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相应行蕴所摄。有为事有三种,无为事亦有三种。三有为相别有实体。三谛是有为,一谛是无为”。
(二)杂法观 四圣谛渐现观,依空无愿二三摩地,俱容得入正性离生。若已得入正性离生,十五心顷说名行向,第十六心说名住果。世第一法一心三品,世第一法定不可退、预流者无退义,阿罗汉有退义。非诸阿罗汉皆得无生智。异生能断欲贪嗔恚,有诸外道能得五通。亦有天中住梵行者,七等至中觉支可得,非余等至。一切静虑皆念住摄。不依静虑得入正性离生。亦得阿罗汉果。若色界无色界身,虽能证得阿罗汉果,而不能入正性离生。依欲界身非但能入正性离生,亦能证得阿罗汉果。北俱卢洲无离染者,圣不生彼及无想天。四沙门果非定渐得,若已先入正性离生,依世俗道有证一来及不还果可说。四念住能摄一切法。一切随眠皆是心所,与心相应,有所缘境,一切随眠皆缠所摄,非一切缠皆随眠摄。缘起支性定是有为,亦有缘起支随阿罗汉转,有阿罗汉增长福业。唯欲色界定有中有。眼等五识身有染无离染;但取自相唯无分别。心心所法体各实有,心及心所定有所缘。自性不与自性相应,心不与心相应,有世间正见,有世间信根,有无记法,诸阿罗汉亦有非学非无学法。诸阿罗汉皆得静虑,非皆能起静虑现前。有阿罗汉犹受故业,有诸异生住善心死,在等引位必不命终。佛与二乘解脱无异,三乘圣道各有差别。佛慈平等不缘有情,执有有情不得解脱。应言菩萨犹是异生,诸结未断。若未已入正性离生,于异生地未名超越,有情但依现有执受相续假立。说一切行皆刹那灭。定无少法能从前世转至后世,但有世俗补特伽罗说有移转。活时行摄即无余灭,无转变诸蕴。有出世静虑。寻亦有无漏。有善是有因。等引位中无发语者”。
(三)教法观 “八支圣道是正*轮,非如来语皆为转*轮。非佛一音能说一切法。世尊亦有不如义言。佛所说经非皆了义,佛自说有不了义经”。
“此等皆为本宗同义,末宗异义其类无边”。案依此与前大众等四部之宗义,一一对勘,犹并峙之二峰也。
5. 袭本上座之雪山部宗义
雪山部之本宗同义:“谓诸菩萨犹是异生,菩萨入胎不起贪爱。无诸外道能得五通。亦无天中住梵行者。及大天之五事一偈,余义同说一切有部”。按大天五事,本为上座部与大众部所由之起诤而分立者。乃事过未及百年,上座部因分出说一切有部而转为雪山部,遂至数典忘祖反认大天五事,则此袭称上座之雪山部,已不啻投降于大众部。而此后上座部之正宗,遂在说一切有部而不在雪山部矣。
6. 犊子部等五部之宗义
犊子部本宗同义:“谓补特伽罗非即蕴离蕴,依蕴界处假施设名。诸行有暂住亦有刹那灭。诸法若离补特伽罗,无从前世转至后世,依补特伽罗可说有移转。亦有外道能得五通。五识无染亦非离染。若断欲界修所断结,名为离欲,非见所断。即忍、名、相、世第一法,名能趣入正性离生,若已得入正性离生,十二心顷说名行向,第十三心说名住果。有如是等多差别义”。
四部异义:次“因释一颂执义不同,从此部中流出四部,谓法上部、贤胄部、正量部、密林山部。所释颂言:已解脱更堕,堕由贪复还,获安喜所乐,随乐行至乐”。兹据述记列四部四释不同如下:
已解脱更堕 退──┐
住──┼阿罗汉……第一释当法上部
堕由贪复还 进──┘
阿罗汉┐
获安薹所乐 辟支佛┼───……第二释当贤胄部
佛世尊┘
随乐行至乐
初 果┐
已 解 脱 二果向│
二 果├───……第三释当正量部
更 堕 三果向│
三 果│
堕 由 贪 阿罗汉┘
退 ┐
复 还 思 │
获 ├阿罗汉……第四释当密林山部
获安喜所乐 住 │
堪 达│
随乐行至乐 不 动┘
7. 化地部本末同异宗义
(一)化地部本宗同义 “谓过去未来是无,现在无为是有。于四圣谛一时现观,见苦谛时能见诸谛,要已见者能如是见。随眠非心亦非心所,亦无所缘,与缠异。随眠自性心不相应,缠自性心相应。异生不断欲贪嗔恚。无诸外道能得五通,亦无天中住梵行者。定无中有。无阿罗汉增长福业。五识有染亦有离染。六识皆与寻伺相应。亦有齐首补特伽罗。有世间正见,无世间信根。无出世静虑,亦无无漏寻。善非有因。预流有退,诸阿罗汉定无退者。道支皆是念住所摄。无为法有九种:一、择灭,二、非择灭,三、虚空,四、不动,五、善法真如,六、不善法真如,七、无记法真如,八、道支真如,九、缘起真如。入胎为初,命终为后,色根大种皆有转变,心心所法亦有转变。僧中有佛,故施僧者便获大果,非别施佛。佛与二乘皆同一道。同一解脱。说一切行皆刹那灭。定无少法能从前世转二后世”。
(二)化地部末宗异义 “谓说实有过去未来。亦有中有。一切法处皆是所知,亦是所识。业实是思,无身语业。寻伺相应。大地劫住。于窣堵波兴供养业所获果少。随眠自性恒居现在,诸蕴处界亦恒现在。此部末宗,因释一颂执义有异,如彼颂言:五法定能缚,诸苦从此生,谓无明贪爱,五见及诸业”。
8. 法藏部饮光部经量部之宗义
(一)法藏部之宗义 “谓佛虽在僧中所摄,然别施佛果大非僧。于窣堵波兴供养业获广大果。佛与二乘解脱虽一而圣道异。无诸外道能得五通。阿罗汉身皆是无漏。余义多同大众部执”。
(二)饮光部之宗义 “谓若法已断已遍知则无,未断未遍知则有。若业果已熟则无,果未熟则有。有诸行以过去为因,无诸行以未来为因。一切行皆刹那灭。诸有学法有异熟果。余义多同法藏部执”。
(三)经量部之宗义 “谓说诸蕴有从前世转至后世,立说转名。非离圣道有蕴永灭 有根边蕴、有一味蕴。众生位中亦有圣法 执有胜义补特伽罗。余所执多同说一切有部”。
乙 依中土六宗说以总束二十部
1.我法俱有宗 此中有二:一、人天乘,二、小乘。谓犊子、法上、贤胄、正量、密林山五部,彼立三聚法,初二是法,后一是我。又立五法藏:一、过去,二、现在,三、未来,四、无为,五、不可说。第五是我,以不可说是有为无为故。然此五部,余大小乘共推不受,呼为附佛法外道,以诸外道所计虽殊,皆立我故。此亦等取经量部之胜义我之少分。
2.法有我无宗 谓萨婆多、上座、多闻三部。彼说诸法二种所摄,一、名,二色。或四种所摄,谓三世及无为。或五种所摄,谓一、心,二、心所,三、色,四、不相应,五、无为。故一切法皆悉实有。于诸法中并不立我,以无我故,异外道计。又于有为之中,立正因缘以破外道邪因无因。此亦兼摄末化地部少分,实为最纯正之小乘宗也。支那所传之小乘俱舍宗,亦依此为本宗,调和经量部而进化之者。
3.法无去来宗 谓大众、经量、鸡胤、制多、西山、北山、法藏、饮光之八部,等取本化地部一分。唯说现在诸有为法及无为法为有故,以过未之法,体用俱无故。成实论依此为本宗。
4.现通假实宗 谓说假部。就前现在有为法中,在五蕴为实,在界处为假,随应诸法假实不定。其成实论末经部论皆是此类。
5.俗妄真实宗 即说出世部。谓世俗法皆假,以虚妄故;出世法皆实,非虚妄故。此义可通大乘三论宗之少分。
6.诸法但名宗 即一说部。谓一切我法,但有假名无实体故。此亦能摄大乘三论宗之少分。
案此六宗乃依从有入空为序,从我法俱有而我空,而过未法空,而现法一分空,而世法空,而一切法空也。今将六宗摄二十部,列表如下:
┌─人天乘
我法俱有宗─┼─小乘犊子法上贤胄正量密林山五部
└─兼摄本经量部少分
法有我无宗─┬─萨婆多上座多闻三部
└─兼摄末化地部
法无去来宗─┬─大众经量鸡胤制多山西山北山法藏饮光八部
└─兼摄于化地部
现通假实宗─┬─说假部
└─兼摄本经量部少分
俗妄真实宗─┬─说出世部
├─兼含大乘三论宗少分
诸法惟名宗─┴─一说部
丙 统论二十部离合之势
此小乘二十部之渐次分裂。起自第二百年至第四百年,为时最多亦不过二百年耳。此三百年中,小乘宗派之蔚起,乃呈此波谲云诡之观,亦可见印度于阿育王后,小乘佛法之盛行一时矣。然自第二百年至第三百年间,可视为大众部最发达之时代,以大众部八派皆在彼时分出故。自第三百年至第四百年间,可视为萨婆多部(上座部代表)最发达之时代,以上座部十派皆自彼时分出故。进至第五百年,则渐为大乘代兴之时代矣。统观此二十部离合之势,初诤大天五事分为大众上座之二部、比一大变矣。后上座部分为萨婆多雪山之二部,袭称上座之雪山部反奉持大天之五事为宗义,此亦一大变迁矣。后大天重详五事而分制多山等三部,此一小变也。本从大众部流出之多闻部,其宗义乃多同说一切有部。本从说一切有部流出之法藏部、饮光部、其宗义乃多同大众部,此亦一小变也。回互交络,其经纬组织之奇,殆五光十色灿烂同霞锦矣!
第二节 律学之分派
按印度小乘律学之分派,今可考稽者无多。律藏及付法藏因缘传等,虽略曾叙及,未有专史详其事焉。佛曾称“吾弟子中持律第一者优波离”,是故佛示寂后 窟内上座皆推优波离结集律藏。且律唯佛制,弟子唯有严守,此于律学固应一味无异也。然当时窟外大众既曾别为结集,难保无稍有出入之处。虽迦叶宣言窟外众“未制者莫制,已制者我等随顺”;窟内外众仍一味和合无间,而罅隙之痕即留此矣。今就其显著者略述如下。
一 耶舍之矫正非法十事
佛寂百年时,跋耆种族于吠舍离城出家者颇多,其众于吠舍离左近,唱非法十事而自行之(见五分律卷三十,十诵律卷六十,善见律毗婆沙卷一)。非法十事者:一、姜之盐渍者得贮至异日,二、得间食,三、虽既一食得复就座取食,四…
《佛教各宗派源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