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略释
太虚大师讲述
二十一年六月在南京中国佛学会讲
悬论
证信分
文殊章
普贤章
普眼章
金刚藏章
弥勒章
清净慧章
威德自在章
辨音章
净诸业障章
普觉章
圆觉章
贤善首章
悬论
一 经本推考:
经本推考,即对于本经之历史,及向来流传经过,要先有一番考证。于此又分三段:甲、翻译,乙、卷帙,丙、注讲。
甲、翻译 释迦牟尼佛生于印度,说法均用梵语。后人结集之经典,亦系梵文。佛经之有中文本,俱从翻译而来。此经题为:唐罽宾沙门佛陀多罗译。罽宾、北印度国名,具云:羯湿弥罗。沙门、出家人之称。佛陀多罗,此云觉救,乃译者之名。据题则本经系唐朝时代,罽宾国沙门,名佛陀多罗者所译。但据历史考之,则圭峰大疏传说:一、贞观二十一年丁未七月十五日,在潭州宝云道场罗侯嚜健译,疑未奏闻。二、开元圣教录等、载长寿──大周武则天年号──二年,佛陀多罗在东都白马寺译。二说相去五十年。但可疑者,大周刊定经目所无。又、宋高僧传仅言觉救译此经,不详其来去。三、一说开元录但云近出,不详人时,但开元──开元约后长寿四十年──录载之。大历间──约后开元四十年──惟悫已注之,则此经为最早贞观、最迟开元之八九十年间所译。而译者,则于二人中定其为觉救耳。
译史既难确定,而古今重考据者,对于本经是否由印度传来,亦遂怀疑。──实则佛教经典,不能以通常考据方法证之。即使中文考据明确,而梵本终难详尽。如华严出于龙宫之类,已不能以普通目光观之,又乌得以史无明征而致疑!是故佛经真伪,但视其于大系统之教理,有无矛盾为断而已。
乙、卷帙 此经古今刻版,或为一卷,或为二卷,虽分合不同,无关弘恉。现所讲者,为二卷本。惟依本经例推,佛与十二菩萨问答,前十一章,长行后俱有重颂,似乎十二段亦应有颂,惟此本则十二段无之。而南宋后之版,及周琪之夹颂集解讲义等,另有大同小异之五字颂。其文曰:“是经佛所说,如来守护持,十二部眼目,名曰大方广圆觉陀罗尼,显如来境界,皈依增进者,必至于佛地。如百川纳海,饮者皆充满。假使积七宝,满大千布施,不如闻此经;若化河沙众,皆得阿罗汉,不如闻半偈。汝等末世众,护持尽宣说,一圆一切圆,一觉一切觉”。南宋后版有此颂者,亦有二句出入。宋以前古版,如圭峰等所注,皆无此颂。大概本经至南宋后,流通已广,好事者因见第十二段缺重颂,乃仿例撰加。实则第十二段系流通文,可不须颂。此本经卷帙有不同处,诚恐见者疑现讲本不完,故及之。
丙、注讲 古今人对于本经注释讲解者,中国、日本俱多。高丽虽有流通,而讲释者,史无可考。至讲注之人,则以禅宗、贤首、天台三家为多。至法相、真言诸家,则未涉及。据圭峰评:惟悫、道诠二注,仅略科释丈句,无甚发挥。而悟实、坚志师资等,则不失南宗之旨。可知此经,先由禅宗弘之,南宋孝宗御注等,皆禅宗之流。然自圭峰大疏略疏及修证了义等弘布后,遂成贤首家要典,讲注极盛。至南宋末,元粹始集天台各师之注斯经者,成为集注,以天台义对抗贤首。日本承之,尔后则不外台、贤对抗或折衷耳。禅宗不判教不分宗,而以当下实现之宗旨讲释此经;贤首则依五教;天台则以五时八教判此经。此则三家讲注此经之大概。现在不据三家之说,只依经文直接说明为宗旨。
二 经义提示
甲、托本在佛 托本如云根据点、出发点之意。此经以佛果之境界,为经义之根据;虽所谈者周摄于万法,而根据则在于佛果。何以见之?如文殊章云:“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名为圆觉”。此圆觉为无上法王所有,故知全经托本,惟在佛果。又如普贤章云:“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普眼章云:“欲求如来净圆觉心”。金刚藏章云:“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弥勒章云:“愿我今者住佛圆觉”。圆觉章云:“信佛秘密大圆觉心”。贤善首章云:“是经惟显如来境界”等,在在可见。他经立说,或依于心,或依众生,五阴、六尘、乃至或依般若。此经则依于佛地心境,此为第一重应知之义。
乙、被机在顿 佛说法皆对机,此经为何等机耶?乃被顿机。大略顿机有二:一者、对渐为顿,谓渐机修学小乘,然后回向大乘,顿机则直入大乘。二者,顿时成佛为顿,谓利根人,不但不从小向大,乃至菩萨因地亦不须经过,只一闻佛乘,即能超凡入如来地;此种直超佛果,乃大乘中之顿机。本经所被,重在后者。何以见之?如文殊章云:“知是空花,即无轮转”。普贤章云:“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清净慧章云:“居一切时不起妄念,放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辩真实”。贤善首章云:“是经名为顿教大乘,顿机众生从此开悟”。又如经言:“亦摄渐修一切群品,譬如大海,不让小流”。则知本经正被在顿,旁亦摄渐。彼闻经而先获理解,渐事行修者,固无所碍;但不若顿入顿超者之受益,乃为此经正被之机耳。
丙、注重在行 佛学有境、有行、有果。境者,知识之对象;行者,实地之修习;果者,功效之确证。三者虽有偏重,决无偏废;非如世间讲学,只求知解,不求效果。故佛经有注重在境而多分说境者;有注重在行若果,而多分说行说果者;亦有平均说之者。此经则特重于行,虽说境而明境在行,难说果而明行之果。如文殊请问如来本起因地法行,其所对境,乃起行之因地可见。普贤、普眼二章,全明修行。他如说行位、行法、行过患、行方便等,皆可见注重在行。此从正面而言。又从反面亦可见此经不重知解:如金刚藏章云:“犹如空花,复结空果,展转妄想,无有是处”。净诸业障章云:“无令求悟,唯益多闻,增长我见,但当精勤,降伏烦恼”等。尤有进者,经名圆觉,而十二菩萨中有圆觉菩萨,此菩萨所问,乃为入手方便,从可见此经不特注重在行,尤特别注重入手方便之行。上来略以三条提示,则此经全部之义,已如网在纲,有条不紊。
三 题目略释
此经特别表出者,只圆觉二字,余名乃简别之辞。兹分释如下:
甲、大方广 方广亦称方等,梵语毗弗那,为十二部中之方广部,惟大乘经典有之,小乘经则无。故凡大乘经皆称方广,盖以简别于小乘,非天台五时教之方等也。于上加一大字者,以表此经托本于佛果,而非普通之大乘。一部分之大乘经题为大方广者,均此意,如华严之类。分析言之:则方者,方所方体之意。如云方所,则表空间之上下、东西、南北,故有长、宽、厚,可量之三度,若称方体,则加时间,以量其久,即成四度;如是长、宽、厚、久,则摄空间、时间之义尽。空间为宇,时间为宙;时间为世,空间为界。故举一方字,则摄宇宙、世界之义尽。宇宙世界之义,遍于一切事物,故举方义,则宇宙万法乃至一切一切,摄无不尽。广者,明方之广阔莫测,以有方故有量,有量故有广与不广,言广则包括长、宽、厚。久,所谓竖穷横遍。良以大乘经典,若文若义,若事若理,一一皆广,故名方广。大者,殊胜义,绝特义。诚以就方言广,犹有量存,时空之相依然,仅乃对小言大,而非绝对之大。至明佛果,则事理不二,性相不二,一多、大小、长短、远近等一切对待之相,圆融无碍,如此殊胜,所以独称大也。古德有以大方广三字广明身、德、谛三法者,兹不具说。
乙、圆觉 圆即圆满,觉即菩提。圆满菩提,是为佛果。良以过患离尽,功德满足,无不圆明觉了,故称圆觉。然此圆觉之性,即一切法之平等真如性,亦即一切众生之平等真如性,故举圆觉一名,则一切法性,一切众生性,摄无不尽,以皆平等真如性故。顾圆觉虽圆摄一切法真如性,而此经正明,则在佛果圆满菩提,依于佛果以为主说之根据,亦即本经之特点。故圆觉二字,为本经特标之号。
丙、修多罗了义 修多罗是梵语,与华文经字之义相当,故译为经。亦云契经:一者、契理,二者、契机。至梵文本义即线,盖即纪录佛语,书于贝叶,以线穿之,使成一贯,以垂后世,故云经也。佛法有三藏,曰:经藏,律藏,论藏。此题修多罗,简非律,论。了义者:意义圆满透澈之谓,对不了义说,略有二义:一者、终了为了,如所说已圆满充足,谓之了义,略说、概论谓之不了义。二者、明了为了,所说明白透澈者为了义,隐约不露旁敲侧击者,为不了义。故经有了义与不了义,此则经中之了义者。上来十字、为本经之别目,复题经者,乃诸部之通称,华梵双具之意耳。
正释经文
甲一 证信分
乙一 略叙闻时主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
证信分,为结经者叙述之词,以闻、时、主、处、众五事以证信,谓之五重证信,乃诸经之通例。亦有释为六种成就者。如是者:概指全经而言,谓如此一部结集流传于世之经,乃可信之法,如下证之。我闻者:我所亲闻,非间接传闻可比,此以闻证信者一。一时者:主伴聚集,时机会合,有机有教,有说有听,即此殊胜法会从始至终,名为一时;而非世间年月可纪,此以时证信者二。婆伽婆,此云世尊,佛地论有六种义,世尊其一义也。世尊为对佛之尊称,世间、出世间最尊上故。于此叙文中,则专称本经说法之主,即释迦牟尼佛;此以能说之主证信者三。
乙二 广明依处众
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
此明说法之处与他不同者,他经多明常人所见之处所,而此经处所,乃所现超出世间形迹之许多净土,且为不二境上之净土,亦同于解深密经。乃佛入定在出世间净土所说,非世间境界之国土处所也。入、即入定之入。神通大光明藏者:神、则莫测,通、则无碍;大光明者,智慧也;藏、乃一切法所依之平等真如法性体。神通…
《圆觉经略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