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萨学处▪P5

  ..续本文上一页不是禅定的全面。禅定的全面,是于一切境界中保持其活力而能成办一切事业。故禅定决不是仅指消极方面,且正是指能承办一切事业活力之渊源。中国禅宗指那止于消极方面的禅,是“死水不藏龙”,也正这个意思。佛是力扬那种“繁兴永处那伽定”的禅定,即是于定繁兴大用,故禅定有办事禅。

  六曰智慧度:浅言之,世间一切学问知识也是智慧。佛法中的智慧,虽似觉说得过于高深,但是基于能明真理认识事实,则与世间学问知识是一样的。佛所说的智慧,是指认识真理,且指能把握住这认识真理之中贯通万法,应用在万法上所施设的事业行为没有丝毫错谬的,曰智慧。发生智慧的方法,是在求知闻法,闻而后能明辨慎思,思而后能笃行修持。通称为闻思修三慧。此中思慧,即上面说过禅定致力的唯一工夫。故禅定不是求其无所思,是在制思契合于真理的境界。这在智慧方面曰根本智;到了笃行修持应物施设时,曰差别智。根本智慧,是认识众生与万法缘起性空的真理;换言之,即是明了宇宙万有普遍共同不变的原则的事实真相。后得智慧,是从认识真理后发生的智慧,如于众生知其有种种根性种种病根,应用如何的法药适合他们的宿好,使其接受拔其病根;于宇宙人生事物界中的一切境缘现前,如何恰能给与适当的安排,于法法中都能发挥其差别的作用而不违反其共通的原理。故前者亦名如理智,而后者亦名如量智。

  菩萨修六度行,初则勉求其契理之行,后则渐达其无行不适乎真理之境。适乎真理之行,是为智慧行;换言之,行菩萨之道在求真理,真理之能否现前,是在乎智慧是否获得。故六度的重心在于智慧,智慧之道即菩提道。度是渡义。修六度行,便可渡过凡夫生死的烦恼大海,到达真理圣人的彼岸。菩萨除根本戒外,以习行六度为渡海浮囊之大戒,否则即犯戒,如破浮囊永沉于凡夫生死海中。

  佛法中说菩萨六度行,亦即是扩充世间古今圣贤的所有善行。如孟子之人饥犹己饥,人溺犹己溺;宋钘之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命;墨子之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等;皆本于大众之离苦得乐,宁牺牲个己之利益,是所谓圣之仁者,与布施度相通。如伯夷叔齐之不念旧恶怨是用希;宋钘之不累于俗不饰于物;孔子之四勿;陈仲子之耻食其兄不义之禄;是所谓圣之清者,与持戒度相通。如宋钘之见侮不辱不羞囹圄;柳下惠之直道事人三黜不去;是所谓圣之和者,与忍辱度相通。如夏禹之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墨子之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与精进度相通。如庄子说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外天地遗万物;颜回之心斋坐忘;慎到之不师知虑不知前后,巍然而已矣;与禅定度相通。如老子之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孔子之从心所欲不踰矩;皆有通于一而万事毕,无入而不自得的境界,与智慧度相通。故能集中国圣贤之德行,即可成一六度行之菩萨。骤视之虽觉难行,如以孔子之“吾欲仁斯仁至矣”的精神以赴之,恒心以实践之,自可到达其圆满境地。

  丙、励行四摄

  菩萨修六度行,其目的是在断除烦恼获得智慧,不舍离大众,利益大众。但也是向大众以磨练自己的身手,所谓化功归己,还是自利偏重。菩萨别有法门纯以利他为目的,这便是如下说的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此四摄法,是菩萨现身纯以化导大众摄归佛法为主要目的,四种法门纯是摄化的手段。

  一曰布施摄:遇欢喜财产的人,就将财产布施;欢喜求知的人,就将法布施;否则交浅言深,谁肯亲信?今以惠施,使受者起亲爱心,易受菩萨教化,终令成佛。

  二曰爱语摄:随众生的根性,以慈爱慰喻之言令生欢喜;否则好意变成恶意。以欢喜故,易接受菩萨之教化,终令成佛。

  三曰利行摄:损己利人,浅而易见,菩萨以身语意行皆有利于人,自生感召之力;否则,交友尚不能,况菩萨行!

  四曰同事摄:菩萨教化众生,深入大众各阶层中与大众接近,全无阶级之分,随与大众而为同事。如观音菩萨之三十二应,现种种形,易令受化。

  五、结劝修学

  上来所说从结缘皈依到正信皈依,从正信皈依分在家与出家修习菩萨的两条路向。但是初自发菩提心,终达修四摄行,其形而上之精神是一贯,其形而下之处境稍有不同耳。然非固定不变者,十年二十年以上之在家菩萨,如欲变服形,自可得入于出家菩萨众中;出家菩萨比丘,遇利行同事尤切之缘时,亦可舍比丘戒入于在家菩萨众中。大乘菩萨之学,重在精神与实践之行,原不限制于固定形式之中。

  修菩萨道者,随其智力行力的浅深,接受六度四摄法门,则为完成菩萨之人格。于是各就其各阶层所处之本位,如服务于文化、教育、慈善、政治、军人、学者、商业、工人、农民中,都可依佛法之精神,为群众之表率。本菩提心,修菩萨行,将佛教的精义真理,广泛地投入大众的识田中,建立实用的人生佛教,以造成和平快乐的净土乐园。

  如出家菩萨,从沙弥二年学历,更经比丘十年学历,便成功为菩萨僧位。即可住持佛法为一方丛林之主或辅助住持的职务,或担任各级学院的讲师教授,且于弘扬佛教文化事业外,亦可以主持或参加其他文化、教育、慈善各团体。故出家菩萨僧,应恢复释迦牟尼佛在世的精神,完全对于人类负有教导的责任,完全以文化人出现的姿态,以指导未来的新国家新世界的建立。

  在家菩萨,尤应本其菩萨之行愿:如军政等关于保障人民大众利益之责任,这非出家菩萨所应直接执行;倘操之于恶人手中,其有害于大众者固无论矣。故有大悲心的在家菩萨,应本具智力能力挺身而出,为国家大众服务。

  又在家菩萨,从正信皈依进受五戒,虽处俗务繁杂中,每日亦应定其简短的佛法修持;向有高僧大德处不时亲近请问法要,于佛法中求其更深的认识。同时即以摄引未信仰佛法的亲戚朋友及同事大众,劝导启信,净化大众,护持佛教。如是经十年二十年以上,其资历阶位亦等于出家的菩萨僧位。故在家菩萨,一方自己亲沾佛法的法味,护持住持佛法的菩萨僧;一方以六度、四摄法,向大众活动吸收新的佛教信徒。

  整个佛教拥有这样的在家出家的教徒,为谋佛教更大的发展,为谋人群更大的福利,则佛教自身的组织应更臻严密、健全;这是需要产生合法的佛教会。在家出家两众当然都须加入为会员,由县的支会到全国佛教会,更策应国际佛教徒的需要成立世界性的佛教总会。

  上面讲的菩萨学处大纲,是我数年来的理想。因为现在的佛教,实在太腐败太不像样,不但在家的教徒多数不了解佛教的真理,即多数的出家教徒尤未能明白自身应负的责任与事业。如不谋一种新的制度唤起多数教徒新的觉悟,佛教的自身会走上灭亡之路;不待无宗教的政党或异教来摧残。这里延庆寺,虽然也是个古老丛林,但现在老丛林的旧规和旧习惯,可说完全没有。如能将我理想中的菩萨学处,从这个净地上创始建立,也未尝不可能。这是我现在讲菩萨学处的动机。(旡言记)(见海刊二十八卷九期)

  

  

《菩萨学处》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圆觉经略释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