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懂得谈玄说妙就可以高升法座、广开法筵了呢?是否曾经打过几天坐、有些禅修觉受就可以着书立说、传法授徒了呢?
世尊在《中部·减损经》中对大准达尊者说:
「准达,他自己确实已陷入沼泽,而将能救出其他陷入沼泽者,无有此事!准达,他自己确实没有陷入沼泽,而将能救出其他陷入沼泽者,乃有此事!
准达,他自己确实未调御、未调伏、未般涅槃,而将能调御、调伏他人,令般涅槃者,无有此事!25准达,他自己确实已调御、已调伏、已般涅槃,而将能调御、调伏他人,令般涅槃者,乃有此事!」
已经证悟圣道圣果的禅修者,堪称为照亮这个世间的「世间灯」,堪作世间最上福田,众生对他们哪怕只是一合掌、一赞叹,皆已种下殊胜之善业因,更何况是礼敬、奉事、供养、布施!所谓「一切布施中,法布施最胜」。真正的救度众生应该是使众生越渡生死苦海,而不是只种些世间的小善小福而已。「正人先正己」,人们应自己先修好善法,知解法、彻见法、悟入于法,然后才能教导他人。一位已经证悟道果的圣者有能力更好地指导他人正确地禅修。佛陀曾把生死譬喻为瀑流,把世间譬喻为苦海。如果自己尚沈溺生死瀑流,如何救拔有情出离苦海?如果自己尚是凡夫俗子,如何教导众生具足圣智?如果自己尚未彻悟圣法,又如何能指引众人体证涅槃?
当然,如果说唯有证悟阿拉汉果、证悟涅槃的圣者才有资格讲经说法的话,那么,在当今圣贤寥若晨星、阿拉汉更是如凤毛麟角的时代,比库僧团几乎就无法弘扬佛法,谈不上化世导俗了。为此,《清净道论》在谈及亲近善友时提到:全自觉者是最好的善友,其次为八十位大弟子,然后依次是漏尽阿拉汉、不来、一来、入流、得禅凡夫、三藏持者、二藏持者、一藏持者;若一藏持者也没有,则可亲近精通一诵及其义注的知耻者,因为这样的知耻者能够维护传统而不会自我作古。
上座部佛教的在家信众有每月四斋日26前往塔寺布施、持戒、闻法与禅修的优良传统。同时,寺院也会在这几天选派比库为信众授戒、讲经开示。
在此以缅甸毛淡棉的帕奥禅林(Pa-Auk Tawya Forest Monastery)为例:在帕奥禅林,只有三种比库被选派为大众作开示:
1. 德高望重的督导长老(nàyaka sayadaw);
2. 学完止观禅修学程、堪任教禅的业处导师(kamma
hànàcariya,禅师);
3. 通达经论、取得「法师」 (dhammàcariya,达摩阿阇梨)资格的比库。
虽然帕奥禅林人才济济,但真正能被选派者的比例还不到全寺比库人数(全寺人数约800人,比库500位左右,尚不包括沙马内拉)的4%。
由此可见,虽然说弘法利生是比库僧团的本分,但是,基于对法的恭敬与对传统的尊重,上座部佛教在对弘法者资格的认定方面还是比较严格和谨慎的。
上座部佛教流传的地区几乎都是全民信教的地区,这固然与当地的风俗习惯及历代诸王的护持有关,但佛教僧团所起到的表率作用也不容忽视。在传统上,上座部佛教寺院既是儿童接受传统教育的学校,又是当地村民社区活动的中心,基本上村中所有的会议、公共活动,都是在寺院中举行。作为上座部比库,他们既是知识的代表及道德的楷模,又是积累功德的对象及道德理想的倡导者,他们充当着广大在家信徒精神导师和心理医生的角色。佛教的影响在上座部教区无所不在,几乎渗透到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价值观念、人生趣向等方面。
在泰国,一位佛教徒一生的追求就是成为一名僧人、修建寺塔、供养僧团、服役寺僧、日常守持五戒、斋日供佛并守持八戒等。受到佛教「不杀生」的影响,在缅甸,屠宰、狩猎、网捕、畜牧被视为令人厌恶的职业。据说市场上鲜鱼活虾没有人买,以至有些外国人还认为缅甸人喜欢吃臭鱼死虾。在下缅甸克因邦帕安地区(Hpa-An Township, Karin State)有位萨曼雅道西亚多(Sàma¤¤adaung Sayadaw Bhaddanta Vinaya),在其慈悲的感化之下,周围方圆3英里(约5公里)范围之内的人都不吃肉、不饮酒。
在缅甸,佛教寺院基本上可以分为经教寺院和禅修中心两大类27。经教寺院(Pariyatti Kyaung)以学习三藏、研究教理为主;而禅修中心(Sàsana Yeikthar)则以修习禅观、实践佛法为主。除此之外,还有一类缅语称为Pondawkyi Pinnyathin的寺院。这类寺院义务办学,免费教导广大村民的孩子读书识字,为他们提供上学受教的机会,同时还解决无家可归的孤儿们的食宿问题。这一类的寺院在现代型的世俗学校尚未兴办之前,充当着普及全民基础教育的角色。时至今日,它们仍然遍布全缅各地乡间村落,承担着普及教育的义务。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亚洲各国纷纷掀起一股「主义」热潮,在一些落后的农村地区及山地少数民族爆发了反政府斗争及武装暴动。为了遏制这股热潮,增加农村人民的福利,泰国政府于1964年开始先后推行了「传法使计划」和「弘法计划」,想用佛教思想来统一各民族,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被选派前往各地弘法比库的任务是向村民讲解佛法,劝人皈依佛教、受持五戒、乐善好施、热爱国家及效忠国王,帮助解决心理和精神的烦恼与压力。此外,比库们还教导公共卫生、健康常识、现代农业技术,帮教罪犯、济助穷困等。据泰国宗教事务局统计的数字,仅1971年,传法僧人为2105人,人民受教数为1,055,884人,公共场所受教人数为2,336,699人,宣誓的佛教徒有533,771,修禅者为172,582人。上个世纪中叶,泰国周边的缅甸、寮国、柬埔寨等国家一直动荡不安,而泰国在经济等领域的稳步发展,与佛教所起到的作用不无关系。
当代上座部佛教比库到政府机关、学校、医院等地弘法教化是司空见惯之事,许多寺院还定期不定期举行各种弘法、禅修、星期日学校、社会公益、节庆等活动,有些德高望重的长老比库还经常受邀前往欧美澳等西方国家弘法教禅。
从种种的现实事例来看,南传上座部佛教并非自私自利、不顾众生苦难的「小乘佛教」。
除了上述五点以外,上座部佛教还有许多特色,比如重视传统、敬重长老、僧俗分明、盛行头陀、龙象辈出、礼敬佛塔等。限于篇幅,于此不作详述。
下编 上座部佛教止观禅法
一、八圣道与止观
佛教修行的目标是为了解脱生死。为什么要解脱生死?因为生死本身就是苦,而且伴随着生死还有诸如衰老、疾病、愁、悲、苦、忧、恼等无量之苦。只要还没有解脱生死,就会一再地轮转于三界六趣之间,不断地生而又死、死而再生,犹如车轮,回转不停,周而复始,了无出期。为什么会生死轮回呢?因为有情从无始生死以来,造作了各种或善或不善之业,以这些业为缘,推动有情不断地流转于生死之中,承受着由其业而招引来的果报。导致有情造业之因是烦恼。烦恼有多种,归纳有三,即:贪、瞋、痴。只要有烦恼,就必定有生死,必定不能出离苦海。
烦恼与业导致世间之轮转,这是世间之因果。要出离世间,证悟涅槃,就必须断除苦之因,亦即断除烦恼。应如何断除烦恼?佛陀教导我们要修持八圣道,修持戒定慧。
在《大般涅槃经》中,世尊明确地对游方僧苏跋达说:
「苏跋达,凡是在法、律中没有八圣道者,那里就没有沙门,没有第二沙门,没有第三沙门,没有第四沙门28。苏跋达,凡是在法、律之中有八圣道者,那里就有沙门,第二沙门、第三沙门、第四沙门。苏跋达,在此法、律中有八圣道。苏跋达,只有这里才有沙门,第二、第三、第四沙门;其他外道则无沙门。
苏跋达,于此,只要比库们正确地安住,则世间将不空缺阿拉汉!」
应当值得注意的是,世尊于此经中对苏跋达尊者的教诲明确地表示:八圣道只有在世尊的正法、律之中才完全具备;同时,也只有通过修习八圣道,才能证悟出世间圣道果,才能趣向究竟之寂灭;如果一个教派或一种修行体系偏离了八圣道,则不可能证悟属于出世间的第一入流果、第二一来果、第三不来果、第四阿拉汉果。
世尊在《法句经·道品》中又如是说道:
「诸道八支胜,诸谛四句胜;
诸法离欲胜,两足具眼胜。29
唯此道无他,令知见清净。
你们依此行,魔为此迷惑。
你们依此行,将尽苦边际。
我实宣说道,证知拔箭刺。
你们应努力!如来唯说者;
行道禅修者,解脱魔系缚。」(Dp.273-6)
八圣道又可归纳为戒定慧三学。戒定慧包摄了八支圣道,是全部佛法的止要,也是一切修学世尊正法、律者所必修之学。
在《中部·有明小经》中,法施比库尼对维沙卡居士说:
「贤友维沙卡,并非八支圣道包摄三聚;贤友维沙卡,乃是三聚包摄八支圣道。贤友维沙卡,正语、正业、正命,这些法包摄于戒聚中;正精进、正念、正定,这些法包摄于定聚中;正见、正思惟,这些法包摄于慧聚中。」
其中,正语、正业与正命三支圣道属于增上戒学,正精进、正念与正定三支圣道属于增上心学,正见与正思惟二支圣道属于增上慧学。
增上戒学包括四种遍净律仪,即:别解脱律仪、根律仪、活命遍净律仪与资具依止律仪,于此不作详论。
增上心学与增上慧…
《南传上座部佛教及其止观禅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