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萨学处▪P3

  ..续本文上一页,也可扩大成为九众。前说的两重皈依众,是佛教的外围或外护。内部即是上举四种,而专职住持佛教的中心人物则为比丘众。其组织略如下表:

  佛教大众

  ┌四众

  │

  ┤

  │

  └七众

  

  ┬

  ├

  │

  │

  ──

  ├

  └

  ┌

  ├

  ├

  ├

  ┼

  ├

  └

  结缘皈依众

  正信皈依众

  优婆塞众

  优婆夷众

  沙弥众

  沙弥尼众

  式叉摩那众

  比丘众

  比丘尼众

  ┐

  │

  │

  │

  ├九众

  │

  │

  │

  ┘

  沙弥学业成就,则进为比丘。是依比丘为师而出家,比丘应负父师教养的责任,摄受年未满二十岁的青年。因为负有将来住持佛教的责任,对于佛教律仪的修养,经论的学习,须经长时期专门的煆炼,养成崇高的僧格。否则,便担不了这个重大的责任。人天师范,决非哑羊鼠鹊之徒可以假冒!

  沙弥时期,纯在修学的时期,其学程等于普通国民教育的初中和高中。这时期的学课,除修学中等国民普通教育,国民教育必须的科程外,应更加上佛学基本的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使生活在沙弥的律仪中,这律仪的生活,也就等于一般中学的军事训练。

  沙弥,义译为“息慈”、“求寂”或“勤策”等:译之为“息恶行慈”,“求涅槃的静寂”,“为比丘所勤加策励”。沙弥有三种:七岁到十三岁曰驱乌沙弥,谓只能驱乌鹊于食上。十四岁到十九岁曰正法沙弥,这正合沙弥之位,于五年中受师调练,堪进入比丘位。二十岁到七十岁曰名字沙弥,以年龄已在比丘位,但初出家而未受比丘具戒,称沙弥名。正法沙弥,适在受中学教育年龄,其得度师应勤加策励。为师者如觉自己无力教导,应送其入沙弥学院,使其受世法佛法的教育。长大时不为佛教罪人,国家蠹民,且有能力住持佛教,福利人群。至于名字沙弥,其得度师应审查其履历,是否正信佛法,是否有诸遮难?须如法度令出家。

  在家二众,能受持五戒为合格;今出家沙弥须能受持十戒为合格。云何十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著华鬘好香涂身,七、不歌舞娼伎亦不往观听,八、不坐高广大床,九、不非时食,十、不捉持金银宝物。

  此中前五戒同于在家二众,唯在家的第三不邪淫戒,许如法的夫妻配合:已是出家的沙弥,一涉男女的媾合,即属邪淫,故须根本断除淫行。

  第六是戒除化妆虚饰。因在家男女夫妻相配,为增进相爱相悦的情调求其美感,故有这种化妆,出家则应无。

  第七是戒除逸乐的生活。以歌舞场中,戏剧台上,其所表演动作以男女声色方面的事为多,是染著缘,故出家者应远离。

  第八是戒除生活奢侈流于荒堕的缘。以广高大床,在贫家则男女大小共睡处,在富家则雕饰富丽设备安适为淫乐处。出家孤身,一坐具即足;大床丽饰,易耽睡眠,滋邪欲念,故须避离。

  第九是戒除饮食的无厌足。一是节约,二是定日中一食。这在南印度的佛教,今仍然严守。沙弥饮食,随同比丘行乞食制度。过早于俗家人不方便,晚行乞食亦然;且每日三次乞食,便无暇修学佛法。又晚食,佛谓是饿鬼求食的时候,鬼闻碗钵声,更增长其饥焰苦痛。悲愍异类,故过午不食。

  第十是戒除财利的贪著。金银货币,易长贪心,易与人争利,故佛特为禁止捉持,自更不许储蓄。而澹泊生活之所需,悉由净信居士供养布施。除上五戒为四众基本戒条外,今沙弥为出家众加后五戒,前四为舍离俗家之生活,第十条为舍离俗家生活所依的财产,以建立彻底的无家无产的乞士制度。

  记者谨案:沙弥十戒,亦为比丘所共守之出家基本戒条。佛教自入中国,丛林制度成立后,废印度原来之乞食行,不非时食亦多莫能守;自置田地庄园与稗贩经忏,不捉持金银戒亦早已废弛。然正因为置私有产业,流弊所至,寺院授受不为俗化之子孙沿袭,即为商化之卖买行为,更因之引起教内自身之争端,以及引起俗人之觊觎与反感。历朝毁佛灭僧之教难,教产过于澎涨为最大之原因;即今日佛教内所引起之是非,亦百分之九十九为寺产问题。出家住持佛教,原为继承佛陀教法的慧命,今则变形变质唯继承寺产营生,流窳日甚,即求之于如何维持濒于崩溃之寺产经济,亦将束手无策。其显著的结果:即僧为产累流于愚俗,产为僧累成为荒废;论人论财,俱不能为佛教所用,且都成佛教之悬疣。根本原因,于戒不能守其不捉持金银以示无产之净相,于寺产经济之所有权,不肯公献于整个教会,而成为宗族式的少数人视为私有而把持。这样下去,僧众因寺产与生活之累而益愚,愚到全无力量以维持濒于崩溃寺产经济生活时,必将完全脱离僧的生活。因多数的僧众实为混生活而来出家,非为信仰佛教弘扬佛法而来出家,生活之源既断。母猪既死,小猪亦不求食于死母。到那时佛教制度踏上灭亡之途,但佛学并不因之灭亡,将流为少数学者做哲学的研究而已。

  大师现在倡导菩萨学处,并不是想挽救旧佛教的制度,是要重新振起佛教垂死的精神,树立将来佛教一个新的基础。把佛教的经济建筑在在家菩萨大众的信仰乐施的心上,出家菩萨唯专个己的修学与展开向大众的化导。生活所需,取之于无求酬报的信众的无相净施,取之于供养三宝即是功德的乐善好施上面,不必自置产业,以求适合于不捉持金银戒的精神,免去因私有财产发生种种危害佛教本身之大弊。

  记者笔述到这里,接到上海亦幻来急电,惊知大师于本日下午一时圆寂于玉佛寺。呜呼!人天眼灭,慧日沉辉,须弥摧折,大地崩陷,悲哉悲哉!不图亲听慈音之笔录,顿成涅槃结集之遗文:是篇实大师金河嘱累,仰吾同门及后来学者,读到此处,当静默致哀,力行遗教!三十六年丁亥二月二十五日(阳历三月十七日)晚泣记。

  丙、出家众的比丘具足戒

  现在是讲到出家的菩萨比丘。比丘是印度语,义译“乞士”。意谓无家无产,但行乞食以资养色身,依经依律,恒行乞法以资慧命;此外更无他求。故比丘的生活,在享受方面力求澹泊简单,唯蓄三衣一钵,更无长物;如鸟之双翼,随处游行即可与之俱去。于修业方面,严持戒律,勤行教化,住持佛法,不惜牺牲身命。

  唯比丘戒条特多,重要的即沙弥的前四戒,轻细的涉及行住坐卧语默作止,凡易流于放逸的烦琐枝末的行为,也都列入,都计二百五十条。至此,比丘对个己的道德行为,对教团的应负责任,微细的威仪作止完全具体的列入,以养成住持佛法使命的僧格;故比丘戒称为“具足戒”。沙弥戒是具体而微,比丘戒则完备具足;实则完具沙弥戒即是完备出家的戒。比丘戒以类例分,通称五篇七聚,兹不详说。

  记者谨案:比丘戒偏重于机械行为,原为小乘声闻比丘的戒条;到了大乘菩萨戒,便注重于佛教的精神,著重在动机而放宽其形式的尺度。在中国的住持佛教比丘,于受比丘戒外更受菩萨戒,形式和精神兼顾并重,故称为“菩萨比丘”。可是现在的出家众,戒律的精神已丧失殆尽,戒条成为具文,故要佛教的重兴,负有菩萨学处的领导者,对于菩萨比丘的戒律精神,应如何加以发扬,是个极重要基本工作。

  丁、在家出家的八关斋戒

  除了上面举出的出家与在家的戒律外,还有一种叫做八关斋戒,这是佛为在家居士使受出家生活短期的训练,或即进为练习出家生活的戒条。《十善戒经》中说:“八戒斋者,是过去现在诸佛如来,为在家人制出家法”。缘在家居士,俗务纷杂,劳神累形,偶使短期中过出家生活,不唯使其于佛法有更深的认识;即其疲劳的精神,经此短期修养,亦必顿感清新,如舞乎春风,如沐乎沂水!

  这亦名“八支斋”,即沙弥十戒中之前九戒。前八为戒,后一为斋,故斋是指过午不食,总称为八戒斋。关字,是说在家居士于受持此戒斋之日,关闭恶趣,开人天贤圣之道。然亦有谓此八条戒,虽同沙弥前九戒,条数亦唯八而非九,即合第六与第七而成“第六不涂饰

  香鬘歌舞观听”,其第八为第七,第九为第八。复有以前之第八为第六,以第六第七合为第七者。此八戒斋,于每月中逢六逢十严持此戒,故亦称六斋日或十斋日。

  这八关戒斋,是五戒与十戒之间。在戒律的精神上说,是从在家到出家的桥梁。五戒中关于淫戒唯禁邪淫,此则一日一夜间严持清净梵行,与出家的不淫戒同。

  记者谨案:上举在佛教中的出家与在家的两条路,很显明地划分的是依据佛制的戒律为分水岭,自然也有从信仰皈依受持五戒的从家出家,但佛陀的意思并不是要凡信仰佛教或受持五戒的人都出家,也就是说应是大多数的信众终身不出家,少数五戒的弟子仅持五戒为止终身为优婆众,唯极少数的从信众或优婆众中出家而为比丘。今人常爱用自己错误的思想,来攻击佛教,谓:“世人都信仰佛教,便是消灭了人类”;意若信仰佛教便是出家,不娶妻生子传种,这显然不是误解佛教的制度,便是故意歪曲事实的理论。

  四、发心正行

  甲、发菩提心

  复次,如上四众或九众,在依法修学上说,是有大乘和小乘的区别。在当时佛的说法和现在所流传的经律论三藏,都划分著小乘三藏和大乘三藏,故传持这两系学说和修持的人,也就有小乘学者和大乘学者。若现在南印度的锡兰、暹罗一带,还是纯粹保持了小乘佛教依律住持的精神。若我们中国佛教,虽也流传小乘佛教,但是偏重于大乘的学习和修持。小乘修持的目的是在证声闻菩提,大乘的目的是在佛果菩提;声闻的人但求自了证入涅槃,大乘的人自了了他,共证真常。小乘如坐单人车,大乘如火车轮船大众可共坐。小乘缺乏悲愿,大乘悲愿特深。换言之,大乘与小乘的不同,是在肯发菩提心与不肯发菩提心耳。

  佛教徒众,依法修持,不肯发菩提心,唯求自了,即自封于小乘境内;肯发菩提心,便进入于大乘之域。今菩萨学处正是倡导大乘之学,以发菩提心为根本的精神。故在正信皈…

《菩萨学处》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圆觉经略释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