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录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录 太虚主讲

  十三年五月在武昌佛教会

  法会因由分第一

  善现启请分第二

  大乘正宗分第三

  妙行无住分第四

  如理实见分第五

  正信希有分第六

  无得无说分第七

  依法出生分第八

  一相无相分第九

  庄严净土分第十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今讲此经,先讲经题,次讲经文。经题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八字。经常法也,佛口所宣说之常法,皆谓之经。波罗蜜、梵语,蜜、到义,波罗、彼岸义,即到彼岸义。如过渡然,由此岸到彼岸也。又波罗蜜,事究竟义,谓凡事做到圆满究竟、即谓之波罗蜜。般若、梵语,智慧义。金刚、矿物名,其质最坚最利,不为一切物所摧破,而能摧破一切物。且其坚利之质,本来具足,非由外物构成,亦非由外物锻练而成。以之喻人本具之佛智慧,从无始以来人人同具,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不为无始无明所汨没,且能照破无始无明,如风扫浮云,霜消杲日,虽寂照如如,而复非寂非照,虽非寂非照,而复恒寂恒照,此即所谓金刚般若也。若不具此金刚般若,则所事不能到圆满究竟,故必须金刚般若,始能波罗蜜也。

  今且就世间法言之,无论欲办何事,无智慧本不能办,无较优之智慧,虽办亦不能办到成就,此世人所共知共见者也。更从出世法念佛一门言之,倘念佛之人,未经耆宿之开示了达念佛之真理,固不能念,即念亦不能有往生极乐之成功。何以故?不具金刚般若,必不能摧破邪道,护持正法也。昔有一念佛者,因其友数称其名,其人闻之,曰:汝何故念我名乎?友曰:我念汝名才数百声,汝即生嗔心,汝念弥陀佛日千百声,焉知弥陀佛不生嗔心乎?其人恐念佛亵佛,遂自此不念。又有一念佛之人,遇一禅师诘之曰:念佛者是谁?其人懵然。谓念佛无益,亦停止不念。盖皆由不具金刚般若,一遇外缘即为所障住也。更有人颇解佛说西方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倘有人称念其名,念至三五七日,一心不乱,临命终时,即得往生彼处,故日夜念不辍。一日、有参禅师谓之曰:父母未生以前是谁?死后谁往生?其人心乱犹豫,将念佛功夫从此间断,此无他,不具金刚般若,不能破他而为他所破也。倘能获得金刚般若,心佛无二,念佛念心,是心是佛,并无能念之人,亦无所念之佛,念念无念,自他圆融,并无众生亦无有佛,即是往生极乐世界,即是阿弥陀佛矣。尚何异说之足障乎!是即念佛之事,成办到圆满究竟也。

  然此经所说到圆满究竟,有特殊之义焉。此经为教化菩萨之大法,指示菩萨修行六度万行,证得菩提涅槃之佛果,方可谓之圆满究竟。二乘证得生空智果,我执虽去,法执犹存,不得谓之圆满究竟也。须菩提本属声闻,不乐小法,回趣大乘,殷勤启请无上妙法以资进修,故世尊于只陀林,当一千二百五十大比丘众,为说此经,俾各各了达此金刚般若,迳趣无上菩提及究竟涅槃。经中所云发菩提心,行六度万行,而不住于相等之妙谛,即金刚般若之行相也,亦即趣证无上因果之妙法也。明夫此,则知所谓金刚般若波罗蜜矣。

  此经为释迦牟尼佛金口所宣说,为阿难尊者所结集,原本梵文,后入中国,经鸠摩罗什法师翻译成中文。鸠摩罗什,梵音,华言童寿,即童年而有耆德之谓。又称曰三藏法师,三藏者,经律论也。言能以经律论为师,亦能以经律论为他人之师。此经与弥陀经,译本有多种,而此师所译者明白晓畅,故最为流通焉。

  法会因由分第一

  此经原无分数,后经梁昭明太子分为三十二分,虽分为三十二分,而文与义本一气连贯,不为分所割截,读者会而通之可也。此第一分,曰法会因由,凡会聚众弟子说法,曰法会。凡法会说法,必有发起之因由,如放光震动等类是。此会不然,则以持�乞食、洗足、敷座、日用寻常之本地风光而为说法之因由焉。若依三分判经:此分完全为序分,序有二:一通,二别。自如是我闻至千二百五十俱,为通序;自尔时至敷座而坐,为别序。

  如是我闻。

  自下明通序。通序有六事,“如是”者,第一,明所闻之法。如、决定义,是、即指此经,决定所闻之法即此经也。此二字总括全经宗旨,明夫全经宗旨,即明诸法实相,即明金刚般若,即明究竟无上菩提,故云如是。“我闻”者,第二,明能闻之人。我者,阿难自称,闻、耳闻,谓我亲从佛边闻,非传闻也。夫我本四大、五阴和合运续之假相,耳为五根外门之假形,识无有时,闻亦无有,何以谓之我闻耶?随世俗故,说我闻无咎。若依胜义,则是因缘闻,是不闻闻,是闻无所闻;故说者无说无示,闻者无闻无得也。

  一时,

  此第三,明说经之时。一、数量义,时、即时间。即遥指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祇洹精舍,于有数量之时间说此经也。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佛者,第四,明说经之主。佛,梵语,具言佛陀,华言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义,即由金刚般若到究竟圆满,妙庄严海,富有万德之称。在者,住义,行住坐卧悉可名住。

  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者,第五,明说经之处。处有二:(一)通,(二)别。舍卫国即通处,祇树给孤独园即别处也。舍卫国在中天竺国,佛受须达长者之请,故居于此。祇树给孤独园,即祇洹精舍也。时舍卫国主波斯匿王有一大臣,名曰须达,家富好施,人咸称之曰给孤独。因择地起舍请世尊说法,化导众生,适觅得王太子只陀之园,园在国城外,其地平正,树木郁茂,最为适宜。太子谓之曰:卿若以黄金布满其地,侯当相与。须达如其言,以金密布,仅余少地。太子曰:前言戏耳,返其金即施以园。须达不可,国人亦以太子无戏言反难。太子不得已,曰:止,勿更出金,园属卿,树属我,可乎?须达从之。舍成,遂以二人之名连合树园名之。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此第六,明同闻众也。比丘、梵语,华言乞士。有二义:(一)乞佛法以资心,(二)乞食物以资身。大者,比丘中具大德大名闻者也。众者,僧也。僧非个人之名,四人以上谓之僧,仿佛一团体之谓。千二百五十人俱者,俱,共住义。千二百五十人,即共住大比丘众之总数也。过去现在因果经云:耶舍长者子朋党五十人,优楼频螺迦叶师徒五百人,那提迦叶、伽耶迦叶师徒各二百五十人,舍利弗、目连师徒各一百人,共千二百五十人也。然法会听众本不可以数计,此众先本外道,见佛在先,得度亦在先,因感佛之鸿恩──度其出离三界,解脱生死──,故常随行藉以报恩也。以上六事具足,义乃完成。其往迹均彰彰可考,确非阿难之所杜撰也。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

  自下别序,分二章:(一)明行乞食事,(二)明敷座而坐事。此初。“尔时”者,即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之时。“世尊”者,世间无上最尊之称,惟佛乃能当之。“食时”者,正为乞食之时,亦居士营食成就之时。世间居士,食有定时,早则始营未就,晚则啖食已讫,均非乞食之时也。非乞食之时而行乞,不惟乞者无所得,而施者亦无有施,于自于他两两恼乱;故世尊胜德内涵,宏福外施,虽一举一动之微,无有不自他两利者。“著衣”者,以衣附著于身,衣有上中下三品,平常起卧著下品,入众法事著中品,入大聚落,进见国王则著上品。明整仪容,不同寻常乞丐乞食。舍卫大城,即舍卫国之都城,园在城外,故云入城乞食。已者,完毕也,犹云:乞食之事业已完毕。“次第乞”者,谓挨次顺序而乞,不舍贫而从富,亦不舍富而从贫,正以显示平第之道也。

  此明乞食之后事。得食后,即还归祇洹而食,不得随得随啖。讫,竟也。敷,设也,陈设座位,镇摄仪容,然后净心静坐,入于三昧,而将说法焉。

  夫佛、菩萨、罗汉,自行均已成办,且位至罗汉,生存示灭已能自主,何必乞食为?盖乞食者,实施游行教化利导众生也,实行成就众生布施波罗蜜而报众生之恩也。故虽自行已办,犹无日不为方便众生之事也。未发心者令其发心,已发心者令其成熟,已成熟者令早得解脱,速证究竟圆满金刚般若安住清净法界。

  乃复说此金刚般若没罗蜜经,以显众生本具金刚波罗般若之体,而伸万行无住金刚般若之用。已得金刚般若,则事事无碍,法法皆通,寻常日行是佛法,行住坐卧亦佛法,平常心尤莫非佛法。神通变化既佛法之无上妙用,即喜笑怒呵亦莫非佛法之方便善巧。若未显得金刚般若,虽有移山倒海之神通,亦妖魔外道之邪术;虽有万年之禅定,亦人天有漏之福果。业报一尽,仍不免五趣轮回之苦。诸君宜仔细究!此金刚般若本人人具足,周遍法界,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复不离内外中间,不可思议,不可执著,久之功驯,自有顿契之一日。不然,向外驰求,以佛具变化、放光、震动等种种神通,遂执变化、放光、震动等种种神通然后为佛,不能简别外道,则失之毫厘,差以千里矣!慎之慎之!

  善现启请分第二

  据流支十二分义,此分已入正宗分。依昭明所判,则此分属序分。善现者,须菩提名。须菩提,梵语,华言善义,或言善吉,或言空生,因生时仓库空虚,家人卜之,曰:既善且吉,故名。又须菩提恒乐空定,分别空义,为解空第一,故名空生。“启请”者,以语言启白世尊,请求说法也。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念佛往生的原理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