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經略釋
太虛大師講述
二十一年六月在南京中國佛學會講
懸論
證信分
文殊章
普賢章
普眼章
金剛藏章
彌勒章
清淨慧章
威德自在章
辨音章
淨諸業障章
普覺章
圓覺章
賢善首章
懸論
一 經本推考:
經本推考,即對于本經之曆史,及向來流傳經過,要先有一番考證。于此又分叁段:甲、翻譯,乙、卷帙,丙、注講。
甲、翻譯 釋迦牟尼佛生于印度,說法均用梵語。後人結集之經典,亦系梵文。佛經之有中文本,俱從翻譯而來。此經題爲:唐罽賓沙門佛陀多羅譯。罽賓、北印度國名,具雲:羯濕彌羅。沙門、出家人之稱。佛陀多羅,此雲覺救,乃譯者之名。據題則本經系唐朝時代,罽賓國沙門,名佛陀多羅者所譯。但據曆史考之,則圭峰大疏傳說:一、貞觀二十一年丁未七月十五日,在潭州寶雲道場羅侯嚜健譯,疑未奏聞。二、開元聖教錄等、載長壽──大周武則天年號──二年,佛陀多羅在東都白馬寺譯。二說相去五十年。但可疑者,大周刊定經目所無。又、宋高僧傳僅言覺救譯此經,不詳其來去。叁、一說開元錄但雲近出,不詳人時,但開元──開元約後長壽四十年──錄載之。大曆間──約後開元四十年──惟悫已注之,則此經爲最早貞觀、最遲開元之八九十年間所譯。而譯者,則于二人中定其爲覺救耳。
譯史既難確定,而古今重考據者,對于本經是否由印度傳來,亦遂懷疑。──實則佛教經典,不能以通常考據方法證之。即使中文考據明確,而梵本終難詳盡。如華嚴出于龍宮之類,已不能以普通目光觀之,又烏得以史無明征而致疑!是故佛經真僞,但視其于大系統之教理,有無矛盾爲斷而已。
乙、卷帙 此經古今刻版,或爲一卷,或爲二卷,雖分合不同,無關弘恉。現所講者,爲二卷本。惟依本經例推,佛與十二菩薩問答,前十一章,長行後俱有重頌,似乎十二段亦應有頌,惟此本則十二段無之。而南宋後之版,及周琪之夾頌集解講義等,另有大同小異之五字頌。其文曰:“是經佛所說,如來守護持,十二部眼目,名曰大方廣圓覺陀羅尼,顯如來境界,皈依增進者,必至于佛地。如百川納海,飲者皆充滿。假使積七寶,滿大千布施,不如聞此經;若化河沙衆,皆得阿羅漢,不如聞半偈。汝等末世衆,護持盡宣說,一圓一切圓,一覺一切覺”。南宋後版有此頌者,亦有二句出入。宋以前古版,如圭峰等所注,皆無此頌。大概本經至南宋後,流通已廣,好事者因見第十二段缺重頌,乃仿例撰加。實則第十二段系流通文,可不須頌。此本經卷帙有不同處,誠恐見者疑現講本不完,故及之。
丙、注講 古今人對于本經注釋講解者,中國、日本俱多。高麗雖有流通,而講釋者,史無可考。至講注之人,則以禅宗、賢首、天臺叁家爲多。至法相、真言諸家,則未涉及。據圭峰評:惟悫、道诠二注,僅略科釋丈句,無甚發揮。而悟實、堅志師資等,則不失南宗之旨。可知此經,先由禅宗弘之,南宋孝宗禦注等,皆禅宗之流。然自圭峰大疏略疏及修證了義等弘布後,遂成賢首家要典,講注極盛。至南宋末,元粹始集天臺各師之注斯經者,成爲集注,以天臺義對抗賢首。日本承之,爾後則不外臺、賢對抗或折衷耳。禅宗不判教不分宗,而以當下實現之宗旨講釋此經;賢首則依五教;天臺則以五時八教判此經。此則叁家講注此經之大概。現在不據叁家之說,只依經文直接說明爲宗旨。
二 經義提示
甲、托本在佛 托本如雲根據點、出發點之意。此經以佛果之境界,爲經義之根據;雖所談者周攝于萬法,而根據則在于佛果。何以見之?如文殊章雲:“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名爲圓覺”。此圓覺爲無上法王所有,故知全經托本,惟在佛果。又如普賢章雲:“一切衆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普眼章雲:“欲求如來淨圓覺心”。金剛藏章雲:“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彌勒章雲:“願我今者住佛圓覺”。圓覺章雲:“信佛秘密大圓覺心”。賢善首章雲:“是經惟顯如來境界”等,在在可見。他經立說,或依于心,或依衆生,五陰、六塵、乃至或依般若。此經則依于佛地心境,此爲第一重應知之義。
乙、被機在頓 佛說法皆對機,此經爲何等機耶?乃被頓機。大略頓機有二:一者、對漸爲頓,謂漸機修學小乘,然後回向大乘,頓機則直入大乘。二者,頓時成佛爲頓,謂利根人,不但不從小向大,乃至菩薩因地亦不須經過,只一聞佛乘,即能超凡入如來地;此種直超佛果,乃大乘中之頓機。本經所被,重在後者。何以見之?如文殊章雲:“知是空花,即無輪轉”。普賢章雲:“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清淨慧章雲:“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放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無了知不辯真實”。賢善首章雲:“是經名爲頓教大乘,頓機衆生從此開悟”。又如經言:“亦攝漸修一切群品,譬如大海,不讓小流”。則知本經正被在頓,旁亦攝漸。彼聞經而先獲理解,漸事行修者,固無所礙;但不若頓入頓超者之受益,乃爲此經正被之機耳。
丙、注重在行 佛學有境、有行、有果。境者,知識之對象;行者,實地之修習;果者,功效之確證。叁者雖有偏重,決無偏廢;非如世間講學,只求知解,不求效果。故佛經有注重在境而多分說境者;有注重在行若果,而多分說行說果者;亦有平均說之者。此經則特重于行,雖說境而明境在行,難說果而明行之果。如文殊請問如來本起因地法行,其所對境,乃起行之因地可見。普賢、普眼二章,全明修行。他如說行位、行法、行過患、行方便等,皆可見注重在行。此從正面而言。又從反面亦可見此經不重知解:如金剛藏章雲:“猶如空花,複結空果,展轉妄想,無有是處”。淨諸業障章雲:“無令求悟,唯益多聞,增長我見,但當精勤,降伏煩惱”等。尤有進者,經名圓覺,而十二菩薩中有圓覺菩薩,此菩薩所問,乃爲入手方便,從可見此經不特注重在行,尤特別注重入手方便之行。上來略以叁條提示,則此經全部之義,已如網在綱,有條不紊。
叁 題目略釋
此經特別表出者,只圓覺二字,余名乃簡別之辭。茲分釋如下:
甲、大方廣 方廣亦稱方等,梵語毗弗那,爲十二部中之方廣部,惟大乘經典有之,小乘經則無。故凡大乘經皆稱方廣,蓋以簡別于小乘,非天臺五時教之方等也。于上加一大字者,以表此經托本于佛果,而非普通之大乘。一部分之大乘經題爲大方廣者,均此意,如華嚴之類。分析言之:則方者,方所方體之意。如雲方所,則表空間之上下、東西、南北,故有長、寬、厚,可量之叁度,若稱方體,則加時間,以量其久,即成四度;如是長、寬、厚、久,則攝空間、時間之義盡。空間爲宇,時間爲宙;時間爲世,空間爲界。故舉一方字,則攝宇宙、世界之義盡。宇宙世界之義,遍于一切事物,故舉方義,則宇宙萬法乃至一切一切,攝無不盡。廣者,明方之廣闊莫測,以有方故有量,有量故有廣與不廣,言廣則包括長、寬、厚。久,所謂豎窮橫遍。良以大乘經典,若文若義,若事若理,一一皆廣,故名方廣。大者,殊勝義,絕特義。誠以就方言廣,猶有量存,時空之相依然,僅乃對小言大,而非絕對之大。至明佛果,則事理不二,性相不二,一多、大小、長短、遠近等一切對待之相,圓融無礙,如此殊勝,所以獨稱大也。古德有以大方廣叁字廣明身、德、谛叁法者,茲不具說。
乙、圓覺 圓即圓滿,覺即菩提。圓滿菩提,是爲佛果。良以過患離盡,功德滿足,無不圓明覺了,故稱圓覺。然此圓覺之性,即一切法之平等真如性,亦即一切衆生之平等真如性,故舉圓覺一名,則一切法性,一切衆生性,攝無不盡,以皆平等真如性故。顧圓覺雖圓攝一切法真如性,而此經正明,則在佛果圓滿菩提,依于佛果以爲主說之根據,亦即本經之特點。故圓覺二字,爲本經特標之號。
丙、修多羅了義 修多羅是梵語,與華文經字之義相當,故譯爲經。亦雲契經:一者、契理,二者、契機。至梵文本義即線,蓋即紀錄佛語,書于貝葉,以線穿之,使成一貫,以垂後世,故雲經也。佛法有叁藏,曰:經藏,律藏,論藏。此題修多羅,簡非律,論。了義者:意義圓滿透澈之謂,對不了義說,略有二義:一者、終了爲了,如所說已圓滿充足,謂之了義,略說、概論謂之不了義。二者、明了爲了,所說明白透澈者爲了義,隱約不露旁敲側擊者,爲不了義。故經有了義與不了義,此則經中之了義者。上來十字、爲本經之別目,複題經者,乃諸部之通稱,華梵雙具之意耳。
正釋經文
甲一 證信分
乙一 略敘聞時主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
證信分,爲結經者敘述之詞,以聞、時、主、處、衆五事以證信,謂之五重證信,乃諸經之通例。亦有釋爲六種成就者。如是者:概指全經而言,謂如此一部結集流傳于世之經,乃可信之法,如下證之。我聞者:我所親聞,非間接傳聞可比,此以聞證信者一。一時者:主伴聚集,時機會合,有機有教,有說有聽,即此殊勝法會從始至終,名爲一時;而非世間年月可紀,此以時證信者二。婆伽婆,此雲世尊,佛地論有六種義,世尊其一義也。世尊爲對佛之尊稱,世間、出世間最尊上故。于此敘文中,則專稱本經說法之主,即釋迦牟尼佛;此以能說之主證信者叁。
乙二 廣明依處衆
入于神通大光明藏,叁昧正受,一切如來光嚴住持,是諸衆生清淨覺地,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圓滿十方,不二隨順,于不二境現諸淨土。
此明說法之處與他不同者,他經多明常人所見之處所,而此經處所,乃所現超出世間形迹之許多淨土,且爲不二境上之淨土,亦同于解深密經。乃佛入定在出世間淨土所說,非世間境界之國土處所也。入、即入定之入。神通大光明藏者:神、則莫測,通、則無礙;大光明者,智慧也;藏、乃一切法所依之平等真如法性體。神通…
《圓覺經略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