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处众不碍大众,不使人受到威胁不安。如杀人者,使人有生存的威胁;偷盗者,使人有外命(财物)丧失的恐怖等。如能受持禁戒,洁身自守,即不会侵害他人,能使人与人间相安无事了。但人类个性不一,你以戒自守,他却以非礼待你;如不能感化或设法避免,不能忍受而冲突起来,仍不免相杀相夺,造成人间的恐怖。必须以「戒」自守──克己,又以「忍」宽容他人──恕人,才能做到无畏施。
(3)法施:即精进、禅定、般若三波罗蜜:
A、般若:是明达事理的,没有智慧,即落于颠倒二边,不知什么是佛法?是邪是正?那怎能救人?
B、禅定:是鉴49机的,如内心散乱,贪着世间,我见妄执,即不能洞见时机,不知众生的根性,即不能知时知机而给予适宜的法药。
C、精进:是雄健无畏的,有了精进,才能克服障难,诲人不倦,利人不厌。
布施
财施(内外)
布施
法施
精进、禅定、般若
无畏施
持戒、忍辱
外财:衣食财物等给予众生
财施 布施
内财:身体心力等救助众生
雄健无畏,诲人不倦,利人不厌 精进
布施 法施 洞见时机,给予适宜的法药 禅定 六波罗蜜
明达事理,教予纯正的佛法 般若
克己,以戒自守,不侵害他人 持戒
无畏施
恕人,以忍宽容他人 忍辱
(4)六波罗蜜统摄于布施,为菩提行的根本:
A、用「布施」舍己为人的精神来具足物质救济,以达到众生生活等的满足。
B、必须以「戒、忍」的精神,达到人与人间和乐安宁。
C、必须以「进、定、慧」的教化,革新众生的思想意志,而使之归于中道。
(5)僧团的「六和敬」50中之「利和同均」「戒和共遵」「见和无诤」,是六度精神的实施!
三、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1、大意:佛对须菩提说:「菩萨行布施──六度利他时,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这即是说:不要住于色境而行布施,不要住于声境乃至法境而行布施。
2、于法应无所住:
(1)法:◎于法应无所住的「法」,指「一切法」51说;
◎香、味、触、法的「法」,但指意识所对的「别法尘」。
(2)住:是取着不舍的意思。
(3)众生在六尘境──认识的一切上起意识时,都有自性的执见,以色为实色,以声为实声,总以为是确实如此存在的。因为取着六境,即为境所转而不能自在解脱。菩萨为度众生而行布施,对于「施者、受者、施、施时、施处、施因、施果」这一切,当然要能远离自性的妄取,能不着相而布施,才能真实利济众生。否则,觉得有「我是能施,他是受施,所施物如何如何,希望受者的报答,希望未来的福报」,甚至因而贡高我慢,这都从「住于法相」而生起来,这那里还像菩萨行?
3、佛总结的对须菩提说:「菩萨修行,应这样的不住于相──相即六尘境相而行布施!」
四、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1、不住于相的布施
(1)能降伏烦恼,能安住菩提心,而且所得的福德,广大得不可思议!
(2)能以般若相应而布施,将此布施融归于法性,回向于一切众生而同趋于大觉,功德即无限而不可思量。如以一滴水投入大海中,即遍大海的水性而不可穷尽。
2、有相布施
(1)不能通达「三轮性空」52,所得功德即有限有量。
(2)无论功德多么大,总不过是人天有限的福报。
五、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53、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1、佛便问须菩提说:「你的意见怎样?东方的虚空可思量吗?南方、西方、北方的虚空,以及四维、上方、下方的虚空,可以思量吗?」须菩提一概否定的说:「不可。」佛即说:「既知道十方虚空是不可思量的,也应该知道菩萨不住相布施的功德,也同虚空一般的不可思量。」
※这并不是以虚空的广大,形容福德的广大,而是以虚空的无所有,不可住、不可着、不可说边际数量,如无相布施的自性不可得一样。
※菩萨应该这样安住,这样的行施,所以如来说:「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2、无相布施
(1)指空相应布施,通达能施所施毕竟无自性的布施。
(2)即空如幻的布施,如此因,如此果,如此利他,如此自利,都法相宛然有而不失不坏。
(3)佛怕人以无记心布施,或执理废事54,所以特举不可思量的功德以显示布施因果。
六、比较「发心菩提」与「伏心菩提」之特色:
1、「发心菩提」──以愿度众生为主──与般若相应──即重在「我空」。
2、「伏心菩提」──以实行利济为主──与般若相应──即重在「法空」。
戊三 明心菩提
己一 法身离相而见(p.43)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一、明心菩提
1、约七地菩萨──定慧均等,悲智相扶,方便成就,现证(无分别)法性55,得「无生法忍」56而说。
2、证法,即「见法」,「见法即见佛」。佛之所以为佛,即在究竟圆觉缘起空寂的中道。所以说:『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57,这才是真切见佛处。
二、佛特举「见佛」,问须菩提道:「取着身相──三十二相、出入来去相、穿衣吃饭相、坐禅说法相,能正见如来吗?」
须菩提是过来人(*与莲华色尼先得见佛的典故58),所以说「不可,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这些身相,都不过是假名如幻的妄相;佛的无尽庄严,也一样的绝无少许法可取可得。所以,佛说的身相,即非有身相的实性。如取着假相为佛,即不见如实空相,自也不能深见如来的所以为如来了!」
须菩提但依身相的虚妄说,如来本此原理,又推进一层说:「不但如来的身相是虚妄的,所有一切的法相,如山河大地器界相,凡外贤圣众生相,有碍可坏的色相,明了分别的心相,这一切无不是依缘起灭,虚妄不实的。虚妄的还他虚妄,如不执妄相自性为可见可得,即由诸相非相的无相门,契入法性空寂,彻见如来法身了!」
三、虚妄相与如实相之差别
1、从缘起的「虚诳妄取相」看── 千差万别;
2、从缘起「本性如实空相」看── 一味平等。
3、法性即一切法自性不可得而无所不在,不须于妄相外另觅法身,能见得诸相非相,即在在直见如来。
四、般若道三阶
1、发心菩提──愿──住菩提心──以般若扶大悲愿
2、伏心菩提──行──修悲济行──以般若导六度行
3、明心菩提──证──悟如实义──般若现证
※虽各有所重,而「菩提愿」、「悲济行」与「性空见」,实是不可离的。
立菩提愿 发菩提心
修悲济行 伏心菩提
住性空见 明心菩提
己二 众生久行乃信
庚一 问(p.46)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一、须菩提为末世众生着想,劝学此甚深法门,而启问如来:「未来世中,众生听到这样甚深的法门──言说章句,能有生起真实信心的没有?」
二、实信/证信
1、大小乘之别:
(1)声闻法:即证须陀洹,得四不坏信──四证净
(2)大乘法:在见道净心地;般若相应的证信。
2、得证信的次第
信顺 → 信忍 → 证信(信智一如)59
庚二 答
辛一 戒慧具足(p.47)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一、佛说:「在如来灭后,后五百年岁时,多有大心众生出世,能发心学菩萨行,严持戒行,广习布施的利他福德,智慧深彻,于佛说的般若章句,能生起深切的信心,确信唯此般若法门,为不二的解脱门,能如实悟入深义。」
二、极难信解的般若法门
1、从根性上看:
般若法门虽极难信解,但自有利根障薄而智慧成就的众生,能信以为实。
2、从历史上看:
佛灭60五百年后,迦腻色迦(Kaniska)王治世的时代,大乘教法,广大流行。
3、从佛经上看:
(1)《般若经》也说:『五百年后,般若经于北方当作佛事』61。所以,深信此难信法门,确乎是有的。
(2)(*又如《金刚经》此处说)不过,要有「戒足」、「慧目」;如不持戒、不修福、不习禅慧,即不能于这甚深法门,得如实信了!
辛二 久集善根(p.48)
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一、此人所以能信解悟入甚深法门,因为在过去生中,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积集深厚的善根了!
二、信解悟入甚深法门的因由
1、过去生中,多见佛,多听法,常持戒,常修福,种得广大的善根,这才今生能一闻大法,就净信无疑,或一闻即悟得不坏净信。
2、◎在同一法会听法:(1)有的听了即深尝法味,(2)有的听了是无动于衷;
◎钻研教义:(1)有的触处贯通,(2)…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