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章经讲录
太虚大师讲述
十五年六月在北平社稷坛
周少如、黄适园、王尚菩、骆馨吾合记,罗庸编
悬论
甲一 总起分
甲二 正说分
甲三 统结分
悬论
一、明胜义
四十二章经者,是中土翻译佛典之笫一部。论其胜义,盖有四端:一、辞最简驯,二、义最精富,三、胪者古真,四、传最平易。
甲、辞最简驯 此经于诸经中文辞最为约易。以佛教初入中土,译者希以简括之文字摄多量之义蕴,故每章字句力求简寡;拟于儒家之论语,道家之老子。文章气息因之雅驯,异于后世直译诸经。
乙、义最精富 此复分二:一者事,二者理。事者,此经首章即记世尊成道说法前后事迹,故可作释迦本行记读。理者,四十二章包括大小乘一切教义无所不摄,即此可知法要,无待外求,恐复无征,试寻章旨。四十二章中,前三章为三乘共教行果,以了脱生死为本。所谓三乘者:一、声闻乘,二、缘觉乘,三、菩萨乘。此三乘中有共通者,皆以出家为因,了脱生死为果,是三乘共教行果义。第四章至第八章明世出世间善恶因果义,是五乘善恶通义。依上二义,世出世间一切法,皆已摄入无遗。第九章起至三十八章明大乘不共胜行,六度万行咸所包括。以是义故,此经虽略间小乘教义,仍以明大乘义者为多,而为一切佛法之总持也。次三章总明教、理、行,明是教当信,是理当解,是行当修。末一章总结,明以佛智慧遍观世出世间一切诸法。依上所说,凡三藏十二部义及后世古德方便宣说诸义,皆不离此经,义之精富可知。
丙、胪者古真 最古者,此经是佛教东来第一法宝,后世经论译名多自此出,如四谛*轮、无为法等,其名词义蕴之精,后世译家不能逾越。
最真者,复分二科说之:一、明由来,二、辨疑惑。
明由来者,此经署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后汉者,对西汉之为刖汉而言,即东汉也。迦叶是姓,摩腾是名;竺是姓,法兰是名;是天竺之二法师。汉明帝永平三年,帝梦金人长丈六尺飞来殿庭。咨于傅毅,始遣蔡嗮 等至印度访求佛典;遇迦叶及竺法兰,用白马驮经,以永平十年至洛阳,建白马寺,翻译经典;当时所译第一部经,即此四十二章经也。中印交通虽已久,而佛教入于中国,以帝王躬亲倡率,则自此经始,渊源甚明。
辨疑惑者,此经既为最古译本,与后世经论形式上遂多差异,故后人每致疑于此经之非真。其所持论据,约有三事:一者,六朝经论目录,于此经有载有不载,其翻译历史及授受源流不详,一般人遂以来源不明疑之,此一派也。二者,此经文为意译,与后世直译不同,盖本为模仿经书而作,后人或疑其文体不类,遂疑其非真,此又一派也。三者,握沮经文皆有序分,先明说经时地,后出请问之人;而此经于发起因缘及请问人皆所阙略,故或以形式有殊而疑其伪,此又一派也。
其实此三点皆不足疑。第一派系考古家,泥于名相之言。佛教初入中国,尚未昌盛,本无精密之佛教史,然六朝经论目录虽或未载,而唐代目录即已著录;或一时失录,或传钞漏略,均未可知!故不能以经录或未收入,即疑其伪。第二派亦系执后世见解以衡古经。佛经本有意译、直译两种,初译时、意译若其不畅,直译苦其不达,至唐始渐免此病。此经为初次译本,纯为意译,故与后世直译不同。复次、后世译经大半奉诏设场,有主译之人,有同译之人,名辞文体皆有定程;而当译此经时,人数简少,译者不必尽通梵文,由摩腾等口授经义,译者笔之;故祗传经义,而文法仍是东汉儒家文法。故执文字以疑此经者,非唯不只难此经,反可由其文体,证明其出于东汉人手也。第三派亦不足为据。盖当时佛教初来,欲一般人通达佛法大意,故不整译一部经论,而唯就各部经论摘译要义,故为分段科条而非整部。
或又疑:既是辑录,即不应混题经名;其实此经虽非佛一次所说,而辑录之言皆唯经语,唯是佛说,非摩腾义,故仍不害其为经。第形式不同,为传译之权宜方便而已。
丁、传最平易 依上三胜,传诵自易。且诸经皆有序分,明时、明地,出乞请人,讲者听者皆费日力。此经开端即出经义,最为直捷了当,异乎余经。
依上四义,文简、义富、书古、传洁,故不但研大法者味其精蕴,即读古书者亦可资其讽咏;文字又少,即作学校课本亦佳。
二、释经题
“四十二章”者,一经之别目;以此经分段为义,有四十二段故。“经”者,梵语修多罗,此云契经,凡佛所说真理皆可曰经。经又训为常,以所说为常法故。此经以四十二段经文,摄佛说一切因果大义,故名四十二章经。
释经
甲一、总起分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离欲寂静是最为胜;住大禅定降诸魔道。于鹿野苑中转四谛*轮,度憍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复有比丘所言说诸疑,求佛进止;世尊教敕一一开悟,合掌敬诺而顺尊敕。
佛经例分三大部分: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此总起分即序分,兹先解名句,次疏意义。世尊者对佛之尊称。世者、有有情世间、器世间二义;诸有灵性知觉之类为有情世间,其为此诸类所依止者为器世间;以佛为诸世间之所尊,故名世尊。世尊、为梵语薄伽梵六义中之尊贵义。又世尊为称诸佛之公名,一切诸佛均可称为世尊,并非一佛专称;但在经文此处,则专指本娑婆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也。释迦牟尼之应化身,在本世界以净饭王为父,以摩耶夫人为母,十九出家,三十成道者。所谓成道,即成无上正遍觉之义。佛陀是觉者义,别乎邪谬觉名正觉;别乎不遍名正遍觉;又为一切诸有觉者之所不能及,故名无上正遍觉;圆成此觉,即成道义。
以下,释成佛后佛之心境。离欲者,无所贪欲,谓并微细之欲求而无之。在菩萨功行未满之时,仍不免有所希求有所愿欲,有所希欲则心有倾向而有所动摇,至成佛后心量圆满更无可欲,于是其精神界寂静安隐至于极度,是即涅槃圆寂之义。此大圆寂为最究竟,故曰最胜。禅,梵语曰禅那,静虑之义,亦即静定思惟之义;大学所谓定后能静、能安、能虑之静虑也。静虑亦同佛典所称定慧,静即定,虑即慧。定慧相应故其心光明寂静,发大能力,神通辩才无不具足,遍能降伏诸魔道也。魔者,杀害之义;谓杀害修道者,凡邪僻匪人以种种方法损害正人之道德者,皆魔类也。在佛典中则谓破坏修定慧者为魔,如七情六欲及诸恶友扰浊其心者皆谓之魔。又有天魔、鬼神魔等。成佛之时其心寂照,凡一切妨道害德之魔事举不能复现于其心境中,故曰降诸魔道。以上,表显佛内心精神界之真相也。
以下讲佛表现人世说法度人之事。佛最初在鹿野苑──在昔印度波罗奈国中,说苦集灭道之四谛法,即名初转*轮。谛者,真理实义之谓。一、苦谛,谓凡有漏业报皆苦;二、集谛,言一切苦由烦恼业所集,自作自受,非天神等之所予也;三、灭谛,言一切苦皆可灭去而解脱之;四、道谛,谓灭苦断集之修道方法,即灭苦之道也。轮喻可转之义,谓佛之说法能以佛心中所悟四谛胜义,转输于众生之心识中,并能使已闻佛法者更转输于未闻者之心识中,如车轮之转而不息,故曰转*轮也。外道修行法中,往往以运气为转*轮者,非是。法华经谓:此是苦,此是集,此是灭,此是道;更进而为如何知苦,如何断集,如何修灭,如何证道;及已知苦,已断集,已修灭,已证道之三重;亦名为三转四谛*轮。憍陈如,为五人之一姓也;义言火器;旧为婆罗门,奉火为姓。佛出家之始,此五人为净饭王所派遣,令其寻佛回家,后乃随佛出家修行,故此时先得闻法而受度脱成阿罗汉,了脱生死遂证涅槃之道果。证者,由实地修行至亲领其境之谓,有证明、证成二义:如于四谛法现量了知,是即证明之义;因复修习而得四果,是即证成之义。佛成道后,惟以说法度人为事,故诸徒众有疑未决,求佛开示是处非处,是处则进,非处则止。教者教诲,敕者训敕。闻法者心开觉悟,各皆身心恭敬领受也。此段将释迦牟尼佛自觉觉他之心量事业,悉皆表显,读者当由是生信求解而起行也。
今更以四重明意义:诸经记佛初成道,或三七日、或一七日、或七七日之时期中,佛住甚深禅定为受用无上正遍觉法乐之时期,是即本段离欲住大禅定等义。在此妙定之中,十方诸佛菩萨同受法乐,集大法会说诸甚深经典,名曰不动寂场而遍诸处,凡夫不能见之,以为佛只入于甚深禅定而已,其实华严大毗卢经等诸大法会,皆即在此禅定中矣。在鹿野苑说四谛法为四阿含等。说法时为诸比丘咨决所疑,一一开悟,即为诸部方等大乘及般若法华涅槃等之说法。此为一化始终释也。又:作是思惟五句,为自利果满。于鹿野苑中转四谛*轮,为利他果满。此为二利果满释也。又、离欲寂静为断德,住大禅定为智德,说法度人为恩德,此为三德成就释也。又、离欲寂静为法性身,住大禅定为自受用身,转法度众为他受用身及应化身,此为四身圆具释也。
用以上四重以观察于佛,则佛之全体大用明。近有日本人作一论曰“佛身论”,都十万言,皆不能出四十二章经第一段意义之范围也。
甲二、正说分
乙一、三乘共教行果
丙一、证出世果
佛言: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常行二百五十戒、进止清净,为四真道行成阿罗汉。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次为阿那含,阿那含者,寿终灵神上十九天证阿罗汉。次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还即得阿罗汉。次为须陀洹,须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证阿罗汉。爱欲断者,如四肢断,不复用之。(第一章)
先明三乘共教行果:声闻、缘觉、菩萨,为三乘。共者,通教义。菩萨乘中包前二乘,而前二乘不能包菩萨乘义。共教中有所修之行,所证之果,故曰三乘共教行果。向来依天台宗讲法,此三乘共教,是藏通别圆中之通教义。三乘同证生空无为,钝根依证偏真涅槃,利根亦可进悟中道。
沙门是…
《四十二章经讲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