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3)
依法以攝僧,和樂淨爲本,事和或理和,禮僧衆中尊。
一、佛依法攝僧
1、釋迦佛成佛說法,就有好多人隨佛出家,佛就把他們組織爲僧伽(僧)。
2、僧是群衆,是有組織有紀律的集團,所以古人義譯爲『和合衆』。
3、佛憑什麼來集結僧衆呢?不是憑自己的才能,所以佛說:『我不攝受衆』21。佛是依法以攝受他們,使之成爲僧伽的。
4、法,是人生的正道,究竟的涅槃;佛是以此法來感召大衆,讓大衆爲這人生大事而集合攏來。法也是律法製度,就是契合于人生正道的規製;佛是本著這自他共處的完善法則,製爲規章法度來組織大衆的。
二、僧以和樂淨爲本
依法而組合的僧衆,以「和、樂、淨」叁者爲根本的特色。
1、和合
這又有「事和」或「理和」二種。事和又分爲六,名爲六和。22
事和:(1)見和同解:大衆有一致的見解,這是思想的統一。
(2)戒和同遵:大衆奉行同一的戒律,這是規製的共同。
(3)利和同均:大衆過著同樣的生活受用,這是經濟的均衡。
思想,規製,經濟的和同,爲佛教僧團的實質。能這樣,那表現于身心的活動,彼此間一定是:
(4)身和共住;
(5)語和無诤;
(6)意和同悅。
此六和,是出家僧衆所應該一致奉行的。
和合的本質:見和同解、戒和同遵、利和同均。
和合的表現:身和共住、語和無诤、意和同悅。
理和:是佛弟子證到的真理──法或涅槃,內容是彼此完全一致,所以說:『心心相印』;『與諸佛一鼻孔出氣』。這是聖者所特有的,而且是通于在家出家的。
單是事和,是世俗僧;理和是勝義僧。不過,釋迦佛在這五濁惡世,依法攝僧,成爲住持佛教的中心力量,卻是著重事和。
2、安樂:
僧衆在這事和(或理和)的集團中,大衆都能身心安樂,精進修行。
3、清淨:
在和樂的集團中,互相勉勵,互相警策;如有了罪惡,也能迅速的忏悔清淨,僧團才能做到健全。
佛製的僧伽,原來是這樣完善的集團。
佛製戒律以法攝僧十種因緣:23
1、攝僧
和合
2、極24攝僧
3、令僧安樂
安樂
4、折伏無羞人
清淨
5、有慚愧者得安穩住持
6、不信者能信
外化
7、正信者得增益
8、于現法中得漏盡(盡智)
內證
9、未生諸漏令不生(無生智)
10、正法久住
究竟理想
叁、僧伽爲叁寶之一
1、從自修到身心清淨來說,僧伽是使我們得安樂得清淨的殊勝因緣,是陶賢鑄聖的大冶洪爐。
2、從利他的弘揚佛法來說,僧伽是推動佛法的集體力量。
3、僧伽爲叁寶之一,佛弟子應歸依敬禮僧伽。宗教的大衆集團,本不限于佛教,如印度的六師沙門團,25都是有僧衆的。但在各教的僧衆中,奉行佛法的僧伽,最爲尊勝,所以稱贊爲衆中尊。
戊二、僧伽功能(p.25)
敬僧莫呵僧,亦莫衡量僧,隨佛修行者,住持正法城。
一、敬僧莫呵僧
1、在家的信衆們,應該尊敬僧伽:
或是內心的誠敬;
或是語言文字的贊歎;
或是身體的禮拜。
2、禀承僧衆的意思,爲比丘僧服務;隨僧衆所需要的,隨分隨力,以衣服,飲食,醫藥,床敷,日用品來供養。
3、對于僧衆,千切不可生輕慢心。近代中國,信佛信法,敬佛敬法的還有,而信敬僧伽的實在太少。或是但敬歸依師,或是敬一二人,叁寶的歸敬不具足,難怪佛法的希有功德,不易生長起來。
4、僧衆這麼多,當然『龍蛇混雜』,有聖僧,也有凡僧,有持戒清淨的,也有毀戒不淨的。在家弟子們,如見有不清淨的,不合法的,應承認:這是出家人的『僧事』,自有僧伽依照一定的規律去處理。切莫隨便呵毀僧伽全體,或者呵毀一人或少數人。真誠護法的信衆,可以向僧伽提出意見,處理的責權,還是屬于僧伽。依佛製,沒有逐出僧團以前,犯了罪,國法也不能隨便處罰。遇有诤執,國王也只能依律來表決,不能以自己的意見來決定。否則,只有造作毀辱僧伽的重罪,或反而增加僧衆的诤執。
二、切莫心不平等,衡量僧伽。
1、凡是出了家的,就成爲僧伽的一員。你不要多生分別:
年高或者年少,
男衆或者女衆,
博學或者淺學,
精進或者放逸,
持戒或者犯戒,
老鄉或者外籍。
凡是僧伽的成員,都應尊重恭敬,一律布施。因爲僧伽猶如大海,有大龍也有魚蝦,有藻苔也有珍寶;大海是不加簡別,一樣含容的。
2、然世間盡多是這種人,
或重持戒的,
或重禅定的,
或重念誦的,
或重威儀的,
或重義學的,
就此妄生分別,說長說短,某優某劣,擁護誰,反對誰。
3、信衆們!切莫心不平等,衡量僧伽!僧衆的功德,不是一般所能認識的。例如一般的偏重老年,輕視少年,不知『生年上座』只是皮皴發白,只是六根衰朽,想貪著受用而不能,與佛法功德有什麼關系呢!
叁、隨佛修行者,住持正法城
1、信衆對于僧衆,應該信仰:凡是出家而屬于僧伽的,雖程度千差萬別,但同樣是隨佛修行者。只要有出家衆,就會有寺院,有聖像,有經書,就有叁寶可尊敬。佛法,始終是由于出家僧而延續下來的。所以分別起來,不免有高下,優劣,凡聖的差別;而總合起來,卻成爲一有力的僧團,住持如來的正法,堅固得金城湯池26一般,不爲天魔外道所破壞。
2、大家不妨反省:自己對于佛法的最初起信,或最初引起興趣,不一定都是賢聖吧!所以說:破戒比丘而服袈裟的,還是人天福田。真誠的在家信衆,應特別尊敬僧伽(團體),愛護僧伽,從旁助成僧團的和樂清淨;切不可呵毀嫌責,或以權力來從中鬥爭。佛世,僧伽發生了诤執,連佛的話也不肯聽,分成二部。佛對信衆們說,這都是僧,都應該供養。所以,『如破金杖爲二分,二俱是金』27,實可爲在家信衆的座右銘。
──上來贊歎僧寶功德。
丙二、叁寶類別
丁一、理體
丁二、事相(p.27)
叁寶真實德,無漏性清淨,化世真亦俗,佛法得長存。
一、叁寶的類別
(一)世俗事相(事相)
A.化相叁寶
佛寶:釋迦佛
法寶:佛所開示的教說(四谛、緣起、涅槃等)
僧寶:隨釋迦佛出家的凡衆、聖衆。
依釋迦佛出世的化相叁寶,進一步歸向十方一切佛、正法、一切賢聖僧。
B.住持叁寶(釋迦佛滅度後)
佛寶:玉、石、金、銅、木雕、土塑、紙畫的佛像。
法寶:叁藏經典或古今大德的法義。
僧寶:出家衆。
佛滅後,依此住持叁寶而歸向于真實的叁寶。
(二)勝義真實(理體)──真實的歸依處,無漏、性清淨。
A、無漏功德(不與煩惱雜染相應,也不爲煩惱雜染緣起)
a、依聲聞法來說:
佛寶: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
法寶:正法或涅槃。
僧寶:四雙八輩(預流向、預流果、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等有學、無學的無漏功德。
b、依大乘法來說:
佛寶:是無上(四智)菩提所攝的一切無漏功德。
(四智: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妙圓鏡智)。
法寶:正法或涅槃。
僧寶:菩薩(含攝聲聞、辟支佛)的無漏功德。
B、清淨法界
佛寶:究竟圓滿所顯的最清淨法界(攝得體、相、業用)。
法寶:遍十法界而不增不減,無二無別的法界(或名真如、實相等)。
僧寶:少分顯現的清淨法界。
清淨:離垢清淨、本性清淨。
無漏的有爲功德──稱爲清淨(離垢)。
無漏的無爲功德──不但是離垢清淨,在雜染中也還是本性清淨的。
二、依俗契真,事理無礙
1、歸敬于世俗事相的住持叁寶,依此進向勝義真實的叁寶。
若只歸依世俗:易流于形式的崇拜。
若專重于勝義:易執理廢事,也非一般所能明了。
2、佛教的重視『像教』,其理由就在此。住持叁寶爲事象的,從此表顯真實叁寶的功德,這才能淺深由之,事理無礙,佛法才能得長存世間,爲一切衆生作救護,作福田。
乙二、皈依儀式(p.29)
自誓盡形壽,歸依佛法僧,
乙叁、二種修習
丙叁、修供養
至心修供養,
丙四、念功德
時念諸勝利。
一、自誓盡形壽,歸依佛法僧
1、佛法僧叁寶,是沒有汙染的,具足功德的,所以是真正的歸依處。
2、歸依的儀式:
受歸依的,先要懇切忏悔,生恭敬心,清淨心。
長跪合掌,在歸依本師前,依師長教,自己立下誓願說:
『我弟子某某,盡形壽,歸依佛,兩足尊;
盡形壽,歸依法,離欲尊;
盡形壽,歸依僧,衆中尊。(叁說)
願大德憶持,慈悲護念,我是優婆塞。我從今者乃至命終,護生。
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叁說)(依《大名經》及律說)28。
凡發願受持歸依的,那怕是生死關頭,也不能中途變悔。就是說笑,也不可說我不信叁寶,或者說我不是叁寶弟子。如歸依而又棄舍,生生世世,受苦無窮。29所以,要切記『盡形壽歸依』的誓言。
二、至心修供養
歸依了叁寶,應該以至誠心來修供養。
1、供養佛:如禮拜,贊歎,右繞,及供奉香,華,伎樂,燈明,幢,幡,寶蓋等莊嚴具。〔對于佛像(佛塔),經典,僧衆,即使是不大莊嚴(例如佛像的工巧不妙),不大清淨,也不可輕慢,要一律生尊敬心。〕
2、供養法:如書寫,印刻,或者莊嚴經典,以香,華等來供養。
3、供養僧:是衣服,飲食,坐臥具,醫藥,日用雜物,但必須佛法所認爲清淨的(僧衆可以用的),切勿供養不如法的物品。至于最上的供養,沒有比依從如來的法教,聽從僧衆的指導而切實奉行的了!
叁、時念諸勝利
1、我國的佛教徒,都修早晚課誦,時間比較長;對在家事務忙的信徒,多少有些不適合。最好,依印度舊法,日叁時,夜叁時──六時修行:次數不妨多,時間不妨短些。
2、修叁歸依時,要憶念歸依叁寶的諸般勝利──功德。如…
《成佛之道講義 第一章、歸敬叁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