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各宗派源流
太虛大師著
──十一年在武昌佛學院編──
第一章 總論
第二章 印度之小乘宗派源流
第叁章 東傳之小乘宗派源流
第四章 各地小乘宗派之源流
第五章 印度之大乘宗派源流
第六章 中華之大乘宗派源流
第七章 藏蒙滿之大乘宗派源流
第八章 朝鮮之大乘宗派源流
第九章 日本之大乘宗派
第一章 總論
第一節 佛說自證法一音無異
法界性相,雖本來常住如是,然未成無上正遍知,則終在窈冥恍惚之域。大覺圓明,如日光照了諸色,乃如實而證如證而說,故佛教之一切法流宗派,若直探其起源,則謂皆出釋尊菩提場中之智證可也。稱佛智所自證法界而說,證周圓故,說亦周圓,所謂“毗盧遮那佛,願力周沙界,一切國土中,恒轉無上輪”。斯則一音普宣,叁際常演,雖有情隨類生解,而佛之所說固初無差異也。
第二節 佛隨機說故有諸乘差別
乘、譬有情依佛法所成運載之功用。謂具因之異生,聞果教而起信,順信解理,依解修行,行深得證,證圓果滿,故名之曰乘也。既隨有情依佛法所成功用以名乘,則有情之根器性欲差別故,佛逐機而教者亦遂有諸乘差別,二叁四五乃至無量。約其大類言之,一、人天乘以濟無姓,二、小乘以濟聲聞姓,叁、中乘以濟緣覺姓,四、大乘以濟如來姓,五、一乘以濟不定姓。此皆佛住世時,已有差別種姓之人所乘差別行果之教矣。雖或說一性無別,然有情習性,亦應許此差別。
第叁節 佛示寂後結集諸藏差別
佛爲一切教法之本。佛應世時,親聞佛說,佛示寂後,依佛遺教,佛之遺教,即諸聖弟子所聞持結集之法藏也。然法藏之結集,傳說非一。善見律傳經藏、律藏、論藏之結集。摩诃僧祇律但傳經藏,論藏;真谛則傳阿難誦經、富樓那誦論、優波離誦律、大迦葉爲上首,由七葉窟界內上座衆結集之。其未及加入窟中者,曰界外大衆,別以婆師婆爲上首,結集佛說。此只及小乘者。四分律則傳經藏律藏論藏之結集;而阿含經外別有雜經藏,兼攝方等諸經,此則兼通大小乘者。西域記則傳阿難誦經、優波離誦律、大迦葉誦論;其不加入窟中之大衆部,別開會誦出經藏、律藏、論藏、雜集藏、禁咒藏。雜集藏攝根本大乘經,禁咒藏攝陀羅尼,此則兼通大小乘顯密教者。真谛又傳說文殊師利阿逸多等與阿難在鐵圍山結集大乘經;或傳大乘經由廣慧菩薩結集;而佛地經論亦言傳法菩薩結集;此叁則專屬大乘者。故雖總唯一佛法藏,或分爲聲聞與菩薩之二藏,或分爲經律論之叁藏,或分爲經律論雜之四藏,或分爲經律論雜集禁咒之五藏,因結集時已有差別也。按七葉窟中迦葉阿難優波離(或加富樓那)等界內上座,系當時儀式最嚴正之結集,然僅小乘之叁藏(或經律藏) 耳。此外大小乘諸聖弟子之結集其所聞者,應不一而足。文殊彌勒等應亦曾結集。相傳迦葉衆結集已,出至窟外見複有衆弟子之結集,即宣言:“未製者莫製,已製者我等隨順”,殆結集後曾和合界內外大小乘衆,共相參印。而文殊等或嘗請阿難證其所傳,故有與阿難在鐵圍山結集大乘經之傳說,此讀增一阿含之序分,亦可想見仿彿。而大乘莊嚴經論,謂大小乘契經原來並行流傳者,深爲可憑信也。
第四節 小乘大乘之差別
綜上叁節所論,則佛從菩提場之自證法界而起,應機說法,已有諸乘差別。示寂後,諸聖弟子結集法藏,複有諸藏差別。此誠佛教一切法流宗派差別之源海也。然根本唯是小乘大乘而已。在藏即爲聲聞與菩薩藏,以緣覺大都出無佛教之世,值遇佛世即攝于聲聞衆,雖智解稍廣,功行稍深,而自利之心生空之果相同故。人天業果,或爲出世階梯,或爲利他方便,附屬于小乘大乘故。一乘或爲大乘別名,或爲由小乘轉入大乘之漸悟菩薩說。故諸乘諸藏之差別,要唯小乘大乘之差別耳。由小乘大乘乃複流出一切宗派,于下列各章次第分述之。
第二章 印度之小乘宗派源流
第一節 教義之分派
一 上座大衆之分派
甲 分裂之遠緣
今考佛弟子中有上座大衆之部類名稱者,實起于佛示寂後窟內外之結集。彼時雖未分裂爲二派,且佛寂百余年後分裂爲上座大衆之二派亦與結集時窟內上座及窟外大衆無何淵源,但名稱之襲用,未始非一遠緣也。又相傳阿難陀尊者經行林間,聞一沙彌誦伽陀雲:“若人生百歲,不見水潦鶴,不如生一日 而能得見之”。尊者呵以此非佛說,亟令更正誦雲:“若人生百歲,不了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見了之”。數日後聞前沙彌誦水潦鶴如故,詢之,乃由彼剃度師謂阿難陀已老耄昏愦,記憶錯亂,乃令沙彌仍誦如故,尊者歎息示寂雲雲( 見付法藏因緣傳)。亦可見當時已有各宗其所聞之衆矣。複次,佛教初期盛行中印度,至阿育王時遍布五天兼及西域、南洋、混合多數方土風尚各異之民族同爲一佛教徒,其內部自應易起分歧。若耶舍尊者與吠舍離僧會議非法十事,雖義關律學,且仍勒歸一律,要亦僧衆分裂之見端也。設非醞釀已至成熟,則大天縱雄辯,亦何至遽得大多數僧之宗仰哉?故細察其分裂之緣,所由來遠矣。
乙 分裂之主因
按玄奘叁藏譯世友菩薩造異部宗輪論雲:“如是傳聞:佛薄伽梵般涅槃後百有余年,去聖時淹,如日久沒。摩竭陀國俱蘇摩城,王號無憂,統攝瞻部感一白蓋,化洽人神;是時佛法大衆初破,謂因四衆共議大天五事不同,分爲兩部。一、大衆部,二、上座部。四衆者何?一、龍象衆,二、邊鄙衆,叁、多聞衆,四、大德衆。其五事者,如彼頌言:余所誘、無知,猶豫、他令入,道因聲故起,是名真佛教”。基師述記引大毗婆沙論,敘大天在家時曾烝母、弑父、弑阿羅漢、弑母。出家後又诳徒、誣佛,乃爲一五逆十惡具備之人。五事者:一、阿羅漢爲余魔等所誘,得有漏失不淨之事,頌余所誘是。二、阿羅漢得有不染汙無知,頌無知是。叁、阿羅漢得有處非處疑,頌猶豫是。四、阿羅漢但由師令證入,不能自知,頌他令入是。七、大天自知罪重,夜呼苦哉,弟子驚問,飾謂聖道須因苦聲起,頌道因聲故起是。此一頌即大天集其诳徒之說,以誣爲真佛教者也。由诤五事,致僧分裂:以無憂王時,高僧多聚居雞園寺;大天出家後,善能講誦叁藏,王時請入內宮說法,臣庶多所歸仰。後雞園寺上座漸殁,布灑陀時輪大天升座說戒,當衆宣說诳徒之五事,誣稱是真佛教;衆中之有學無學持戒多聞修靜慮者,鹹起斥雲:“汝言非佛教”,于是廣集四衆,分成兩朋,鬥诤紛然,不能和息。無憂王躬至寺中,從大天請,依多數爲解決,時附和大天五事之凡衆多,而否認大天五事之賢聖少,王遂诃伏上座之賢聖衆,僧乃分裂爲上座與大衆二部雲。
丙 分裂後之狀祝
無憂王既贊成附和大天五事之多衆,彼否認大天五事諸上座,乃相約舍離雞園寺,現神通力,同往迦濕彌羅國。無憂王聞之,雖嘗堅請重返雞園寺,卒以上座衆不允,遂就迦濕彌羅造鴿園寺等數百僧伽藍以居之,盛行上座部之化。而無憂王所居波吒厘城,則相率奉雞園寺內附和大天之大衆部僧,于是上座與大衆之二派,分道揚镳,各傳所宗。依此二部爲本,遂更分裂出下述諸部。然異部宗輪論傳佛示寂二百年時,更有一名大天者,多聞精進,重提五事,似系一人傳說異詞,論主隨聞兩存耳,又基師瑜伽略纂頗褒譽大天;分別功德論且雲“唯大天一人是大士”,則若非別有一人名大天者,必出于宗奉大天之大衆部所傳說耳。由是可反證上座部所傳說大天五事及其惡行,未可盡信。而此中所雲大天,必系多聞精進之傑出人才,爲僧中後起之新進派領袖,由之分立爲大衆部,可無疑義。抑推其诤論之起,起于上座漸殁,輪大天升座說戒,可知向來雖未分裂,第因上座猶多,致新進派無由表見耳,實則其潛勢力積之深矣。
二 大衆部之一再分派
甲 一說部、說出世部、雞胤部
論雲:“後即于此第二百年,大衆部中流出叁部:一、一說部,二、說出世部,叁、雞胤部”。按述記謂大衆部中凡多聖少,容易分裂,故不久又出叁部。一說部說:世出世法唯一假名,皆無實體。與大衆部本旨不合,遂別分爲派。以說唯一假名,故名一說,此依所立義爲名者。說出世部說:世間法但有假名,出世間法則皆真實。與大衆部本旨及一說部皆有不同,因又另成一派。以說出世法實,名說出世,亦依所立義爲名者。雞胤部梵語憍矩胝部,此從部主之姓立名者,真谛叁藏譯名灰山住部,述記曾辨其非。此部于叁藏中唯宏阿毗達摩不宏經律,謂經律是佛方便之教,應舍經律爲說之心,唯依正理正勤修行,疾斷煩惱。此其主張頗近宗門,故又另立一派。此大衆部第一期所分出之叁派也。
乙 多聞部、說假部
論雲:“次後于此第二百年,大衆部中複出一部,名多聞部。次後于此第二百年,大衆部中更出一部,名說假部”。此爲大衆部中第二期第叁期所分出之二派。按述記名多聞部者,廣學叁藏,深悟佛言,從部主德,立多聞名。又傳佛世有一無學名祀皮衣,入定雪山經二百年,出定至大衆部宏其叁藏,多有深義,超舊所聞,或信不信,遂又分爲一派。說假部則說世出世法中皆有少分是假,與大衆部本旨有異,亦不同一說部說出世部,故另名說假部,從所宗之義立名也;或譯分別說部。
丙 製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
論雲:“第二百年滿時,有一出家外道,舍邪歸正,亦名大天,于大衆部中出家受具,多聞精進,居製多山。與彼部僧重詳五事,因茲乖诤,分爲叁部:一、製多山部,二、西山住部,叁、北山住部”。此中大天即疑與前大天是一人者。然宗輪論于前大天不詳所以,于此則指其先系出家外道,次于大衆部中出家受具多聞精進,後與彼衆重詳五事,乖诤分爲叁部。言之鑿鑿,或系同名之另一人亦未可知,以印度人往往同名也。製多此雲靈廟,乃山名也。大概彼時大衆部僧,多有聚居于製多山者。一日重論大天五事,或…
《佛教各宗派源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