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處衆不礙大衆,不使人受到威脅不安。如殺人者,使人有生存的威脅;偷盜者,使人有外命(財物)喪失的恐怖等。如能受持禁戒,潔身自守,即不會侵害他人,能使人與人間相安無事了。但人類個性不一,你以戒自守,他卻以非禮待你;如不能感化或設法避免,不能忍受而沖突起來,仍不免相殺相奪,造成人間的恐怖。必須以「戒」自守──克己,又以「忍」寬容他人──恕人,才能做到無畏施。
(3)法施:即精進、禅定、般若叁波羅蜜:
A、般若:是明達事理的,沒有智慧,即落于顛倒二邊,不知什麼是佛法?是邪是正?那怎能救人?
B、禅定:是鑒49機的,如內心散亂,貪著世間,我見妄執,即不能洞見時機,不知衆生的根性,即不能知時知機而給予適宜的法藥。
C、精進:是雄健無畏的,有了精進,才能克服障難,誨人不倦,利人不厭。
布施
財施(內外)
布施
法施
精進、禅定、般若
無畏施
持戒、忍辱
外財:衣食財物等給予衆生
財施 布施
內財:身體心力等救助衆生
雄健無畏,誨人不倦,利人不厭 精進
布施 法施 洞見時機,給予適宜的法藥 禅定 六波羅蜜
明達事理,教予純正的佛法 般若
克己,以戒自守,不侵害他人 持戒
無畏施
恕人,以忍寬容他人 忍辱
(4)六波羅蜜統攝于布施,爲菩提行的根本:
A、用「布施」舍己爲人的精神來具足物質救濟,以達到衆生生活等的滿足。
B、必須以「戒、忍」的精神,達到人與人間和樂安甯。
C、必須以「進、定、慧」的教化,革新衆生的思想意志,而使之歸于中道。
(5)僧團的「六和敬」50中之「利和同均」「戒和共遵」「見和無诤」,是六度精神的實施!
叁、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1、大意:佛對須菩提說:「菩薩行布施──六度利他時,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
這即是說:不要住于色境而行布施,不要住于聲境乃至法境而行布施。
2、于法應無所住:
(1)法:◎于法應無所住的「法」,指「一切法」51說;
◎香、味、觸、法的「法」,但指意識所對的「別法塵」。
(2)住:是取著不舍的意思。
(3)衆生在六塵境──認識的一切上起意識時,都有自性的執見,以色爲實色,以聲爲實聲,總以爲是確實如此存在的。因爲取著六境,即爲境所轉而不能自在解脫。菩薩爲度衆生而行布施,對于「施者、受者、施、施時、施處、施因、施果」這一切,當然要能遠離自性的妄取,能不著相而布施,才能真實利濟衆生。否則,覺得有「我是能施,他是受施,所施物如何如何,希望受者的報答,希望未來的福報」,甚至因而貢高我慢,這都從「住于法相」而生起來,這那裏還像菩薩行?
3、佛總結的對須菩提說:「菩薩修行,應這樣的不住于相──相即六塵境相而行布施!」
四、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1、不住于相的布施
(1)能降伏煩惱,能安住菩提心,而且所得的福德,廣大得不可思議!
(2)能以般若相應而布施,將此布施融歸于法性,回向于一切衆生而同趨于大覺,功德即無限而不可思量。如以一滴水投入大海中,即遍大海的水性而不可窮盡。
2、有相布施
(1)不能通達「叁輪性空」52,所得功德即有限有量。
(2)無論功德多麼大,總不過是人天有限的福報。
五、須菩提!于意雲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53、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複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1、佛便問須菩提說:「你的意見怎樣?東方的虛空可思量嗎?南方、西方、北方的虛空,以及四維、上方、下方的虛空,可以思量嗎?」須菩提一概否定的說:「不可。」佛即說:「既知道十方虛空是不可思量的,也應該知道菩薩不住相布施的功德,也同虛空一般的不可思量。」
※這並不是以虛空的廣大,形容福德的廣大,而是以虛空的無所有,不可住、不可著、不可說邊際數量,如無相布施的自性不可得一樣。
※菩薩應該這樣安住,這樣的行施,所以如來說:「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2、無相布施
(1)指空相應布施,通達能施所施畢竟無自性的布施。
(2)即空如幻的布施,如此因,如此果,如此利他,如此自利,都法相宛然有而不失不壞。
(3)佛怕人以無記心布施,或執理廢事54,所以特舉不可思量的功德以顯示布施因果。
六、比較「發心菩提」與「伏心菩提」之特色:
1、「發心菩提」──以願度衆生爲主──與般若相應──即重在「我空」。
2、「伏心菩提」──以實行利濟爲主──與般若相應──即重在「法空」。
戊叁 明心菩提
己一 法身離相而見(p.43)
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一、明心菩提
1、約七地菩薩──定慧均等,悲智相扶,方便成就,現證(無分別)法性55,得「無生法忍」56而說。
2、證法,即「見法」,「見法即見佛」。佛之所以爲佛,即在究竟圓覺緣起空寂的中道。所以說:『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57,這才是真切見佛處。
二、佛特舉「見佛」,問須菩提道:「取著身相──叁十二相、出入來去相、穿衣吃飯相、坐禅說法相,能正見如來嗎?」
須菩提是過來人(*與蓮華色尼先得見佛的典故58),所以說「不可,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這些身相,都不過是假名如幻的妄相;佛的無盡莊嚴,也一樣的絕無少許法可取可得。所以,佛說的身相,即非有身相的實性。如取著假相爲佛,即不見如實空相,自也不能深見如來的所以爲如來了!」
須菩提但依身相的虛妄說,如來本此原理,又推進一層說:「不但如來的身相是虛妄的,所有一切的法相,如山河大地器界相,凡外賢聖衆生相,有礙可壞的色相,明了分別的心相,這一切無不是依緣起滅,虛妄不實的。虛妄的還他虛妄,如不執妄相自性爲可見可得,即由諸相非相的無相門,契入法性空寂,徹見如來法身了!」
叁、虛妄相與如實相之差別
1、從緣起的「虛诳妄取相」看── 千差萬別;
2、從緣起「本性如實空相」看── 一味平等。
3、法性即一切法自性不可得而無所不在,不須于妄相外另覓法身,能見得諸相非相,即在在直見如來。
四、般若道叁階
1、發心菩提──願──住菩提心──以般若扶大悲願
2、伏心菩提──行──修悲濟行──以般若導六度行
3、明心菩提──證──悟如實義──般若現證
※雖各有所重,而「菩提願」、「悲濟行」與「性空見」,實是不可離的。
立菩提願 發菩提心
修悲濟行 伏心菩提
住性空見 明心菩提
己二 衆生久行乃信
庚一 問(p.46)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衆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一、須菩提爲末世衆生著想,勸學此甚深法門,而啓問如來:「未來世中,衆生聽到這樣甚深的法門──言說章句,能有生起真實信心的沒有?」
二、實信/證信
1、大小乘之別:
(1)聲聞法:即證須陀洹,得四不壞信──四證淨
(2)大乘法:在見道淨心地;般若相應的證信。
2、得證信的次第
信順 → 信忍 → 證信(信智一如)59
庚二 答
辛一 戒慧具足(p.47)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爲實。
一、佛說:「在如來滅後,後五百年歲時,多有大心衆生出世,能發心學菩薩行,嚴持戒行,廣習布施的利他福德,智慧深徹,于佛說的般若章句,能生起深切的信心,確信唯此般若法門,爲不二的解脫門,能如實悟入深義。」
二、極難信解的般若法門
1、從根性上看:
般若法門雖極難信解,但自有利根障薄而智慧成就的衆生,能信以爲實。
2、從曆史上看:
佛滅60五百年後,迦膩色迦(Kaniska)王治世的時代,大乘教法,廣大流行。
3、從佛經上看:
(1)《般若經》也說:『五百年後,般若經于北方當作佛事』61。所以,深信此難信法門,確乎是有的。
(2)(*又如《金剛經》此處說)不過,要有「戒足」、「慧目」;如不持戒、不修福、不習禅慧,即不能于這甚深法門,得如實信了!
辛二 久集善根(p.48)
當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一、此人所以能信解悟入甚深法門,因爲在過去生中,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積集深厚的善根了!
二、信解悟入甚深法門的因由
1、過去生中,多見佛,多聽法,常持戒,常修福,種得廣大的善根,這才今生能一聞大法,就淨信無疑,或一聞即悟得不壞淨信。
2、◎在同一法會聽法:(1)有的聽了即深嘗法味,(2)有的聽了是無動于衷;
◎鑽研教義:(1)有的觸處貫通,(2)…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