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
3、异译本的差异
(1)罗什
※「住」及「降伏」,于菩提心行上转;全经宗要,不过如此「住于实相」而「离于戏论」而已。
(2)诸异译,于「住」及「降伏」间,更有「云何修行」一问。25
A)无着26
※此三问遍通于一切,即于发心──发起行相,及修行──行所住处,都有这愿求的住,无分别相应的行,折伏散乱的降伏,与罗什译意趣相近。
B)世亲27
※将此三问别配三段文,隔别不融,与罗什译即难于和会。
丁二 许说(p.31)
佛言:『善哉!善哉28!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一、善哉!善哉:好得很!好得很!
二、汝今谛听:你仔细听吧!
三、当为汝说:现在,我要给你说发大菩提心的,应当这样的安住,应当这样的降伏其心。
四、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如是住及如是降伏其心,约全经文义次第说,当然是指如来下文开示。
◎古德:如上文所说的──乞食、着衣、持钵、入城、洗足等,那样安住,那样降伏其心。唯然:即契见如来的深意。
丁三 正说
戊一 发心菩提(p.32)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29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一、自「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至「而灭度之」,是菩萨的大悲心行。
自「如是灭度」至「即非菩萨」,是与般若无相相应,要这样降伏其心,安住其心,悲愿为本的菩提心,才能成就而成为名符其实的菩萨。
二、菩萨:
1、菩萨﹙bodhisattva﹚:菩提萨埵。30
(1)萨埵(sattva):众生、有情、勇心。
(2)菩提(bodhi):觉。
2、发心上求大觉,下化众生。
3、以菩提心为本,离了菩提心,即不名为菩萨。
三、摩诃萨﹙mahAsattva﹚:31
1、「摩诃萨埵」的简称。
2、「摩诃」译为「大」。
3、菩萨发菩提心,以智慧净化情爱,发为进趣菩提,救度众生的愿乐于是乎精进勇猛的向上迈进,但求无上的智慧功德,但为众生的利益,此心如金刚,勇健、广大,所以又名摩诃萨埵。
四、应如是降伏其心:即于菩萨应发的度生大愿中,不着一切众生相。
五、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
1、众生:众生是五众和合,生死流转的众生。
2、众生有三类说:
(1)从众生产生的方式说:
A)卵生,如飞禽等。
B)胎生,如人兽等。
C)湿生,如昆虫等。
D)化生,如天上的众生,都是由业力成熟而忽然产生的。
(2)从众生自体的有没有色法──物质说:
A)有色:如欲界与色界的众生。
B)无色:是无色界众生:
a)有说:没有粗色,细是有的。
b)有说:细色也没有,仅有心识的活动。
(3)从众生的有没有心识说:
A)有想:人类及一般的天趣
B)无想:外道无想定的果报,名无想天:
a)有说:没有粗心识,细心识是有的。
b)有说:什么心识也不起。
C)非想非非想处(导师言实属有想)
六、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1、发菩提心,本经以大悲大愿去说明:
(1)广大的:不但为一人,一些人,或一分众生,而是以一切众生为救拔的对象。
(2)彻底的:菩萨的大菩提心,除了这些暂时的局部的而外,要以根本解脱的无余涅槃去拯拔众生。
2、涅槃、灭度:
(1)涅槃:名词,指解脱生死苦迫的当体。
(2)灭度:动词32,即使众生于涅槃中得到众苦的解脱。
3、涅槃:涅槃本不可说一说多,然依世俗施设即有凡、外与佛法的不同。33
(1)世俗有人说:
冷了饿了,有饥寒的苦迫;如生活富裕,丰衣足食,这就是涅槃。涅槃的字义,有消散的意思,即苦痛的消除而得自在。所以俗人拍着吃饱的肚子说:这就是涅槃。
(2)有些外道,以四禅八定34为涅槃;不知这祇是定境的自我陶醉,暂时安宁,不是彻底的。
(3)佛法说涅槃,有二:35
A、有余(依)涅槃:
通达一切法的寂灭性,离烦恼而得到内心的解脱,即是涅槃。但由前生惑业所感的果报身还在,从身体而来的痛苦,还未能解除。所以,即使是阿罗汉,饥寒老病的身苦,还是一样的。
B、无余(依)涅槃:36
◎无学舍身而入无量无数的法性,不再有物我、自他、身心的拘碍,名为无余。
◎菩萨发愿度生,愿使每一众生都得此究竟解脱,所以说:「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无余涅槃,为三乘圣者所共入,菩萨也会归于此。菩萨安住无住大涅槃,即此无余涅槃的无方大用,能悲愿无尽,不证实际罢了!
◎本经以无余涅槃度脱一切众生,即本于三乘同入一法性,三乘同得一解脱的立场;也就因此「通教三乘」而「但为菩萨」。
七、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37
1、菩萨愿灭度无限量、无计算、无边际的众生,但在菩萨的菩提心行中,不见有一个众生得灭度的。
2、菩萨观缘起相依相成,无自性可得38,通达自身众生身为同一空寂性,无二无别,不见实有众生为所度者。
3、另请参考《般若经讲记》p.105:前说(即指此处)所度的众生实不可得,如有所得,即着于我等四相,是就所观的所化境──众生而说。虽悟得补特伽罗无我,而在修证的实践上,不一定能内观无我,尽离萨迦耶见──我我所执。
八、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1、般若慧的妙用:
(1)通达我、人、众生、寿者的无相。
(2)彻悟四摄、六度、三解脱39、四无量以及一切智、一切种智40等之空无自性。
2、三种(慈)悲:41
(1)众生缘悲
见到众生的痛苦,生起济拔的恻隐心,以世间的财法去救济他。
(2)法缘悲
如见众生为相续、和合的假我,法生苦生,法灭苦灭,因而起悲济心。
(3)无缘大悲
◎菩提心是即空的菩提心,与菩提心相应的悲愿,即无缘大悲。
◎如能观诸法从缘,都无真实的自性,悟入法性空,缘即空而缘起的假我,生大悲心,愿度如幻众生,这是无缘大悲。
◎无缘大悲,即与般若相应的大悲。
◎悟了众生空寂无自性,所以虽度脱一切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如海中印现的明月,由于风吹波动而月相不见了。从他的不见说,好似灭去了,其实那有自体可灭呢!
◎发心菩提,重在发愿度生,所以也就重于「我空」。
3、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1)我:Atman,是主宰义,即每一众生的行动,常人都有自己作主与支配其他(宰)的意欲,所以称为我。
(2)人:pudgala,行人法,所以名为人。
(3)众生:sattva
A、约现在说:即五众和合生的──有精神与物质和合的。
B、约三世说:即由前生来今生,今生去后生,不断的生了又死,死了又受生,与「补特伽罗」42的意义相合。
C、众生:《般若经》有十六种异名。43
(4)寿者:jIva,众生从生到死,成就命根,有一期的生命相续。
4、即非菩萨:
(1)即执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离空无我慧──般若的悲愿,即不能降伏其心而安住菩提心了,即不成其为菩萨了。
(2)通达我、人、众生、寿者的无相,即般若慧的妙用。
九、大乘三心:
1、菩萨发菩提心,以大悲为根本,即菩提心由大悲而发起;大悲所发的菩提心,非般若空无我慧,不得成就,即要以般若为方便。
2、悲心不具足而慧力强,要退堕声闻乘的。慧力不足而悲心强,要流于世俗而成所谓「败坏菩萨」44的。必须大悲,般若相辅相成,才能「安住菩提」而「降伏其心」。
3、《般若经》说:『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即菩提心),大悲为上首,无所得──即般若空慧为方便』。45
戊二 伏心菩提(p.38)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一、从「发心菩提」到「伏心菩提」:
1、发菩提心,不单是心念而已,要有踏实的事行去救众生。
2、从救度众生中,降伏自己的烦恼,深入清净的实相,达到自利利他的圆成。
3、在发心菩提──愿心菩提以后,应进而修行──行心菩提,渐能折伏烦恼使不现行,七地以前,名为伏心菩提。
二、菩萨修六度虽以般若为导,而实彼此相应相摄46,一波罗蜜即具足一切波罗蜜:47
1、本经发菩提心,以大悲度众生为首,与布施──以自己所有的给予众生,使他离苦得乐,尤为吻合,意即以「布施」为主而统摄利他的六度行。
(1)财施:以财物赒48济人是财施,以体力甚至牺牲生命去救助人,也是财施。
A、外财施:衣食等财物
B、内财施:体力、心力以及生命等
(2)无畏施:◎令众生离诸怖畏,这就是「持戒」与「忍辱」二波罗蜜。
◎持戒,能…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