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佛之道讲义 第一章、归敬三宝▪P4

  ..续本文上一页

  (1)成为佛弟子;

  (2)是受戒的基础;

  (3)减轻业障;

  (4)能积集广大福德;

  (5)不堕恶趣;

  (6)人与非人,都不能娆乱;

  (7)一切好事,都会成功;

  (8)能成佛道。

  如能时时忆念归依三宝的种种功德而修习,那对于修学佛道,成就信心,获得希有功德,是非常容易成就的。

   乙四、皈依功德(p.31)

  此归依最尊,此归依最胜,不由余归依,得乐得安隐。

  一、此归依三宝,在一切归依中,最尊,最胜。如有求归依的真诚,那当然非归依佛教的三宝不可了!

  二、不要邪正不分,以为归依什么宗教都一样!其他宗教的教主,教法,教徒,没有能究竟离染污的,也没有具足功德的;自救不了,怎能为他人作归依处呢?所以,即使归依外道,也决不会由其余的归依,而能得到有为功德的安乐,得到无为功德的安隐。安隐,就是安稳,指涅槃的究竟常乐而说。

  乙五、皈依体性

  丙五、信愿为体(p.32)

  所说归依者,信愿以为体,归彼及向彼,依彼得救济。

  一、归依的要求、对象、仪式,都已经说过了。但所说的归依,到底是什么呢?

  这是深切的信顺,信得这确是真归依处,的确是能因之而得种种功德的。

  知道三宝有这样的功德,就立愿做一佛弟子,信受奉行,恳求三宝威德的加持摄受。归依,就是以此信愿为体性的。

  二、受了归依,就要将自己的身心:

  1、归属彼三宝──不再属于天魔外道。

  2、倾向彼三宝──投向三宝的怀抱。

  能这样,就能依彼三宝的威德,得到救济。

  三、在梵语(ZaraNa)中,归依是含有救济意义的。所以,三宝的功德威力,能加持受归依的,摄导受归依的,使他能达到离苦常乐的境地。

  四、从能归依者说,归依是立定信愿,恳求三宝的摄受救济。

  从所归依的三宝说,不思议的功德威力,加持受归依的,引摄众生,迈向至善的境地。

  丙六、皈依真义(p.33)

  若人自归命,自力自依止,是人则能契,归依真实义。

  一、归依的深义

   1、他力

  一般说来,归依是信仰,希愿领受外来的助力,从他力而得到救济。一般他力宗教,都是这样的。然佛法不只如此,而更有不共外道的地方。

  2、自力

  佛在涅槃会上,最后教诫弟子说:『自依止,法依止,不余依止』30。这是要弟子们依仗自力,要自己依着正法去修学,切莫依赖别的力量。

  如《楞严经》中阿难说的:『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31,一切还得靠自己去修习。

  3、归依的深义,是归向自己(自心,自性):

  自己有佛性,自己能成佛;

  自己身心的当体,就是正法涅槃;

  自己依法修持,自身与僧伽为一体。

  佛法僧三宝,都不离自身,都是自己身心所能成就显现的。

  二、若人自归命,能契真实义

  1、从表面看,归依是信赖他力的摄受加持;

  2、从深处看,这只是增上缘,而实是激发自己身心,愿其实现。

  3、所以说:若人自己归命──命是身心的总和,归命是奉献身命于三宝。能依自力,自己依止自己而修正法,是人也就能契合于归依的真实义了。

  -----------------------------------------------------------------------------------------------------------------

  (附录):三归依文

  (一)巴利文:Buddhaj saranaj gacchami(我归依佛、或我以佛为归依处)

  Dhammaj saranaj gacchami(我归依法、或我以法为归依处)

  Savghaj saranaj gacchami(我归依僧、或我以僧为归依处)

  (二)大乘: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发无上意)

  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六十华严》卷六〈净行品第七〉,大正9,430c-431a)

  1 讲义主要参考 厚观法师所编《成佛之道讲义》(2002年~2003年版);至于科判则依据 性广法师所编《成佛之道偈颂科判表.第一章 归敬三宝》,法界出版社。

  2《妙法莲华经》卷1〈2 方便品〉(大正9,7a15-28):「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舍利弗!汝等当信佛之所说,言不虚妄。舍利弗!诸佛随宜说法,意趣难解。所以者何?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演说诸法。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所以者何?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3 净影慧远《大乘义章》卷10(大正44,654a):归依:「归投、依伏(依靠)故曰归依。归依之相,如子归父;依伏之义,如民依主。……依佛为师,故曰归佛。凭法为药,故称归法。依僧为友,故名归僧。」

  4 此处的「有」,主要是指众生的生命流转,是十二缘起中「爱、取、有」的「有」(bhava),不是有没有的「有」。如印顺导师《唯识学探源》p.12说:「经上说,有是欲有、色有、无色有──三有,是能引发三有果报自体的存在。因三界趣生自体的存在(如种子到了成熟阶段),就必然有生老病死演变的苦痛。」

  5 《杂阿含经》卷3(大正3,17b)。

  6 恃〔ㄕˋ〕:依赖;凭借。(《汉语大词典(七)》,p.511)

  7 《大智度论》卷11(大正25,142b)。

  8 《大毗婆沙论》卷180(大正27,902a):「财积后必尽,位高后必退,亲合后必离,寿住后必死。」

  9 《论语》「雍也」。

  10 归依三宝的相关资料:《八犍度论》卷2(大正26,779a),《发智论》卷2(大正26,924c),《大毗婆沙论》卷34(大正27,177a-178c),《阿毗昙毗婆沙论》卷18(大正28,134a-135b),《萨婆多部毗尼毗婆沙》卷1(大正23,504c28-506c2),《顺正理论》卷38(大正29,555c-559c),《大方便佛报恩经》(大正3,156a-157b),《十住毗婆沙论》卷7(大正26,54c-55c),《大智度论》卷22(大正25,223b-c)、卷57(大正25,467c-468a)。《大品般若经》(大正8,414c-415a)。

  11 梵天王请佛转*轮:参见《中阿含》卷19(78)〈梵天请佛经〉(大正1,547a-549b);《长阿含》卷1(1)〈大本经〉(大正1,8b-c);《增一阿含》卷10〈劝请品第十九(1)〉(大正2,593a-b)。

  12 《摄大乘论本》卷上(大正31,136c)。

  13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43(大正9,670c)。

  14 《杂阿含经》卷36(大正2,263c)。

  15 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

  16 《佛说阿弥陀经》(大正12,348a)。

  17 《大智度论》卷27(大正25,260c2-27):「烦恼习名烦恼残气,若身业、口业不随智慧,似从烦恼起;不知他心者,见其所起,生不净心,是非实烦恼,久习烦恼故,起如是业。譬如久锁脚人,卒得解脱,行时虽无有锁,犹有习在。如乳母衣,久故垢着,虽以淳灰净浣,虽无有垢,垢气犹在;衣如圣人心,垢如诸烦恼,虽以智慧水浣,烦恼垢气犹在。如是诸余贤圣虽能断烦恼,不能断习。

   如难陀淫欲习故,虽得阿罗汉道,于男女大众中坐,眼先视女众,而与言语说法。

  如舍利弗瞋习故,闻佛言舍利弗食不净食,即便吐食,终不复受请。又舍利弗自说偈言:覆罪妄念人,无智而懈怠,终不欲令此,妄来近我住!

  如摩诃迦叶瞋习故,佛灭度后集法时,敕令阿难六突吉罗忏悔,而复自牵阿难手出,不共汝漏未尽不净人集法。

  如毕陵迦婆蹉,常骂恒神为小婢。

  如摩头婆和咤跳戏习故,或时从衣枷踔上梁,从梁至枰,从枰至阁。

  如憍梵钵提牛业习故,常吐食而狤。如是等诸圣人,虽漏尽而有烦恼习。如火焚薪已,灰炭犹在,火力薄故,不能令尽。若劫尽时火,烧三千大千世界无复遗余,火力大故。佛一切智火亦如是,烧诸烦恼,无复残习。」

  18 诸行无常(丘井,朽故):参见《众经撰杂譬喻》卷4(大正4,533a27-b13);另参见:义净译《譬喻经》(大正4,801b6-c10)。

  19 诸法无我(空聚落,寂无人):参见《杂阿含》卷43(1172经)(大正2,313b-314a);另参见:《大智度论》卷12(大正25,145b9-26)。

  20 涅槃寂静(彼岸林泉乐)。

  21 《长阿含》卷2(第2经)〈游行经〉(大正1,15a)说:「如来不言我持于众,我摄于众」,引文取意。

  22 参见印顺导师《佛法概论》p.20-p.24。

  23 参见印顺导师着:《佛法概论》p.18-p.20;《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p.196-p.202;《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175-p.179。

  24 由上表所列,「摄僧」与「极摄僧」是就「和合义」而略有层次不同而已。但若据《资持记释》云:「极教者,若取制之深极,则指律文;若约教之终极,即指涅槃。」则「摄僧」与「极摄僧」可解说为:

   一、约「制」:「摄僧」是声闻弟子摄受于佛法的僧和合;「极摄僧」是透过「说戒」规范的僧和合。如《四分律》云:「说戒是极教所遗摄僧根本。」

   二、约「教」:「摄僧」是「世间(世俗)之摄僧义,是僧团、僧事之和合;「极摄僧」是「出世间(胜义)之摄僧义,是解脱知见之和合。

  25 六师沙门团:(参考圣严法师《印度佛教史》p.28-29)

  1. 不兰迦叶(PUraNa Kassapa):否认道德;行为无作用论。

  2. 末伽梨瞿舍利(Makkhali GosAla):无因论(自然论);宿命论;修苦行。

  3. 阿耆多翅舍钦婆罗(Ajita Kesakambalin):断灭论;唯物的快乐主义。

  4. 婆浮陀伽旃那(Pakudha KaccAyana):承认灵魂的存在;无因论,自然论;否认道德,享受现乐。

  5. 散若夷毗罗梨沸(SaJjaya BelaTThiputta):诡辩思想。

  6. 尼干子(NigaNTha NAtaputta):相对主义;灵魂及原子说;轮回和业论;修苦行;重视道德伦理。

  26 《北山录》卷10(大正52,631b-c):「…食椹怀乎好,音(黄莺食桑椹而音美,如闻法而敬信也)乃佛法金城汤池之固(假尊官为外护,则佛法若有城池之固)而攻者罔弗败,律丧师矣(若有外党相攻,无不自然摧败也)夫释氏之难…。」

  城池:城墙和护城河。(《汉语大词典(二)》,p.1094)

  27 参见《四分律》卷43〈拘睒弥犍度〉(大正22,883b-c)。

  28 《大名经》,《顺正理论》卷37说:「佛告大名:诸有在家白衣男子,男根成就,归佛法僧,起殷净心,发诚谛语自称:我是邬波索迦,愿尊忆持,慈悲护念」;「我从今者,乃至命终,护生」(大正29,552c-553a)。

  29 演培法师《成佛之道偈颂讲记》(p.79)将此句解读为:「生生世世的展转受苦,无有尽期。」

  30 「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参见《长阿含》卷2(第2经)〈游行经〉,大正1,15b)

  31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1(大正19,109a16-27)。

  

《成佛之道讲义 第一章、归敬三宝》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