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得圣解脱。即此世今生便得证果是也。
三 出家在家各有所宜
出家所宜者:因出家之人,一方面、则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以自利;一方面,则住持佛法,摄化众生而利他。如教中言:“佛子住持,善超诸有,严净律仪,弘范三界!”住持佛法,摄化众生,故须有出家分子,佛法乃得不随世变国变而转。盖出家者,唯依我佛遗制严守清规,无论世变如何,所有律仪不能更改。是故僧众之相、在于离俗持戒(威仪具足),僧众之德、在于修行弘法,此皆出家者对于佛法所有事也。在家人之所宜者:一曰、持戒行善,二曰、布施护法。了知因果业报,严持五戒修行十善为己福业,免堕恶趣或生天类以为自利;又行布施,以为利他。布施有三,曰财施、法施、无畏施──以己之财资人之生,或捐助一切慈善公益皆为财施;宗依佛法,以语言文字教化他人皆为法施;救人之危,拯人于难,或以种种方便使人离于疾病痛苦(如红十字会医院等),皆无畏施。此皆在家信奉佛法者所有事也。
四 小乘兼有人天善法
依上所言,在家者之所宜多在人天善法。盖因小乘佛法本有阶梯:其一、因人生无常,而轮回六道不能预定,再世而后未必能保其身,故须广种善因,对治恶果。是以修行人天善法断除恶业,恶业既无自无恶报,超出三恶之上常在人天,其权实操在己。其二、人天善法虽种善根,纵成天仙未离欲界,故须修习禅定为增上缘,则可离欲而生色无色界。其三、人天三有未了生死,福业虽高有时而尽,定力虽固有时而销,必证无生(阿罗汉果)始超三界。以上三者,一则以善度恶,二则以禅度欲,三则以无生而度三界生灭;能行其一可保善根,一二兼行常居天界,三者圆满了脱生死。而小乘之体用备。故小乘兼有人天善法也。
第三章 大乘
上章说小乘。本章说大乘佛法,分十二节于下。
第一节 大乘的宗要
大乘佛法,为超脱世间而又适应世间的。则其宗要:在先有超脱世间的大觉悟,而后以护念众生的大慈悲、施其适应世间的大方便。其说如下。
第二节 菩提心为因
菩提即觉义,因即种子,言可依之以得果故。此所云觉,非世间觉,如理想等;盖谓灵明洞彻寂照圆满之妙真如性,即首楞严经所谓获本妙心,唯识宗所谓真唯识性。是故非心外得,即心当体,所谓不生不灭之本觉真心。悟此真心,则自己与万有镕融一性,四相俱无,我法皆空。心经云,“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盖依大智慧,而得澈底根本究竟之大觉悟也。
第三节 大慈悲为根本
众生迷妄,非大慈悲无以度之。慈使得乐,悲使离苦,菩萨普修十度万行皆为枝干花叶,唯大慈悲心乃为根本。大慈悲者,乃由上节所言发明之真觉,见物我同体自他平等而兴。非如世间由于我爱,所谓家国社会,大至人类,皆依我爱之关系而生。依我则有质碍有形对,故有时与我不相容者,则不爱随之以起,非大慈悲也。如耶教侈言博爱,而与回教不相容,故战争数百年杀人数千万。依其教义固无不爱之言,然而战争杀人断难名爱,非其言行相违,实其所言之爱以我为依故耳。佛法慈悲:要在人我之相澈底已无,故自他之对待不起,依平等智发同体悲,自利利他无二无别!乃为佛法大慈悲义。
第四节 方便为究竟
方便二字,解有多义:其一、方谓方法,便谓便利,即以方法而求便利义。其二、谓善巧,善乃善能之善(如善于语言善于文字等),巧即适当。其三、谓权巧,权即经权之权,故必德有余而后可行权巧,又方可训为方位、方所,即空间一一处。但言空间,则时间之关系必相连而著,换言之即世界。便训便宜、便利。故方便可绎为随顺世界利导众生之便宜法门。其最简义则可以一妙字释之,所谓不可思议也。大乘佛法,必先之以菩提心,继之以大慈悲,而后始成方便。故知方便者,佛果位上之妙用、神通、三昧、辩才、智慧等等胥在乎是;倘无大慈悲心以为根本,则方便或非利乐众生之用矣。须知方便之义:全在利乐众生(非自利)!故可称为大乘之究竟。由是可知大小乘究竟之义有不同之点:小乘之究竟惟在取得无余涅槃,所谓灭尽是;大乘之究竟则在随顺世间(方)利乐众生(便),尽于未来方便无尽。
第五节 大乘的涅槃菩提法身
大乘的涅槃有四:一者、本性净涅槃,二者、无住处涅槃,三者、无余依涅槃,四者、有余依涅槃。前二不与小乘共,后二虽共而不同。一、本性净者,谓一切法不生,即本不生灭之心真如体。二、无住处者,譬如小乘既了生死则住于不生不死,一若静水保持其常静;大乘不然,无所凝住,谓依大慈悲行大方便,现八相利益众生──所谓从兜率天退、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转*轮、入于涅槃是也。三、无余依者,谓五住究尽,二死永空,不起应化,不现他受用身,本不生灭,本无一切相,故云无余。四、有余依者,非同小乘有余身体依于夙业,此谓菩萨报身、尽亦无尽,不尽亦尽,大乘起信论所谓“身有无量色,色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常能住持,不失不毁”者是也。
菩提者,觉也。菩萨因地修行,由始觉之名字觉、相似觉、分证觉、以至究竟觉、乃至唯一平等真觉,实即本觉非由外得。成唯识论所谓转识成智:以在凡有迷有染则谓之识,在圣唯净唯善则谓之智,实则无二无别本来平等。即此真觉,觉行圆满,则为无上正等正觉。
法身者,法、谓智慧慈悲方便等。身、谓依持。为智慧慈悲方便等之所依持者,名为法身。即此一真如心具足无量称性功德之净法,一名如来法身功德之藏,一名一真法界,皆依一心耳。
第六节 大乘教理行果的经论及宗派
大乘之宗派甚多,可以教、理、行、果、四门归纳之。别之为教门之宗派,理门之宗派,行门之宗派,果门之宗派。
教之狭义,即谓言教。所重者在于经论之言文,名身句身文身等。而教之广义,则包括律仪制度行为等为言。今取狭义,谓能诠表乎义理,依此而能转迷成悟、转恶成善、转染成净、转苦成乐、转凡成圣、转众生成佛故。理者、教之所诠,随诸文言分别,若千若万乃至无量;但即其真际,则一道清净,一理平等,离言说故。行、乃依理起行,自此达彼如行路然。理惟平等,行有渐次,一步二步一里二里乃至万里,凡夫成佛亦复如是。其位次:则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以至登地,已成果矣,果未圆满故仍进行,一地二地乃至十地而登等觉、妙觉、觉行圆满获成就故。果者、谓理虚玄,果则充实;理以起行,行以成果,果则事事圆融而理亦全显,唯真实故。以上四者,教、即经法,理、即真菩提心平等不二,行、即大慈悲而起十度万行,果、即万德圆满,一味无碍,依大慈悲而起方便善巧妙用也。
四门宗派各有经论为所宗本。各经论中于此四门平均周圆无所偏倚为人所习知,而最流通者,以大佛顶首楞严经及大乘起信论为最能提纲挈要而有完全系统。兹就印度、中华、日本所倡立之各大乘宗派,分释于下。
第七节 大乘的教门派
教门派皆依言教为宗,以经论为主要法门,藉以阐发学说,究明义理。又以所显之义各有主要故,而有各宗如下:
一 三论宗
三论宗亦称大乘空宗,一名般若宗,一名四论宗,一名法性宗。言三论者,以其主要之论为中论、十二门论(均龙树菩萨造)、及百论(龙树弟子提婆造)故;后加大智度论名四论宗。又以所依教义大都依于般若,如大般若经、金刚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等,故又名般若宗。其所显为大分空义,故亦名大乘空宗。如法性宗所明一切法一相无相。金刚经所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又“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三论法门以破为显,即破一切法而显一切法之性,且并佛法中一切法亦破之。大佛顶首楞严经前三卷,破妄心、妄见、妄法、而显妙性无相,亦同此旨。
二 唯识宗
此宗依于言教;以显三性三无性一切法真如之理。其立说则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故名唯识宗。其主要者为成唯识论,此论系唐三藏法师玄奘糅译所成,宗本之经论甚多,故其义广而理博。亦称法相宗,以诸法之法相通明,则一相无相之法性见:所谓恒沙烦恼与夫无量功德总在心源,但转识成智即为妙行。故此宗虽重言教而意在明理起行;一切世出世间之法,剖析无余。
三 华严宗
华严宗、以大方广佛华严经为主要,即依此经为宗本而立教义,故曰华严宗。至唐法藏法师发挥光大而此宗大盛,当代君主赠法师以贤首之名,故又名贤首宗。实则此宗开自杜顺,乃为第一祖师,二祖为智俨,三祖始为贤首。于论则有天亲菩萨所造之十地论,唐李枣柏大士所造之华严合论,其义虽有出入,而所宗均在华严经。至四祖清凉国师著有华严经玄谈、疏钞二书,五祖圭峰禅师著有圆觉疏钞,皆此宗所奉持。其最精之教义,即“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二语。其所重则在依果显行,从行证果,自十信乃至等觉妙觉共分五十二位次,乃为佛果成就。此其大略也。
四 天台宗
上来三项、三论宗依言教破相以显性(破法相显平等无相真如法性),唯识宗明理以起行,华严宗从行以证果;至本项天台宗则明佛果上应化之妙用。天台、山名,六朝时智顗大师住持此山,此宗遂发扬光大,倡立成就,故依其所居名为天台宗。然智顗实此宗第三祖,当代君主赠号智者(大智度论有一切智者之语故)。故亦称智者大师。天台依法华经为主要教典。其所发明者,谓佛应现世间,其初则为实施权,终则开权显实。为实施权者;实是真埋,唯佛自证,不带名言,而众生迷谬不得不施以权巧,故说人天善法二乘因果使归于正。开权显实者…
《佛乘宗要论(纯正的佛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