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则由闻法之人善根成就,或植福业或证小果,均非究竟·故又开示前之权巧方便因机故说,非可执著以为究竟;使其回小向大而真理以显,真理既显则权巧方便均成妙用矣。综上四宗,而大乘教门派之教理行果以备。
第八节 大乘的理门派
理门派唯在直显真理,不假经论一切言教,但以参悟一心真如体性为本,所谓以心为宗,以无法门为法门,即禅宗是也。在印度此派居最少数,中国自唐宋后盛行一时,派别甚多,今则唯存临济、曹洞二宗,余如法眼、云门、沩仰各宗,均已寥落。日本禅宗,更有由中国明末传去之黄檗宗(黄檗有二,此系明代之黄檗),奉持者亦颇有人。
临济宗、惟主参悟,参悟后亦不论行法,惟在行人自得。曹洞则参悟后仍重行持修证。称临济者、因此宗为唐时临济义玄禅师(黄槃弟子)所倡,故以地名宗。曹洞均山名,曹山、系洞山弟子,此宗即曹洞师徒所倡,不名洞曹而名曹洞者,习惯然耳。
我国宋明时此理门派最盛,几以禅宗代表佛法,禅宗以外似无余派。推其普遍昌盛之理:则以唐末武宗皇帝灭佛,各派均被摧残,虽未期年唐武宗死各派复兴,而当时天下大乱经典遗失,僧众散避,恢复不易。独有禅宗,既不必依于经教,而山中林下二三同道即可互相参究,简而易行,此其一。禅宗不讲经论深微奥妙之义理。但求悟得本来真心,即悟得亦无详实之说明,间有一二简单表示亦不离通俗之言行,此则最合中国人向来之心理,是以宋明理学强半带有禅义,此其二。有此二因,故能普遍全国极一时之盛,即各派渐次复兴有赖于禅宗之力亦不少,可知中国禅宗于佛法流传之功非浅鲜也。
第九节 大乘的行门派
行门派重在行持,即专以修行为法门,而不注重明教悟理。其主要之宗派有二,一曰律宗,二曰莲宗。
一 律宗
律为三藏之一,由释迦佛制定,为皈依者行为之标准。而律宗专以修持行仪为先,非特严守所受戒律,且一切行动务求合乎威仪。戒律通于大小乘,但大乘律包括一切,故可以摄小。律之要义约有四分:一、作,二、止,三、持,四、犯。作谓造作,如本未受戒今则依法受戒,前恶依法忏悔,犯则依法又忏,故云作。止谓止息,不应作者(如十恶等)止之,止之精义在不作,持律严谨则无明妄想均止而不作,故云止。持有二义,一者、持舍,二者、持取。恶则舍而勿有、曰持舍,善则取而勿失、曰持取,故皆曰持。犯谓行为之不合,要在明犯不犯,故云犯。凡此四义,通于大乘小乘一切律仪而为行为之规范。
五乘律,即人乘、天乘、声闻乘、独觉乘、菩萨乘之戒律。人乘律为五戒,杀、盗、邪淫、妄语、饮酒。天乘律则戒杀、盗、淫(此身三业,若在家者受十戒可改淫为邪淫),恶口、两舌、妄言、绮语(此口四业,较人乘妄语为详),贪、嗔、痴(此意三业,人乘之戒饮酒亦同此意、以能令人神智昏迷故)。声闻乘律,均出家修行者所受戒,沙弥与沙弥尼同。唯此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余戒则不同,独觉乘律同于声闻。菩萨乘律,则通行梵网律之五十八戒(分十重四十八轻)。又如缨络经菩萨本业品,优婆塞戒经,及瑜伽师地论菩萨学处等。
一乘律,非谓离五乘而另有一乘,谓即以梵网律四十八轻戒十重戒,为一大乘菩萨律。何则?人乘律所以适乎人之道德、较为高超者则为天乘律,兼出世法者则为二乘律,至大乘菩萨律则可以归纳之连贯一致,融合不二,故云一乘。其立义分三:一、消极的,谓严持一切律仪以离过绝非,二、积极的,谓收集一切善法以为道德行为,上二自利的;三、利他的,不论自利与否,总以众生有利则极端行之,所谓以大慈悲为根本,惟在利他也。大乘律有此三义。依此三义,则一以贯之耳。
二 莲宗 融通念佛宗 时宗
莲宗即净土宗。言净土者,因西方有极乐世界极为庄严清净,一切往生者无不由莲花化生,故称为净土。中国盛行,晋时已有之,慧远禅师倡结莲社,一时称盛,故又称为莲宗。此宗主要之经有三,曰、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大概三经不说精微学理,只说距此娑婆世界甚远之外有极乐世界,其中有佛曰阿弥陀佛,发弘誓愿度尽无量无数无边众生,若有信念彼佛者即得往生。其要重在行持,不必教理,除正念专持外,应遍行一切世出世间之善法以为辅助。念佛法门约有三种:一者、念佛功德,心念彼佛有无量功德,三明六通禅定智慧;二者、观相念佛,观佛身相及左右菩萨相好,观佛世界庄严安乐;三者、持名念佛,即依无量寿经称佛名号。此其要者。
日本此宗之盛,一如中国之禅宗,其派别之多亦如之。如镇西分为八派,西山亦分多派(未详),要皆中国所传承而未改,故应并归莲宗。其另立宗派则有融通念佛宗、时宗、净土真宗三者。但净土真宗已非复行门派(见下果门派),玆先释上二者:
融通念佛宗、此宗为日本良忍上人所倡,谓彼于念佛时阿弥陀佛现身语之曰:“一人念一切人念,一切人念一人念”。此意盖谓自己念佛,并非自己一人,乃世间一切人均念佛,所谓自他不二也。既倡此义,则极力主张,广为传布,故立融通念佛宗。但自他不二之义中国亦有之,特未提出专主,如人临死时请人念佛以为之助,即融通之意耳。时宗者、谓平常时与临终时之念佛,其立义谓临终时能念佛则得往生,而平常时之念佛但为预备,依于此义而生二要,一、要平常时念佛与临终时同,此意盖平常念佛时想临终情况则心恳切乃可为将来之预备,否则临终时必不能念,二、要临终时念佛与平常时同,此意盖谓临终时念佛不可心慌意乱,必同于平常之从容自然始为有效而得往生。上述诸念佛法门,所重均在修行也。
第十节 大乘的果门派
果门派、谓依佛果福智圆满之身土,加持自己现住之身土而作教化众生之法门。故此法严密充实,离于言说理解也。略有三宗:
一 真言宗
此即密宗,以持咒为法门。谓一切显教,皆系菩萨他受用身应化世间,随顺众生根机巧施言说,录成文字,实非真法。独此宗大日等经及诸咒语乃为佛果上之真法,其中名句文身教义行修而成功德一一俱真,故名真言。又诸咒所说乃佛自证自觉之真法,非天人二乘菩萨之所知,以不知故谓之为密,实则非密,若能持诵观想至成佛即能自知。咒文之最流通者为大悲咒,余不详载。咒之所以不能解者,即佛果上自证之功德法性,但以梵音表之耳。持咒之要在三业相应,如身手之形式必与口诵一一符合(如大悲咒等各有法印);而且心观梵字(如唵字嚂字等)谓之观想。印、言、字、与身、口、意、三者一致,则能受佛加持,即身成佛,而宣演真理矣。
二 净土真宗
此宗亦日本人所倡,虽以净土三经祖释为根本教义,但与上列之净土各宗注重念佛观佛者不同。此宗所凭唯有“信”之一字,其所信者亦为阿弥陀佛,而其解释则谓非靠自力,纯依他力,即此信愿亦承佛力所与。故其教义全与其他净土宗异,盖亦纯以佛果上之功德为依,与密宗相类,故列入果门派。此宗倡自日僧亲鸾,赐号见真。
三 日莲宗
日莲宗者,倡自日人日莲,故以其人名宗。其源实出于天台别派,昔智者大师将法华经第五卷前后分为二门,前为迹门,后为本门。本门所言,略谓释佛应化人间数十年,而其成佛已在无量数时代以前,即阿难尊者、舍利弗、大目犍连等亦不足为释佛弟子,盖另有从地涌出之菩萨上行、大行等始为释佛弟子。日莲取以立宗,不依其他理教,唯以专念大乘妙法莲华经(但取久已成佛之本门)一语为法门,实即依佛果地一切善功德也。
第十一节 大乘的内容与定义
兹释大乘佛法之内容有二义:一者、尊上殊胜,以非无善根者凡夫人天二乘所能了知,唯菩萨为能了知故;二者、博大普遍,以无论五乘世出世间一切善法均皆包容,如百川汇海故。其定义、则大乘起信论所谓:依一心真如示摩诃衍体,依一心生灭而显有体大相大用大;一切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萨皆乘此法到如来地故。
第十二节 大乘不拘在家出家
大乘佛法是否必需出家修行,向多异论。实则在家出家均所不拘,唯在发心与行为耳。行为合于律仪,又能发大慈悲心,即为大乘佛法。非如小乘,不出家者不能证四果也。试又举戒律言之,小乘、则在家者只能受优婆塞优婆夷等戒,出家者、则有沙弥沙弥尼比丘比丘尼等戒,迥然不同;大乘则无论在家出家均受梵网菩萨戒,是故弥勒等固因出家而得果,而维摩诘等亦得以在家而成圣,此其例也。
第四章 小乘与大乘之关系
前二章分说大小乘佛法,其义已可明了。然大乘可以容纳小乘,而小乘可为大乘之方便,互有关系。兹就本章说之。
第一节 人天乘与小乘皆大乘方便
大乘自初发心以至登地,必经若干阶位。如十信位之皈依三宝,修行十善,即人天乘法,亦即大乘之初阶,故人天乘为大乘之方便。自十信进七住为不退住,其所修习则与二乘相通,故声闻独觉乘亦即大乘之方便。如由十住进至十行、十回向、十地,则非人天二乘所能及矣。
第二节 小乘是入大乘的正方便
上言小乘之宗要有三,而大乘之宗要亦三,两相对照,则知小乘之宗要为入大乘之方便门,要以能悟为转移耳。试列于下:
┌了生死──既空生死进破无明即证───菩提心┐
小乘宗要┤离贪爱──不依我见更离法爱则起───大慈悲├大乘宗要
└灭 尽──报业惑障既尽而得神通自在即─方便┘
第三节 小乘有不能通入大乘者
文佛应世,初说惟小乘法,原以人为无明所障,迷却如来藏妙真如性,故先说生灭法,令其解脱。就其智之所及,力之所能,由此修行本生即证四沙门正果,故其所说未为究竟。而小乘之人既闻佛法,以观察五蕴六大十二处十八界之结果而了知无我,破其我执,顾我执虽破法执随起,执为有法、又为法迷,以有法执故不能通入大乘。非法之不通,执则不通,若去此执即大乘矣。
第四节 出家本宜以小乘为大乘方便
小乘修行本以出家为宜,亦以出家为易,缘殊胜故。故出家者,本宜先修小乘之法,及已成办,然后回小向大以入大乘,是为顺序。何则?小乘修行初则持戒,戒清净故则可以六根不放逸,一心得清净,因戒而生定,加以多闻佛法,即由定而生慧。具足三学,修证四果,然后按程而进,三心同发,则向之了生死、离贪爱、与灭尽转而为菩提、慈悲、方便之大乘心矣。故以小乘为入大乘之方便,为出家者所宜也。
第五节 后代不宜用小乘
前节所云,修行顺序以由小乘入大乘为宜。然吾国自唐宋以来,古德前贤鲜以小乘法教人,而人亦鲜修习之者则何以故?曰:如来在世色心业胜,圆音所感闻者生解;故可观机说法,先依小乘使得证果,然后示以究竟破其执心,使回小向大登菩萨地。如是伟力唯佛能具,允非后人之所及。后人观机、破执,两病未能,若令修习小乘,一有执著即不能当机启悟,故宁弃小乘法而不用。唐宋以来古德教人,但使直发大心直证大果,如禅宗之明心见性直下承当,要在一悟永悟。故后代之不宜用小乘有由来也。
第六节 宏法者当善巧说法之秘要
说法之要,在能使人转迷成悟而生正解,始为利人。依是义故,凡有利于人者皆可方便说之。故所谓利,以当机言。不可执为何者有利,何者无利。譬如有人于此,其智境只能信受人天善法,即可以人天法开示之,使其善根得以成熟;如必执人天法为有漏之因果,而强以大乘法语之,则其人或生畏怖,或生毁谤,匪惟无益而又害之。如佛之说涅槃经,始以常、乐、我、净、四德开示诸二乘弟子,忽有外道来即转为之说无常、苦空、不净、无我、之言。此则以外道未离贪爱,必不能与说清净微妙之佛果四德,故先以生灭法语之使空其心而得受解之实利。于此则可知如来说法之秘要。是故宏法利人者,亦当有善巧方便始为得之。
《佛乘宗要论(纯正的佛法)》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