堕邪见,不能增进善法。若与五波罗蜜和合,则功德具足,义味调适;虽众行和合,般若为主。若布施等诸法离般若波罗蜜,则有种种差别;至般若波罗蜜中,皆一相无有差别。譬如阎浮提阿那婆达多池,四大河流,一大河有五百小川归之,俱入大海,则失其本名,合为一味无有别异。又如树木,枝叶华果,众色别异,荫则无别。」

  52 [1]《大智度论》卷46,大正25,394b10-15:「六波罗蜜中第一。大者,般若波罗蜜,如后品佛种种说大因缘。若说般若波罗蜜,则摄六波罗蜜。若说六波罗蜜,则具说菩萨道,所谓从初发意乃至得佛。譬如王来必有营从,虽不说从者,当知必有。摩诃衍亦如是。」

  [2]《大智度论》卷46,大正25,394c20-21:「说般若波罗蜜,则说六波罗蜜;说六波罗蜜,则摄一切善法。」

  53 《大智度论》卷100,大正25,754b28- c2:「菩萨道有二种:一者、般若波罗蜜道,二者、方便道。先嘱累者,为说般若波罗蜜体竟;今以说令众生得是般若方便竟,嘱累。」

  54 五菩提:

  《大智度论》卷53,大正25,438a3-13:「有五种菩提:一者、名发心菩提,于无量生死中发心,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名为菩提,此因中说果。二者、名伏心菩提,折诸烦恼,降伏其心,行诸波罗蜜。三者、名明[心]菩提,观三世诸法本末总相、别相,分别筹量,得诸法实相,毕竟清净,所谓般若波罗蜜相。四者、名出到菩提,于般若波罗蜜中得方便力故,亦不着般若波罗蜜,灭一切烦恼,见一切十方诸佛,得无生法忍,出三界,到萨婆若。五者、名无上菩提,坐道场断烦恼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55 参考印顺导师《永光集》之〈大智度论之作者及其翻译〉,p.23-29。

  56 嬴秦:指 秦国 或 秦 王朝。 秦 为 嬴 姓,故称 嬴秦 。

  57 苻秦:晋 时五胡十六国中之 前秦 。为 苻氏 所建,故称 苻秦 。

  58 乞伏:复姓。 晋 有 乞伏国仁 。见《晋书》。

  59 参考印顺导师《宝积经讲记》,p.5:在十六国中,秦有三:一、前秦,国主姓苻,也称苻秦。二、后秦,国主姓姚,也称姚秦。三、西秦,国主姓乞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