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然或否,分爲叁部,占優勝者仍居製多山;曰製多山部;其余二部,或遷居製多山之西,曰西山住部,或遷居製多山之北,曰北山住部,皆以所居之處立名。以上爲大衆部之分派。
叁 上座部之一再分派
甲 說一切有部、雪山部
論雲:“其上座部經爾所時一味和合,叁百年初,有小乖诤,分爲兩部:一、說一切有部,亦名說因部。二、即本上座部,轉名雪山部”。按述記,上座部傳承迦葉之教,首宏經教,律論次之。造大毗婆沙本論之迦多尼衍子,彼時于上座部中出家,首宏對法,經律爲次,與本旨有異。複因上座中有信奉大天五事者,致稍起乖诤,順迦多尼衍子不信大天五事者,以說有爲無爲一切法皆有實體故,名說一切有部,即梵語薩婆多部也。複于一法廣爲分別說其所以,亦名說因部。義理深長,人多信奉。于是遵迦葉先經後律論、而複信大天五事之耆舊,雖仍襲用上座之名,以遷避于雪山,故轉名雪山部,雪山部即本上座部。述記取真谛叁藏譯本及文殊問經,辨十八部即二十部,與雪山部即本上座部甚詳。按上座部分爲說因部與雪山部之二部時,頗與大衆部流出各部不同,蓋裂成二部後,即無複本上座部之存在也。
乙 犢子部、法上部、賢胄部、正量部、密林山部
論雲:“後即于此第叁百年中,從說一切有部流出一部名犢子部。次後于此第叁百年,從犢子部流出四部:一、法上部,二、賢胄部,叁、正量部,四、密林山部”。犢子部乃以部主之姓立名者,真谛譯可住子部,述記辨其非是。此部與衆不同,獨說有我,後世多指爲附佛法外道雲。法上、賢胄、大量、密林山之四部,則皆從犢子部流出。據述記法上乃部主之名,法中之上,故名法上。賢亦部主之名,胄指苗裔,此衆皆賢阿羅漢之苗裔,故名賢胄。量謂衡審刊定,自以所立法義,審定無邪,故名正量。密林之山部主所居,故依居處立名。此四部各釋舍利弗阿毗達磨,義有出入,後又各取經義添著造論,與犢子部本旨乖異,遂離犢子各成一派。
丙 化地部、法藏部
論雲:“次後于此第叁百年,從說一切有部複出一部名化地部。次後于此第叁百年,從化地部流出一部名法藏部,自稱我襲采菽氏師”。按述記化地部主,先是國王,後于說一切有部中舍國出家,宏宣佛法,化所統地,名爲化地。大概因化盛僧多,別成一派者,即梵音彌沙塞部也。次法藏者是部主名,亦得名爲法密,梵音即昙無德。此部中說法藏有五:一、經,二、律,叁、論,四、明咒,五、菩薩。既乖化地,他部亦不信之,遂獨立一派,引大目犍連爲師以證。
丁 飲光部、經量部
論雲:“至叁百年末,從說一切有部複出一部名飲光部,亦名善歲部”。按飲光即迦葉波,乃部主姓也。善歲是稱部主早歲便有賢善之德也。此部即或存梵音、名爲迦葉維部者是也。論雲:“至第四百年初,從說一切有部複出一部名經量部,亦名說轉部,自稱我以慶喜爲師”。按述記此師唯依經爲正量,不依律及對法,凡所援據,以經爲證,即經部師,從所宗法名經量部。亦名說轉部者,此師說有種子,唯一種子現在相續轉至後世,故言說轉。或說度部,與說轉同。慶喜即阿難陀,于結集時慶喜宏經,滿慈宏論,近執宏律,今既宗經不宗律論,故以慶喜爲師。
四 印度小乘二十部之統系
論雲:“如是大衆部四破或五破,本末別說合成九部:一、大衆部,二、一說部,叁、說出世部,四、雞胤部,五、多聞部,六、說假部,七、製多山部,八、西山住部,九、北山住部”。“如是上座部七破或八破,本末別說成十一部:一、說一切有部,二、雪山部,叁、犢子部,四、法上部,五、賢胄部,六、正量部,七、密林山部,八、化地部,九、法藏部,十、飲光部,十一、經量部”。按所雲大衆部四破或五破者,連根本之分爲大衆部上座部,則有五次破裂,若專從大衆部所分出者以言,則但有四次破裂也。所雲上座部七破八破者,亦連根本之分爲大衆部上座部,則有八次破裂,若專從上座部所分出者以言,則但有七次破裂也。今依各派所從出及破裂之先後,撮爲一表如下:
┌一 說 部──┐
│說出世部──┼第一破………第二百年
│雞 胤 部──┘
│多 聞 部───第二破………第二百年
┌大衆部───────┤說 假 部───第叁破………第二百年
│ │製多山部──┐
印度小乘┤ │西山住部──┼第四破………二百年末
│ └北山住部──┘
└上座部┬雪山部(本上座部)
└說因部┬──────────第一破………叁百年初
│┌犢子部┬─────第二破………第叁百年
││ │法 上 部┐
││ │賢 胄 部├第叁破………第叁百年
││ │正 量 部│
└┤ │密山林部┘
│化地部┼─────第四破………第叁百年
│ └法 藏 部─第五破………第叁百年
│飲光部──────第七破………叁百年末
└經量部──────第八破………四百年初
按異部宗輪論所傳印度之小乘宗派,盡此二十部矣。然此論之世友論主,乃佛寂五百余年間人,後之分派,或容有未及知之者。傳說戒律由二十部轉爲五百部,又安知教宗不分裂爲多部哉?第末由考之耳。另真谛傳十八部及錫蘭傳部派,可參考之。
五 諸部法義之對勘
甲 宗論諸部本末宗義之同異
論雲:“如是諸部本宗末宗同義異義,我今當說”。按述記此中所雲本宗同義與末宗異義可作兩解:一、假如化地部從說因部流出,初起诤時與說因部所同之義,名爲本宗同義。分部後由化地部所增立之義,與本說因部異者,名末宗異義。二、假如化地部內本所同義,名爲本宗同義;後時有異論起,乖所宗義,則名末宗異義。今依此義爲表如下:
│(末宗異義)
(本宗同義) ├──────
第一解───────────┴──────
說因部
化地部
第二解───────────┬──────
(本宗同義) ├──────
├──────
│(末宗異異)
今依宗輪敘二十部本末宗同異義之次序,分目述之。
1. 大衆部一說部說出世部雞胤部之本宗同義
(一)世尊觀 “謂四部同說:諸佛世尊皆是出世,一切如來無有漏法。諸如來語皆轉*輪,佛以一音說一切法,世尊所說無不如義。如來色身實無邊際,如來威力亦無邊際,如來壽量亦無邊際。佛化有情令生淨信無厭足心。佛無睡夢。如來答問不待思惟。佛一切時不說名等,常在定故,然諸有情謂說名等歡喜踴躍。一刹那心了一切法,一刹那心相應般若知一切法。諸佛世尊盡智無生智恒常隨轉乃至般涅槃”。按此概同大乘,而與薩婆多宗等不同也。
(二)菩薩觀 “一切菩薩入母胎中,皆不執受羯剌藍、頞部昙、閉屍、 鍵南爲自體。一切菩薩入母胎時,作白象形。一切菩薩出母胎時,皆從右脅(按上皆說一切最後身菩薩者)。 一切菩薩不起欲想恚想害想。菩薩爲欲饒益有情,願生惡趣隨願能往”。按此說一切第二阿僧祇劫以上之菩薩者,亦與薩婆多等不同。
(叁)智識觀 “以一刹那現觀邊智,遍知四谛諸相差別。眼等五識身有染有離染。色無色界具六識身( 按此句在佛法大小乘中爲最特別義)。 五種色根肉團爲體,眼不見色,耳不聞聲,鼻不嗅香,舌不嘗味,身不覺觸。在等引位有發語言,亦有調伏心,亦有诤作意”。此大都與余部有異。
(四)聖果觀 “ 所作已辦,無容受法。諸預流者心心所法能了自性。有阿羅漢爲余所誘,猶有無知,亦有猶豫,他令悟入,道因聲起。苦能引道,苦言能助。慧爲加行,能滅衆苦,亦能引樂。苦亦是食。第八地中亦得久住。乃至性地法皆可說有退。預流者有退義,阿羅漢無退義。無世間正見,無世間信根,無無記法,入正性離生時,可說斷一切結。諸預流者造一切惡,唯除無間”。案此中諸說,與余部差異者頗多。而大衆部與上座部分部之诤本,亦出于此。
(五)教法觀 “佛所說經,皆是了義。無爲法有九種:一、擇滅,二、非擇滅,叁、虛空,四、空無邊處,五、識無邊處,六、無所有處,七、非想非非想處,八、緣起之性,九、聖道支性。心性本淨,客塵隨煩惱之所雜染,說爲不淨。隨眠非心非心所法,亦無所緣。隨眠異纏,纏異隨眠,應說隨眠與心不相應,纏與心相應。過去未來非實有體。一切法處非所知非所識,是所通達。都無中有(此句義亦特別)。諸預流者亦得靜慮(其不同處,與下說一切有部對勘可知)。如是等是本宗同義”。
2. 大衆部一說部說出世部雞胤部之末宗異義
此四部之末宗異義者:“如如聖谛,諸相差別,如是如是,有別現觀。有少法是自所作,有少法是他所作,有少法是俱所作,有少法從衆緣生。有于一時二心俱起。道與煩惱各俱現前。業與異熟有時俱轉。種即爲芽。色根大種有轉變義,心心所法無轉變義。心遍于身,心隨依境卷舒可得。諸如是等末宗所執,展轉差別有無量義”。
3. 大衆部所出余部之宗義
多聞部之宗義:“謂佛五音是出世教:一、無常,二、苦,叁、空,四、無我,五、涅槃寂靜,此五能引出離道故。如來余音,是世間教”;及大天五事之一偈。“余所執多同說一切有部”。
說假部本宗同義:“謂苦非蘊。十二處非真實。諸行相待,展轉和合,假名爲苦,無士夫用。無非時死,先業所得。業增長爲因,有異熟果轉。由福故得聖道,道不可修(此句特義),道不可壞。余義多同大衆部執”。
製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本宗同義:“謂諸菩薩不脫惡趣。于窣堵波興供養業,不得大果”。余義同大衆部。
4. 說一切有部之宗義
(一)總法觀 “ 一切有部諸法有者,皆二所攝:一、名,二、色。過去未來體亦實有。一切法處皆是所知,亦是所識及所通達。生、老、住、無常相,心不…
《佛教各宗派源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