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四分律等所说戒相,即此分齐。但四分律分通意戒,由此义故有小乘戒。今大乘宗,此共门戒,入三聚中会为大乘,故小乘律所说戒行,皆是三聚圆顿大戒,更无别相,纯一圆极。彼七众轨则全同小律,乃律仪戒中建立之相应然也,则法华之开显亦摄于是矣。今更摄为一表以见流出融归之意:
小乘律───共───身戒─┬─别解脱─┬─摄律仪戒┐
不共──口戒─┤ 定 共─┤ 摄善法戒├三聚大戒
全体 │ │ │
四律分 ─────意戒─┘ 道 共─┘ 摄众生戒┘
少分
四 通受别受
通受别受,语出瑜伽菩萨戒本。通受三聚云通,别受律仪曰别。此宗依之立白四羯磨,所受圆意比丘戒法,即别受也。七众通受菩萨戒法,即通受也。故今律宗学者通别二受遍纳坛场,四分梵网并护戒相,盖亦源远流长矣。设非此会小归大之南山律宗者,则吾华既不行小乘,而戒律或致随小乘而澌灭,故宣律师之有功中华佛教非鲜也。
第九节 净土宗之源流
净土宗者,以乐求往生阿弥陀佛之极乐净土为宗旨得名。所宗依者,则曹魏康僧铠所译无量寿经,刘宋疆良耶舍所译之观无量寿佛经,姚秦鸠摩罗什所译之佛说阿弥陀经,及菩提流支所译之往生净土论,号称此宗之三经一论者是也。他若华严、法华等大乘经,暨马呜起信论、龙树十住毗婆沙论等大乘论,亦往往称扬之。而此土始于庐山慧远大师,结莲社专修习之。约可分为二流:一、为慧远之流,后之慈云、元照等师属之。二、为善导之流,后之怀感、法照、少康属之。然净土之确然建兴,实由长安光明寺善导大师也。师初诵法华、维摩、忽思教门非一当求契机,投大藏信手探得观无量寿佛经,专精诵习。后谒西河道绰禅师,益喜入道津要,莫过于是。遂上承昙鸾道绰二师之意,作观经四帖疏及大疏净土法要等,大宏于长安,道俗并从其化,故此当依以为高祖也。然吾国明清来相承以庐山远公为初祖,至云栖莲池为八祖,昔者尝论为尊祖庭,当称此宗为庐山宗云。
第十节 唯识宗之源流
一 名义之审定
此宗论尊祖庭,当名慈恩宗,以奘师、基师多居大慈恩寺。而宋明来所称教下三家,亦举慈恩与天台贤首并称故。然大都就所诠理,依判决诸法性相或阐明诸法本相之义,名之为法相宗。夫判决诸法性相,或阐明诸法本相,乃磨怛理迦循环研核之大小乘对法藏通义,殊不足以名此宗。或以此宗明一切法皆应理圆实故,名应理圆实宗,此在余宗亦可引称,余大乘宗未尝不应理圆实故。或以此宗所重之第三时教,为发趣一切乘者说故,名普为乘教,此说教则可,而非教言所尚之宗也。故今依此宗所诠之旨,定名唯识。此明大义在唯识故。以唯识义统诸法故,性相行果皆唯识故,诸法性相不离识故,诸法本相即是识故。若明诸法唯识则应理圆实故,则能正被大乘普被一切乘故。
二 经论之依据
此宗所本之经有六:华严、深密、如来出现功德庄严、大乘阿毗达磨、楞伽、密严是也。就中如来出现功德庄严与大乘阿毗达磨未译来华。至此宗所依弥勒、无著、世亲、陈那、护法诸论,殆不胜繁举。但以瑜伽师地论为本,奘基师资所糅护法等十家言之成唯识论为综合。故百法明门论等为瑜伽之十支,而瑜伽、因明、成业等,为成唯识论之十五依也。其判摄如来一代时教,渐则依解深密经第一时法有我空教摄诸小乘教,第二时诸法皆空教摄诸大乘般若教,第三时应理圆实教摄诸大乘中道教,由我空而法空而中道故。顿则若佛华严经等顿入中道不历时阶。此其所据经论之大致焉。其五位、百法、四重二谛、三身、四智、五事、三性等,兹不具述。
三 师资之传承
此宗乃由玄藏三藏,从中印度那烂陀寺承学戒贤论师,传至奘抵印时,戒年已高,罄其所持尽传奘,奘更参学于龙智、胜军、众称等,号大遍觉。回国后广译经论,般若经尤伙,殆非一宗可限。至慈恩大师窥基,从奘禀受瑜伽唯识宗旨,请奘公将护法等十师之世亲三十颂释论,合糅为成唯识论,依奘公之口授,作述记二十册发其蕴奥。又大善因明,广疏经论,此宗始卓然特立而不挠也。同时有西明寺沙门圆测,讲成唯识,其学无禀承,往往自出私义而乱正宗,慈恩弟子淄州慧沼,乃著了义灯以伏邪显正,慧沼弟子濮阳智周复作演秘以解释述记。慈恩于述记未尽之义,又著之枢要。故欲通成唯识论必由述记,欲通述记必由枢要、了义灯、演秘,余若慈恩之唯识料简、唯识别抄等,智周之了义灯记、如理之义演、道邑之义蕴等,皆此宗之正典。若随疏、学记等,则未可依凭。而元以来以记疏等既遗失,凡所纂述往往有误。若华严宗之清凉圭峰等,禅宗之永明等,其所引称者亦间违异。故此宗在吾华以大遍觉为初祖,慈恩为二祖,慧沼为三祖,智周为四祖,而厥后之传统即不甚明了矣。
第十一节 华严宗之源流
一 宗名
华严宗者,依大方广佛华严经立宗故名。此经由龙树菩萨传出,有广中略三本,略本亦十万偈,支那有三译不同,东晋义熙年中佛陀跋陀罗三藏译六十卷;至唐武后朝,实叉难陀共菩提流志等译八十卷;唐德宗贞元年中般若三藏译四十卷。然唯八十卷者为全经也,故古今讲诵依之。此宗观门教相至贤首国师法藏始宏备,亦名贤首宗。后以今所行之八十华严疏钞,是清凉国师澄观所作,故亦名清凉宗。或依其所诠之旨,亦名法界宗也。
二 宗史
此宗远承印度,依马鸣龙树为祖。此土以贤首为高祖,而上承至相尊者帝心尊者。初帝心尊者杜顺居终南山,依六十华严精修观行,制华严法界观及五教止观、十玄章等;传至相寺智俨禅师,著六相章等;传贤首国师法藏,著六十华严疏,又尝同译八十华严,此宗宏扬始盛。他若大乘起信论义记及五教章、金狮子章等,著述宏多。其说殁后为弟子慧苑叛乱,经百年得清凉国师澄观遥承其意旨,著疏钞百余卷;圭峰大师宗密复传而宏之。故自杜顺至宗密,称华严宗此土之五祖。唐季遭会昌之厄,此宗遗风扫地,入宋长水子璇,及其弟子晋水源净出,始保存余绪。传及明季,有续法法师,著贤首五教仪详注等;清代有通理法师等,尚承流未泯也。
三 宗义
此宗大义,其判摄法藏则三时、五教、十宗也。三时者:初照时即华严等,转照时即阿含、般若等,后照时即法华等。五教者:一、小教,摄小乘。二、始教,摄大乘空教。三、终教,摄大乘不空教。四、顿教,摄禅宗等。五、圆教,摄华严等。十宗者:前六即小乘宗;七、一切皆空宗,即是始教;八、真德不空宗,即是终教;九、相想俱绝宗,即是顿教;十、圆明具德宗,即是圆教:于诸教法,摄无不周。其建设法义,立四法界:一、事法界,色心情器。二、理法界,真如体性。三、事理无碍法界,上二事理融即。四、事事无碍法界,上三事事融即。统名一真法界,依之立法界观。泯事入理,一、二、即真空绝相观也,三即理事无碍观也,四即周遍含容观也。更有十玄、六相等义,兹不繁述。
第十二节 真言宗之源流
一 略史
此依秘密真言为宗故名。所据之经,则大毗卢遮那成佛经、金刚顶经、苏悉地经,及诸部仪轨是也。溯印度之传承,则释迦真身之毗卢如来于法界心殿开理智之秘密, 是密教始祖。金刚萨埵亲受灌顶之职位为二祖。萨埵承持秘法,于南天竺铁塔待人传弘,至龙猛乃开塔亲礼萨埵受传法仪轨,是为三祖。龙猛传龙智为四祖。龙智寿七百岁,传善无畏胎藏界,金刚智金刚界,先后来华。善无畏未开宗立教,传一行等不久消息。惟金刚智三藏,携不空三藏同来,传弘密教,蔚兴一时,为中华密教初祖。不空三藏后回印度,重遇龙智菩萨秉受两界秘密,再入支那广译经论,大弘秘教,为中华密教之二祖。其门下有惠果等八阿阇黎,是此宗之全盛时代。过此以后,则入唐季衰运,而流为市井歌呗矣。然开元间善无畏、金刚智、不空肩随行化,时人称为开元三大士,故吾尝称之为开元宗云。
二 大义
此宗大义,则六大为体,四曼为相,三密为用,两界为部是也。地大、水大、火大、风大、空大为理体,识大为智体。曼荼罗是坛场义,轮圆具足义。一、大曼荼罗是总体,二、法曼荼罗是名字,三、羯磨曼荼罗是作用,四、三昧耶曼荼罗是形式。三密为用者,谓本尊之三密与行者之三密交相加持,则成不思议之妙用也。三密者:一、身密结印契,二、口密诵真言,三、意密观字义,三密相应,即此宗之要旨。
第十三节 大乘各宗派合论
一 明废立
综前所述大乘各宗共有十一。然地论归入华严,摄论归入唯识,涅槃归入天台,则唯八宗而已。尝论震旦之佛法,以隋唐为全盛,六朝以往发端而微,五代以降残废而偏。于隋唐诸宗,大别为南山、少室、开元、庐山、嘉祥、慈恩、天台、清凉之八宗。在此则可附益而不可移植,在余则可含摄而不可别树。能使中华之佛教徒众,皆不出于八宗之外,常不蔽于八宗之一。始从八最初方便学,门门入道,终成一圆融无碍行,头头是道。如八楞宝,唯一金刚,则震旦佛教之特色已。
二 明差别
前述十一宗皆依成立之历史先后为次,今立为八宗,且用七对义门为次第,以略明其差别义相之一斑。先表如下,后附释之。
┌始…清凉
┌智…┤
┌性…┤ └终…天台
┌法…┤ └慧……嘉祥……三论
┌显…┤ └相……慈恩……唯识
┌教…┤ └信……庐山……净
┌道…┤ └密……开元……密
八宗……┤ └证……少室……禅
└基……南山……律
由竖观之,可见顺序之则前南山而后清凉,逆序之则前清凉而后南山。由横观之,可见顺序之则前清凉而后南山,逆序之则前南山而后清凉。盖逆顺皆次第,横竖悉通达也。初分道基一对:戒为佛道之基。就三学论。亦为定慧之基。七众戒及菩萨戒既概归此宗,一切修佛道者,其基础不出七众戒及菩萨戒。若五戒不守一,且不得…
《佛教各宗派源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