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理的学说,无论任何宗教、哲学、外道的邪论,不唯不能动摇其信心,且以坚固不坏的智信,粉碎了迷惑真理的邪说邪思。对于契合于宇宙人生圆满的真理,如佛菩萨所说的经论,极力崇重,诸哲匠所阐的微言妙理,更为发扬广大。故正信皈依的菩萨,于自己已有认识真理能力外,更有力能为佛法的金汤,捍御外侮,自立立人。或出之以善巧辩才,或运之以生动妙笔,揭橥佛
教真理,更令自他信心增长,速成不退。这不能期之于一般结缘皈依的菩萨,而特是知识丰富正信皈依菩萨应具的资格。
菩萨学处两重三皈,是建设佛教坚固基层的基础。佛教的中心虽著重在伽蓝清净僧伽,但整个的基础应建筑在多数大众的信仰心上。没有大众信仰的佛教,纵使伽蓝梵刹建筑得富丽,僧伽的生活如何富裕或清高,这是违反佛陀的真义的,是死寂的佛教而非是活的佛教。故今后佛教新的发展和建设,是应把佛教的精神普遍地打入大众的心中,唤起大众热情的信仰和认识,这就是设立两重三皈的所以然。假二十年来已有佛教的基础上,领导菩萨学处的菩萨僧,应加倍努力的宣化,以崇高的德行和深博的智慧,取得大众的信仰,建立两重三皈的基础。更期进一层的建设,领导三皈的菩萨展开两条路线:一从在家的徒众到在家菩萨位,一从出家的徒众到出家菩萨位。这里所指的出家,一部分或是已出家的,一部分或是由正信皈依而新出家的。
诏者谨案:今日佛教的现状,很明显地摆在眼前,便是出家的僧伽生活在寺院里,所赖以维持生活的资源,一部分是靠寺院田亩山场的收入,一部分是靠香火经忏的收入,更有一部分全靠募捐抄化。靠香火经忏募化收入过活的僧伽,自然唯忙于生活,对于个己的修学完全荒废,结果变成只知靠佛的招牌吃饭,于佛教自身应有的认识全没有;靠田地收入的最大丛林,应有余暇修习佛教的各宗的法门,但经过有清一代的愚僧政策,各宗都衰微,鲜有杰出的哲匠出为倡导,古规模虽具,活力全无,僧质日渐低下,流为愚氓。于是社会大众对于佛教之观念:僧伽是消费不生产的,僧伽是专替死人念经是最迷信的。而僧伽亦甘于忍受这种侮辱不肯自拔,苟活偷生。直到今日,整个佛教界的现状还没有多大变动。大师倡导菩萨学处,正是针对这个病症开的药方,指出出家菩萨和在家菩萨应走的路线。换句话:就是出家比丘自己本身和在家居士自己本身,应学应作的是些什么?
三、三乘共戒
甲、在家众的五戒十善
结缘三皈是佛教广泛的信徒;到正信三皈,已于佛法有所认识,种下根本的信心。现在先说在家出家菩萨,于己于教于人类应有基本道德修养的教条,也就是说明菩萨学的精神。兹先说在家菩萨的五戒与十善。据实说来,三皈是建立信愿心,五戒是在家出家菩萨共同实行的初步。是佛教中最基本的戒条,也是人类应共同修学的道德。《菩萨璎珞经》说:“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
我们的身语心行,有善的也有恶的,现在依佛法的修学,灭去恶的,使善的方面更充实增加有力,使之完美。五戒便是最基本的道德标准的行为。
所谓五戒:一、不杀生而仁爱,二、不偷盗而义利,三、不邪淫而礼节,四、不妄语而诚信,五、不饮酒而调善身心。试观上举五条,那条不是伦理原则?或者有说前四确是伦理道德不可缺的基本条件,唯第五条似觉过于刻苦。这里佛陀是有辨明性质上的不同、轻重的性质,但是俱属必要的戒条。前四条通名性戒,后一条独称遮戒。性是实在的意思,凡犯杀人、盗物、奸淫、欺妄,无论世法佛法,其行为的本质都实实在在是恶,应受制裁。遮是防患未然的意思,饮酒的行为虽不侵害他人,但因饮酒易引起淫杀等恶行,所以酗酒滋事,是世人所熟知的。更以饮酒易成嗜好,使生理心理失却健康,也应戒除,故有些国家用法律明文来禁止的。是以五戒不独为佛教徒应严格地守持不犯,即就常人来说,能守持五戒,才完成一个道德的人,人格才得完备;否则,于人于己便有所缺憾,不是完全的人。
上所列举的五戒,于不杀生之下加仁爱,乃至不饮酒下加调善身心,这是举佛教的五戒与中国儒家的五常并称:每条的上半截是止所不当为,下半截是作所应当作。上截是五戒,下截是五常,以下略说五戒。
不杀生,于人于物是仁爱的行为,是人类共生共存必要的条件。杀人是重戒,杀大的动物生命是中戒,杀微细的生命是轻戒。犯不杀生戒而去杀人,不唯佛律所不许,且为一般法律所不容。人与人之间,贵能和平团结,人人都有生存的权利,不得互相杀害,否则人类自身便不能存在。
不偷盗,是人类正命的生活,是正当的行为。人类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行,大都是大众分工劳动的生产品,不是随便取之于自然界;其每一种生产品,都是积集若干人的智力和劳力。他人的私有物,必循其正当途径得来,受国家法律的保障。今若非法以取,或以强力劫取,或偷窃,或欺骗取得,使他人正当财产受到损失,倘人与人之间都演成这种行为,人与人便不能共同生存。不劳而获尽是不义之财,为正人所鄙耻;不义行为,是造成人类的乱源。佛律有“一针一草,不得不与而取”,亦即防止其更大的不义行为。
不邪淫,是人类繁殖,子孙衍续的敦伦正分。所谓“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男女间成立夫妇的关系,对于下一代子女负起父母的责任,须求之于正当配偶。故佛律许在家菩萨夫妻配偶,认为是正当的行为,曰正淫;不经过正当的配偶,苟且配合,曰邪淫。如人人邪淫,必引起乱群乱伦不幸的后果,且于后一代子女逃避其应负抚养的责任。而人之初生,生命极为脆弱,非如牛马那样硬朗。这些都有赖于男女间正当的配合,方使人类自身行不越规、和平相处,永久繁殖下去。端正风化,增进民本,是藉伦常礼节来防闲;在佛法靠戒来正邪。
不妄语,是与人相处言而有信,言顾行行顾言,言行一致的精神。倘言而无信,即求两人以上的团结也不可能,小之一个家庭夫妻不能相见以诚以义,大之国际间演成尔虞我诈的现象。所以儒哲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佛是赞叹“言行忠信,表里相应”(《无量寿经》)的人为贤者。谓妄语之人“丑恶之声周闻天下”,“身坏命终当堕地狱”(《智度论》)。
不饮酒,饮酒易使人陷于昏醉迷乱中,不饮酒常保持身心清宁,发生智慧。饮酒易招过失,往往亡身破家,故佛律悬为遮戒。平常饮食是资养所必需,酒、烟、吗啡等全非必需品,徒消耗了人的生产力。一旦变成习惯,懒惰无耻的行为也将间接直接缘之发生。故为养成智者的品格,酒和其他的麻醉品都在戒除中。
记者谨案:上说五戒,与世法伦理道德完全相同。不过世法伦理只作一种古训教诫;佛教的传授五戒,是加上一种自誓的精神来守持无犯。精神上好像披上一重保护的铠甲,遇到恶环境来诱惑时,精神上便能发一种力量来抵抗。在这里可显然地示出国家法律的制裁,只能于犯事之后;佛教的戒律能预防于未犯之前。
又守持五戒,亦为出家菩萨基本道德的行为,且较在家菩萨更严格。缘在家五戒遇不得已之缘可开,出家则除酒为药物治病外,俱无开例。如杀人,在家菩萨身任国家军政,依法处断犯人,或为救多人处治少数恶人,以大悲心而行杀生,律则许可。若出家菩萨,为护僧制便不开许。如淫戒,在家许合法夫妻的正淫,出家菩萨既舍离家俗,则一切不许。
次说十善。十善在五戒中开出,即略为五戒,详成十善。兹制一对照表于下:
五戒
┌不杀生
│不偷盗
│不邪淫
│
┤不妄言
│
│
│
└不饮酒
─不杀生
─不偷盗
─不邪淫
┌不妄言
┤不绮语
│不两舌
└不恶口
┌不悭贪
┤不嗔恚
└不愚痴
┐
├身行
┘
┐
├语行
│
┘
┐
├意行
┘
┐
│
│
├十善
│
│
│
┘
此中语行四善,即五戒中不妄语中开出。绮语,是多虚少实,花言巧语,曼衍绮丽其辞,动人听闻;靡靡之音,淫荡之歌,是其尤者。两舌,即挑拨离间,斗构两头,使人骨肉离散,亲爱成仇。小之害人一家,大之舌士之谋策,挑起世界大战。恶口,即是出语骂人,以极难堪秽亵之语,以污辱人,悉不符于事实,故也是妄语中摄。意善行中三法,即五戒中遮戒之不饮酒。五戒饮酒是重在缘,十善是正面的指出:悭贪,是悭惜己物应舍不舍,贪人所有求取无厌;嗔恚,儱悷憎恨,于物无慈;愚痴,应合称愚痴邪见,是于事于理无抉择智。愚故痴爱,亦因痴成愚,这是根本普遍微细的烦恼,其现起粗相便是邪见。邪见,是指于事于理起不正的知见,故学菩萨的人,首须去其邪见而端其正见。痴爱贪恚,在凡夫众生谁都遍有,总名三毒,去此便是圣人。学菩萨的人应平时修习舍施,慈悲,智慧来克服它。倘若放纵饮酒,遮戒之防堤既决,则三毒之恶浪泛滥更甚,身语二行益不能自制于善。不饮酒是遮恶缘,无贪、无嗔、无痴是显其恶止善行。
守持五戒,人伦的道德无缺,取得人的资格。学菩萨应从做得是一个人起!否则,人格尚亏,菩萨的地位便无处安置。能行十善,便可进入从人而天。缘无贪无嗔无痴,其心境平静清宁,已入于天人的境界。唯学菩萨者是在成佛,不求个己之享受为足,于人于天的境界中,更淬励其智慧德行,净化其他的大众。菩萨是永与大众为友,不舍大众,于大众中学习菩萨道。
在家菩萨,应认清这条路线,才是善学。否则,便与佛法宗旨背道而驰:同时做人的资格也不能保全。
乙、出家众的沙弥十戒
现在说出家菩萨的沙弥与比丘。就佛教的组织来说,五戒与十善应称在家菩萨优婆塞(近事佛法的男人)优婆夷(近事佛法的女子)众;加此出家菩萨沙弥与比丘,成为佛教四众或六众或七众;照我上面说…
《菩萨学处》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