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也叫乞伏秦。
60 龟兹:古国名。 汉 西域 诸国之一。位于 天山 南麓。又作 鸠兹 、 屈茨 、 归兹 、 屈支 、 丘兹 等。古 龟兹 国王治 延城 。居民主要务农,兼营畜牧,冶铸、酿酒等也较发达。有文字,擅长音乐。《汉书
西域传下
龟兹国》:“ 龟兹国 ,王治 延城 。”
61 淝〔ㄈㄟˊ〕:即 淝河 。也叫 淝水 。源出 安徽省 合肥市 西北。分为二支:一支东南流,注入 巢湖 ;一支西北流至 寿县 ,又西北经 八公山 南入 淮河 。《广韵
平微》:“淝,水名,在 庐江 。本作“肥”。”
62 雅驯:典雅纯正;文雅不俗。
63 参见杨白衣的《金刚经之研究》收在〈华冈佛学学报〉第5期,p.57-p.111,其较之「六种汉译」外,玄奘译多附加了《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唐.贞观年间(648),室罗筏城本,收在《频伽藏》第40册。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讲义
释开仁编.2006/9~2006/12
【正释】
甲一 序分
乙一 证信序(p.20)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一、经分序、正、流通三分:
1、序分:叙述一期法会的因由。
(1) 证信序
(2) 发起序
2、正宗分:正式开显当经的宗要。
3、流通分:赞叹或嘱累流通到未来。
二、如是我闻:
1、 如是:指这部经。
(1) 表信:信为能入1
(2) 表慧:智为能度
2、 我:是结集者自称。
3、 闻:是从佛陀亲闻,或佛弟子间展转传闻。
三、一时:泛指某一时候,即那一次说法时。
四、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1、 佛:觉者
2、 舍卫国:2
(1) 舍卫,城名,应称为憍萨罗国的首都舍卫城,以城名为国名。
(2) 舍卫,是闻物之意,此城以政治、文化、物产等的发达而闻名。
3、 祇树给孤独园
(1) 园是给孤独长者──「须达多」发心修盖供养的。
(2) 树是波斯匿王王子「祇陀」奉施的。
(3) 「祇陀」的树林,「给孤独长者」的园,总名为祇树给孤独园。
(4) 僧众的住处,名为僧伽蓝,即僧园。
五、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1、 大比丘:大阿罗汉。
(1) 比丘:乞士3:
A)外:乞食以养色身
B)内:乞法以资慧命
(2) 因佛现比丘身,所以住持佛法,以比丘为主。
(3) 本经的听众,除比丘而外,也应该还有比丘尼等,在家的优婆塞、优婆夷、以及护法的天龙等,如流通分(书p.142)所说可知。
2、 众:僧伽的义译。4
3、 千二百五十人:
(1) 约最初从佛出家者而说
A)佛初度的五比丘
B)耶舍等五十多人
C)三迦叶领徒众一千多人5
D)舍利弗、目犍连之二百五十弟子
(2) 听法的常随众;未必全都来会,或多或少。
4、 俱:
(1) 千二百五十人的僧团,同住祇园,所以叫俱。
(2) 和合僧──众的形成,论「事」要具备六和合,论「理」要同得一解脱,这才称为俱。
六、证信:本经是佛所说,确信无疑:
1、 化主:佛
2、 化处:祇树给孤独园
3、 化众:大比丘等
乙二 发起序(p.23)
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一、尔时:指将启金刚法会那一天。
二、世尊:
(1) 是佛的通号之一,即梵语薄伽梵(Bhagavat)6。
(2) 佛的功德智慧,究竟无上,不但为世间的人天所尊重,也是出世的三乘圣者所尊敬的,所以名为世尊。
三、食时:约为上午九或十点钟。
四、着衣持钵
(1) 衣:佛制:衣有五衣、七衣、大衣三种。7
A)五衣:名安荼会,内衣,睡觉、做事、大小便不离身。
B)七衣:名郁多罗僧,即入众的常礼服,在大众中所穿。
C)大衣:名僧伽黎,复衣,乞食、说法等时所穿,是大礼服。
(2) 钵:A)盛饭的器具,译义为应量。8
B)佛用的钵,传说是石钵。9
五、入舍卫大城乞食:给孤独园在城外,所以说入城乞食。
六、于其城中次第乞已:
1、 叙述乞食的经过。
2、 佛教的乞食制度,是平等行化;除不信三宝不愿施食者而外,不得越次而乞,以免世俗的讥毁。10
七、还至本处:乞食以后,即回祇园吃饭。
八、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1、 吃完饭,把进城所着的大衣,盛放饭食的钵,整洁收起。
2、 赤足乞食,佛陀行同人事,所以需要洗足。
3、 敷座而坐,并非闲坐,是说随即敷设座位,端身正坐,修习止观。
九、宣说《金刚般若经》的缘起:
1、 三学相资:
A)戒:乞食
B)定:坐
C)慧:正观法相
2、 三业精进:
A)身:来往于祇园及舍卫城中
B)意:入定摄心正观
C)语:下面出定说法
十、《般若经》的中心思想
1、 无自性空,离种种执:
悟一切法无自性空,离种种妄执。但不得性空的实义者,信戒无基,妄想取一空11,以为一切都可不必要了。不知佛说性空,重在离执悟入,即离不了三学;假使忽略戒行,定慧而说空,决是「恶取空者」。
2、 性空离相,不离缘起:
从体悟说:性空离相,不是离开了缘起法,要能从日常生活中去体验。所以,穿衣、吃饭、来往、安坐,无不是正观性空的道场!佛将开示般若的真空,所以特先在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中,表达出性空即缘起,缘起即性空的中道。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般若道次第
丙一 开示次第
丁一 请说(p.26)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一、须菩提:
1、本经的当机者:12
(1)般若虽但为大乘,而密化二乘。
(2)与般若法门相契(有菩萨气概):
A)解空第一:证得无诤三昧,于性空深义能随分彻了。
B)有慈悲心:哀愍众生苦迫,不愿与人诤竞。
2、须菩提(Subhutir),是梵语,译作「空生」或「善现」。13
※传说:诞生时家内的库藏财物忽然不见,不久又重现,故立此名。
二、长老:是尊称。14
1、年高
2、德高:如净持律仪、悟解深法、现证道果。
三、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1、请佛说法之礼仪
(1) 偏袒右肩:袒,是袒露肉体。比丘们在平时,不论穿七衣或大衣,身体都是不袒露的。要在行敬礼时,这才把右肩袒露出来。
(2) 右膝着地:跪有长跪、胡跪,右膝着地是胡跪法。
※袒右跪右,以表顺于正道;
(3) 合掌问佛:合掌当胸以表皈向中道。
2、印度的俗礼
四、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1、如来,即「多陀阿伽陀(tathAgata)」的义译,有三种意思:15
(1)从如实道中来
(2)如法相而解
(3)如法相而说
2、什么叫护念?
(1)护念即摄受,对于久学而「已入正定聚」16的菩萨,佛能善巧的摄受他,使他契入甚深的佛道,得如来护念的究竟利益。经说:菩萨入地,有佛光流灌或诸佛亲为摩顶等17,即是心同佛心而得佛慧摄受的明证。
(2)佛能护念菩萨,使他自身于佛法中得大利益;(自利)
3、什么叫付嘱?
(1)付嘱,即叮咛教诫,对于初学而「未入正定聚」的菩萨,佛能善巧教导,使他不舍大乘行,能勇猛的进修。
(2)佛能付嘱菩萨,使他能追踪佛陀的高行,住持佛法而转化他人。(利他)
※总之,佛能「护念菩萨,付嘱菩萨」18,所以大乘佛法能流化无尽。
4、须菩提熟知教化菩萨的善巧
(1)随顺世俗,先赞扬如来,以为启问大乘深义的引言。
(2)有解说为:须菩提「目击道存」19,「言前荐取」,所以殷勤赞叹,这可说是别解中极有意义的。
A)目击道存:眼光一触及,便知道之所在。
B)言前荐取:于言说前已先识取其深意。
五、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1、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anuttarA-saMyak-saMbodhi):无上遍正觉。20
(1) 阿耨多罗:无上
(2) 三藐:遍正:于一切法的如实性相,无不通达。
(3) 三菩提:觉:通三乘的正智。
2、发心:
(1) 动机,立志,通于善、恶;
(2) 发菩提心,即是第一等的发心。
※大菩提心从大悲心生;发心成佛,与救度众生有必然关系。21
六、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22
1、可通于二义:
(1) 立成佛的大愿者,应当怎样安住,怎样降伏其心?
※凡发大菩提心者,在动静、语默、来去、出入、待人接物一切中,如何能使菩提心不生变悔,不落于小乘,不堕于凡外,常安住于菩提心而不动?所以问「云何应住」。
(2) 怎样安住,怎样降伏其心,纔能发起成就菩提心?
※众生心中,有种种的颠倒戏论,有各式各样的妄想杂念,这不但障碍真智,也是菩提心不易安住的大病。要把颠倒戏论,一一的洗净,所以问「云何降伏其心」。
2、「住」和「降伏」
(1)住:A)龙树释为「深入究竟住」23
B)住是住于正
C)住是不违法性
(2)降伏:A)降伏是离于邪
B)降伏是不越毘尼
(3)住与降伏,要在实行中去用心:
※如本经即在发菩提心──愿菩提心,行菩提心,胜义菩提心24等中,开示悟入此即遮即显的般若无所住法门。
※无住与离相,即「如是而住」,即「如是降伏其心…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