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薩學處▪P4

  ..續本文上一頁依時,便要發菩提心,便成爲在家菩薩。受持五戒、十善便爲菩薩優婆衆。沙彌、比丘自都屬于菩薩;不肯發菩提心,不論四衆七衆如何修持,僅行止于小乘路上。故大乘菩薩學處,以發菩提心爲最切要。現在要講發菩提心:菩薩四弘誓願,菩薩四他勝處法。發菩提心,即是精神向上的要求,以凡夫心成功佛果的心。在心理上說,是一種欲,是一種希望;持續這種欲,希望期其目的的完成,是需要強力的精神加以推動與保護。四弘誓願,即是推動這菩提心;四他勝處法,即是保護這菩提心。

  發菩提心,即四弘願中的第四句“佛道無上誓願成”。道即菩提,佛道即佛果菩提,更無可比的最高最上佛果菩提。今于信仰的凡夫心中發大誓願,誓必成就,這便是發菩提心,這是強有力精神向上的欲,向上的希望。但推動這種向上欲心希望心期其必達,還須其他的叁願來互相推動以輔助之。成佛,是以說法度衆生爲目標,不度衆生,根本不能成佛,故首發“衆生無邊誓願度”的第一悲願。成佛,是不唯斷個己的煩惱,度衆生也便是令無邊衆生斷盡煩惱。個己的煩惱易斷,如聲聞涅槃便是斷了個己煩惱爲已足,而寂止于涅槃境中。但爲教化衆生從衆生分上反映于個己心上的煩惱無量無邊,真實菩薩以衆生心爲心,唯有斷盡衆生煩惱個己煩惱方畢竟寂然,于是發“煩惱無盡誓願斷”的第二悲願。要成佛,要度衆生,耍斷煩惱,決不是盲目的沖動,是個己須有智慧,有智慧才能說法教化衆生,有智慧才能令自若他斷除煩惱。智慧是怎樣生長?是在學習的精神。故佛說“叁世諸佛皆在學地中來”,不肯學習,便永遠愚癡,如何有成佛之分?有度生斷惑的能力?學習分兩部分,一是個己精神上的修養,一是向事物大衆磨練個己的能力,實際是整體精神的兩面。這向內向外學習的法門是很多很多,衆生的病是無量無邊,佛說治病的法藥也有無量無邊;要成佛度生須遍學一切法門,故有第叁句“法門無量誓願學”的悲願。

  古人也有解釋爲菩薩依四谛發四弘誓願,見衆生苦的苦谛,發“衆生無邊誓願度”;見煩惱浩浩的集谛,發“煩惱無盡誓願斷”;見應修法門的道谛,發“法門無量誓願學”;見涅槃真理的滅谛,發“佛道無上誓願成”。

  凡是發菩提心的菩薩,必發四弘誓願,所以叫做通願。此外更有別願,如阿彌陀佛因中的四十八願,藥師如來的十二大願,釋迦牟尼的誓于五濁惡世成佛的大願等,這是叫做別願。無論通願別願,都是加強推動這菩提心,期其必得成就佛果菩提的一貫精神。

  複次,菩薩發菩提心、發四弘誓願已,須以不犯四他勝處法來保護菩提心。這四他勝處法,是菩薩戒中最重要的根本戒。雖然如上所舉五戒亦爲菩薩基本戒條,是大小乘學者應共受持,所以稱曰共解脫戒;這四他勝處法,是爲菩薩特種戒條,故名別解脫戒。這四條戒說在《瑜伽師地論》戒品中。

  所謂“他勝處法”,是指菩薩行者,于自己所應修持善法無力,反爲他惡法所勝興起惡行。以惡法勝過善法,壞菩薩行,損菩提心,故曰他勝處法。在別的菩薩戒經稱波羅夷。舊譯曰斷,即斷善根。玄奘叁藏譯曰他勝,亦即善根爲他惡法所斷之意。

  菩薩行者,失利人心,不肯于人有利而損自己的利益,唯貪圖個己利益不惜去害人,贊歎自己,毀謗他人,甘做家庭、社會、國家人類的罪人。這是自贊毀他第一他勝處法。

  菩薩行者,失大悲心,于己現有資財,見有貧苦無告的人來求,性悭財故,不起哀憐而行惠施;或于己具有善法知識,見有求法的人來請教,性悭法故不肯教導。這是見苦不救第二他勝處法。

  菩薩行者,失大慈心,嗔恚現前,損惱他人,人來悔謝不肯接受,怨恨不舍。這是嗔不受悔第叁他勝處法。

  菩薩行者,失智慧心,謗大乘法,以邪知見,建立似法誘惑他人。這是似法愚人的第四他勝處法。

  菩薩犯了四他勝法之一種,便是失菩提心,失去菩薩的資格。故爲保全菩薩的資格,保護菩提心,若于上四他勝處法住戒律儀,隨時守持不犯,于是則能“增長攝受菩薩廣大資糧”。

  乙、學修六度

  上來所講的:由兩重皈依建立正信;次講在家出家叁乘共戒;次講發大乘菩提心立弘誓願不犯他勝法,以推動長養保護菩提心;是漸次轉深轉勝。但在戒律的行爲仍處在止惡不作,尚處于消極保守狀態;四弘誓願雖似乎展開廣大的願心,然不去實際履踐,也僅是一種願心而已。故今更進一步以明實踐其願心而見之于行事,以達成真實菩薩之任務。這便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在《瑜伽師地論》中,論及觀察菩薩種性時,即觀察其人能否實踐菩薩道以斷定其菩薩善根之有無:菩薩道,即實踐六度行是。如有類人生來賦有悲心,今聞大乘佛法擴充之引發之以行六度,即成菩薩。亦有悲心薄弱,今聞大乘佛法,學習菩薩道修六度行,亦成菩薩。更有類人悲心本無,今聞大乘佛法,慕菩薩行願,開始雖覺勉強,但久久亦能安其所行,也成菩薩。生有悲心者爲上根,以宿己習學,今更加功用行;悲心薄弱者爲中根,以奮志堅毅,勤策自勵以赴;無有悲心者爲下根,以勝緣現前起慚愧心,強以成之;其爲菩薩行則一。故弘願如海,須有實行大山以填之,六度行山,填實願海,佛果菩提方能圓滿。否則,願便成虛,是假的菩薩,非真菩薩。菩薩之道,是在實行六度。

  一曰布施度:布施是有多方面的。有高度的布施,如施頭目腦髓身命的,曰內施;施田園家國財産的,曰外施;內外兼施的,曰一切施。更有說:惠舍生活資財不使人缺乏的,曰財施;以世間學問樂育人群,乃至以佛教善法化導大衆的,曰法施;世上發生一種威脅人的生命或自由時,以種種方法使其消滅,保障一切令離怖畏的,曰無畏施。故布施方面極爲廣泛,且有常人能力所不及所不易行的。要在已發菩提心的菩薩實踐行布施時,隨己力能行到如何爲如何,初毋須期心高遠。磨練久久,自然即難成易。古今來多少賢哲舍身成仁,立法保民,亦經由長時煆煉中得來,非一朝一夕所能致。故布施不是僅指拿點金錢救濟人的,叫布施。其原則,凡能犧牲自己利益人群的,都是布施。

  二曰持戒度:大乘菩薩戒,不專是消極的禁止行惡,而是積極的努力行善。故“屍羅”的意義,是含有止息惡法實行善法的。舉例如說叁聚淨戒:曰攝律儀戒,偏說禁製惡行,是嚴製消極方面的行爲;曰攝善法戒,廣說勵修善行,是擴充積極方面的行爲;曰饒益有情戒,凡有利益人群無不興崇,更展開從事實際的工作,非口惠而重在實踐。總之,菩薩戒之原則在戒除惡行保持善行,以一顆向上的精神力,使群衆亦趨淨化,增長不退。其策勵惡止善行的精神,可見之于叁十七道品中四正勤行。

  記者謹案:四正勤亦曰四正斷。即修習大小乘菩提道叁十七法中的四正勤行。一、于已生之惡勤加精進斷之又斷,故亦名斷斷。二、于未生惡勤加精進力持禁戒,故亦名律儀斷。叁、于未生之善勤加精進隨時扶植,故亦名隨護斷。四、于已生之善勤加精進更使增長,故亦名修斷。《智度論》謂:“破邪法,正道中行,故名正勤”。又以能斷懈怠,故名四正斷。又稱四法曰四正勝,以正持策于身語意中,此最勝故。大師特提出以修習此種法門之精神,即爲菩薩六度行中之持戒度,實覺語洽意精,恰當無比。

  叁曰忍辱度:菩薩修行,其于四弘誓願之基點,故抱定宗旨實行善事。但在這衆生界中,尤其是像我們這個五濁惡世的時期中,你要做一個善人行一種善事,便有許多違逆的環境來阻礙來破壞;唯菩薩以盡其在我之精神,以忍辱心修忍辱行以赴之。如菩薩于人中立志高潔實修淨化人間的德行,照理應受人贊譽,但邪見之徒必力加歪曲事實,毀謗侮辱。正見菩薩,碰到這種境緣時,悲憫其無知以容忍態度出之,決不于小事小行上計較,以牙還牙。真佛法中人,是以負擔一切衆生離苦得樂之誓願,不唯容忍侮辱,且以德報怨不舍離彼等而使受化。故忍辱決非是卑怯無力的含垢忍怨,是以一種極大的力量來忍受一切。真能行忍,是出于智力的行爲,大度的容忍,是根據緣生性空的智力,等運同體的悲力。

  四曰精進度:精進向被人視爲勤勞的意思。但勤勞固是美德,倘用之不當,適成濟惡的飾詞。如勤勞專爲自我打算或甚至專務害人,則勤勞變成惡行。菩薩的勤勞是在一個精字。精即精純無雜,輕之于舉手投足之勞,重之于負擔天下國家重任,不容許有個私心打算,都在精純無雜中排除懶惰放逸的惡法,勤勞實踐其五波羅蜜之行。故精進度,統指于其他五度行門上的不休息的精神。倘于一度松懈,即是荒廢了菩薩所應行之行。菩薩行之難行,能克服許多難關的,便是這個精進。沒有這種精進精神的人,縱使一時發心修大乘行,稍遇逆境的打擊便灰心下來。我們平常說一個人對于他的事業成功,是經過百折不撓奮鬥到底的精神的成果,這可寶貴的精神,擴大開來,即精進度。

  五曰禅定度:禅是印度語“禅那”的簡呼,義爲“靜慮”,與“叁摩地”的“定”義相通,故合稱“禅定”,在佛學的術語上叫做“梵華兼稱”。靜定的工夫,是健康精神的大補品。平常人精神不健全,處置事情容易顛倒,這是沒有靜定工夫之故。禅定的原義,是在學習菩薩道的人,應須將自己散漫紛亂被環境所擾亂所搖動,不能控製的心境,用禅定的方法使其專注一境;所謂“製心一處,無事不辦”者即是。故禅定用簡明的語義來表現,曰“心一境性”。製心一處,是將心力統一集中,不被私欲的境風所動搖,久久純熟,便能蒸發精神上一種潛蓄的光明力量,好像烈火觸物莫不焦爛,這便是最理智的智慧。故智慧是禅定的後果,有禅定工夫的人,他的注意力永遠是保持集中的力量,隨遇一境即凝集于一境,而得解脫。如火之不動搖,永遠能保持其焦物的實力。世人對于禅定的誤解,是枯其形灰其心如木石似的境涯,這只是禅定的消極製止散漫亂心的一面,…

《菩薩學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圓覺經略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