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尊对诸比库宣说了四种印证方法:
若有比库说他亲自在世尊处听受、在某僧团处听受、在某些长老处听受、或者在某位长老处听受:「这是法,这是律,这是导师的言教。」你们既不应赞同,也不要反对,而应该在善持其文句后与经和律对照核实。如果与经和律不符,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确实不是世尊的言教,这位比库、那个僧团、那些长老或那位长老误解了。你们应拒绝它。如果符合经和律,则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确实是世尊的言教,这位比库、那个僧团、那些长老或那位长老善持佛法。
上座部佛教的所有教法都是依据三藏圣典及其注疏而来的。如果对教法的理解出现分歧时,就唯有「依法不依人」。凡是接受上座部传统教育的佛教出家人,在沙马内拉14阶段就必须背诵许多佛教经论。时至今日,上座部佛教国家尚有为数不少的能够背诵出所有三藏圣典的大长老15。上座部佛教的特点之一就是特重佛陀所说,特重传统的巴利三藏圣典16。在广大上座部教区,虽然圣贤辈出,然而却没有一例因倡议特殊教法而另立的宗派。当然,上座部僧团也存在着一些宗派,但那也只是在持戒松紧等枝末方面的分歧,在经典与教理方面还是一致的。
在中国汉地、西藏、韩国、日本等北传大乘佛教地区,佛教徒们几乎都根据所处的具体情况,适当地把佛教作出一定的改变与调整,以适应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政治制度以及不同的信众根基。然而,上座部佛教僧团以及历代的护法诸王,无不是以维护佛法的纯洁为己任。自从上座部佛教传入斯里兰卡以后,大寺派的比库们就以师徒代代相传的巴利三藏圣典为依据,抵御各种外来的思想学说。
佛灭七百年左右,印度次大陆新兴起一种梵语称为「外度量」(Vaitulya) 的学说。这种学说后来陆续传入斯里兰卡,从大寺分离出去的无畏山寺僧人承认并接受了这种学说,而大寺派僧人却依据传承下来的三藏圣典,判定「外度量」学说为「非佛说」,进行严格的抵制。马哈些那王(Mahàsena,西元334-362年)在位时,支持无畏山寺派,迫害大寺派,强行禁止信众供养大寺派僧人,违者罚钱一百。面对国王的迫害,大寺派僧人表示:为了保持佛法的纯洁,宁可饿死,也不接受「外度量」学说。坚持传统的大寺派僧人在此后的上千年时间,始终都同各种思想学说特别是无畏山寺的「外度量」派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从上面的例子可知,南传上座部佛教在维护传统、保持佛法的纯洁性方面,具有「保守」的特点。
假如有位佛教学者或历史学家想撰写一本所谓《南传佛教思想发展史》之类的著作的话,他可能会发现有关资料将异常缺乏,以至于不得不回来研究巴利三藏及其注解。因为在南传上座部佛教的整个传播历史过程中,虽然经历了将近两千三百年的漫长岁月,但其教义、思想的发展及改变却微乎其微,自始至终皆以巴利三藏及其注解为教法之根本。17
3 以戒定慧为禅修次第
佛陀认为,包括祭祀、祈祷、火供、念咒等的仪式,以及断食、烧身、自残一类的苦行,皆属于「戒禁取」,并不能断除烦恼,也不能解脱生死。因此,佛陀在世时,僧团并不注重仪式,也没有诸如唱诵、念咒之类的修行方法。最接近于仪式的行为,也许应该是比库僧团所举行的甘马了。然而,凡是学过律者都知道甘马并不是仪式,它只是僧团内部的一种民主表决会议。上座部佛教的修行特色是传承佛法、守护戒律、保持正念、修习禅定以及培育观智。当然,在现今南传上座部教区内,也有诸如祝圣水、祝护符、繋圣线之类的仪式,但那只是佛教在流传过程中受到古婆罗门教残余风俗、当地民间信仰及鬼神崇拜等因素影响的产物,并不属于严格意义的上座部佛教。
根据上座部佛教,要成为一名比库首先应当尊重戒律。正因如此,在上座部佛教国家,至今依然能够看到按照佛陀当年所制定的行为规范过着剃除须发、三衣一钵、托钵乞食、半月诵戒、雨季安居、不持金钱等等如法如律生活的比库僧团,使我们仍然能够亲切地感受到最接近于两千六百年前佛陀在世时佛教僧团简单朴素的修行生活。这种特异的文化现象和历史现象,的确令我们感慨万千。
于此举一个上座部佛教僧人守护戒律的例子:在缅甸东固王朝末期,缅甸僧团内部因为穿着袈裟的问题引起一场激烈的争论。1708年,敦那村(Tunna)有个名叫谷那阿毗朗咖拉(Gu
àbhila
kara)的长老规定沙马内拉在进入村落时可以偏袒右肩,被称为「偏袒派」 (Eka
sika)。部分比库指出僧人在进入村落时必须披覆双肩,这派僧人称为「披覆派」 (Pàrupana)。两派相持不下,争论持续了二十四年,国王礼请四位博学长老进行调解也得不到解决。贡榜王朝建立之后,这场争论又闹到阿劳普耶王(Alaung Paya,西元1752-1760年在位)那里。国王支持偏袒派,命令僧人必须偏袒右肩披着袈裟。有饱学长老牟尼王音(Munindaghosa)等两位上座不从王命,对佛发誓:宁舍身命,护持佛陀戒法,尽形寿不舍弃。结果遭国王驱逐出境。1783年,钵多普耶王(Bodawpaya,西元1782-1819年)在位时,披覆派又引经据典,驳斥偏袒派并获得胜利。钵多普耶王下诏全国:比库一律不得偏袒右肩入聚落。这场前后相持了七十五年之久的「着衣之争」终于宣告结束。
根据比库学处的众学法(sekhiyà dhamma):僧人在进入俗人住区时必须披覆整齐,即通披袈裟,以示威仪庄严;而在礼敬佛陀和上座比库时,则必须偏袒右肩,以表恭敬尊重。从「着衣之争」一例可以看出南传上座部僧人注重戒律的严谨作风。
正如佛陀在提及持戒时经常如此教导说:
“Sampannas
là, bhikkhave, viharatha sampannapà
imokkhà, pà
imokkhasaüvarasaüvutà viharatha, àcàragocarasampannà, a
umattesu vajjesu bhayadassàv
, samàdàya sikkhati sikkhàpadesu.”
「诸比库,应当具足戒与具足巴帝摩卡而住!应以巴帝摩卡律仪防护而住,具足正行与行处,对微细的罪过也见到危险。受持学习于诸学处!」
在律藏义注《普端严》 (Samantapàsàdikà)中也说:
“Vinayo nàma Buddhasàsanassa àyu,
Vinaye
hite Sàsanaü
hitaü hoti. ”
「律为佛教之寿命,律住立时教乃住。」
在现代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南传上座部比库们仍然过着托钵乞食、不非时食、半月诵戒、雨季安居、行自恣法、作咖提那衣等简单朴素的原始佛教乞食制生活,这不正是他们视戒律如生命的修学态度之结果吗?
然而,上座部佛教的修行特色并不仅仅在于严持戒律,持戒严谨只是上座部佛教的表相而已。上座部佛教至今仍传承着一套完整系统的止观禅修次第,禅修者能够依据止观禅修,亦即在戒清净的基础上修习禅定,培育定力之后再修习观慧,乃至断除烦恼,解脱生死,现证涅槃。关于这一点,我们将在下一部分再行讨论。
4 以现证圣果为禅修目标
学过佛法的人大概都知道佛教在印度的大致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把佛陀的教法分为三种:一是正法,一是像法,一是末法。相信有很多人认为现在是末法时期吧?在这里我们先不谈现在是什么时期,先来探讨一下印度的佛教。
佛教在中印度一带地区大概存在了1500年,但就整个印度来说则存在了1600年到1700年,因为最后的一、二百年只是在东印度那一个地方苟延残喘了。
我们依照印度佛教的大致发展情况,将佛教分为三个时期,即:
⑴. 第一期是正法时期。正法(Saddhamma)——纯正的佛法、真正的佛法。这一个时期从佛陀在世时直至佛灭五百年间,大概有500年。佛灭后两百多年(西元前240年左右),正法传入了斯里兰卡、缅甸等地。
⑵.第二期是像法时期。像法(Saddhamma pa
ir
paka)——相像的、相似的佛法,似是而非的佛法。这个时期从佛灭后五百年直至一千年间,大概有500年。这个时期,佛教界开始大量传出各种似是而非的经典和教法。
⑶.第三期是末法时期。末法,即末流的佛法、枝末的佛法。从佛灭后一千年直至佛教在印度本土消亡。这个时期大概也是500年。18
这是依照三期教法来划分印度佛教的大致发展过程。19
虽然佛陀的教法可以依其流变而分为正法、像法与末法三个时期,但这主要还是指在印度本土的历史发展情形。上座部佛教认为现在并非末法时期,现在仍然属于正法时期!根据上座部佛教,正法将住世5000年。
在《长部注》中提及正法住世五千年时说:
「以证得无碍解而住立了一千年,以六通为一千年,以三明为一千年,以干观者为一千年,以别解脱而住立一千年。」
在《相应部注》、《增支部注》以及律复注《心义灯》中也有类似的说法。
这里所说的住世正法与刚才所说的正法稍微有点不同。刚才所指的是印度佛教的正法时期,在那个时期,僧团是和合统一的,在教法、经典上也几乎是一样的,相差不会很多,正法是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的。
但是,南传佛教所说的正法是从教法、修行与证果的角度上来说的:
⑴. 南传佛教相信三藏圣典还在,佛陀的言教还在;
…
《南传上座部佛教及其止观禅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