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各宗派源流▪P2

  ..续本文上一页然或否,分为三部,占优胜者仍居制多山;曰制多山部;其余二部,或迁居制多山之西,曰西山住部,或迁居制多山之北,曰北山住部,皆以所居之处立名。以上为大众部之分派。

  三 上座部之一再分派

  甲 说一切有部、雪山部

  论云:“其上座部经尔所时一味和合,三百年初,有小乖诤,分为两部:一、说一切有部,亦名说因部。二、即本上座部,转名雪山部”。按述记,上座部传承迦叶之教,首宏经教,律论次之。造大毗婆沙本论之迦多尼衍子,彼时于上座部中出家,首宏对法,经律为次,与本旨有异。复因上座中有信奉大天五事者,致稍起乖诤,顺迦多尼衍子不信大天五事者,以说有为无为一切法皆有实体故,名说一切有部,即梵语萨婆多部也。复于一法广为分别说其所以,亦名说因部。义理深长,人多信奉。于是遵迦叶先经后律论、而复信大天五事之耆旧,虽仍袭用上座之名,以迁避于雪山,故转名雪山部,雪山部即本上座部。述记取真谛三藏译本及文殊问经,辨十八部即二十部,与雪山部即本上座部甚详。按上座部分为说因部与雪山部之二部时,颇与大众部流出各部不同,盖裂成二部后,即无复本上座部之存在也。

  乙 犊子部、法上部、贤胄部、正量部、密林山部

  论云:“后即于此第三百年中,从说一切有部流出一部名犊子部。次后于此第三百年,从犊子部流出四部:一、法上部,二、贤胄部,三、正量部,四、密林山部”。犊子部乃以部主之姓立名者,真谛译可住子部,述记辨其非是。此部与众不同,独说有我,后世多指为附佛法外道云。法上、贤胄、大量、密林山之四部,则皆从犊子部流出。据述记法上乃部主之名,法中之上,故名法上。贤亦部主之名,胄指苗裔,此众皆贤阿罗汉之苗裔,故名贤胄。量谓衡审刊定,自以所立法义,审定无邪,故名正量。密林之山部主所居,故依居处立名。此四部各释舍利弗阿毗达磨,义有出入,后又各取经义添著造论,与犊子部本旨乖异,遂离犊子各成一派。

  丙 化地部、法藏部

  论云:“次后于此第三百年,从说一切有部复出一部名化地部。次后于此第三百年,从化地部流出一部名法藏部,自称我袭采菽氏师”。按述记化地部主,先是国王,后于说一切有部中舍国出家,宏宣佛法,化所统地,名为化地。大概因化盛僧多,别成一派者,即梵音弥沙塞部也。次法藏者是部主名,亦得名为法密,梵音即昙无德。此部中说法藏有五:一、经,二、律,三、论,四、明咒,五、菩萨。既乖化地,他部亦不信之,遂独立一派,引大目犍连为师以证。

  丁 饮光部、经量部

  论云:“至三百年末,从说一切有部复出一部名饮光部,亦名善岁部”。按饮光即迦叶波,乃部主姓也。善岁是称部主早岁便有贤善之德也。此部即或存梵音、名为迦叶维部者是也。论云:“至第四百年初,从说一切有部复出一部名经量部,亦名说转部,自称我以庆喜为师”。按述记此师唯依经为正量,不依律及对法,凡所援据,以经为证,即经部师,从所宗法名经量部。亦名说转部者,此师说有种子,唯一种子现在相续转至后世,故言说转。或说度部,与说转同。庆喜即阿难陀,于结集时庆喜宏经,满慈宏论,近执宏律,今既宗经不宗律论,故以庆喜为师。

  四 印度小乘二十部之统系

  论云:“如是大众部四破或五破,本末别说合成九部:一、大众部,二、一说部,三、说出世部,四、鸡胤部,五、多闻部,六、说假部,七、制多山部,八、西山住部,九、北山住部”。“如是上座部七破或八破,本末别说成十一部:一、说一切有部,二、雪山部,三、犊子部,四、法上部,五、贤胄部,六、正量部,七、密林山部,八、化地部,九、法藏部,十、饮光部,十一、经量部”。按所云大众部四破或五破者,连根本之分为大众部上座部,则有五次破裂,若专从大众部所分出者以言,则但有四次破裂也。所云上座部七破八破者,亦连根本之分为大众部上座部,则有八次破裂,若专从上座部所分出者以言,则但有七次破裂也。今依各派所从出及破裂之先后,撮为一表如下:

  ┌一 说 部──┐

  │说出世部──┼第一破………第二百年

  │鸡 胤 部──┘

  │多 闻 部───第二破………第二百年

  ┌大众部───────┤说 假 部───第三破………第二百年

  │ │制多山部──┐

  印度小乘┤ │西山住部──┼第四破………二百年末

  │ └北山住部──┘

  └上座部┬雪山部(本上座部)

  └说因部┬──────────第一破………三百年初

  │┌犊子部┬─────第二破………第三百年

  ││ │法 上 部┐

  ││ │贤 胄 部├第三破………第三百年

  ││ │正 量 部│

  └┤ │密山林部┘

  │化地部┼─────第四破………第三百年

  │ └法 藏 部─第五破………第三百年

  │饮光部──────第七破………三百年末

  └经量部──────第八破………四百年初

  按异部宗轮论所传印度之小乘宗派,尽此二十部矣。然此论之世友论主,乃佛寂五百余年间人,后之分派,或容有未及知之者。传说戒律由二十部转为五百部,又安知教宗不分裂为多部哉?第末由考之耳。另真谛传十八部及锡兰传部派,可参考之。

  五 诸部法义之对勘

  甲 宗论诸部本末宗义之同异

  论云:“如是诸部本宗末宗同义异义,我今当说”。按述记此中所云本宗同义与末宗异义可作两解:一、假如化地部从说因部流出,初起诤时与说因部所同之义,名为本宗同义。分部后由化地部所增立之义,与本说因部异者,名末宗异义。二、假如化地部内本所同义,名为本宗同义;后时有异论起,乖所宗义,则名末宗异义。今依此义为表如下:

  │(末宗异义)

  (本宗同义) ├──────

  第一解───────────┴──────

  说因部

  化地部

  第二解───────────┬──────

  (本宗同义) ├──────

  ├──────

  │(末宗异异)

  今依宗轮叙二十部本末宗同异义之次序,分目述之。

  1. 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之本宗同义

  (一)世尊观 “谓四部同说:诸佛世尊皆是出世,一切如来无有漏法。诸如来语皆转*轮,佛以一音说一切法,世尊所说无不如义。如来色身实无边际,如来威力亦无边际,如来寿量亦无边际。佛化有情令生净信无厌足心。佛无睡梦。如来答问不待思惟。佛一切时不说名等,常在定故,然诸有情谓说名等欢喜踊跃。一刹那心了一切法,一刹那心相应般若知一切法。诸佛世尊尽智无生智恒常随转乃至般涅槃”。按此概同大乘,而与萨婆多宗等不同也。

  (二)菩萨观 “一切菩萨入母胎中,皆不执受羯剌蓝、頞部昙、闭尸、 键南为自体。一切菩萨入母胎时,作白象形。一切菩萨出母胎时,皆从右胁(按上皆说一切最后身菩萨者)。 一切菩萨不起欲想恚想害想。菩萨为欲饶益有情,愿生恶趣随愿能往”。按此说一切第二阿僧祇劫以上之菩萨者,亦与萨婆多等不同。

  (三)智识观 “以一刹那现观边智,遍知四谛诸相差别。眼等五识身有染有离染。色无色界具六识身( 按此句在佛法大小乘中为最特别义)。 五种色根肉团为体,眼不见色,耳不闻声,鼻不嗅香,舌不尝味,身不觉触。在等引位有发语言,亦有调伏心,亦有诤作意”。此大都与余部有异。

  (四)圣果观 “ 所作已办,无容受法。诸预流者心心所法能了自性。有阿罗汉为余所诱,犹有无知,亦有犹豫,他令悟入,道因声起。苦能引道,苦言能助。慧为加行,能灭众苦,亦能引乐。苦亦是食。第八地中亦得久住。乃至性地法皆可说有退。预流者有退义,阿罗汉无退义。无世间正见,无世间信根,无无记法,入正性离生时,可说断一切结。诸预流者造一切恶,唯除无间”。案此中诸说,与余部差异者颇多。而大众部与上座部分部之诤本,亦出于此。

  (五)教法观 “佛所说经,皆是了义。无为法有九种:一、择灭,二、非择灭,三、虚空,四、空无边处,五、识无边处,六、无所有处,七、非想非非想处,八、缘起之性,九、圣道支性。心性本净,客尘随烦恼之所杂染,说为不净。随眠非心非心所法,亦无所缘。随眠异缠,缠异随眠,应说随眠与心不相应,缠与心相应。过去未来非实有体。一切法处非所知非所识,是所通达。都无中有(此句义亦特别)。诸预流者亦得静虑(其不同处,与下说一切有部对勘可知)。如是等是本宗同义”。

  2. 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之末宗异义

  此四部之末宗异义者:“如如圣谛,诸相差别,如是如是,有别现观。有少法是自所作,有少法是他所作,有少法是俱所作,有少法从众缘生。有于一时二心俱起。道与烦恼各俱现前。业与异熟有时俱转。种即为芽。色根大种有转变义,心心所法无转变义。心遍于身,心随依境卷舒可得。诸如是等末宗所执,展转差别有无量义”。

  3. 大众部所出余部之宗义

  多闻部之宗义:“谓佛五音是出世教:一、无常,二、苦,三、空,四、无我,五、涅槃寂静,此五能引出离道故。如来余音,是世间教”;及大天五事之一偈。“余所执多同说一切有部”。

  说假部本宗同义:“谓苦非蕴。十二处非真实。诸行相待,展转和合,假名为苦,无士夫用。无非时死,先业所得。业增长为因,有异熟果转。由福故得圣道,道不可修(此句特义),道不可坏。余义多同大众部执”。

  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本宗同义:“谓诸菩萨不脱恶趣。于窣堵波兴供养业,不得大果”。余义同大众部。

  4. 说一切有部之宗义

  (一)总法观 “ 一切有部诸法有者,皆二所摄:一、名,二、色。过去未来体亦实有。一切法处皆是所知,亦是所识及所通达。生、老、住、无常相,心不…

《佛教各宗派源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