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佛之道講義 第二章、聞法趣入

  《成佛之道》

  〈第二章、聞法趣入〉

  釋開仁編.2006/10

  ◎歸依以後,應該『多聞正法』,這才能趣入佛道。

  有以爲:佛法在乎修行,聽法有什麼用?豈不見楞嚴會上,阿難尊者『一向多聞,未全道力』,1不能免脫摩登伽女之難嗎?

  〔導師評:〕不知道阿難尊者,問題在『一向多聞』,而並不是聞。

  ◎一切聖典,都說修學佛法,非聞法不可。如什麼都不聞,

  怎麼會知道了生脫死?

  怎麼知道有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怎麼知道有向上一著?

  怎麼知道這是佛教正法?

  如一切都不聽不聞,連歸依叁寶也不會呢!

  甲一、聞法

  乙一、利益(p.37)

   由聞知諸法,由聞遮衆惡,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槃。

  一、聖典中贊歎聞法功德的偈頌

   這是聖典中贊歎聞法功德頌──「由聞知諸法,由聞遮衆惡,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槃。」2可說佛法中一切功德,都由聞法而來。

  二、龍樹菩薩說聞法應從叁處聞 3

  從佛聞法

  從佛弟子聞法

  從經典聞法

  從佛及弟子聞法,是親聞語言的開示,所以經上說:『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4不過釋迦如來涅槃以後,我們只能從佛弟子聞法了。

  雖然十方諸佛──東方藥師、西方彌陀佛等現在說法,但對于此時此地的我們,除非已經聞法修行到相當程度,是不可能親聆佛說的。

  從經典聞法,就是自己『以古爲師』,從閱讀經論中去了解佛法。

  所以,從佛弟子聞法,或者閱讀經教,都稱爲聞法;學佛法,就從此下手。

  叁、多聞正法有四類功德

  1、由聞知諸法

  由于聽聞正法,能知道諸法。什麼是諸法?如善法惡法,有漏法無漏法等。聽了,才知道這一切,知道應該修集,或者應該舍棄。又,法是合法的意義──善:聽了佛法,就知種種善法,可以依著去修學。

  2、由聞遮衆惡

  由于聽聞正法,能遮止衆惡。或是內心的惡念,或是見于身語的惡行。如聽聞了正法,知道什麼是惡的,有什麼惡果,就能將惡心息下來,遮止惡心的現起。

  3、由聞斷無義

  由于聽聞正法,能製斷種種無意義事。有些外道,雖有求解脫心,卻誤入歧途,修種種苦行──不食,不臥,裸形等,以爲修這些苦行,可以得道。他們自己修苦行,也以苦行來教導學衆。這些苦行,佛名之爲無義,就是毫無意義的,自找苦吃的愚癡事。聽聞了佛說的正法,自然就遠離這些苦行,正道修行,不落外道窠臼了!

  4、由聞得涅槃

  由于聽聞正法,如法修行,能得涅槃解脫。

  這樣,佛法的一切功德,不是都由聽聞而能得到嗎?

   乙二、離過

  丙一、水器喻

  丙二、種植喻(p.39)

  如器受于水,如地植于種,應離叁種失,谛聽善思念。

  一、如法的聽法

  1、佛在開示正法時,總是告誡聽衆說:『谛聽谛聽!善思念之』!因爲,如聽法而不能如法,那就不能得到聞法的功德了。

  2、聞法──聞熏習,就是出世心法種。5所以聞法而求有利益,必須離去叁種過失(不專心,有成見,心散亂),好好的聽聞,思惟,憶念才得。

  二、舉兩個譬喻來說明聽法時應離去的叁種過失

  1、如器受于水

  (1)舉喻

  A、如將缽或杯,倒覆在空地上,那雨水就不能進去。

  B、如缽或杯中,有穢汁毒素,那即使受到了水,不但無用,而且還會害人。

  C、如缽或杯有了裂縫,那即使清淨無毒,也還是漏得一無所有。

  (2)證成

  A、如不注意,不專心(如倒覆),那聽了等于沒有聽。

  B、雖然專心聽,可是心有成見,有懷疑,有邪執(如有穢汁毒素),那對于聽受的正法,不能生起功德,反而會引發邪見毀法的罪惡。

  C、心中雖沒有成見疑惑,可是內心散亂,事務忙,不久還是忘得一乾二淨。

  2、如地植于種

  (1)舉喻

  A、落在砂石上,那是不會發芽的。

  B、落在荊蔓叢生的土內,即使能發芽,也無法生長,不久就枯萎了。

  C、落在肥沃的土上,沒有莠草障礙,可是沒有深藏在土內,不久就被鳥雀啄去了。如播種而如此,有什麼收獲呢?

  (2)證成

  A、如不注意領受;

  B、或領受而與雜染心相雜;

  C、或心雖清淨,而是不久又遺忘了。

  乙叁、態度

  丙叁、病喻(p.40)

  病想醫藥想,殷重療治想。

  丙四、鏡喻

  隨聞如說行,佛說法如鏡。

  一、聽法時要用什麼態度來接受佛法?

  1、了知佛出世的因緣

  釋迦佛說:衆生身有叁病──老病死;心有叁病──貪瞋癡:如來爲此而出世。6換言之,佛是大醫王,法是良藥,僧是護病者7──叁寶的出現世間,是爲了救濟衆生身心重病的。

  2、應病施藥作觀想

  (1)病想

  自己從無始以來,就爲身心重病所纏繞,弄得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生死死生,苦痛無窮。自身有重病,所以有憂苦,這是必須確定認識的。如不覺得自己有病,或覺得有病而不肯求醫藥,那就與佛法無緣了。

  (2)醫想

  知道自身有重病,非一般人(外道)所能醫治:佛弟子──說法師,才是能治此重病的良醫。所以親近善知識,恭敬供養,如病人的信賴醫師,禮聘醫師一樣。

  (3)藥想

  醫生治病,不是讀讀藥方就有效,要使用治療的針藥。說法師也如此,開示教導修行方法,要依著法藥去服用,才能根治身心的重病。否則,如讀藥方而不服用,那有什麼用呢!如經上說:『我雖宣說極善法,汝若聞已不實行,如諸病者負藥囊,終不能療自體病』。8

  (4)殷重療治想

  生死大病,真是病入膏肓。幸遇良醫良藥,也要久服法藥,才能見效。可是有些學衆,希望立刻見效,少少修習,還不能解脫生死重病,就失望而懈怠下來。這樣的不能勵力進修,那還有什麼希望呢!

  二、聞法以實踐爲目的

  1、隨聞如說行

  佛法,不是知識的傳授,更不是作爲娛樂的消遣品。佛法是認清自己有病,而求良醫法藥的。所以隨所聽聞的正法,應痛下決心,如所說而努力修行。

  2、佛說法如鏡

  佛曾說過:我說的法,如鏡子一樣,9是要你反照自己的。佛法這麼說,就得觀察自己,有沒有種種過失,種種功德?

  如有過失,就應該慚愧忏悔,遠離過失。如沒有過失,應生歡喜心。

  如觀見自己有功德,應該生歡喜心;如沒有功德,應努力去修習。

  聽聞佛法,是作爲自己修持的准繩;聽法而能見于實行,這是最重要的!

  甲二、趣入

  乙一、方法

  丙一、親近善士(p.42)

  趣入正法者,應親近善士。

  丁一、善士條件

  證教達實性,悲愍巧爲說。

  一、從善知識聽聞佛法

   1、正法,雖可以從經典去了解,但主要還是要從說法師去聽聞。法師的開導,比起自己閱誦,到底迅速而容易得多。所以爲了要趣入正法,進求佛道,應該親近善士──善知識,尤其是大乘善知識。

  2、佛曾以:『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10說爲預入聖流所必備的四大條件,這可見親近善知識的重要了。

  二、辨識善知識的方法

   怎樣才算是善知識呢?這不是因爲他徒衆多,寺院大,相貌好,或者是世法場中多知多識。因爲他有:

  1、證德

  指叁學修證:戒清淨成就,定成就,觀慧成就。

  2、教德

  深入經藏,成就多聞,能開示導引學衆,進修大乘正道。

  3、達實性

  實性是正法的別名,這或者由現證慧通達,或是從聞思教理得通達。

  4、悲愍

  有慈悲心,不是爲了名聞利養,而是能清淨(爲利益衆生)說法。

  5、巧爲說

  成就辯才,能善巧方便的爲衆說法,所以容易了解,容易得益。

  如成就這些功德,那就是了不得的大善知識了!

  叁、末法善知識難逢

  1、末法時代,全德的善知識,是難得遭遇的;而修學佛法,卻又不能沒有師友,所以不能不退求其次。

  經上說:如有八分之一的功德,也可以親近。11

  《涅槃經》說『四依』──四種可以爲人依止的師長:初依人,雖沒有斷煩惱,證實性,但已能通達佛性義十六分之一。12

  2、總之,末世善知識難逢,如于佛法的行解,有一分長處,勝過自己,也就不妨如法親近了。

  丁二、親近態度(p.44)

  觀德莫觀失,隨順莫違逆。

  丁叁、親近功德

  佛說滿梵行,學者應尊敬。

  一、觀德莫觀失

   1、觀德

  無論是全德的善知識,少分功德的善知識,如不能如法親近,都不能得應得的功德。所以對于善知識,要觀察他的功德,莫觀察他的過失。如聽受善知識的教導,或從舉止動靜,待人接物處去學習,只要有一分長處,就注意他的長處而修學。

  2、莫觀失

  如不觀功德,專在善知識的缺點上著想,那雖然逢到全德的大善知識,也毫無利益。因爲全德善知識,也不能一切圓滿,沒有一些缺點的。所以親近善知識,應隨時提醒自己:來這裏做什麼?不是爲了尋求知識的過失,而是想學習師長的長處。能這樣,就到處有師長可親近,隨處都能得益。孔子說:『叁人行,必有我師焉』,13也就是這個意思。

  二、隨順莫違逆

   1、如法者則應隨順師命

  親近善知識,扼要的說,要隨順師長的意旨,使師長歡喜,切莫違逆師命。就是師長有所呵責,也應受責,不可生嫌恨心,恚惱心。14

  怎麼能使師長歡喜呢?

  (1)要隨力供養種種財物;

  (2)爲師長服勞務;

  (3)照著師長的開導教授去修行。

  佛法的恭敬親近善知識,完滿的表現『尊師重道』的精神。

  2、不如法者婉轉拒絕

  假使師長要你作種種非法呢?那是不應該隨順的,但應該婉轉的說明不能奉行的意思。

  3、修學佛法應尊師重道

  修學佛法,如不能如法尊敬師長,想得到佛法的功德,那是完全不可能的。如經上說:『若彼于師,住嫌恨心,或堅惡心,或恚惱心,能得功德,無有是處』。15

  叁、佛說善知識是滿梵行【參見附錄】

   1、佛對善知識的重視

  某次,如來贊歎善知識的功德,

  阿難說:『半梵行者,所謂善知識』。

  佛說:『莫作是言。純一滿淨梵行清白,所謂善知識』。16

  …

《成佛之道講義 第二章、聞法趣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