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 ⑵. 现在的上座部佛教还有很系统、很完整的禅修方法,也就是现在南传的止观禅修、戒定慧的传承还在;
⑶. 在这个时期还可以证果,证得圣道圣果。
南传上座部佛教讲的正法是从这三个角度上来说的。
在这正法住世的五千年当中,第一个千年可以证悟四无碍解智,也就是在断尽一切烦恼的同时,也证得四无碍解智。当然这并不是说在那个时期每个证果的人都能证得四无碍解智,而是说有这样的可能。
第二个千年是六通阿拉汉的时期。如果在那个时期证悟阿拉汉果的话,有可能同时拥有六神通。
第三个千年是可以证得三明阿拉汉的时期。现在是佛灭2500多年,也即是处于第三个千年,如果禅修者很有系统地依照佛陀的教法修行的话,还有机会证得阿拉汉果,甚至还能够证悟「三明阿拉汉」(tevijjà arahata)20。是哪三明呢?宿住智证明、死生智证明和漏尽明,相当于一般所说的宿命通、天眼通和漏尽通。如果认为现在已经是不能再证悟道果的时期之观点,被认为是造成「法障」 (Dhamma antaràyika)的邪见。
第四个千年是纯观阿拉汉时期,也就是说那个时候如果精进修行,还是可以断除烦恼,但是已经不可能证得神通了。
到了第五个千年,想要断尽烦恼都很困难,只能够证得比较低的三个果位,即初果、第二果、第三果。
在这个五千年当中,巴利三藏一直都存在。但是到了五千年之后,三藏就会慢慢地消失,乃至正法最后隐没殆尽。那个时候的出家人只是披着袈裟,没有持戒,没有修行,更谈不上证果了。
在我们苟答马佛陀的教法可以住世五千年,是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现在大家知道佛陀的正法仍然住世,就应当生起信心,精进修行,乃至断烦恼、证道果。只要巴利三藏仍然存在于世间,只要佛弟子们仍然能够真正地实践佛陀的教导,正法时期就会继续存在!
所以,世尊在《大般涅槃经》中很明确地说过:
“Ime ca, Subhadda, bhikkh
sammà vihareyyuü, asu¤¤o loko arahantehi assà”ti.”
「苏跋达,于此,只要比库们正确地安住,则世间将不空缺阿拉汉!」
依据业果法则,造作善业能造成善趣的结生,并招感乐之果报;造作不善业能导致投生于恶趣,并带来苦果。只要导致生死流转的烦恼还没有被根除,就还会继续造业,并将随着所造作的善业或不善业继续投生、继续轮回。
如果想要解脱痛苦、止息轮回就必须修行。修行的方法包括布施、持戒、修习止观等。然而,唯有修行观慧直至证悟圣道果,才能断除烦恼、出离生死轮回。为什么呢?因为布施、持戒等虽然属于善业,但是却不能断除烦恼,只能造成投生到人界或欲界天趣。如果禅修者修习定而达到禅那,而且能够将禅那维持到临死那一刻,他将能够投生于梵天界。所有这一切,都是依照业果法则而发生的。能够达到禅那并维持到死亡时刻固然很好,但是禅那只能够镇伏烦恼,仍然不能拔除烦恼之根。至于其他的善业,则是更加的不保险。大多数的情况是:尽管布施、持戒等善业能够导致投生到善趣,然而,由于临死时的不如理作意,恶业也可能会超越善业,而造成投生到恶趣。
根据上座部佛教,佛陀出现于世间的目的乃是为了令众生解脱痛苦、止息轮回、导向寂止——涅槃。佛陀说:
“Seyyathàpi, bhikkhave, mahàsamuddo ekaraso lo
araso. Evameva kho, bhikkhave, ayaü dhammavinayo ekaraso vimuttiraso.”
「诸比库,犹如大海唯有一味,即咸味;正是如此,诸比库,此法、律唯有一味,即解脱味21。」(《律藏·遮止说戒篇》、《增支部·第8集·伍波萨他经》、《自说·伍波萨他经》)
佛陀也曾经明确地教导大弟子伍巴离(Upàli,优婆离)尊者说:
「伍巴离,对于某些法,如果你知道:『这些法并非导向完全厌离、离欲、灭尽、寂止、胜智、正觉、涅槃。』伍巴离,你就可以肯定地受持:『这是非法,这是非律,这不是导师的言教。』
伍巴离,对于某些法,如果你知道:『这些法导向完全厌离、离欲、灭尽、寂止、胜智、正觉、涅槃。』伍巴离,你就可以肯定地受持:『这是法,这是律,这是导师的言教。』」(《增支部·第七集·导师言教经》)
因此,我们可以清楚地明白,佛陀教法的特点是导向解脱,导向寂止,导向正觉。同样,作为佛陀的弟子,我们就必须依循佛陀的教导,精进修行,以期达到断除烦恼、解脱生死、止息轮回、导向寂灭——涅槃。
对于禅修者来说,他最低限度必须在今生今世证悟初果(入流果),如此才可以说是拿到了解脱生死轮回的保险。初果圣者不会再退转回凡夫的境界,而只会不断前进;而且,无论他们投生至何处,都不会再堕落到恶趣,而只会不断地投生至更高的生命界,直到彻底止息生死、证趣无余依涅槃。
佛陀的教法是以人为本的。所谓「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就是要求我们应当好好地珍惜来之不易的人身,珍惜生命,精进地修持万劫难闻的殊胜佛法,乃至断除烦恼、现证涅槃。佛法绝非「等死」的教导,解脱也不会在死亡的那一刻自动实现。如果出家、修行只是为了等死,那只会浪费生命、糟蹋人身,辜负佛陀的慈悲教导。
正因为上座部佛教遵照佛陀以及当时声闻圣弟子们所教导的正法、律修学与禅修,以期在今生今世现证寂静涅槃为主要奋斗目标,所以上座部佛教在传统上是以所谓的「声闻乘佛教」或「解脱道」22为主流的。
声闻,巴利语sàvaka的直译,意为「弟子」,即亲自听闻佛陀音声言教的弟子,或者说是佛陀的亲传弟子。在严格意义上,只有那些已经证悟道果的圣弟子,即四双八辈圣者才有资格称为声闻弟子。不过,在广义上的「声闻弟子」,也可以泛指一切遵照世尊所教导的正法、律修行乃至证果的弟子,这就包括实践佛陀教法的一切圣凡弟子。23
虽然上座部佛教以朝向解脱为主流,但在上座部典籍中也记载有菩萨的修行方法,称为「大菩提乘」 (Mahàbodhiyàna),而且自古至今皆不乏其实践者。
要成为菩萨(bodhisatta)必须发「至上愿」 (abhin
hàra),并且须得到佛陀的亲自授记。要发「至上愿」必须具备八项条件,即:
1.获得人身;
2.生为男性;
3.具备只需通过听闻佛陀的简要开示即能够证悟阿拉汉果的能力;
4.遇见活着的佛陀;
5.出家;
6.拥有八定及五神通的成就;
7.增上行;
8.想要成佛之极强善欲。
在得到佛陀授记之后,菩萨至少必须用四阿僧祇(asa
kheyya,不可数,无数)及十万大劫的时间来圆满十种巴拉密24。这十种巴拉密分别是:布施巴拉密、持戒巴拉密、出离巴拉密、智慧巴拉密、精进巴拉密、忍耐巴拉密、真实巴拉密、决意巴拉密、慈巴拉密、舍巴拉密。当菩萨修习诸巴拉密达到圆满时,就能证悟无上全自觉者,成为一切知佛陀。
5、以说法利生来化导有情
至今仍有许多人认为南传上座部佛教属于「小乘佛教」,教人「灰身灭智」,证阿罗汉做「自了汉」,对世事不闻不问,不发大心出来救度众生云云。其实这是对上座部佛教的莫大误解。
佛陀曾对诸比库说:
「诸比库,诸婆罗门、居士对你们有许多助益,因为他们供养你们衣服、饮食、住所、病人所需的医药资具。你们对诸婆罗门、居士也有许多助益,因为你们为他们宣说初善、中善、后善,有义有文的正法,显示完全圆满、遍净的梵行。诸比库,如此,通过彼此间的互相资助,使导向超越诸流、正尽苦边的梵行得以住立。」(《小部·如是语》第107经)
作为佛教比库,第一要务当然是精进修行以期早日解脱生死(自利)。此外,比库尚担负着住持佛法的职责。住持佛法包括学习三藏圣典以传续佛陀的正法,以及说法利人。比库们通过从事高尚圣洁的梵行生活来培育心智,同时也通过实践世尊的正法、律以及弘扬佛法来回报社群、自利利他。
在《长部·教诫新嘎喇经》中,佛陀提及出家沙门与在家人之间应当承担的相互责任与义务。在家人应当以五种方式来奉待作为上方的沙门、婆罗门:
1.以身行慈;
2.以语行慈;
3.以意行慈;
4.不关闭门户;
5.供养必需品。
相应的,作为上方的沙门、婆罗门,应以六种方式来慈愍在家人:
1.劝阻他们作恶;
2.令他们住立于善;
3.以善意慈愍;
4.令听闻未曾听闻之法;
5.已经听闻者令清净;
6.指示生天之道。
佛陀提及的这些责任与义务是相互关系的,唯有彼此之间皆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僧俗之间的关系才是正常的,佛陀的正法才能因此而得以久住。
在家信众布施供养出家人衣服、饮食、住所、医药等日用必需品,在物质生活方面资助出家人。而作为对广大信众的回报,佛陀要求比库们应当在言行举止上能够作为人天师范、道德楷模,在心灵上、信仰生活上也应当对在家人起到帮助鼓励和皈依投靠的作用,比库们必须是在家信众的精神导师和心理医生。因此,一位佛教比库除了严持戒律、潜心止观禅修、保持佛法传承之外,还应当以适当的方式适时地向在家人宣扬佛法、开导群迷。
那么,谁才有资格说法与教禅呢?是否只需看过几本经论、了解一些名相…
《南传上座部佛教及其止观禅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