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得聖解脫。即此世今生便得證果是也。
叁 出家在家各有所宜
出家所宜者:因出家之人,一方面、則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以自利;一方面,則住持佛法,攝化衆生而利他。如教中言:“佛子住持,善超諸有,嚴淨律儀,弘範叁界!”住持佛法,攝化衆生,故須有出家分子,佛法乃得不隨世變國變而轉。蓋出家者,唯依我佛遺製嚴守清規,無論世變如何,所有律儀不能更改。是故僧衆之相、在于離俗持戒(威儀具足),僧衆之德、在于修行弘法,此皆出家者對于佛法所有事也。在家人之所宜者:一曰、持戒行善,二曰、布施護法。了知因果業報,嚴持五戒修行十善爲己福業,免墮惡趣或生天類以爲自利;又行布施,以爲利他。布施有叁,曰財施、法施、無畏施──以己之財資人之生,或捐助一切慈善公益皆爲財施;宗依佛法,以語言文字教化他人皆爲法施;救人之危,拯人于難,或以種種方便使人離于疾病痛苦(如紅十字會醫院等),皆無畏施。此皆在家信奉佛法者所有事也。
四 小乘兼有人天善法
依上所言,在家者之所宜多在人天善法。蓋因小乘佛法本有階梯:其一、因人生無常,而輪回六道不能預定,再世而後未必能保其身,故須廣種善因,對治惡果。是以修行人天善法斷除惡業,惡業既無自無惡報,超出叁惡之上常在人天,其權實操在己。其二、人天善法雖種善根,縱成天仙未離欲界,故須修習禅定爲增上緣,則可離欲而生色無色界。其叁、人天叁有未了生死,福業雖高有時而盡,定力雖固有時而銷,必證無生(阿羅漢果)始超叁界。以上叁者,一則以善度惡,二則以禅度欲,叁則以無生而度叁界生滅;能行其一可保善根,一二兼行常居天界,叁者圓滿了脫生死。而小乘之體用備。故小乘兼有人天善法也。
第叁章 大乘
上章說小乘。本章說大乘佛法,分十二節于下。
第一節 大乘的宗要
大乘佛法,爲超脫世間而又適應世間的。則其宗要:在先有超脫世間的大覺悟,而後以護念衆生的大慈悲、施其適應世間的大方便。其說如下。
第二節 菩提心爲因
菩提即覺義,因即種子,言可依之以得果故。此所雲覺,非世間覺,如理想等;蓋謂靈明洞徹寂照圓滿之妙真如性,即首楞嚴經所謂獲本妙心,唯識宗所謂真唯識性。是故非心外得,即心當體,所謂不生不滅之本覺真心。悟此真心,則自己與萬有镕融一性,四相俱無,我法皆空。心經雲,“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蓋依大智慧,而得澈底根本究竟之大覺悟也。
第叁節 大慈悲爲根本
衆生迷妄,非大慈悲無以度之。慈使得樂,悲使離苦,菩薩普修十度萬行皆爲枝幹花葉,唯大慈悲心乃爲根本。大慈悲者,乃由上節所言發明之真覺,見物我同體自他平等而興。非如世間由于我愛,所謂家國社會,大至人類,皆依我愛之關系而生。依我則有質礙有形對,故有時與我不相容者,則不愛隨之以起,非大慈悲也。如耶教侈言博愛,而與回教不相容,故戰爭數百年殺人數千萬。依其教義固無不愛之言,然而戰爭殺人斷難名愛,非其言行相違,實其所言之愛以我爲依故耳。佛法慈悲:要在人我之相澈底已無,故自他之對待不起,依平等智發同體悲,自利利他無二無別!乃爲佛法大慈悲義。
第四節 方便爲究竟
方便二字,解有多義:其一、方謂方法,便謂便利,即以方法而求便利義。其二、謂善巧,善乃善能之善(如善于語言善于文字等),巧即適當。其叁、謂權巧,權即經權之權,故必德有余而後可行權巧,又方可訓爲方位、方所,即空間一一處。但言空間,則時間之關系必相連而著,換言之即世界。便訓便宜、便利。故方便可繹爲隨順世界利導衆生之便宜法門。其最簡義則可以一妙字釋之,所謂不可思議也。大乘佛法,必先之以菩提心,繼之以大慈悲,而後始成方便。故知方便者,佛果位上之妙用、神通、叁昧、辯才、智慧等等胥在乎是;倘無大慈悲心以爲根本,則方便或非利樂衆生之用矣。須知方便之義:全在利樂衆生(非自利)!故可稱爲大乘之究竟。由是可知大小乘究竟之義有不同之點:小乘之究竟惟在取得無余涅槃,所謂滅盡是;大乘之究竟則在隨順世間(方)利樂衆生(便),盡于未來方便無盡。
第五節 大乘的涅槃菩提法身
大乘的涅槃有四:一者、本性淨涅槃,二者、無住處涅槃,叁者、無余依涅槃,四者、有余依涅槃。前二不與小乘共,後二雖共而不同。一、本性淨者,謂一切法不生,即本不生滅之心真如體。二、無住處者,譬如小乘既了生死則住于不生不死,一若靜水保持其常靜;大乘不然,無所凝住,謂依大慈悲行大方便,現八相利益衆生──所謂從兜率天退、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轉*輪、入于涅槃是也。叁、無余依者,謂五住究盡,二死永空,不起應化,不現他受用身,本不生滅,本無一切相,故雲無余。四、有余依者,非同小乘有余身體依于夙業,此謂菩薩報身、盡亦無盡,不盡亦盡,大乘起信論所謂“身有無量色,色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常能住持,不失不毀”者是也。
菩提者,覺也。菩薩因地修行,由始覺之名字覺、相似覺、分證覺、以至究竟覺、乃至唯一平等真覺,實即本覺非由外得。成唯識論所謂轉識成智:以在凡有迷有染則謂之識,在聖唯淨唯善則謂之智,實則無二無別本來平等。即此真覺,覺行圓滿,則爲無上正等正覺。
法身者,法、謂智慧慈悲方便等。身、謂依持。爲智慧慈悲方便等之所依持者,名爲法身。即此一真如心具足無量稱性功德之淨法,一名如來法身功德之藏,一名一真法界,皆依一心耳。
第六節 大乘教理行果的經論及宗派
大乘之宗派甚多,可以教、理、行、果、四門歸納之。別之爲教門之宗派,理門之宗派,行門之宗派,果門之宗派。
教之狹義,即謂言教。所重者在于經論之言文,名身句身文身等。而教之廣義,則包括律儀製度行爲等爲言。今取狹義,謂能诠表乎義理,依此而能轉迷成悟、轉惡成善、轉染成淨、轉苦成樂、轉凡成聖、轉衆生成佛故。理者、教之所诠,隨諸文言分別,若千若萬乃至無量;但即其真際,則一道清淨,一理平等,離言說故。行、乃依理起行,自此達彼如行路然。理惟平等,行有漸次,一步二步一裏二裏乃至萬裏,凡夫成佛亦複如是。其位次:則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以至登地,已成果矣,果未圓滿故仍進行,一地二地乃至十地而登等覺、妙覺、覺行圓滿獲成就故。果者、謂理虛玄,果則充實;理以起行,行以成果,果則事事圓融而理亦全顯,唯真實故。以上四者,教、即經法,理、即真菩提心平等不二,行、即大慈悲而起十度萬行,果、即萬德圓滿,一味無礙,依大慈悲而起方便善巧妙用也。
四門宗派各有經論爲所宗本。各經論中于此四門平均周圓無所偏倚爲人所習知,而最流通者,以大佛頂首楞嚴經及大乘起信論爲最能提綱挈要而有完全系統。茲就印度、中華、日本所倡立之各大乘宗派,分釋于下。
第七節 大乘的教門派
教門派皆依言教爲宗,以經論爲主要法門,藉以闡發學說,究明義理。又以所顯之義各有主要故,而有各宗如下:
一 叁論宗
叁論宗亦稱大乘空宗,一名般若宗,一名四論宗,一名法性宗。言叁論者,以其主要之論爲中論、十二門論(均龍樹菩薩造)、及百論(龍樹弟子提婆造)故;後加大智度論名四論宗。又以所依教義大都依于般若,如大般若經、金剛經、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等,故又名般若宗。其所顯爲大分空義,故亦名大乘空宗。如法性宗所明一切法一相無相。金剛經所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又“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叁論法門以破爲顯,即破一切法而顯一切法之性,且並佛法中一切法亦破之。大佛頂首楞嚴經前叁卷,破妄心、妄見、妄法、而顯妙性無相,亦同此旨。
二 唯識宗
此宗依于言教;以顯叁性叁無性一切法真如之理。其立說則曰叁界唯心,萬法唯識,故名唯識宗。其主要者爲成唯識論,此論系唐叁藏法師玄奘糅譯所成,宗本之經論甚多,故其義廣而理博。亦稱法相宗,以諸法之法相通明,則一相無相之法性見:所謂恒沙煩惱與夫無量功德總在心源,但轉識成智即爲妙行。故此宗雖重言教而意在明理起行;一切世出世間之法,剖析無余。
叁 華嚴宗
華嚴宗、以大方廣佛華嚴經爲主要,即依此經爲宗本而立教義,故曰華嚴宗。至唐法藏法師發揮光大而此宗大盛,當代君主贈法師以賢首之名,故又名賢首宗。實則此宗開自杜順,乃爲第一祖師,二祖爲智俨,叁祖始爲賢首。于論則有天親菩薩所造之十地論,唐李棗柏大士所造之華嚴合論,其義雖有出入,而所宗均在華嚴經。至四祖清涼國師著有華嚴經玄談、疏鈔二書,五祖圭峰禅師著有圓覺疏鈔,皆此宗所奉持。其最精之教義,即“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二語。其所重則在依果顯行,從行證果,自十信乃至等覺妙覺共分五十二位次,乃爲佛果成就。此其大略也。
四 天臺宗
上來叁項、叁論宗依言教破相以顯性(破法相顯平等無相真如法性),唯識宗明理以起行,華嚴宗從行以證果;至本項天臺宗則明佛果上應化之妙用。天臺、山名,六朝時智顗大師住持此山,此宗遂發揚光大,倡立成就,故依其所居名爲天臺宗。然智顗實此宗第叁祖,當代君主贈號智者(大智度論有一切智者之語故)。故亦稱智者大師。天臺依法華經爲主要教典。其所發明者,謂佛應現世間,其初則爲實施權,終則開權顯實。爲實施權者;實是真埋,唯佛自證,不帶名言,而衆生迷謬不得不施以權巧,故說人天善法二乘因果使歸于正。開權顯實者…
《佛乘宗要論(純正的佛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