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南傳上座部佛教及其止觀禅法▪P6

  ..續本文上一頁  ⑵. 現在的上座部佛教還有很系統、很完整的禅修方法,也就是現在南傳的止觀禅修、戒定慧的傳承還在;

  ⑶. 在這個時期還可以證果,證得聖道聖果。

  南傳上座部佛教講的正法是從這叁個角度上來說的。

  

  在這正法住世的五千年當中,第一個千年可以證悟四無礙解智,也就是在斷盡一切煩惱的同時,也證得四無礙解智。當然這並不是說在那個時期每個證果的人都能證得四無礙解智,而是說有這樣的可能。

  第二個千年是六通阿拉漢的時期。如果在那個時期證悟阿拉漢果的話,有可能同時擁有六神通。

  第叁個千年是可以證得叁明阿拉漢的時期。現在是佛滅2500多年,也即是處于第叁個千年,如果禅修者很有系統地依照佛陀的教法修行的話,還有機會證得阿拉漢果,甚至還能夠證悟「叁明阿拉漢」(tevijjà arahata)20。是哪叁明呢?宿住智證明、死生智證明和漏盡明,相當于一般所說的宿命通、天眼通和漏盡通。如果認爲現在已經是不能再證悟道果的時期之觀點,被認爲是造成「法障」 (Dhamma antaràyika)的邪見。

  第四個千年是純觀阿拉漢時期,也就是說那個時候如果精進修行,還是可以斷除煩惱,但是已經不可能證得神通了。

  到了第五個千年,想要斷盡煩惱都很困難,只能夠證得比較低的叁個果位,即初果、第二果、第叁果。

  在這個五千年當中,巴利叁藏一直都存在。但是到了五千年之後,叁藏就會慢慢地消失,乃至正法最後隱沒殆盡。那個時候的出家人只是披著袈裟,沒有持戒,沒有修行,更談不上證果了。

  在我們苟答馬佛陀的教法可以住世五千年,是從這個角度上來說。現在大家知道佛陀的正法仍然住世,就應當生起信心,精進修行,乃至斷煩惱、證道果。只要巴利叁藏仍然存在于世間,只要佛弟子們仍然能夠真正地實踐佛陀的教導,正法時期就會繼續存在!

  所以,世尊在《大般涅槃經》中很明確地說過:

  “Ime ca, Subhadda, bhikkh

   sammà vihareyyuü, asu¤¤o loko arahantehi assà”ti.”

  「蘇跋達,于此,只要比庫們正確地安住,則世間將不空缺阿拉漢!」

  

  依據業果法則,造作善業能造成善趣的結生,並招感樂之果報;造作不善業能導致投生于惡趣,並帶來苦果。只要導致生死流轉的煩惱還沒有被根除,就還會繼續造業,並將隨著所造作的善業或不善業繼續投生、繼續輪回。

  如果想要解脫痛苦、止息輪回就必須修行。修行的方法包括布施、持戒、修習止觀等。然而,唯有修行觀慧直至證悟聖道果,才能斷除煩惱、出離生死輪回。爲什麼呢?因爲布施、持戒等雖然屬于善業,但是卻不能斷除煩惱,只能造成投生到人界或欲界天趣。如果禅修者修習定而達到禅那,而且能夠將禅那維持到臨死那一刻,他將能夠投生于梵天界。所有這一切,都是依照業果法則而發生的。能夠達到禅那並維持到死亡時刻固然很好,但是禅那只能夠鎮伏煩惱,仍然不能拔除煩惱之根。至于其他的善業,則是更加的不保險。大多數的情況是:盡管布施、持戒等善業能夠導致投生到善趣,然而,由于臨死時的不如理作意,惡業也可能會超越善業,而造成投生到惡趣。

  

  根據上座部佛教,佛陀出現于世間的目的乃是爲了令衆生解脫痛苦、止息輪回、導向寂止——涅槃。佛陀說:

  “Seyyathàpi, bhikkhave, mahàsamuddo ekaraso lo

  araso. Evameva kho, bhikkhave, ayaü dhammavinayo ekaraso vimuttiraso.”

  「諸比庫,猶如大海唯有一味,即鹹味;正是如此,諸比庫,此法、律唯有一味,即解脫味21。」(《律藏·遮止說戒篇》、《增支部·第8集·伍波薩他經》、《自說·伍波薩他經》)

  

  佛陀也曾經明確地教導大弟子伍巴離(Upàli,優婆離)尊者說:

  「伍巴離,對于某些法,如果你知道:『這些法並非導向完全厭離、離欲、滅盡、寂止、勝智、正覺、涅槃。』伍巴離,你就可以肯定地受持:『這是非法,這是非律,這不是導師的言教。』

  伍巴離,對于某些法,如果你知道:『這些法導向完全厭離、離欲、滅盡、寂止、勝智、正覺、涅槃。』伍巴離,你就可以肯定地受持:『這是法,這是律,這是導師的言教。』」(《增支部·第七集·導師言教經》)

  

  因此,我們可以清楚地明白,佛陀教法的特點是導向解脫,導向寂止,導向正覺。同樣,作爲佛陀的弟子,我們就必須依循佛陀的教導,精進修行,以期達到斷除煩惱、解脫生死、止息輪回、導向寂滅——涅槃。

  對于禅修者來說,他最低限度必須在今生今世證悟初果(入流果),如此才可以說是拿到了解脫生死輪回的保險。初果聖者不會再退轉回凡夫的境界,而只會不斷前進;而且,無論他們投生至何處,都不會再墮落到惡趣,而只會不斷地投生至更高的生命界,直到徹底止息生死、證趣無余依涅槃。

  佛陀的教法是以人爲本的。所謂「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就是要求我們應當好好地珍惜來之不易的人身,珍惜生命,精進地修持萬劫難聞的殊勝佛法,乃至斷除煩惱、現證涅槃。佛法絕非「等死」的教導,解脫也不會在死亡的那一刻自動實現。如果出家、修行只是爲了等死,那只會浪費生命、糟蹋人身,辜負佛陀的慈悲教導。

  

  正因爲上座部佛教遵照佛陀以及當時聲聞聖弟子們所教導的正法、律修學與禅修,以期在今生今世現證寂靜涅槃爲主要奮鬥目標,所以上座部佛教在傳統上是以所謂的「聲聞乘佛教」或「解脫道」22爲主流的。

  聲聞,巴利語sàvaka的直譯,意爲「弟子」,即親自聽聞佛陀音聲言教的弟子,或者說是佛陀的親傳弟子。在嚴格意義上,只有那些已經證悟道果的聖弟子,即四雙八輩聖者才有資格稱爲聲聞弟子。不過,在廣義上的「聲聞弟子」,也可以泛指一切遵照世尊所教導的正法、律修行乃至證果的弟子,這就包括實踐佛陀教法的一切聖凡弟子。23

  

  雖然上座部佛教以朝向解脫爲主流,但在上座部典籍中也記載有菩薩的修行方法,稱爲「大菩提乘」 (Mahàbodhiyàna),而且自古至今皆不乏其實踐者。

  要成爲菩薩(bodhisatta)必須發「至上願」 (abhin

  hàra),並且須得到佛陀的親自授記。要發「至上願」必須具備八項條件,即:

  1.獲得人身;

  2.生爲男性;

  3.具備只需通過聽聞佛陀的簡要開示即能夠證悟阿拉漢果的能力;

  4.遇見活著的佛陀;

  5.出家;

  6.擁有八定及五神通的成就;

  7.增上行;

  8.想要成佛之極強善欲。

  在得到佛陀授記之後,菩薩至少必須用四阿僧祇(asa

  kheyya,不可數,無數)及十萬大劫的時間來圓滿十種巴拉密24。這十種巴拉密分別是:布施巴拉密、持戒巴拉密、出離巴拉密、智慧巴拉密、精進巴拉密、忍耐巴拉密、真實巴拉密、決意巴拉密、慈巴拉密、舍巴拉密。當菩薩修習諸巴拉密達到圓滿時,就能證悟無上全自覺者,成爲一切知佛陀。

  

   5、以說法利生來化導有情

  至今仍有許多人認爲南傳上座部佛教屬于「小乘佛教」,教人「灰身滅智」,證阿羅漢做「自了漢」,對世事不聞不問,不發大心出來救度衆生雲雲。其實這是對上座部佛教的莫大誤解。

  佛陀曾對諸比庫說:

   「諸比庫,諸婆羅門、居士對你們有許多助益,因爲他們供養你們衣服、飲食、住所、病人所需的醫藥資具。你們對諸婆羅門、居士也有許多助益,因爲你們爲他們宣說初善、中善、後善,有義有文的正法,顯示完全圓滿、遍淨的梵行。諸比庫,如此,通過彼此間的互相資助,使導向超越諸流、正盡苦邊的梵行得以住立。」(《小部·如是語》第107經)

  

  作爲佛教比庫,第一要務當然是精進修行以期早日解脫生死(自利)。此外,比庫尚擔負著住持佛法的職責。住持佛法包括學習叁藏聖典以傳續佛陀的正法,以及說法利人。比庫們通過從事高尚聖潔的梵行生活來培育心智,同時也通過實踐世尊的正法、律以及弘揚佛法來回報社群、自利利他。

  在《長部·教誡新嘎喇經》中,佛陀提及出家沙門與在家人之間應當承擔的相互責任與義務。在家人應當以五種方式來奉待作爲上方的沙門、婆羅門:

  1.以身行慈;

  2.以語行慈;

  3.以意行慈;

  4.不關閉門戶;

  5.供養必需品。

  相應的,作爲上方的沙門、婆羅門,應以六種方式來慈愍在家人:

  1.勸阻他們作惡;

  2.令他們住立于善;

  3.以善意慈愍;

  4.令聽聞未曾聽聞之法;

  5.已經聽聞者令清淨;

  6.指示生天之道。

  

  佛陀提及的這些責任與義務是相互關系的,唯有彼此之間皆承擔責任和履行義務,僧俗之間的關系才是正常的,佛陀的正法才能因此而得以久住。

   在家信衆布施供養出家人衣服、飲食、住所、醫藥等日用必需品,在物質生活方面資助出家人。而作爲對廣大信衆的回報,佛陀要求比庫們應當在言行舉止上能夠作爲人天師範、道德楷模,在心靈上、信仰生活上也應當對在家人起到幫助鼓勵和皈依投靠的作用,比庫們必須是在家信衆的精神導師和心理醫生。因此,一位佛教比庫除了嚴持戒律、潛心止觀禅修、保持佛法傳承之外,還應當以適當的方式適時地向在家人宣揚佛法、開導群迷。

  

  那麼,誰才有資格說法與教禅呢?是否只需看過幾本經論、了解一些名相…

《南傳上座部佛教及其止觀禅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