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十二章經講錄

  四十二章經講錄

  太虛大師講述

  十五年六月在北平社稷壇

  周少如、黃適園、王尚菩、駱馨吾合記,羅庸編

  懸論

  甲一 總起分

  甲二 正說分

  甲叁 統結分

  懸論

  一、明勝義

  四十二章經者,是中土翻譯佛典之笫一部。論其勝義,蓋有四端:一、辭最簡馴,二、義最精富,叁、胪者古真,四、傳最平易。

  甲、辭最簡馴 此經于諸經中文辭最爲約易。以佛教初入中土,譯者希以簡括之文字攝多量之義蘊,故每章字句力求簡寡;擬于儒家之論語,道家之老子。文章氣息因之雅馴,異于後世直譯諸經。

  乙、義最精富 此複分二:一者事,二者理。事者,此經首章即記世尊成道說法前後事迹,故可作釋迦本行記讀。理者,四十二章包括大小乘一切教義無所不攝,即此可知法要,無待外求,恐複無征,試尋章旨。四十二章中,前叁章爲叁乘共教行果,以了脫生死爲本。所謂叁乘者:一、聲聞乘,二、緣覺乘,叁、菩薩乘。此叁乘中有共通者,皆以出家爲因,了脫生死爲果,是叁乘共教行果義。第四章至第八章明世出世間善惡因果義,是五乘善惡通義。依上二義,世出世間一切法,皆已攝入無遺。第九章起至叁十八章明大乘不共勝行,六度萬行鹹所包括。以是義故,此經雖略間小乘教義,仍以明大乘義者爲多,而爲一切佛法之總持也。次叁章總明教、理、行,明是教當信,是理當解,是行當修。末一章總結,明以佛智慧遍觀世出世間一切諸法。依上所說,凡叁藏十二部義及後世古德方便宣說諸義,皆不離此經,義之精富可知。

  丙、胪者古真 最古者,此經是佛教東來第一法寶,後世經論譯名多自此出,如四谛*輪、無爲法等,其名詞義蘊之精,後世譯家不能逾越。

  最真者,複分二科說之:一、明由來,二、辨疑惑。

  明由來者,此經署後漢迦葉摩騰、竺法蘭同譯。後漢者,對西漢之爲刖漢而言,即東漢也。迦葉是姓,摩騰是名;竺是姓,法蘭是名;是天竺之二法師。漢明帝永平叁年,帝夢金人長丈六尺飛來殿庭。咨于傅毅,始遣蔡嗮 等至印度訪求佛典;遇迦葉及竺法蘭,用白馬馱經,以永平十年至洛陽,建白馬寺,翻譯經典;當時所譯第一部經,即此四十二章經也。中印交通雖已久,而佛教入于中國,以帝王躬親倡率,則自此經始,淵源甚明。

  辨疑惑者,此經既爲最古譯本,與後世經論形式上遂多差異,故後人每致疑于此經之非真。其所持論據,約有叁事:一者,六朝經論目錄,于此經有載有不載,其翻譯曆史及授受源流不詳,一般人遂以來源不明疑之,此一派也。二者,此經文爲意譯,與後世直譯不同,蓋本爲模仿經書而作,後人或疑其文體不類,遂疑其非真,此又一派也。叁者,握沮經文皆有序分,先明說經時地,後出請問之人;而此經于發起因緣及請問人皆所阙略,故或以形式有殊而疑其僞,此又一派也。

  其實此叁點皆不足疑。第一派系考古家,泥于名相之言。佛教初入中國,尚未昌盛,本無精密之佛教史,然六朝經論目錄雖或未載,而唐代目錄即已著錄;或一時失錄,或傳鈔漏略,均未可知!故不能以經錄或未收入,即疑其僞。第二派亦系執後世見解以衡古經。佛經本有意譯、直譯兩種,初譯時、意譯若其不暢,直譯苦其不達,至唐始漸免此病。此經爲初次譯本,純爲意譯,故與後世直譯不同。複次、後世譯經大半奉诏設場,有主譯之人,有同譯之人,名辭文體皆有定程;而當譯此經時,人數簡少,譯者不必盡通梵文,由摩騰等口授經義,譯者筆之;故祗傳經義,而文法仍是東漢儒家文法。故執文字以疑此經者,非唯不只難此經,反可由其文體,證明其出于東漢人手也。第叁派亦不足爲據。蓋當時佛教初來,欲一般人通達佛法大意,故不整譯一部經論,而唯就各部經論摘譯要義,故爲分段科條而非整部。

  或又疑:既是輯錄,即不應混題經名;其實此經雖非佛一次所說,而輯錄之言皆唯經語,唯是佛說,非摩騰義,故仍不害其爲經。第形式不同,爲傳譯之權宜方便而已。

  丁、傳最平易 依上叁勝,傳誦自易。且諸經皆有序分,明時、明地,出乞請人,講者聽者皆費日力。此經開端即出經義,最爲直捷了當,異乎余經。

  依上四義,文簡、義富、書古、傳潔,故不但研大法者味其精蘊,即讀古書者亦可資其諷詠;文字又少,即作學校課本亦佳。

  二、釋經題

  “四十二章”者,一經之別目;以此經分段爲義,有四十二段故。“經”者,梵語修多羅,此雲契經,凡佛所說真理皆可曰經。經又訓爲常,以所說爲常法故。此經以四十二段經文,攝佛說一切因果大義,故名四十二章經。

  釋經

  甲一、總起分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離欲寂靜是最爲勝;住大禅定降諸魔道。于鹿野苑中轉四谛*輪,度憍陳如等五人而證道果。複有比丘所言說諸疑,求佛進止;世尊教敕一一開悟,合掌敬諾而順尊敕。

  佛經例分叁大部分:一、序分,二、正宗分,叁、流通分。此總起分即序分,茲先解名句,次疏意義。世尊者對佛之尊稱。世者、有有情世間、器世間二義;諸有靈性知覺之類爲有情世間,其爲此諸類所依止者爲器世間;以佛爲諸世間之所尊,故名世尊。世尊、爲梵語薄伽梵六義中之尊貴義。又世尊爲稱諸佛之公名,一切諸佛均可稱爲世尊,並非一佛專稱;但在經文此處,則專指本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也。釋迦牟尼之應化身,在本世界以淨飯王爲父,以摩耶夫人爲母,十九出家,叁十成道者。所謂成道,即成無上正遍覺之義。佛陀是覺者義,別乎邪謬覺名正覺;別乎不遍名正遍覺;又爲一切諸有覺者之所不能及,故名無上正遍覺;圓成此覺,即成道義。

  以下,釋成佛後佛之心境。離欲者,無所貪欲,謂並微細之欲求而無之。在菩薩功行未滿之時,仍不免有所希求有所願欲,有所希欲則心有傾向而有所動搖,至成佛後心量圓滿更無可欲,于是其精神界寂靜安隱至于極度,是即涅槃圓寂之義。此大圓寂爲最究竟,故曰最勝。禅,梵語曰禅那,靜慮之義,亦即靜定思惟之義;大學所謂定後能靜、能安、能慮之靜慮也。靜慮亦同佛典所稱定慧,靜即定,慮即慧。定慧相應故其心光明寂靜,發大能力,神通辯才無不具足,遍能降伏諸魔道也。魔者,殺害之義;謂殺害修道者,凡邪僻匪人以種種方法損害正人之道德者,皆魔類也。在佛典中則謂破壞修定慧者爲魔,如七情六欲及諸惡友擾濁其心者皆謂之魔。又有天魔、鬼神魔等。成佛之時其心寂照,凡一切妨道害德之魔事舉不能複現于其心境中,故曰降諸魔道。以上,表顯佛內心精神界之真相也。

  以下講佛表現人世說法度人之事。佛最初在鹿野苑──在昔印度波羅奈國中,說苦集滅道之四谛法,即名初轉*輪。谛者,真理實義之謂。一、苦谛,謂凡有漏業報皆苦;二、集谛,言一切苦由煩惱業所集,自作自受,非天神等之所予也;叁、滅谛,言一切苦皆可滅去而解脫之;四、道谛,謂滅苦斷集之修道方法,即滅苦之道也。輪喻可轉之義,謂佛之說法能以佛心中所悟四谛勝義,轉輸于衆生之心識中,並能使已聞佛法者更轉輸于未聞者之心識中,如車輪之轉而不息,故曰轉*輪也。外道修行法中,往往以運氣爲轉*輪者,非是。法華經謂:此是苦,此是集,此是滅,此是道;更進而爲如何知苦,如何斷集,如何修滅,如何證道;及已知苦,已斷集,已修滅,已證道之叁重;亦名爲叁轉四谛*輪。憍陳如,爲五人之一姓也;義言火器;舊爲婆羅門,奉火爲姓。佛出家之始,此五人爲淨飯王所派遣,令其尋佛回家,後乃隨佛出家修行,故此時先得聞法而受度脫成阿羅漢,了脫生死遂證涅槃之道果。證者,由實地修行至親領其境之謂,有證明、證成二義:如于四谛法現量了知,是即證明之義;因複修習而得四果,是即證成之義。佛成道後,惟以說法度人爲事,故諸徒衆有疑未決,求佛開示是處非處,是處則進,非處則止。教者教誨,敕者訓敕。聞法者心開覺悟,各皆身心恭敬領受也。此段將釋迦牟尼佛自覺覺他之心量事業,悉皆表顯,讀者當由是生信求解而起行也。

  今更以四重明意義:諸經記佛初成道,或叁七日、或一七日、或七七日之時期中,佛住甚深禅定爲受用無上正遍覺法樂之時期,是即本段離欲住大禅定等義。在此妙定之中,十方諸佛菩薩同受法樂,集大法會說諸甚深經典,名曰不動寂場而遍諸處,凡夫不能見之,以爲佛只入于甚深禅定而已,其實華嚴大毗盧經等諸大法會,皆即在此禅定中矣。在鹿野苑說四谛法爲四阿含等。說法時爲諸比丘咨決所疑,一一開悟,即爲諸部方等大乘及般若法華涅槃等之說法。此爲一化始終釋也。又:作是思惟五句,爲自利果滿。于鹿野苑中轉四谛*輪,爲利他果滿。此爲二利果滿釋也。又、離欲寂靜爲斷德,住大禅定爲智德,說法度人爲恩德,此爲叁德成就釋也。又、離欲寂靜爲法性身,住大禅定爲自受用身,轉法度衆爲他受用身及應化身,此爲四身圓具釋也。

  用以上四重以觀察于佛,則佛之全體大用明。近有日本人作一論曰“佛身論”,都十萬言,皆不能出四十二章經第一段意義之範圍也。

  甲二、正說分

  乙一、叁乘共教行果

  丙一、證出世果

  佛言: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爲法,名曰沙門。常行二百五十戒、進止清淨,爲四真道行成阿羅漢。阿羅漢者,能飛行變化,曠劫壽命,住動天地。次爲阿那含,阿那含者,壽終靈神上十九天證阿羅漢。次爲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還即得阿羅漢。次爲須陀洹,須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證阿羅漢。愛欲斷者,如四肢斷,不複用之。(第一章)

  先明叁乘共教行果:聲聞、緣覺、菩薩,爲叁乘。共者,通教義。菩薩乘中包前二乘,而前二乘不能包菩薩乘義。共教中有所修之行,所證之果,故曰叁乘共教行果。向來依天臺宗講法,此叁乘共教,是藏通別圓中之通教義。叁乘同證生空無爲,鈍根依證偏真涅槃,利根亦可進悟中道。

  沙門是…

《四十二章經講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