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解脱的技能 法的宝藏▪P2

  ..续本文上一页们发号施令了。

  *

   我们到佛寺,是来找和平与宁静的,因此不要把老虎、鳄鱼、疯狗在寺院里放出来。老虎、鳄鱼、疯狗代表我们的贪、嗔、痴。我们得把它们好好绑起来、关起来、锁起来。

  *

   活着不求进步的人,是那些身体像人、心却跌落到低等层次的人。换句话说,他们身体健康,但心智不良。比方说,我们来寺院时,靠双脚走来,等来到这里,如果我们让心念与举止落到低层次,这与蝙蝠把脚挂在高处,脑袋吊在低处,没什么不同。

  *

   法与心有关。讲的话是法、讲话的动机是法,如果你想听法,必须使你的心进入法。当这三个因素汇集在一起时,谛听法义,会升起不可计数的果报。

  *

   我们听佛法开示时,好比[讲话的]比丘在给每人一把刀,就看我们是否接受。回家后遭遇困难,可以用那把刀一下切开。不过,如果我们把刀扔在这里、或者还给比丘,等回家遇上麻烦时,就没有对付它的武器了。

  *

   学法,好比读菜谱。修法,好比烧饭菜。证法,好比了解饭菜滋味。如果我们只读经,不用于修行,好比听说有辣椒、洋葱、大蒜,却吃不着。

  *

   如果你学法、却不修法,好比缺胳膊少腿。又学法、又修法,好比有双眼、双手、双腿。做起事来,比只有单眼、单手、单腿的人,容易多 了。

  *

   有自尊心的意思是,你尊重自己的意、语、行。尊重自己的行为,意思是无论你做什么,恪守善巧行为的三个原则: 不杀生、不偷盗、不行不当性事。尊重自己的言语,意思是无论你讲什么,恪守善巧言语的四个原则: 不说谎、不进馋言、不恶语、不闲谈。尊重自己的心念,意思是无论你想什么,恪守善巧心念的三个原则: 持正见、无贪意、无恶意。

  *

   破戒好过无戒可破。穿破衣好过光身走。

  *

   许多死生灵入过你的口: 猪、鸡、牛、等等,因此注意不要让嘴给那些东西附体了。说话前,无论动机如何,左右看一看,确定你要说的话,场景合适才说。不要服从坏举止。

  *

   关于正命: 即使我们的基本职业正当,操持时不诚实,那还是错的。比方说,我们是农户,但把别人的田地归入自家: 这是妄命,那块地里种的粮食会伤害我们。

  *

   不净有两类: 一类是佛陀称赞过的,一类是他批评过的。他称赞过的,是观身体的不净,这使我们看清造作之物的衰败与丑陋,心有惩诫、生起无欲、放开对苦的执取,确见长养福德、脱离苦的意义。至于佛陀批评过的不净,那是邪恶之心的不净,它污染我们的意、语、行,是佛陀重加批评、惩诫的。因此,必须随时清洗我们的行动[业]。只有意、语、行清净时,智者才会称赞我们不自满、有福德。

  *

   约束感官的意思是,我们使感官知觉与其对象,两者尺寸保持一致。比方说,守护眼根,意思是,我们不让自己的眼大过所见的形色,也不让形色大过眼。如果形色比眼还大,它们就卡着了。我们白天黑夜想念它们。如果眼比形色大,那个意思是,我们看不够那些形色,老想多看。两种情形下,都会升起贪与痴。欲望、反感、痴迷之火,烧着眼,使我们有苦。

  *

   有一种重要的尊贵财富是禅定,不让心在各种事件之间毫无目标地游荡。我们心里想着佛、法、僧,好比沈浸于他们的善德之中。那样心里会充满善德。好比将一把苦草泡在糖浆里,直到饱和。苦味会消失,代之以甜味。一个人的心无论何等粗劣,如果不断浸泡在善德之中,必然越来越精细,好比苦草在糖浆里变得有甜味。

  *

   无论你做什么,想要得到实相,必须诚心去做。如果你真有诚心,哪怕做一点也够了。百万真币强过千万假币。说话时,要紧跟话题。无论做什么,要专注所做之事。吃饭时,专心吃; 站立时,守着站姿; 走路时,跟着脚步; 坐着时,心留在坐位; 躺下时,跟着躺那里。不要让你的心,跑到实相前头去。

  *

   心好比盘中食。念住好比盘上的盖。如果失了念住,好比你没把菜盖上。苍蝇(即杂染)必然在上面落脚,带来各种细菌污染、使食物有毒性、致病。因此,你必须随时小心,把菜盖上。不要让苍蝇落在上面。那样你的心会清洁、纯净,升起智慧与知识。

  *

   一栋弃屋或死了人的房子,会使你紧张。房里有人,你才有安全感。一个对当下无念住的人,就好比一栋弃屋。见到这样的人,你不会有安全感。

  *

   杂染好比河里的浅滩与暗桩,阻碍我们的船靠岸。换句话说,贪会挡着我们、怒会撞着我们、痴会使我们打转下沈。有个故事讲的是两个人受雇划船,沿着运河叫卖犁头、铲子、锄头。如果全船货物卖出,雇主会给足工钱,一天一个卡哈巴那[kahapana],相当于四个大钱。头一天雇主一起去了,一船货全部卖出。接着他不去了,两人自己外出卖货。有一天,他们划着船,一反过去吆喝“犁头、铲子、锄头!”却喊:“浅滩、暗桩! 浅滩、暗桩!” 一路划过去,没人买。

   晚上划回雇主家,船里满是犁头、铲子、锄头。一件也不曾卖出。于是雇主给了每人一块钱,作为那天的工资。其中一个回家把钱交给妻,她见平常有四块钱,这天只得一块,很吃惊。心想:“也许他把钱给了另一个女人。”于是骂起来。怎样解释也不听。于是丈夫要她去问雇主,如有作假,甘愿头上挨一下。可那位太太盛怒之下,不耐烦地说:“不行,让我先打了再问。”一面说,一面去拿铲柄,不过只抓着一根赶狗棍,于是就在丈夫头上打了三下。后来她当然知道了真相,但已经迟了,丈夫头上白白挨了三记。

   这个故事说明失了念住会带来的伤害。如果你让心从正在做的事上游荡出去,会使自己陷入困境。

  *

   行善会有危险。如果你不做特别多的好事,人们不会盯上你。重要一点是,你知道怎样使善德对自己有益。如果你是个好人,却不会善用你的好处,比方说用在错误的时间与地点,或者行善方式令人生气,它不会对你有益、反而会伤害你。这样一来,你的善行转成了恶行。因此,对于怎样体现你的善德,必须谨慎。

  *

   你有恶意动机,不要体现出来; 对你的善意动机也要小心。好比把一把刀交给别人。你也许动机良好,希望他善加利用,但是如果他用来杀人,你的动机会反弹,影响你们两个。

  *

   善可以来自恶,意思是,一旦你真正好好看着恶,它就输了。无论你看什么,要从各方面看。这就是为什么他们不让你对一件漂亮的物事或一个美女看太久,因为过一阵子,你会看出她们究竟并不那么美。因此如果你看见什么可爱的东西,要长久地、仔细地看它,直到你看出来,它并不如你原来所想的那么可爱。如果有人使你生气,要观想他们,直到你对他们升起同情。同样原则也适用于痴。

  *

   如果你明智,那么贪、嗔、痴会有助于你。如果你明智,即使欲望,也可以作为培养福德的愿望帮助你。因此不要看低这些东西。你现在坐这里听法义开示。是什么使你来

  是欲望。人们出家作比丘沙弥,是什么发出指令

   是渴求。因此不要只看见渴求与欲望的缺点。如果你没有为善的欲望,便不能长养福德。 长养福德必须从动机开始。无明是好事,这个意思是,我们知道自己无明时,会做点什么来弥补。无明领着我们走偏,不过也会领我们回来。知识从来不会引导人们求学。是无明引导人们寻找知识。如果你已经知道了,还找什么

  

  *

   我们修持佛法,会带来三种益处: 有助于自己从苦中解脱、有助于他人、有助于护持佛教。

  

《解脱的技能 法的宝藏》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