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各宗派源流▪P9

  ..续本文上一页具人格,遑能修佛道乎?故以基义独配南山。所基之道,则即余之七宗。由道次分教证一对:华严疏钞依亲光菩萨十地论释十地品,列十对门明可说不可说分齐,教证即第四对,谓阿含(译言净教)可说,证智不可说。四卷楞伽明宗通、说通,宗通离言,说通施教,此即后世分宗下教下之所本。然十卷七卷楞伽皆译宗通为自证圣智,故宗通即证智别名,皆有离言不可说议,以不可说为说,所谓无门为法门也。少室宗以世尊拈花、初祖传法之时寥廖数语以为根本宗旨,一曰教外别传,一曰不立文字,(须知一念才兴早落显境名言即属阿含即属文字),盖全超阿含,直显证智也。畔此根本宗旨虽曰无宗门可。寂音作智证传,亦明斯意,故以证意独配少林,余六宗则皆言教摄。由言教门次分显密一对:独配开元宗为密教易知,余五宗则皆显教摄。由显教门次分法信一对:大小乘论皆说有二种行,一、随法行,二、随信行。随法行者,谓由了解法义而起行也。随信行者。谓由谛信师教而起行也。此二行人,非关利钝,以各有利钝故。随法行者,以利根故,善能分别一切法义;以钝根故,心多疑惑,必须究穷一切法义乃能断疑生信起行。随信行者,以利根故,一闻即信,把得便行;以钝根故,无由自知一切法义,但能仰信师教依之精恳修行。念佛法门普摄诸根,尤以持名念佛为最要妙,但坚信心,发愿专念,七日一心不乱,命终决生极乐,既见弥陀,何愁不悟?能宗通说通者固佳,即不悟解者亦无害。然非信之极坚,则虽往生亦堕疑城。夫信为道元功德母,固诸宗之所同,而此宗为尤要,故以信行独配庐山。余四宗则必大开圆解,而后能相应起圆观行,故属随法行摄。由法行教次分性相一对:性相通则互易(如曰实相曰异生性,则相为性而性为相),局则性教融摄圆通,浑然无所间隔,相教分别深细,秩然不容假借。慈恩宗以楷定明了故为无诤,不同余宗以变动不居为无诤。虽遣情之门哉,而遣情之门贵在此,故以相教独配慈恩,余三宗则皆性教摄。由性教门次分智慧一对:智慧通则一义,局则智约十波罗蜜善分别后得智,慧约六波罗蜜无分别根本慧。大智度论曰:“别则般若为因,至佛心则变名一切种智,通而为论,俱通因果”。般若多就即善分别之无分别慧说,故以慧门独配嘉祥。华严显毗卢遮那智(即一切种、种种明光遍照义),法华入佛知见,皆重在即无分别之善分别智,故智门摄。由智度门次分始终一对:华严根本*轮为始,犹娑竭罗龙王于大海中一念遍兴四天下云雨。法华会归佛乘为终,犹四天下江河沟渎皆朝宗乎大海。二经固一佛化仪之始终也,而清凉天台实宗之,故以配也。况天台又兼摄涅槃者哉!然此七对义门分别,亦据八宗少分偏显之相以为言耳。

  克体论之,全基是道,全道即基,乃至全始贯终,全终彻始,无不一具一切,一切摄一者也。然有一言不得不声告者 ,此之八宗皆实非权,皆圆非偏,皆妙非粗;皆究竟菩提故,皆同一教乘故。清凉判法华兼终教非纯圆教,天台判华严兼别教非纯圆教,此乃独标自宗殊胜,令学者死尽偷心以起行趣证等。亦犹大哉乾元、至哉坤元之谈。然师家须善于应用,无一物是药,无一物不是药者,此可深长思焉。

  三 明融贯

  问曰:分河饮水,佛祖所戒,真源一本,何须张为八宗启乖诤乎?答曰:初学贵在一门深造,乃能精义入神;久修自知殊涂同归,宁虑局道相斫。所谓“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者也。数百年来,学者病在汗漫,唯汗漫乃适成纷拏。佛法深广,人智浅狭,取舍莫定,茫昧无归。以故学不精察,心不明了;不精滞迹,不明封情;滞迹封情,闇生疑诤,此正好为颟顸儱侗之调和所致也。今者欲袪斯病,则端在分宗专究耳。

  问曰:古者尝分禅教律三,以各修戒定慧三学之一,或又列之为禅教律净密,则亦五种法门而已,何取乎又裂教为三成八宗乎?答曰:戒定慧乃一贯之道,八宗有一能偏废戒定慧学乎?无不以净佛国土为本修行,万善同归;无不以密严果海为因地心,三业相应;八宗孰非净与密乎。唯八宗莫不具三增上学,二遍行门,此所以各各澈法源底,各各究竟菩提也。若以三学五门区别,则真分河而饮水矣。

  问曰:尝见有论十三宗者,南山仅属小乘,嘉祥、慈恩亦是权教,今乃并崇而无所高下乎?答曰:此盖秘相之谈,未是通方之说。“有名同而实异者,如佛言道谓三种菩提,老言道谓虚无自然,儒言道谓五常五伦,未可同语也。有名异实同者,如台宗谓之一心三观,贤宗谓之一真法界,相宗谓之胜义唯识,禅宗谓之向上一著,未始少异也。譬一帝都,曰北京、曰燕都、曰顺天、有盛谈北京鄙燕都为陋劣,或盛谈帝都鄙顺天为陋劣,吾知其必被嗤也。彼性相分河,南北竖党者,何以异此”!乃晚明灵峰大师之言也。吾今请广之曰:南山宗曰圆教戒体,嘉祥宗曰无得正观,开元宗曰本不生菩提心,庐山宗曰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则亦一而已矣。小乎大乎?权乎实乎?偏乎圆乎?幸勿为承虚接响之言哉!

  第七章 藏蒙满之大乘宗派源流

  第一节 真言宗之莲华部

  一 缘起

  蒙满之佛教皆自西藏流派,而变为西藏特殊之佛教者,与其居地之峻寒,民性之奇奥,关系颇深。佛教未传入前,有旧教曰崩薄,惟利用咒诅以制止雪雹禽虫诸害,无何教理。迨佛教入,逐渐改革。第西藏佛教之所以必为真言宗者,亦由是定焉。相传当周赧王时佛教已输进西藏。至东晋时藏汗多里隆赞立,有天雨四箱之瑞。嗣印度有五僧至,汗以为师,开四箱得四门教法:一、百拜忏悔经,二、舍利金塔,三、六字大明之玉刻,四、法教轨则,则密教莲华宗之法也。至唐初、藏汗苏朗司登娶唐文成公主及尼波罗王女为妃,二妃皆崇佛,汗建大昭寺、小昭寺及布达拉宫,佛事益盛。至苏朗司登第五世时,藏地雪雹为患,命使请北印度莲华生上师入藏。上师为憍赏弥罗国人,与来吾国传密教之开元三大士,皆受法于龙智菩萨。既入藏现诸神异,除诸灾害,藏人靡不尊奉。后藏汗因毗摩罗之说,乃明定秘密中道莲花部为西藏唯一不不二之国教,而尊莲华生为国教之开祖焉。

  二 分派

  甲 红衣派

  红衣派即莲华生上师之徒裔,以皆衣红衣故名。国教成立未几,即遭藏汗朗格达磨之厄,得毗啰母吉鲁赞继立,乃兴复如故。逮南宋高宗时,有密拉日巴,修习苦行,严持戒律,咸颂称为最胜苦行尊者,扩张红教颇力。元初有芟思巴上师,年十五,闻元世祖名德,驰见深契,尊为大元帝师,依梵文制蒙古字。晋封DB法王,统摄诸国佛教。上师乃广遣其弟子传布红衣派之佛教,东渐海,西及欧罗巴,南至南洋群岛,北括西北利亚,无不遐被,而蒙古之佛教,实兴起于是。然红衣派以极盛之后,教域辽阔,教徒杂滥,亦随元代而沦替矣。

  乙 黄衣派

  黄衣派以衣黄衣故名。其教旨别无差异,唯以矫正红衣派末流之弊,极注重于戒律德行,与甘丹派结合为一耳。此派开祖曰宗喀巴,元末明初人,出家学莲华部法,入雪山苦行,又学于甘丹派。洞知红衣派之流弊,发愿改革,藏之智者相率兴起以从之。教化既盛,令染黄衣以别红。五百余年来,前后藏内外蒙殆皆在黄衣派教权支配之下,而满族之文教,亦胥出于是,可谓盛已。

  第二节 毗摩罗密多罗之观法

  西藏于认定密教莲华部为国教之际,毗摩罗密多罗(无垢友)盛传入龙猛中观法门,以四无作十缘生明一切即空假中,而破妄执根本,颇能与莲华生所传龙猛秘密教相得益彰,故所定国教,即含此中道观法于莲华部也。此派于后时虽无特立之传布,要其辅成红黄二派者,其功亦非浅鲜。

  第三节 甘丹派之戒律

  有迦湿弥罗国高僧阿底峡者,藏汗毗罗母吉鲁赞之师也。惩朗格达摩毁教之难,乃与其高弟部隆提倡净戒,以有部律二百五十条以佐密宗之持验,藏人称之曰甘丹派,谓教律合一也,僧纪为之一整。至宗喀巴乃完全融合为黄衣教,以成革除红衣派流弊之大功也。此中国古传如是。

  第八章 朝鲜之大乘宗派源流

  朝鲜乃包括高勾丽、新罗、百济之三国者。而此三国佛教传入不一,最早为高勾丽,始于秦王苻坚,遣沙门道顺送佛经像与丽王小兽林,创建肖门寺以居道顺。后十二年,始由天竺沙门摩罗难陀传入百济。后五十年,始由高勾丽传入新罗,未即施行。过一百余年至法兴王乃大兴之,后百年当武后间,新罗文武王灭丽济统而为一,元晓等传华严教,硕德辈出,佛法大兴。逮唐明宗之世,王建兴,灭新罗复号高丽。时中国经五代之乱,而高丽佛法转盛,天台章疏,华严经论,皆自彼回复。宋初、有高丽沙门三十余人,诣杭从永明寺智觉禅师禀受宗镜录,归国各化一方,是为朝鲜禅宗之始。宋真宗时,又刻有丽藏,最称善本。入明初、有李成桂者,灭王氏朝而建号朝鲜,传续迄今,儒道二教当权,佛法萧寥已极。然按朝鲜佛法,要皆传承自吾国,别无宗派可言,有之、则教下贤首宗与宗下之法眼宗而已。今仅存二派:一曰渐派,持戒诵经以种佛因,即贤首教宗之末流也。二曰顿教,一心念佛以生净土,即永明心宗之末流也。

  第九章 日本之大乘宗派

  第一节 缘起

  日本佛教,皆直接传自中华,或间接传自朝鲜者。虽大小乘靡不承受,且俱舍论迄今尤讲敷不绝,然俱舍、成实附属于三论、唯识,皆不成宗派;四分律宗虽弘传颇久,但今亦寂然无闻矣。故日本之律宗,皆属于大乘云。

  第二节 传承于我国之宗派

  一 三论宗

  唐时传入日本之三论宗有三次:一、由高丽沙门惠观传入,弘布于元兴寺。二、由智藏僧正入唐承学以传之。三、由道慈律师入唐总学六宗,传入日本而以三论为主,弘于大安寺。于是名哲踵继,西大寺玄睿律师,法隆寺道诠律师等最为翘楚。至中古唯传东大寺,今则全无矣。

  二 唯识宗

  此宗之传日本,初、由元兴寺沙门道昭入唐就学于玄奘三藏,归国后弘于其寺,谓之南寺传…

《佛教各宗派源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