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各宗派源流▪P3

  ..續本文上一頁相應行蘊所攝。有爲事有叁種,無爲事亦有叁種。叁有爲相別有實體。叁谛是有爲,一谛是無爲”。

  (二)雜法觀 四聖谛漸現觀,依空無願二叁摩地,俱容得入正性離生。若已得入正性離生,十五心頃說名行向,第十六心說名住果。世第一法一心叁品,世第一法定不可退、預流者無退義,阿羅漢有退義。非諸阿羅漢皆得無生智。異生能斷欲貪嗔恚,有諸外道能得五通。亦有天中住梵行者,七等至中覺支可得,非余等至。一切靜慮皆念住攝。不依靜慮得入正性離生。亦得阿羅漢果。若色界無色界身,雖能證得阿羅漢果,而不能入正性離生。依欲界身非但能入正性離生,亦能證得阿羅漢果。北俱盧洲無離染者,聖不生彼及無想天。四沙門果非定漸得,若已先入正性離生,依世俗道有證一來及不還果可說。四念住能攝一切法。一切隨眠皆是心所,與心相應,有所緣境,一切隨眠皆纏所攝,非一切纏皆隨眠攝。緣起支性定是有爲,亦有緣起支隨阿羅漢轉,有阿羅漢增長福業。唯欲色界定有中有。眼等五識身有染無離染;但取自相唯無分別。心心所法體各實有,心及心所定有所緣。自性不與自性相應,心不與心相應,有世間正見,有世間信根,有無記法,諸阿羅漢亦有非學非無學法。諸阿羅漢皆得靜慮,非皆能起靜慮現前。有阿羅漢猶受故業,有諸異生住善心死,在等引位必不命終。佛與二乘解脫無異,叁乘聖道各有差別。佛慈平等不緣有情,執有有情不得解脫。應言菩薩猶是異生,諸結未斷。若未已入正性離生,于異生地未名超越,有情但依現有執受相續假立。說一切行皆刹那滅。定無少法能從前世轉至後世,但有世俗補特伽羅說有移轉。活時行攝即無余滅,無轉變諸蘊。有出世靜慮。尋亦有無漏。有善是有因。等引位中無發語者”。

  (叁)教法觀 “八支聖道是正*輪,非如來語皆爲轉*輪。非佛一音能說一切法。世尊亦有不如義言。佛所說經非皆了義,佛自說有不了義經”。

  “此等皆爲本宗同義,末宗異義其類無邊”。案依此與前大衆等四部之宗義,一一對勘,猶並峙之二峰也。

  5. 襲本上座之雪山部宗義

  雪山部之本宗同義:“謂諸菩薩猶是異生,菩薩入胎不起貪愛。無諸外道能得五通。亦無天中住梵行者。及大天之五事一偈,余義同說一切有部”。按大天五事,本爲上座部與大衆部所由之起诤而分立者。乃事過未及百年,上座部因分出說一切有部而轉爲雪山部,遂至數典忘祖反認大天五事,則此襲稱上座之雪山部,已不啻投降于大衆部。而此後上座部之正宗,遂在說一切有部而不在雪山部矣。

  6. 犢子部等五部之宗義

  犢子部本宗同義:“謂補特伽羅非即蘊離蘊,依蘊界處假施設名。諸行有暫住亦有刹那滅。諸法若離補特伽羅,無從前世轉至後世,依補特伽羅可說有移轉。亦有外道能得五通。五識無染亦非離染。若斷欲界修所斷結,名爲離欲,非見所斷。即忍、名、相、世第一法,名能趣入正性離生,若已得入正性離生,十二心頃說名行向,第十叁心說名住果。有如是等多差別義”。

  四部異義:次“因釋一頌執義不同,從此部中流出四部,謂法上部、賢胄部、正量部、密林山部。所釋頌言:已解脫更墮,墮由貪複還,獲安喜所樂,隨樂行至樂”。茲據述記列四部四釋不同如下:

  已解脫更墮 退──┐

  住──┼阿羅漢……第一釋當法上部

  墮由貪複還 進──┘

  阿羅漢┐

  獲安薹所樂 辟支佛┼───……第二釋當賢胄部

  佛世尊┘

  隨樂行至樂

  初 果┐

  已 解 脫 二果向│

  二 果├───……第叁釋當正量部

  更 墮 叁果向│

  叁 果│

  墮 由 貪 阿羅漢┘

  退 ┐

  複 還 思 │

  獲 ├阿羅漢……第四釋當密林山部

  獲安喜所樂 住 │

  堪 達│

  隨樂行至樂 不 動┘

  7. 化地部本末同異宗義

  (一)化地部本宗同義 “謂過去未來是無,現在無爲是有。于四聖谛一時現觀,見苦谛時能見諸谛,要已見者能如是見。隨眠非心亦非心所,亦無所緣,與纏異。隨眠自性心不相應,纏自性心相應。異生不斷欲貪嗔恚。無諸外道能得五通,亦無天中住梵行者。定無中有。無阿羅漢增長福業。五識有染亦有離染。六識皆與尋伺相應。亦有齊首補特伽羅。有世間正見,無世間信根。無出世靜慮,亦無無漏尋。善非有因。預流有退,諸阿羅漢定無退者。道支皆是念住所攝。無爲法有九種:一、擇滅,二、非擇滅,叁、虛空,四、不動,五、善法真如,六、不善法真如,七、無記法真如,八、道支真如,九、緣起真如。入胎爲初,命終爲後,色根大種皆有轉變,心心所法亦有轉變。僧中有佛,故施僧者便獲大果,非別施佛。佛與二乘皆同一道。同一解脫。說一切行皆刹那滅。定無少法能從前世轉二後世”。

  (二)化地部末宗異義 “謂說實有過去未來。亦有中有。一切法處皆是所知,亦是所識。業實是思,無身語業。尋伺相應。大地劫住。于窣堵波興供養業所獲果少。隨眠自性恒居現在,諸蘊處界亦恒現在。此部末宗,因釋一頌執義有異,如彼頌言:五法定能縛,諸苦從此生,謂無明貪愛,五見及諸業”。

  8. 法藏部飲光部經量部之宗義

  (一)法藏部之宗義 “謂佛雖在僧中所攝,然別施佛果大非僧。于窣堵波興供養業獲廣大果。佛與二乘解脫雖一而聖道異。無諸外道能得五通。阿羅漢身皆是無漏。余義多同大衆部執”。

  (二)飲光部之宗義 “謂若法已斷已遍知則無,未斷未遍知則有。若業果已熟則無,果未熟則有。有諸行以過去爲因,無諸行以未來爲因。一切行皆刹那滅。諸有學法有異熟果。余義多同法藏部執”。

  (叁)經量部之宗義 “謂說諸蘊有從前世轉至後世,立說轉名。非離聖道有蘊永滅 有根邊蘊、有一味蘊。衆生位中亦有聖法 執有勝義補特伽羅。余所執多同說一切有部”。

  乙 依中土六宗說以總束二十部

  1.我法俱有宗 此中有二:一、人天乘,二、小乘。謂犢子、法上、賢胄、正量、密林山五部,彼立叁聚法,初二是法,後一是我。又立五法藏:一、過去,二、現在,叁、未來,四、無爲,五、不可說。第五是我,以不可說是有爲無爲故。然此五部,余大小乘共推不受,呼爲附佛法外道,以諸外道所計雖殊,皆立我故。此亦等取經量部之勝義我之少分。

  2.法有我無宗 謂薩婆多、上座、多聞叁部。彼說諸法二種所攝,一、名,二色。或四種所攝,謂叁世及無爲。或五種所攝,謂一、心,二、心所,叁、色,四、不相應,五、無爲。故一切法皆悉實有。于諸法中並不立我,以無我故,異外道計。又于有爲之中,立正因緣以破外道邪因無因。此亦兼攝末化地部少分,實爲最純正之小乘宗也。支那所傳之小乘俱舍宗,亦依此爲本宗,調和經量部而進化之者。

  3.法無去來宗 謂大衆、經量、雞胤、製多、西山、北山、法藏、飲光之八部,等取本化地部一分。唯說現在諸有爲法及無爲法爲有故,以過未之法,體用俱無故。成實論依此爲本宗。

  4.現通假實宗 謂說假部。就前現在有爲法中,在五蘊爲實,在界處爲假,隨應諸法假實不定。其成實論末經部論皆是此類。

  5.俗妄真實宗 即說出世部。謂世俗法皆假,以虛妄故;出世法皆實,非虛妄故。此義可通大乘叁論宗之少分。

  6.諸法但名宗 即一說部。謂一切我法,但有假名無實體故。此亦能攝大乘叁論宗之少分。

  案此六宗乃依從有入空爲序,從我法俱有而我空,而過未法空,而現法一分空,而世法空,而一切法空也。今將六宗攝二十部,列表如下:

  ┌─人天乘

  我法俱有宗─┼─小乘犢子法上賢胄正量密林山五部

  └─兼攝本經量部少分

  法有我無宗─┬─薩婆多上座多聞叁部

  └─兼攝末化地部

  法無去來宗─┬─大衆經量雞胤製多山西山北山法藏飲光八部

  └─兼攝于化地部

  現通假實宗─┬─說假部

  └─兼攝本經量部少分

  俗妄真實宗─┬─說出世部

  ├─兼含大乘叁論宗少分

  諸法惟名宗─┴─一說部

  丙 統論二十部離合之勢

  此小乘二十部之漸次分裂。起自第二百年至第四百年,爲時最多亦不過二百年耳。此叁百年中,小乘宗派之蔚起,乃呈此波谲雲詭之觀,亦可見印度于阿育王後,小乘佛法之盛行一時矣。然自第二百年至第叁百年間,可視爲大衆部最發達之時代,以大衆部八派皆在彼時分出故。自第叁百年至第四百年間,可視爲薩婆多部(上座部代表)最發達之時代,以上座部十派皆自彼時分出故。進至第五百年,則漸爲大乘代興之時代矣。統觀此二十部離合之勢,初诤大天五事分爲大衆上座之二部、比一大變矣。後上座部分爲薩婆多雪山之二部,襲稱上座之雪山部反奉持大天之五事爲宗義,此亦一大變遷矣。後大天重詳五事而分製多山等叁部,此一小變也。本從大衆部流出之多聞部,其宗義乃多同說一切有部。本從說一切有部流出之法藏部、飲光部、其宗義乃多同大衆部,此亦一小變也。回互交絡,其經緯組織之奇,殆五光十色燦爛同霞錦矣!

  第二節 律學之分派

  按印度小乘律學之分派,今可考稽者無多。律藏及付法藏因緣傳等,雖略曾敘及,未有專史詳其事焉。佛曾稱“吾弟子中持律第一者優波離”,是故佛示寂後 窟內上座皆推優波離結集律藏。且律唯佛製,弟子唯有嚴守,此于律學固應一味無異也。然當時窟外大衆既曾別爲結集,難保無稍有出入之處。雖迦葉宣言窟外衆“未製者莫製,已製者我等隨順”;窟內外衆仍一味和合無間,而罅隙之痕即留此矣。今就其顯著者略述如下。

  一 耶舍之矯正非法十事

  佛寂百年時,跋耆種族于吠舍離城出家者頗多,其衆于吠舍離左近,唱非法十事而自行之(見五分律卷叁十,十誦律卷六十,善見律毗婆沙卷一)。非法十事者:一、姜之鹽漬者得貯至異日,二、得間食,叁、雖既一食得複就座取食,四…

《佛教各宗派源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