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佛之道讲义 第一章、归敬三宝▪P3

  ..续本文上一页3)

  依法以摄僧,和乐净为本,事和或理和,礼僧众中尊。

  一、佛依法摄僧

   1、释迦佛成佛说法,就有好多人随佛出家,佛就把他们组织为僧伽(僧)。

  2、僧是群众,是有组织有纪律的集团,所以古人义译为『和合众』。

  3、佛凭什么来集结僧众呢?不是凭自己的才能,所以佛说:『我不摄受众』21。佛是依法以摄受他们,使之成为僧伽的。

  4、法,是人生的正道,究竟的涅槃;佛是以此法来感召大众,让大众为这人生大事而集合拢来。法也是律法制度,就是契合于人生正道的规制;佛是本着这自他共处的完善法则,制为规章法度来组织大众的。

  二、僧以和乐净为本

   依法而组合的僧众,以「和、乐、净」三者为根本的特色。

  1、和合

  这又有「事和」或「理和」二种。事和又分为六,名为六和。22

  事和:(1)见和同解:大众有一致的见解,这是思想的统一。

  (2)戒和同遵:大众奉行同一的戒律,这是规制的共同。

  (3)利和同均:大众过着同样的生活受用,这是经济的均衡。

  思想,规制,经济的和同,为佛教僧团的实质。能这样,那表现于身心的活动,彼此间一定是:

  (4)身和共住;

  (5)语和无诤;

  (6)意和同悦。

  此六和,是出家僧众所应该一致奉行的。

  和合的本质:见和同解、戒和同遵、利和同均。

  和合的表现:身和共住、语和无诤、意和同悦。

  理和:是佛弟子证到的真理──法或涅槃,内容是彼此完全一致,所以说:『心心相印』;『与诸佛一鼻孔出气』。这是圣者所特有的,而且是通于在家出家的。

  单是事和,是世俗僧;理和是胜义僧。不过,释迦佛在这五浊恶世,依法摄僧,成为住持佛教的中心力量,却是着重事和。

  2、安乐:

  僧众在这事和(或理和)的集团中,大众都能身心安乐,精进修行。

  3、清净:

  在和乐的集团中,互相勉励,互相警策;如有了罪恶,也能迅速的忏悔清净,僧团才能做到健全。

  佛制的僧伽,原来是这样完善的集团。

  佛制戒律以法摄僧十种因缘:23

  1、摄僧

  和合

  2、极24摄僧

  3、令僧安乐

  安乐

  4、折伏无羞人

  清净

  5、有惭愧者得安稳住持

  6、不信者能信

  外化

  7、正信者得增益

  8、于现法中得漏尽(尽智)

  内证

  9、未生诸漏令不生(无生智)

  10、正法久住

  究竟理想

  三、僧伽为三宝之一

   1、从自修到身心清净来说,僧伽是使我们得安乐得清净的殊胜因缘,是陶贤铸圣的大冶洪炉。

  2、从利他的弘扬佛法来说,僧伽是推动佛法的集体力量。

  3、僧伽为三宝之一,佛弟子应归依敬礼僧伽。宗教的大众集团,本不限于佛教,如印度的六师沙门团,25都是有僧众的。但在各教的僧众中,奉行佛法的僧伽,最为尊胜,所以称赞为众中尊。

  戊二、僧伽功能(p.25)

  敬僧莫呵僧,亦莫衡量僧,随佛修行者,住持正法城。

  一、敬僧莫呵僧

   1、在家的信众们,应该尊敬僧伽:

  或是内心的诚敬;

  或是语言文字的赞叹;

  或是身体的礼拜。

  2、禀承僧众的意思,为比丘僧服务;随僧众所需要的,随分随力,以衣服,饮食,医药,床敷,日用品来供养。

  3、对于僧众,千切不可生轻慢心。近代中国,信佛信法,敬佛敬法的还有,而信敬僧伽的实在太少。或是但敬归依师,或是敬一二人,三宝的归敬不具足,难怪佛法的希有功德,不易生长起来。

   4、僧众这么多,当然『龙蛇混杂』,有圣僧,也有凡僧,有持戒清净的,也有毁戒不净的。在家弟子们,如见有不清净的,不合法的,应承认:这是出家人的『僧事』,自有僧伽依照一定的规律去处理。切莫随便呵毁僧伽全体,或者呵毁一人或少数人。真诚护法的信众,可以向僧伽提出意见,处理的责权,还是属于僧伽。依佛制,没有逐出僧团以前,犯了罪,国法也不能随便处罚。遇有诤执,国王也只能依律来表决,不能以自己的意见来决定。否则,只有造作毁辱僧伽的重罪,或反而增加僧众的诤执。

  二、切莫心不平等,衡量僧伽。

   1、凡是出了家的,就成为僧伽的一员。你不要多生分别:

  年高或者年少,

  男众或者女众,

  博学或者浅学,

  精进或者放逸,

  持戒或者犯戒,

  老乡或者外籍。

  凡是僧伽的成员,都应尊重恭敬,一律布施。因为僧伽犹如大海,有大龙也有鱼虾,有藻苔也有珍宝;大海是不加简别,一样含容的。

  2、然世间尽多是这种人,

  或重持戒的,

  或重禅定的,

  或重念诵的,

  或重威仪的,

  或重义学的,

  就此妄生分别,说长说短,某优某劣,拥护谁,反对谁。

  3、信众们!切莫心不平等,衡量僧伽!僧众的功德,不是一般所能认识的。例如一般的偏重老年,轻视少年,不知『生年上座』只是皮皴发白,只是六根衰朽,想贪着受用而不能,与佛法功德有什么关系呢!

  三、随佛修行者,住持正法城

   1、信众对于僧众,应该信仰:凡是出家而属于僧伽的,虽程度千差万别,但同样是随佛修行者。只要有出家众,就会有寺院,有圣像,有经书,就有三宝可尊敬。佛法,始终是由于出家僧而延续下来的。所以分别起来,不免有高下,优劣,凡圣的差别;而总合起来,却成为一有力的僧团,住持如来的正法,坚固得金城汤池26一般,不为天魔外道所破坏。

  2、大家不妨反省:自己对于佛法的最初起信,或最初引起兴趣,不一定都是贤圣吧!所以说:破戒比丘而服袈裟的,还是人天福田。真诚的在家信众,应特别尊敬僧伽(团体),爱护僧伽,从旁助成僧团的和乐清净;切不可呵毁嫌责,或以权力来从中斗争。佛世,僧伽发生了诤执,连佛的话也不肯听,分成二部。佛对信众们说,这都是僧,都应该供养。所以,『如破金杖为二分,二俱是金』27,实可为在家信众的座右铭。

  ──上来赞叹僧宝功德。

  丙二、三宝类别

  丁一、理体

  丁二、事相(p.27)

  三宝真实德,无漏性清净,化世真亦俗,佛法得长存。

  一、三宝的类别

  (一)世俗事相(事相)

  A.化相三宝

  佛宝:释迦佛

  法宝:佛所开示的教说(四谛、缘起、涅槃等)

  僧宝:随释迦佛出家的凡众、圣众。

  依释迦佛出世的化相三宝,进一步归向十方一切佛、正法、一切贤圣僧。

  B.住持三宝(释迦佛灭度后)

  佛宝:玉、石、金、铜、木雕、土塑、纸画的佛像。

  法宝:三藏经典或古今大德的法义。

  僧宝:出家众。

  佛灭后,依此住持三宝而归向于真实的三宝。

  (二)胜义真实(理体)──真实的归依处,无漏、性清净。

  A、无漏功德(不与烦恼杂染相应,也不为烦恼杂染缘起)

  a、依声闻法来说:

  佛宝: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法宝:正法或涅槃。

  僧宝:四双八辈(预流向、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等有学、无学的无漏功德。

  b、依大乘法来说:

  佛宝:是无上(四智)菩提所摄的一切无漏功德。

  (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妙圆镜智)。

  法宝:正法或涅槃。

  僧宝:菩萨(含摄声闻、辟支佛)的无漏功德。

  B、清净法界

  佛宝:究竟圆满所显的最清净法界(摄得体、相、业用)。

  法宝:遍十法界而不增不减,无二无别的法界(或名真如、实相等)。

  僧宝:少分显现的清净法界。

  清净:离垢清净、本性清净。

  无漏的有为功德──称为清净(离垢)。

  无漏的无为功德──不但是离垢清净,在杂染中也还是本性清净的。

  二、依俗契真,事理无碍

  1、归敬于世俗事相的住持三宝,依此进向胜义真实的三宝。

  若只归依世俗:易流于形式的崇拜。

  若专重于胜义:易执理废事,也非一般所能明了。

  2、佛教的重视『像教』,其理由就在此。住持三宝为事象的,从此表显真实三宝的功德,这才能浅深由之,事理无碍,佛法才能得长存世间,为一切众生作救护,作福田。

  乙二、皈依仪式(p.29)

  自誓尽形寿,归依佛法僧,

  乙三、二种修习

  丙三、修供养

  至心修供养,

  丙四、念功德

  时念诸胜利。

  一、自誓尽形寿,归依佛法僧

   1、佛法僧三宝,是没有污染的,具足功德的,所以是真正的归依处。

  2、归依的仪式:

  受归依的,先要恳切忏悔,生恭敬心,清净心。

  长跪合掌,在归依本师前,依师长教,自己立下誓愿说:

  『我弟子某某,尽形寿,归依佛,两足尊;

  尽形寿,归依法,离欲尊;

  尽形寿,归依僧,众中尊。(三说)

  愿大德忆持,慈悲护念,我是优婆塞。我从今者乃至命终,护生。

  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三说)(依《大名经》及律说)28。

  凡发愿受持归依的,那怕是生死关头,也不能中途变悔。就是说笑,也不可说我不信三宝,或者说我不是三宝弟子。如归依而又弃舍,生生世世,受苦无穷。29所以,要切记『尽形寿归依』的誓言。

  二、至心修供养

   归依了三宝,应该以至诚心来修供养。

  1、供养佛:如礼拜,赞叹,右绕,及供奉香,华,伎乐,灯明,幢,幡,宝盖等庄严具。〔对于佛像(佛塔),经典,僧众,即使是不大庄严(例如佛像的工巧不妙),不大清净,也不可轻慢,要一律生尊敬心。〕

  2、供养法:如书写,印刻,或者庄严经典,以香,华等来供养。

  3、供养僧:是衣服,饮食,坐卧具,医药,日用杂物,但必须佛法所认为清净的(僧众可以用的),切勿供养不如法的物品。至于最上的供养,没有比依从如来的法教,听从僧众的指导而切实奉行的了!

  三、时念诸胜利

   1、我国的佛教徒,都修早晚课诵,时间比较长;对在家事务忙的信徒,多少有些不适合。最好,依印度旧法,日三时,夜三时──六时修行:次数不妨多,时间不妨短些。

  2、修三归依时,要忆念归依三宝的诸般胜利──功德。如…

《成佛之道讲义 第一章、归敬三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