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各宗派源流
太虚大师著
──十一年在武昌佛学院编──
第一章 总论
第二章 印度之小乘宗派源流
第三章 东传之小乘宗派源流
第四章 各地小乘宗派之源流
第五章 印度之大乘宗派源流
第六章 中华之大乘宗派源流
第七章 藏蒙满之大乘宗派源流
第八章 朝鲜之大乘宗派源流
第九章 日本之大乘宗派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佛说自证法一音无异
法界性相,虽本来常住如是,然未成无上正遍知,则终在窈冥恍惚之域。大觉圆明,如日光照了诸色,乃如实而证如证而说,故佛教之一切法流宗派,若直探其起源,则谓皆出释尊菩提场中之智证可也。称佛智所自证法界而说,证周圆故,说亦周圆,所谓“毗卢遮那佛,愿力周沙界,一切国土中,恒转无上轮”。斯则一音普宣,三际常演,虽有情随类生解,而佛之所说固初无差异也。
第二节 佛随机说故有诸乘差别
乘、譬有情依佛法所成运载之功用。谓具因之异生,闻果教而起信,顺信解理,依解修行,行深得证,证圆果满,故名之曰乘也。既随有情依佛法所成功用以名乘,则有情之根器性欲差别故,佛逐机而教者亦遂有诸乘差别,二三四五乃至无量。约其大类言之,一、人天乘以济无姓,二、小乘以济声闻姓,三、中乘以济缘觉姓,四、大乘以济如来姓,五、一乘以济不定姓。此皆佛住世时,已有差别种姓之人所乘差别行果之教矣。虽或说一性无别,然有情习性,亦应许此差别。
第三节 佛示寂后结集诸藏差别
佛为一切教法之本。佛应世时,亲闻佛说,佛示寂后,依佛遗教,佛之遗教,即诸圣弟子所闻持结集之法藏也。然法藏之结集,传说非一。善见律传经藏、律藏、论藏之结集。摩诃僧祇律但传经藏,论藏;真谛则传阿难诵经、富楼那诵论、优波离诵律、大迦叶为上首,由七叶窟界内上座众结集之。其未及加入窟中者,曰界外大众,别以婆师婆为上首,结集佛说。此只及小乘者。四分律则传经藏律藏论藏之结集;而阿含经外别有杂经藏,兼摄方等诸经,此则兼通大小乘者。西域记则传阿难诵经、优波离诵律、大迦叶诵论;其不加入窟中之大众部,别开会诵出经藏、律藏、论藏、杂集藏、禁咒藏。杂集藏摄根本大乘经,禁咒藏摄陀罗尼,此则兼通大小乘显密教者。真谛又传说文殊师利阿逸多等与阿难在铁围山结集大乘经;或传大乘经由广慧菩萨结集;而佛地经论亦言传法菩萨结集;此三则专属大乘者。故虽总唯一佛法藏,或分为声闻与菩萨之二藏,或分为经律论之三藏,或分为经律论杂之四藏,或分为经律论杂集禁咒之五藏,因结集时已有差别也。按七叶窟中迦叶阿难优波离(或加富楼那)等界内上座,系当时仪式最严正之结集,然仅小乘之三藏(或经律藏) 耳。此外大小乘诸圣弟子之结集其所闻者,应不一而足。文殊弥勒等应亦曾结集。相传迦叶众结集已,出至窟外见复有众弟子之结集,即宣言:“未制者莫制,已制者我等随顺”,殆结集后曾和合界内外大小乘众,共相参印。而文殊等或尝请阿难证其所传,故有与阿难在铁围山结集大乘经之传说,此读增一阿含之序分,亦可想见仿彿。而大乘庄严经论,谓大小乘契经原来并行流传者,深为可凭信也。
第四节 小乘大乘之差别
综上三节所论,则佛从菩提场之自证法界而起,应机说法,已有诸乘差别。示寂后,诸圣弟子结集法藏,复有诸藏差别。此诚佛教一切法流宗派差别之源海也。然根本唯是小乘大乘而已。在藏即为声闻与菩萨藏,以缘觉大都出无佛教之世,值遇佛世即摄于声闻众,虽智解稍广,功行稍深,而自利之心生空之果相同故。人天业果,或为出世阶梯,或为利他方便,附属于小乘大乘故。一乘或为大乘别名,或为由小乘转入大乘之渐悟菩萨说。故诸乘诸藏之差别,要唯小乘大乘之差别耳。由小乘大乘乃复流出一切宗派,于下列各章次第分述之。
第二章 印度之小乘宗派源流
第一节 教义之分派
一 上座大众之分派
甲 分裂之远缘
今考佛弟子中有上座大众之部类名称者,实起于佛示寂后窟内外之结集。彼时虽未分裂为二派,且佛寂百余年后分裂为上座大众之二派亦与结集时窟内上座及窟外大众无何渊源,但名称之袭用,未始非一远缘也。又相传阿难陀尊者经行林间,闻一沙弥诵伽陀云:“若人生百岁,不见水潦鹤,不如生一日 而能得见之”。尊者呵以此非佛说,亟令更正诵云:“若人生百岁,不了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见了之”。数日后闻前沙弥诵水潦鹤如故,询之,乃由彼剃度师谓阿难陀已老耄昏愦,记忆错乱,乃令沙弥仍诵如故,尊者叹息示寂云云( 见付法藏因缘传)。亦可见当时已有各宗其所闻之众矣。复次,佛教初期盛行中印度,至阿育王时遍布五天兼及西域、南洋、混合多数方土风尚各异之民族同为一佛教徒,其内部自应易起分歧。若耶舍尊者与吠舍离僧会议非法十事,虽义关律学,且仍勒归一律,要亦僧众分裂之见端也。设非酝酿已至成熟,则大天纵雄辩,亦何至遽得大多数僧之宗仰哉?故细察其分裂之缘,所由来远矣。
乙 分裂之主因
按玄奘三藏译世友菩萨造异部宗轮论云:“如是传闻:佛薄伽梵般涅槃后百有余年,去圣时淹,如日久没。摩竭陀国俱苏摩城,王号无忧,统摄瞻部感一白盖,化洽人神;是时佛法大众初破,谓因四众共议大天五事不同,分为两部。一、大众部,二、上座部。四众者何?一、龙象众,二、边鄙众,三、多闻众,四、大德众。其五事者,如彼颂言:余所诱、无知,犹豫、他令入,道因声故起,是名真佛教”。基师述记引大毗婆沙论,叙大天在家时曾烝母、弑父、弑阿罗汉、弑母。出家后又诳徒、诬佛,乃为一五逆十恶具备之人。五事者:一、阿罗汉为余魔等所诱,得有漏失不净之事,颂余所诱是。二、阿罗汉得有不染污无知,颂无知是。三、阿罗汉得有处非处疑,颂犹豫是。四、阿罗汉但由师令证入,不能自知,颂他令入是。七、大天自知罪重,夜呼苦哉,弟子惊问,饰谓圣道须因苦声起,颂道因声故起是。此一颂即大天集其诳徒之说,以诬为真佛教者也。由诤五事,致僧分裂:以无忧王时,高僧多聚居鸡园寺;大天出家后,善能讲诵三藏,王时请入内宫说法,臣庶多所归仰。后鸡园寺上座渐殁,布洒陀时轮大天升座说戒,当众宣说诳徒之五事,诬称是真佛教;众中之有学无学持戒多闻修静虑者,咸起斥云:“汝言非佛教”,于是广集四众,分成两朋,斗诤纷然,不能和息。无忧王躬至寺中,从大天请,依多数为解决,时附和大天五事之凡众多,而否认大天五事之贤圣少,王遂诃伏上座之贤圣众,僧乃分裂为上座与大众二部云。
丙 分裂后之状祝
无忧王既赞成附和大天五事之多众,彼否认大天五事诸上座,乃相约舍离鸡园寺,现神通力,同往迦湿弥罗国。无忧王闻之,虽尝坚请重返鸡园寺,卒以上座众不允,遂就迦湿弥罗造鸽园寺等数百僧伽蓝以居之,盛行上座部之化。而无忧王所居波吒厘城,则相率奉鸡园寺内附和大天之大众部僧,于是上座与大众之二派,分道扬镳,各传所宗。依此二部为本,遂更分裂出下述诸部。然异部宗轮论传佛示寂二百年时,更有一名大天者,多闻精进,重提五事,似系一人传说异词,论主随闻两存耳,又基师瑜伽略纂颇褒誉大天;分别功德论且云“唯大天一人是大士”,则若非别有一人名大天者,必出于宗奉大天之大众部所传说耳。由是可反证上座部所传说大天五事及其恶行,未可尽信。而此中所云大天,必系多闻精进之杰出人才,为僧中后起之新进派领袖,由之分立为大众部,可无疑义。抑推其诤论之起,起于上座渐殁,轮大天升座说戒,可知向来虽未分裂,第因上座犹多,致新进派无由表见耳,实则其潜势力积之深矣。
二 大众部之一再分派
甲 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
论云:“后即于此第二百年,大众部中流出三部:一、一说部,二、说出世部,三、鸡胤部”。按述记谓大众部中凡多圣少,容易分裂,故不久又出三部。一说部说:世出世法唯一假名,皆无实体。与大众部本旨不合,遂别分为派。以说唯一假名,故名一说,此依所立义为名者。说出世部说:世间法但有假名,出世间法则皆真实。与大众部本旨及一说部皆有不同,因又另成一派。以说出世法实,名说出世,亦依所立义为名者。鸡胤部梵语憍矩胝部,此从部主之姓立名者,真谛三藏译名灰山住部,述记曾辨其非。此部于三藏中唯宏阿毗达摩不宏经律,谓经律是佛方便之教,应舍经律为说之心,唯依正理正勤修行,疾断烦恼。此其主张颇近宗门,故又另立一派。此大众部第一期所分出之三派也。
乙 多闻部、说假部
论云:“次后于此第二百年,大众部中复出一部,名多闻部。次后于此第二百年,大众部中更出一部,名说假部”。此为大众部中第二期第三期所分出之二派。按述记名多闻部者,广学三藏,深悟佛言,从部主德,立多闻名。又传佛世有一无学名祀皮衣,入定雪山经二百年,出定至大众部宏其三藏,多有深义,超旧所闻,或信不信,遂又分为一派。说假部则说世出世法中皆有少分是假,与大众部本旨有异,亦不同一说部说出世部,故另名说假部,从所宗之义立名也;或译分别说部。
丙 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
论云:“第二百年满时,有一出家外道,舍邪归正,亦名大天,于大众部中出家受具,多闻精进,居制多山。与彼部僧重详五事,因兹乖诤,分为三部:一、制多山部,二、西山住部,三、北山住部”。此中大天即疑与前大天是一人者。然宗轮论于前大天不详所以,于此则指其先系出家外道,次于大众部中出家受具多闻精进,后与彼众重详五事,乖诤分为三部。言之凿凿,或系同名之另一人亦未可知,以印度人往往同名也。制多此云灵庙,乃山名也。大概彼时大众部僧,多有聚居于制多山者。一日重论大天五事,或…
《佛教各宗派源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