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懂得談玄說妙就可以高升法座、廣開法筵了呢?是否曾經打過幾天坐、有些禅修覺受就可以著書立說、傳法授徒了呢?
世尊在《中部·減損經》中對大准達尊者說:
「准達,他自己確實已陷入沼澤,而將能救出其他陷入沼澤者,無有此事!准達,他自己確實沒有陷入沼澤,而將能救出其他陷入沼澤者,乃有此事!
准達,他自己確實未調禦、未調伏、未般涅槃,而將能調禦、調伏他人,令般涅槃者,無有此事!25准達,他自己確實已調禦、已調伏、已般涅槃,而將能調禦、調伏他人,令般涅槃者,乃有此事!」
已經證悟聖道聖果的禅修者,堪稱爲照亮這個世間的「世間燈」,堪作世間最上福田,衆生對他們哪怕只是一合掌、一贊歎,皆已種下殊勝之善業因,更何況是禮敬、奉事、供養、布施!所謂「一切布施中,法布施最勝」。真正的救度衆生應該是使衆生越渡生死苦海,而不是只種些世間的小善小福而已。「正人先正己」,人們應自己先修好善法,知解法、徹見法、悟入于法,然後才能教導他人。一位已經證悟道果的聖者有能力更好地指導他人正確地禅修。佛陀曾把生死譬喻爲瀑流,把世間譬喻爲苦海。如果自己尚沈溺生死瀑流,如何救拔有情出離苦海?如果自己尚是凡夫俗子,如何教導衆生具足聖智?如果自己尚未徹悟聖法,又如何能指引衆人體證涅槃?
當然,如果說唯有證悟阿拉漢果、證悟涅槃的聖者才有資格講經說法的話,那麼,在當今聖賢寥若晨星、阿拉漢更是如鳳毛麟角的時代,比庫僧團幾乎就無法弘揚佛法,談不上化世導俗了。爲此,《清淨道論》在談及親近善友時提到:全自覺者是最好的善友,其次爲八十位大弟子,然後依次是漏盡阿拉漢、不來、一來、入流、得禅凡夫、叁藏持者、二藏持者、一藏持者;若一藏持者也沒有,則可親近精通一誦及其義注的知恥者,因爲這樣的知恥者能夠維護傳統而不會自我作古。
上座部佛教的在家信衆有每月四齋日26前往塔寺布施、持戒、聞法與禅修的優良傳統。同時,寺院也會在這幾天選派比庫爲信衆授戒、講經開示。
在此以緬甸毛淡棉的帕奧禅林(Pa-Auk Tawya Forest Monastery)爲例:在帕奧禅林,只有叁種比庫被選派爲大衆作開示:
1. 德高望重的督導長老(nàyaka sayadaw);
2. 學完止觀禅修學程、堪任教禅的業處導師(kamma
hànàcariya,禅師);
3. 通達經論、取得「法師」 (dhammàcariya,達摩阿阇梨)資格的比庫。
雖然帕奧禅林人才濟濟,但真正能被選派者的比例還不到全寺比庫人數(全寺人數約800人,比庫500位左右,尚不包括沙馬內拉)的4%。
由此可見,雖然說弘法利生是比庫僧團的本分,但是,基于對法的恭敬與對傳統的尊重,上座部佛教在對弘法者資格的認定方面還是比較嚴格和謹慎的。
上座部佛教流傳的地區幾乎都是全民信教的地區,這固然與當地的風俗習慣及曆代諸王的護持有關,但佛教僧團所起到的表率作用也不容忽視。在傳統上,上座部佛教寺院既是兒童接受傳統教育的學校,又是當地村民社區活動的中心,基本上村中所有的會議、公共活動,都是在寺院中舉行。作爲上座部比庫,他們既是知識的代表及道德的楷模,又是積累功德的對象及道德理想的倡導者,他們充當著廣大在家信徒精神導師和心理醫生的角色。佛教的影響在上座部教區無所不在,幾乎滲透到每一個人的生活方式、行爲模式、價值觀念、人生趣向等方面。
在泰國,一位佛教徒一生的追求就是成爲一名僧人、修建寺塔、供養僧團、服役寺僧、日常守持五戒、齋日供佛並守持八戒等。受到佛教「不殺生」的影響,在緬甸,屠宰、狩獵、網捕、畜牧被視爲令人厭惡的職業。據說市場上鮮魚活蝦沒有人買,以至有些外國人還認爲緬甸人喜歡吃臭魚死蝦。在下緬甸克因邦帕安地區(Hpa-An Township, Karin State)有位薩曼雅道西亞多(Sàma¤¤adaung Sayadaw Bhaddanta Vinaya),在其慈悲的感化之下,周圍方圓3英裏(約5公裏)範圍之內的人都不吃肉、不飲酒。
在緬甸,佛教寺院基本上可以分爲經教寺院和禅修中心兩大類27。經教寺院(Pariyatti Kyaung)以學習叁藏、研究教理爲主;而禅修中心(Sàsana Yeikthar)則以修習禅觀、實踐佛法爲主。除此之外,還有一類緬語稱爲Pondawkyi Pinnyathin的寺院。這類寺院義務辦學,免費教導廣大村民的孩子讀書識字,爲他們提供上學受教的機會,同時還解決無家可歸的孤兒們的食宿問題。這一類的寺院在現代型的世俗學校尚未興辦之前,充當著普及全民基礎教育的角色。時至今日,它們仍然遍布全緬各地鄉間村落,承擔著普及教育的義務。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亞洲各國紛紛掀起一股「主義」熱潮,在一些落後的農村地區及山地少數民族爆發了反政府鬥爭及武裝暴動。爲了遏製這股熱潮,增加農村人民的福利,泰國政府于1964年開始先後推行了「傳法使計劃」和「弘法計劃」,想用佛教思想來統一各民族,保障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被選派前往各地弘法比庫的任務是向村民講解佛法,勸人皈依佛教、受持五戒、樂善好施、熱愛國家及效忠國王,幫助解決心理和精神的煩惱與壓力。此外,比庫們還教導公共衛生、健康常識、現代農業技術,幫教罪犯、濟助窮困等。據泰國宗教事務局統計的數字,僅1971年,傳法僧人爲2105人,人民受教數爲1,055,884人,公共場所受教人數爲2,336,699人,宣誓的佛教徒有533,771,修禅者爲172,582人。上個世紀中葉,泰國周邊的緬甸、寮國、柬埔寨等國家一直動蕩不安,而泰國在經濟等領域的穩步發展,與佛教所起到的作用不無關系。
當代上座部佛教比庫到政府機關、學校、醫院等地弘法教化是司空見慣之事,許多寺院還定期不定期舉行各種弘法、禅修、星期日學校、社會公益、節慶等活動,有些德高望重的長老比庫還經常受邀前往歐美澳等西方國家弘法教禅。
從種種的現實事例來看,南傳上座部佛教並非自私自利、不顧衆生苦難的「小乘佛教」。
除了上述五點以外,上座部佛教還有許多特色,比如重視傳統、敬重長老、僧俗分明、盛行頭陀、龍象輩出、禮敬佛塔等。限于篇幅,于此不作詳述。
下編 上座部佛教止觀禅法
一、八聖道與止觀
佛教修行的目標是爲了解脫生死。爲什麼要解脫生死?因爲生死本身就是苦,而且伴隨著生死還有諸如衰老、疾病、愁、悲、苦、憂、惱等無量之苦。只要還沒有解脫生死,就會一再地輪轉于叁界六趣之間,不斷地生而又死、死而再生,猶如車輪,回轉不停,周而複始,了無出期。爲什麼會生死輪回呢?因爲有情從無始生死以來,造作了各種或善或不善之業,以這些業爲緣,推動有情不斷地流轉于生死之中,承受著由其業而招引來的果報。導致有情造業之因是煩惱。煩惱有多種,歸納有叁,即:貪、瞋、癡。只要有煩惱,就必定有生死,必定不能出離苦海。
煩惱與業導致世間之輪轉,這是世間之因果。要出離世間,證悟涅槃,就必須斷除苦之因,亦即斷除煩惱。應如何斷除煩惱?佛陀教導我們要修持八聖道,修持戒定慧。
在《大般涅槃經》中,世尊明確地對遊方僧蘇跋達說:
「蘇跋達,凡是在法、律中沒有八聖道者,那裏就沒有沙門,沒有第二沙門,沒有第叁沙門,沒有第四沙門28。蘇跋達,凡是在法、律之中有八聖道者,那裏就有沙門,第二沙門、第叁沙門、第四沙門。蘇跋達,在此法、律中有八聖道。蘇跋達,只有這裏才有沙門,第二、第叁、第四沙門;其他外道則無沙門。
蘇跋達,于此,只要比庫們正確地安住,則世間將不空缺阿拉漢!」
應當值得注意的是,世尊于此經中對蘇跋達尊者的教誨明確地表示:八聖道只有在世尊的正法、律之中才完全具備;同時,也只有通過修習八聖道,才能證悟出世間聖道果,才能趣向究竟之寂滅;如果一個教派或一種修行體系偏離了八聖道,則不可能證悟屬于出世間的第一入流果、第二一來果、第叁不來果、第四阿拉漢果。
世尊在《法句經·道品》中又如是說道:
「諸道八支勝,諸谛四句勝;
諸法離欲勝,兩足具眼勝。29
唯此道無他,令知見清淨。
你們依此行,魔爲此迷惑。
你們依此行,將盡苦邊際。
我實宣說道,證知拔箭刺。
你們應努力!如來唯說者;
行道禅修者,解脫魔系縛。」(Dp.273-6)
八聖道又可歸納爲戒定慧叁學。戒定慧包攝了八支聖道,是全部佛法的止要,也是一切修學世尊正法、律者所必修之學。
在《中部·有明小經》中,法施比庫尼對維沙卡居士說:
「賢友維沙卡,並非八支聖道包攝叁聚;賢友維沙卡,乃是叁聚包攝八支聖道。賢友維沙卡,正語、正業、正命,這些法包攝于戒聚中;正精進、正念、正定,這些法包攝于定聚中;正見、正思惟,這些法包攝于慧聚中。」
其中,正語、正業與正命叁支聖道屬于增上戒學,正精進、正念與正定叁支聖道屬于增上心學,正見與正思惟二支聖道屬于增上慧學。
增上戒學包括四種遍淨律儀,即:別解脫律儀、根律儀、活命遍淨律儀與資具依止律儀,于此不作詳論。
增上心學與增上慧…
《南傳上座部佛教及其止觀禅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