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3、異譯本的差異
(1)羅什
※「住」及「降伏」,于菩提心行上轉;全經宗要,不過如此「住于實相」而「離于戲論」而已。
(2)諸異譯,于「住」及「降伏」間,更有「雲何修行」一問。25
A)無著26
※此叁問遍通于一切,即于發心──發起行相,及修行──行所住處,都有這願求的住,無分別相應的行,折伏散亂的降伏,與羅什譯意趣相近。
B)世親27
※將此叁問別配叁段文,隔別不融,與羅什譯即難于和會。
丁二 許說(p.31)
佛言:『善哉!善哉28!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谛聽,當爲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一、善哉!善哉:好得很!好得很!
二、汝今谛聽:你仔細聽吧!
叁、當爲汝說:現在,我要給你說發大菩提心的,應當這樣的安住,應當這樣的降伏其心。
四、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如是住及如是降伏其心,約全經文義次第說,當然是指如來下文開示。
◎古德:如上文所說的──乞食、著衣、持缽、入城、洗足等,那樣安住,那樣降伏其心。唯然:即契見如來的深意。
丁叁 正說
戊一 發心菩提(p.32)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29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衆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一、自「所有一切衆生之類」至「而滅度之」,是菩薩的大悲心行。
自「如是滅度」至「即非菩薩」,是與般若無相相應,要這樣降伏其心,安住其心,悲願爲本的菩提心,才能成就而成爲名符其實的菩薩。
二、菩薩:
1、菩薩﹙bodhisattva﹚:菩提薩埵。30
(1)薩埵(sattva):衆生、有情、勇心。
(2)菩提(bodhi):覺。
2、發心上求大覺,下化衆生。
3、以菩提心爲本,離了菩提心,即不名爲菩薩。
叁、摩诃薩﹙mahAsattva﹚:31
1、「摩诃薩埵」的簡稱。
2、「摩诃」譯爲「大」。
3、菩薩發菩提心,以智慧淨化情愛,發爲進趣菩提,救度衆生的願樂于是乎精進勇猛的向上邁進,但求無上的智慧功德,但爲衆生的利益,此心如金剛,勇健、廣大,所以又名摩诃薩埵。
四、應如是降伏其心:即于菩薩應發的度生大願中,不著一切衆生相。
五、所有一切衆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
1、衆生:衆生是五衆和合,生死流轉的衆生。
2、衆生有叁類說:
(1)從衆生産生的方式說:
A)卵生,如飛禽等。
B)胎生,如人獸等。
C)濕生,如昆蟲等。
D)化生,如天上的衆生,都是由業力成熟而忽然産生的。
(2)從衆生自體的有沒有色法──物質說:
A)有色:如欲界與色界的衆生。
B)無色:是無色界衆生:
a)有說:沒有粗色,細是有的。
b)有說:細色也沒有,僅有心識的活動。
(3)從衆生的有沒有心識說:
A)有想:人類及一般的天趣
B)無想:外道無想定的果報,名無想天:
a)有說:沒有粗心識,細心識是有的。
b)有說:什麼心識也不起。
C)非想非非想處(導師言實屬有想)
六、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
1、發菩提心,本經以大悲大願去說明:
(1)廣大的:不但爲一人,一些人,或一分衆生,而是以一切衆生爲救拔的對象。
(2)徹底的:菩薩的大菩提心,除了這些暫時的局部的而外,要以根本解脫的無余涅槃去拯拔衆生。
2、涅槃、滅度:
(1)涅槃:名詞,指解脫生死苦迫的當體。
(2)滅度:動詞32,即使衆生于涅槃中得到衆苦的解脫。
3、涅槃:涅槃本不可說一說多,然依世俗施設即有凡、外與佛法的不同。33
(1)世俗有人說:
冷了餓了,有饑寒的苦迫;如生活富裕,豐衣足食,這就是涅槃。涅槃的字義,有消散的意思,即苦痛的消除而得自在。所以俗人拍著吃飽的肚子說:這就是涅槃。
(2)有些外道,以四禅八定34爲涅槃;不知這祇是定境的自我陶醉,暫時安甯,不是徹底的。
(3)佛法說涅槃,有二:35
A、有余(依)涅槃:
通達一切法的寂滅性,離煩惱而得到內心的解脫,即是涅槃。但由前生惑業所感的果報身還在,從身體而來的痛苦,還未能解除。所以,即使是阿羅漢,饑寒老病的身苦,還是一樣的。
B、無余(依)涅槃:36
◎無學舍身而入無量無數的法性,不再有物我、自他、身心的拘礙,名爲無余。
◎菩薩發願度生,願使每一衆生都得此究竟解脫,所以說:「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
◎無余涅槃,爲叁乘聖者所共入,菩薩也會歸于此。菩薩安住無住大涅槃,即此無余涅槃的無方大用,能悲願無盡,不證實際罷了!
◎本經以無余涅槃度脫一切衆生,即本于叁乘同入一法性,叁乘同得一解脫的立場;也就因此「通教叁乘」而「但爲菩薩」。
七、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37
1、菩薩願滅度無限量、無計算、無邊際的衆生,但在菩薩的菩提心行中,不見有一個衆生得滅度的。
2、菩薩觀緣起相依相成,無自性可得38,通達自身衆生身爲同一空寂性,無二無別,不見實有衆生爲所度者。
3、另請參考《般若經講記》p.105:前說(即指此處)所度的衆生實不可得,如有所得,即著于我等四相,是就所觀的所化境──衆生而說。雖悟得補特伽羅無我,而在修證的實踐上,不一定能內觀無我,盡離薩迦耶見──我我所執。
八、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1、般若慧的妙用:
(1)通達我、人、衆生、壽者的無相。
(2)徹悟四攝、六度、叁解脫39、四無量以及一切智、一切種智40等之空無自性。
2、叁種(慈)悲:41
(1)衆生緣悲
見到衆生的痛苦,生起濟拔的恻隱心,以世間的財法去救濟他。
(2)法緣悲
如見衆生爲相續、和合的假我,法生苦生,法滅苦滅,因而起悲濟心。
(3)無緣大悲
◎菩提心是即空的菩提心,與菩提心相應的悲願,即無緣大悲。
◎如能觀諸法從緣,都無真實的自性,悟入法性空,緣即空而緣起的假我,生大悲心,願度如幻衆生,這是無緣大悲。
◎無緣大悲,即與般若相應的大悲。
◎悟了衆生空寂無自性,所以雖度脫一切而實無衆生得滅度者。如海中印現的明月,由于風吹波動而月相不見了。從他的不見說,好似滅去了,其實那有自體可滅呢!
◎發心菩提,重在發願度生,所以也就重于「我空」。
3、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
(1)我:Atman,是主宰義,即每一衆生的行動,常人都有自己作主與支配其他(宰)的意欲,所以稱爲我。
(2)人:pudgala,行人法,所以名爲人。
(3)衆生:sattva
A、約現在說:即五衆和合生的──有精神與物質和合的。
B、約叁世說:即由前生來今生,今生去後生,不斷的生了又死,死了又受生,與「補特伽羅」42的意義相合。
C、衆生:《般若經》有十六種異名。43
(4)壽者:jIva,衆生從生到死,成就命根,有一期的生命相續。
4、即非菩薩:
(1)即執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離空無我慧──般若的悲願,即不能降伏其心而安住菩提心了,即不成其爲菩薩了。
(2)通達我、人、衆生、壽者的無相,即般若慧的妙用。
九、大乘叁心:
1、菩薩發菩提心,以大悲爲根本,即菩提心由大悲而發起;大悲所發的菩提心,非般若空無我慧,不得成就,即要以般若爲方便。
2、悲心不具足而慧力強,要退墮聲聞乘的。慧力不足而悲心強,要流于世俗而成所謂「敗壞菩薩」44的。必須大悲,般若相輔相成,才能「安住菩提」而「降伏其心」。
3、《般若經》說:『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即菩提心),大悲爲上首,無所得──即般若空慧爲方便』。45
戊二 伏心菩提(p.38)
複次,須菩提!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于意雲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複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一、從「發心菩提」到「伏心菩提」:
1、發菩提心,不單是心念而已,要有踏實的事行去救衆生。
2、從救度衆生中,降伏自己的煩惱,深入清淨的實相,達到自利利他的圓成。
3、在發心菩提──願心菩提以後,應進而修行──行心菩提,漸能折伏煩惱使不現行,七地以前,名爲伏心菩提。
二、菩薩修六度雖以般若爲導,而實彼此相應相攝46,一波羅蜜即具足一切波羅蜜:47
1、本經發菩提心,以大悲度衆生爲首,與布施──以自己所有的給予衆生,使他離苦得樂,尤爲吻合,意即以「布施」爲主而統攝利他的六度行。
(1)財施:以財物赒48濟人是財施,以體力甚至犧牲生命去救助人,也是財施。
A、外財施:衣食等財物
B、內財施:體力、心力以及生命等
(2)無畏施:◎令衆生離諸怖畏,這就是「持戒」與「忍辱」二波羅蜜。
◎持戒,能…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