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萨学处▪P4

  ..续本文上一页依时,便要发菩提心,便成为在家菩萨。受持五戒、十善便为菩萨优婆众。沙弥、比丘自都属于菩萨;不肯发菩提心,不论四众七众如何修持,仅行止于小乘路上。故大乘菩萨学处,以发菩提心为最切要。现在要讲发菩提心:菩萨四弘誓愿,菩萨四他胜处法。发菩提心,即是精神向上的要求,以凡夫心成功佛果的心。在心理上说,是一种欲,是一种希望;持续这种欲,希望期其目的的完成,是需要强力的精神加以推动与保护。四弘誓愿,即是推动这菩提心;四他胜处法,即是保护这菩提心。

  发菩提心,即四弘愿中的第四句“佛道无上誓愿成”。道即菩提,佛道即佛果菩提,更无可比的最高最上佛果菩提。今于信仰的凡夫心中发大誓愿,誓必成就,这便是发菩提心,这是强有力精神向上的欲,向上的希望。但推动这种向上欲心希望心期其必达,还须其他的三愿来互相推动以辅助之。成佛,是以说法度众生为目标,不度众生,根本不能成佛,故首发“众生无边誓愿度”的第一悲愿。成佛,是不唯断个己的烦恼,度众生也便是令无边众生断尽烦恼。个己的烦恼易断,如声闻涅槃便是断了个己烦恼为已足,而寂止于涅槃境中。但为教化众生从众生分上反映于个己心上的烦恼无量无边,真实菩萨以众生心为心,唯有断尽众生烦恼个己烦恼方毕竟寂然,于是发“烦恼无尽誓愿断”的第二悲愿。要成佛,要度众生,耍断烦恼,决不是盲目的冲动,是个己须有智慧,有智慧才能说法教化众生,有智慧才能令自若他断除烦恼。智慧是怎样生长?是在学习的精神。故佛说“三世诸佛皆在学地中来”,不肯学习,便永远愚痴,如何有成佛之分?有度生断惑的能力?学习分两部分,一是个己精神上的修养,一是向事物大众磨练个己的能力,实际是整体精神的两面。这向内向外学习的法门是很多很多,众生的病是无量无边,佛说治病的法药也有无量无边;要成佛度生须遍学一切法门,故有第三句“法门无量誓愿学”的悲愿。

  古人也有解释为菩萨依四谛发四弘誓愿,见众生苦的苦谛,发“众生无边誓愿度”;见烦恼浩浩的集谛,发“烦恼无尽誓愿断”;见应修法门的道谛,发“法门无量誓愿学”;见涅槃真理的灭谛,发“佛道无上誓愿成”。

  凡是发菩提心的菩萨,必发四弘誓愿,所以叫做通愿。此外更有别愿,如阿弥陀佛因中的四十八愿,药师如来的十二大愿,释迦牟尼的誓于五浊恶世成佛的大愿等,这是叫做别愿。无论通愿别愿,都是加强推动这菩提心,期其必得成就佛果菩提的一贯精神。

  复次,菩萨发菩提心、发四弘誓愿已,须以不犯四他胜处法来保护菩提心。这四他胜处法,是菩萨戒中最重要的根本戒。虽然如上所举五戒亦为菩萨基本戒条,是大小乘学者应共受持,所以称曰共解脱戒;这四他胜处法,是为菩萨特种戒条,故名别解脱戒。这四条戒说在《瑜伽师地论》戒品中。

  所谓“他胜处法”,是指菩萨行者,于自己所应修持善法无力,反为他恶法所胜兴起恶行。以恶法胜过善法,坏菩萨行,损菩提心,故曰他胜处法。在别的菩萨戒经称波罗夷。旧译曰断,即断善根。玄奘三藏译曰他胜,亦即善根为他恶法所断之意。

  菩萨行者,失利人心,不肯于人有利而损自己的利益,唯贪图个己利益不惜去害人,赞叹自己,毁谤他人,甘做家庭、社会、国家人类的罪人。这是自赞毁他第一他胜处法。

  菩萨行者,失大悲心,于己现有资财,见有贫苦无告的人来求,性悭财故,不起哀怜而行惠施;或于己具有善法知识,见有求法的人来请教,性悭法故不肯教导。这是见苦不救第二他胜处法。

  菩萨行者,失大慈心,嗔恚现前,损恼他人,人来悔谢不肯接受,怨恨不舍。这是嗔不受悔第三他胜处法。

  菩萨行者,失智慧心,谤大乘法,以邪知见,建立似法诱惑他人。这是似法愚人的第四他胜处法。

  菩萨犯了四他胜法之一种,便是失菩提心,失去菩萨的资格。故为保全菩萨的资格,保护菩提心,若于上四他胜处法住戒律仪,随时守持不犯,于是则能“增长摄受菩萨广大资粮”。

  乙、学修六度

  上来所讲的:由两重皈依建立正信;次讲在家出家三乘共戒;次讲发大乘菩提心立弘誓愿不犯他胜法,以推动长养保护菩提心;是渐次转深转胜。但在戒律的行为仍处在止恶不作,尚处于消极保守状态;四弘誓愿虽似乎展开广大的愿心,然不去实际履践,也仅是一种愿心而已。故今更进一步以明实践其愿心而见之于行事,以达成真实菩萨之任务。这便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在《瑜伽师地论》中,论及观察菩萨种性时,即观察其人能否实践菩萨道以断定其菩萨善根之有无:菩萨道,即实践六度行是。如有类人生来赋有悲心,今闻大乘佛法扩充之引发之以行六度,即成菩萨。亦有悲心薄弱,今闻大乘佛法,学习菩萨道修六度行,亦成菩萨。更有类人悲心本无,今闻大乘佛法,慕菩萨行愿,开始虽觉勉强,但久久亦能安其所行,也成菩萨。生有悲心者为上根,以宿己习学,今更加功用行;悲心薄弱者为中根,以奋志坚毅,勤策自励以赴;无有悲心者为下根,以胜缘现前起惭愧心,强以成之;其为菩萨行则一。故弘愿如海,须有实行大山以填之,六度行山,填实愿海,佛果菩提方能圆满。否则,愿便成虚,是假的菩萨,非真菩萨。菩萨之道,是在实行六度。

  一曰布施度:布施是有多方面的。有高度的布施,如施头目脑髓身命的,曰内施;施田园家国财产的,曰外施;内外兼施的,曰一切施。更有说:惠舍生活资财不使人缺乏的,曰财施;以世间学问乐育人群,乃至以佛教善法化导大众的,曰法施;世上发生一种威胁人的生命或自由时,以种种方法使其消灭,保障一切令离怖畏的,曰无畏施。故布施方面极为广泛,且有常人能力所不及所不易行的。要在已发菩提心的菩萨实践行布施时,随己力能行到如何为如何,初毋须期心高远。磨练久久,自然即难成易。古今来多少贤哲舍身成仁,立法保民,亦经由长时煆炼中得来,非一朝一夕所能致。故布施不是仅指拿点金钱救济人的,叫布施。其原则,凡能牺牲自己利益人群的,都是布施。

  二曰持戒度:大乘菩萨戒,不专是消极的禁止行恶,而是积极的努力行善。故“尸罗”的意义,是含有止息恶法实行善法的。举例如说三聚净戒:曰摄律仪戒,偏说禁制恶行,是严制消极方面的行为;曰摄善法戒,广说励修善行,是扩充积极方面的行为;曰饶益有情戒,凡有利益人群无不兴崇,更展开从事实际的工作,非口惠而重在实践。总之,菩萨戒之原则在戒除恶行保持善行,以一颗向上的精神力,使群众亦趋净化,增长不退。其策励恶止善行的精神,可见之于三十七道品中四正勤行。

  记者谨案:四正勤亦曰四正断。即修习大小乘菩提道三十七法中的四正勤行。一、于已生之恶勤加精进断之又断,故亦名断断。二、于未生恶勤加精进力持禁戒,故亦名律仪断。三、于未生之善勤加精进随时扶植,故亦名随护断。四、于已生之善勤加精进更使增长,故亦名修断。《智度论》谓:“破邪法,正道中行,故名正勤”。又以能断懈怠,故名四正断。又称四法曰四正胜,以正持策于身语意中,此最胜故。大师特提出以修习此种法门之精神,即为菩萨六度行中之持戒度,实觉语洽意精,恰当无比。

  三曰忍辱度:菩萨修行,其于四弘誓愿之基点,故抱定宗旨实行善事。但在这众生界中,尤其是像我们这个五浊恶世的时期中,你要做一个善人行一种善事,便有许多违逆的环境来阻碍来破坏;唯菩萨以尽其在我之精神,以忍辱心修忍辱行以赴之。如菩萨于人中立志高洁实修净化人间的德行,照理应受人赞誉,但邪见之徒必力加歪曲事实,毁谤侮辱。正见菩萨,碰到这种境缘时,悲悯其无知以容忍态度出之,决不于小事小行上计较,以牙还牙。真佛法中人,是以负担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之誓愿,不唯容忍侮辱,且以德报怨不舍离彼等而使受化。故忍辱决非是卑怯无力的含垢忍怨,是以一种极大的力量来忍受一切。真能行忍,是出于智力的行为,大度的容忍,是根据缘生性空的智力,等运同体的悲力。

  四曰精进度:精进向被人视为勤劳的意思。但勤劳固是美德,倘用之不当,适成济恶的饰词。如勤劳专为自我打算或甚至专务害人,则勤劳变成恶行。菩萨的勤劳是在一个精字。精即精纯无杂,轻之于举手投足之劳,重之于负担天下国家重任,不容许有个私心打算,都在精纯无杂中排除懒惰放逸的恶法,勤劳实践其五波罗蜜之行。故精进度,统指于其他五度行门上的不休息的精神。倘于一度松懈,即是荒废了菩萨所应行之行。菩萨行之难行,能克服许多难关的,便是这个精进。没有这种精进精神的人,纵使一时发心修大乘行,稍遇逆境的打击便灰心下来。我们平常说一个人对于他的事业成功,是经过百折不挠奋斗到底的精神的成果,这可宝贵的精神,扩大开来,即精进度。

  五曰禅定度:禅是印度语“禅那”的简呼,义为“静虑”,与“三摩地”的“定”义相通,故合称“禅定”,在佛学的术语上叫做“梵华兼称”。静定的工夫,是健康精神的大补品。平常人精神不健全,处置事情容易颠倒,这是没有静定工夫之故。禅定的原义,是在学习菩萨道的人,应须将自己散漫纷乱被环境所扰乱所摇动,不能控制的心境,用禅定的方法使其专注一境;所谓“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者即是。故禅定用简明的语义来表现,曰“心一境性”。制心一处,是将心力统一集中,不被私欲的境风所动摇,久久纯熟,便能蒸发精神上一种潜蓄的光明力量,好像烈火触物莫不焦烂,这便是最理智的智慧。故智慧是禅定的后果,有禅定工夫的人,他的注意力永远是保持集中的力量,随遇一境即凝集于一境,而得解脱。如火之不动摇,永远能保持其焦物的实力。世人对于禅定的误解,是枯其形灰其心如木石似的境涯,这只是禅定的消极制止散漫乱心的一面,…

《菩萨学处》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圆觉经略释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