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薩學處▪P3

  ..續本文上一頁,也可擴大成爲九衆。前說的兩重皈依衆,是佛教的外圍或外護。內部即是上舉四種,而專職住持佛教的中心人物則爲比丘衆。其組織略如下表:

  佛教大衆

  ┌四衆

  │

  ┤

  │

  └七衆

  

  ┬

  ├

  │

  │

  ──

  ├

  └

  ┌

  ├

  ├

  ├

  ┼

  ├

  └

  結緣皈依衆

  正信皈依衆

  優婆塞衆

  優婆夷衆

  沙彌衆

  沙彌尼衆

  式叉摩那衆

  比丘衆

  比丘尼衆

  ┐

  │

  │

  │

  ├九衆

  │

  │

  │

  ┘

  沙彌學業成就,則進爲比丘。是依比丘爲師而出家,比丘應負父師教養的責任,攝受年未滿二十歲的青年。因爲負有將來住持佛教的責任,對于佛教律儀的修養,經論的學習,須經長時期專門的煆煉,養成崇高的僧格。否則,便擔不了這個重大的責任。人天師範,決非啞羊鼠鵲之徒可以假冒!

  沙彌時期,純在修學的時期,其學程等于普通國民教育的初中和高中。這時期的學課,除修學中等國民普通教育,國民教育必須的科程外,應更加上佛學基本的知識教育,更重要的是使生活在沙彌的律儀中,這律儀的生活,也就等于一般中學的軍事訓練。

  沙彌,義譯爲“息慈”、“求寂”或“勤策”等:譯之爲“息惡行慈”,“求涅槃的靜寂”,“爲比丘所勤加策勵”。沙彌有叁種:七歲到十叁歲曰驅烏沙彌,謂只能驅烏鵲于食上。十四歲到十九歲曰正法沙彌,這正合沙彌之位,于五年中受師調練,堪進入比丘位。二十歲到七十歲曰名字沙彌,以年齡已在比丘位,但初出家而未受比丘具戒,稱沙彌名。正法沙彌,適在受中學教育年齡,其得度師應勤加策勵。爲師者如覺自己無力教導,應送其入沙彌學院,使其受世法佛法的教育。長大時不爲佛教罪人,國家蠹民,且有能力住持佛教,福利人群。至于名字沙彌,其得度師應審查其履曆,是否正信佛法,是否有諸遮難?須如法度令出家。

  在家二衆,能受持五戒爲合格;今出家沙彌須能受持十戒爲合格。雲何十戒?一、不殺生,二、不偷盜,叁、不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六、不著華鬘好香塗身,七、不歌舞娼伎亦不往觀聽,八、不坐高廣大床,九、不非時食,十、不捉持金銀寶物。

  此中前五戒同于在家二衆,唯在家的第叁不邪淫戒,許如法的夫妻配合:已是出家的沙彌,一涉男女的媾合,即屬邪淫,故須根本斷除淫行。

  第六是戒除化妝虛飾。因在家男女夫妻相配,爲增進相愛相悅的情調求其美感,故有這種化妝,出家則應無。

  第七是戒除逸樂的生活。以歌舞場中,戲劇臺上,其所表演動作以男女聲色方面的事爲多,是染著緣,故出家者應遠離。

  第八是戒除生活奢侈流于荒墮的緣。以廣高大床,在貧家則男女大小共睡處,在富家則雕飾富麗設備安適爲淫樂處。出家孤身,一坐具即足;大床麗飾,易耽睡眠,滋邪欲念,故須避離。

  第九是戒除飲食的無厭足。一是節約,二是定日中一食。這在南印度的佛教,今仍然嚴守。沙彌飲食,隨同比丘行乞食製度。過早于俗家人不方便,晚行乞食亦然;且每日叁次乞食,便無暇修學佛法。又晚食,佛謂是餓鬼求食的時候,鬼聞碗缽聲,更增長其饑焰苦痛。悲愍異類,故過午不食。

  第十是戒除財利的貪著。金銀貨幣,易長貪心,易與人爭利,故佛特爲禁止捉持,自更不許儲蓄。而澹泊生活之所需,悉由淨信居士供養布施。除上五戒爲四衆基本戒條外,今沙彌爲出家衆加後五戒,前四爲舍離俗家之生活,第十條爲舍離俗家生活所依的財産,以建立徹底的無家無産的乞士製度。

  記者謹案:沙彌十戒,亦爲比丘所共守之出家基本戒條。佛教自入中國,叢林製度成立後,廢印度原來之乞食行,不非時食亦多莫能守;自置田地莊園與稗販經忏,不捉持金銀戒亦早已廢弛。然正因爲置私有産業,流弊所至,寺院授受不爲俗化之子孫沿襲,即爲商化之賣買行爲,更因之引起教內自身之爭端,以及引起俗人之觊觎與反感。曆朝毀佛滅僧之教難,教産過于澎漲爲最大之原因;即今日佛教內所引起之是非,亦百分之九十九爲寺産問題。出家住持佛教,原爲繼承佛陀教法的慧命,今則變形變質唯繼承寺産營生,流窳日甚,即求之于如何維持瀕于崩潰之寺産經濟,亦將束手無策。其顯著的結果:即僧爲産累流于愚俗,産爲僧累成爲荒廢;論人論財,俱不能爲佛教所用,且都成佛教之懸疣。根本原因,于戒不能守其不捉持金銀以示無産之淨相,于寺産經濟之所有權,不肯公獻于整個教會,而成爲宗族式的少數人視爲私有而把持。這樣下去,僧衆因寺産與生活之累而益愚,愚到全無力量以維持瀕于崩潰寺産經濟生活時,必將完全脫離僧的生活。因多數的僧衆實爲混生活而來出家,非爲信仰佛教弘揚佛法而來出家,生活之源既斷。母豬既死,小豬亦不求食于死母。到那時佛教製度踏上滅亡之途,但佛學並不因之滅亡,將流爲少數學者做哲學的研究而已。

  大師現在倡導菩薩學處,並不是想挽救舊佛教的製度,是要重新振起佛教垂死的精神,樹立將來佛教一個新的基礎。把佛教的經濟建築在在家菩薩大衆的信仰樂施的心上,出家菩薩唯專個己的修學與展開向大衆的化導。生活所需,取之于無求酬報的信衆的無相淨施,取之于供養叁寶即是功德的樂善好施上面,不必自置産業,以求適合于不捉持金銀戒的精神,免去因私有財産發生種種危害佛教本身之大弊。

  記者筆述到這裏,接到上海亦幻來急電,驚知大師于本日下午一時圓寂于玉佛寺。嗚呼!人天眼滅,慧日沈輝,須彌摧折,大地崩陷,悲哉悲哉!不圖親聽慈音之筆錄,頓成涅槃結集之遺文:是篇實大師金河囑累,仰吾同門及後來學者,讀到此處,當靜默致哀,力行遺教!叁十六年丁亥二月二十五日(陽曆叁月十七日)晚泣記。

  丙、出家衆的比丘具足戒

  現在是講到出家的菩薩比丘。比丘是印度語,義譯“乞士”。意謂無家無産,但行乞食以資養色身,依經依律,恒行乞法以資慧命;此外更無他求。故比丘的生活,在享受方面力求澹泊簡單,唯蓄叁衣一缽,更無長物;如鳥之雙翼,隨處遊行即可與之俱去。于修業方面,嚴持戒律,勤行教化,住持佛法,不惜犧牲身命。

  唯比丘戒條特多,重要的即沙彌的前四戒,輕細的涉及行住坐臥語默作止,凡易流于放逸的煩瑣枝末的行爲,也都列入,都計二百五十條。至此,比丘對個己的道德行爲,對教團的應負責任,微細的威儀作止完全具體的列入,以養成住持佛法使命的僧格;故比丘戒稱爲“具足戒”。沙彌戒是具體而微,比丘戒則完備具足;實則完具沙彌戒即是完備出家的戒。比丘戒以類例分,通稱五篇七聚,茲不詳說。

  記者謹案:比丘戒偏重于機械行爲,原爲小乘聲聞比丘的戒條;到了大乘菩薩戒,便注重于佛教的精神,著重在動機而放寬其形式的尺度。在中國的住持佛教比丘,于受比丘戒外更受菩薩戒,形式和精神兼顧並重,故稱爲“菩薩比丘”。可是現在的出家衆,戒律的精神已喪失殆盡,戒條成爲具文,故要佛教的重興,負有菩薩學處的領導者,對于菩薩比丘的戒律精神,應如何加以發揚,是個極重要基本工作。

  丁、在家出家的八關齋戒

  除了上面舉出的出家與在家的戒律外,還有一種叫做八關齋戒,這是佛爲在家居士使受出家生活短期的訓練,或即進爲練習出家生活的戒條。《十善戒經》中說:“八戒齋者,是過去現在諸佛如來,爲在家人製出家法”。緣在家居士,俗務紛雜,勞神累形,偶使短期中過出家生活,不唯使其于佛法有更深的認識;即其疲勞的精神,經此短期修養,亦必頓感清新,如舞乎春風,如沐乎沂水!

  這亦名“八支齋”,即沙彌十戒中之前九戒。前八爲戒,後一爲齋,故齋是指過午不食,總稱爲八戒齋。關字,是說在家居士于受持此戒齋之日,關閉惡趣,開人天賢聖之道。然亦有謂此八條戒,雖同沙彌前九戒,條數亦唯八而非九,即合第六與第七而成“第六不塗飾

  香鬘歌舞觀聽”,其第八爲第七,第九爲第八。複有以前之第八爲第六,以第六第七合爲第七者。此八戒齋,于每月中逢六逢十嚴持此戒,故亦稱六齋日或十齋日。

  這八關戒齋,是五戒與十戒之間。在戒律的精神上說,是從在家到出家的橋梁。五戒中關于淫戒唯禁邪淫,此則一日一夜間嚴持清淨梵行,與出家的不淫戒同。

  記者謹案:上舉在佛教中的出家與在家的兩條路,很顯明地劃分的是依據佛製的戒律爲分水嶺,自然也有從信仰皈依受持五戒的從家出家,但佛陀的意思並不是要凡信仰佛教或受持五戒的人都出家,也就是說應是大多數的信衆終身不出家,少數五戒的弟子僅持五戒爲止終身爲優婆衆,唯極少數的從信衆或優婆衆中出家而爲比丘。今人常愛用自己錯誤的思想,來攻擊佛教,謂:“世人都信仰佛教,便是消滅了人類”;意若信仰佛教便是出家,不娶妻生子傳種,這顯然不是誤解佛教的製度,便是故意歪曲事實的理論。

  四、發心正行

  甲、發菩提心

  複次,如上四衆或九衆,在依法修學上說,是有大乘和小乘的區別。在當時佛的說法和現在所流傳的經律論叁藏,都劃分著小乘叁藏和大乘叁藏,故傳持這兩系學說和修持的人,也就有小乘學者和大乘學者。若現在南印度的錫蘭、暹羅一帶,還是純粹保持了小乘佛教依律住持的精神。若我們中國佛教,雖也流傳小乘佛教,但是偏重于大乘的學習和修持。小乘修持的目的是在證聲聞菩提,大乘的目的是在佛果菩提;聲聞的人但求自了證入涅槃,大乘的人自了了他,共證真常。小乘如坐單人車,大乘如火車輪船大衆可共坐。小乘缺乏悲願,大乘悲願特深。換言之,大乘與小乘的不同,是在肯發菩提心與不肯發菩提心耳。

  佛教徒衆,依法修持,不肯發菩提心,唯求自了,即自封于小乘境內;肯發菩提心,便進入于大乘之域。今菩薩學處正是倡導大乘之學,以發菩提心爲根本的精神。故在正信皈…

《菩薩學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圓覺經略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