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一部 佛法大将 沙利子 第三章 转*轮者

  第三章 转*轮者

  沙利子(Sariputta)尊者的开示与被认为是他所作的书,形成一个内容广大的教导体系,其解说的范围与种类都足以媲美世尊。沙利子对如何清楚地组织与呈现“法”的丰富内容有独到的见解,他的方式不只是增长智慧,同时也包括发愿精进修行。

  在上座部传统中,他不只被视为许多首要经典的开示者,同时也被视为三部重要注释的原始注释者,以及最后编纂阿毗达摩(abhidhamma)的负责人。我们底下将逐一探讨。

  开示经典

  我们找到几个沙利子尊者说法技巧的例子,首先,是《中部》的两部著名经典——《大象迹喻经》(Mahahatthipadopama Sutta, MN28)与《正见经》(sammaditthi Sutta, MN 9)。

  《大象迹喻经》——方法论的杰作

  《大象迹喻经》⑴是方法论的杰作,沙利子开头便说,就如大象的足迹能涵盖其他所有动物的足迹一般,四圣谛能含摄一切善法。然后,他便从四圣谛中举出苦谛来详细分析,以五蕴或身、心二法作结。

  接着他列举五蕴——色、受、想、行、识,然后举出色蕴来进一步检视。他将色蕴分成四界,与由四界所造的色法。他逐一解释它们可于内、外在两方面找到,“内”是指我们的身体,“外”则指外在世界。他列举属于内在之界的身体各部与功能,并说明内、外两种界既不属于“我”,也不构成“我”。了解之后,人们对于它们便不会再感到疑惑,并克服对于身体的执着。

  沙利子接着进一步解释外在坚固之界的无常:它们都一定会在自然的巨变中毁坏,当人们了解这点时,就永远不会再认为这由渴望所产生的渺小肉体,是“我”或“我的”。

  当一位能如此了解四界的比库(bhikkhu),受到别人毁谤、责骂或攻击时,他会清楚地分析情况,并保持冷静。他认知到痛苦的感觉来自于耳根的接触,它本身不过是一种因缘和合的现象而已;并且他知道这毁谤经验的所有元素——触、受、想、行与识——都是无常的。

  在此,我们看到沙利子以有系统的方式,介绍属于心法的其他四蕴,禅修者可由此将整个经验解析成无常与无我的五蕴。他继续说:

  然后他的心,就只以四界作为对象,而变得欢喜、愉悦、坚定与热忱;即使他被殴打或受伤时,他都会想:“这个色身本来就有容易受伤的特质。”

  此后,他将忆起世尊的《锯喻经》(Kakacūpama Sutta, MN 21),并决心遵循佛陀忍辱的教诫,承担一切伤害,甚至不惜牺牲生命。

  但长老接着说,如果该比库是忆念佛、法、僧,却无法保持平等心,他就会被急迫感干扰,并会因在忆念三宝,却无法保持平静,而感到羞愧。不过,如果他持续忍耐,便会体验到很强的喜悦。“尽管只到这种程度,这比库已有了相当的成就。”他说。

  沙利子以同样的方法分析了其他三界。然后将身体及其组成部分,和由砖块、木材、卵石等建成的房子做比较,说明离开了它的组合成分,它便无法独立存在。

  然后,在该经的结尾,他导入六识是由六根之缘所生的重点。五根、五境是五识生起的基本条件,这些都是由四界衍生而来的色法。他就这样借由引入所造色,完成色蕴的分析。每个由根与境引生的识,都伴随着受、想与各种的行,因此五蕴是相互牵连的。

  长老说,五蕴相互依赖而生,他由此引出“缘起”(paticca-Samuppada)的教法。然后他引用世尊的话:“见缘起者,彼即见法;又见法者,彼即见缘起。”对于五蕴的贪欲、渴爱与执着都是“苦因”(集谛),去除贪欲、渴爱与执着便是“苦灭”(灭谛)。

  对于能了解这点的比库,他说:“尽管只到这种程度,这比库(bhikkhu)已有了相当的成就。”他的解说就以四圣谛圆满结束。这个开示就如一曲精心架构的美妙乐章,在庄严宏伟的音符中结束。

  《正见经》——深入解释四圣谛

  沙利子的第二个说法模式是《正见经》⑵。此经是教学的经典之作,它也提供了进一步阐述的架构,就如同对本经所作的广泛注释所呈现的一般。注释说:“在结集佛语的五部尼柯耶中,没有一部像《正见经》一样,对四圣谛与阿拉汉果分别提到了三十二次。”

  在此经中,沙利子对缘起作了原始解释,虽然有些许不同,但却深具启发性。包括善业与不善业、四种资粮,以及缘起各支,都被拿来解释四圣谛。此外,也有直接针对四圣谛各支加以解释者。因此,四圣谛的范围被大幅提高、扩大与加深。在佛教徒的世界中,从古至今,此经都被广泛拿来作为教学之用。

  《等心经》——指引天神努力的方向

  沙利子另一篇受到高度重视的经典是《等心经》(Samacitta Sutta, AN 2:35),闻法者是“等心天”。它的主题是关于入流、一来与不来等前三圣果等待剩余转世的弟子,而它的目的则是澄清他们的转世是发生在欲界、色界或无色界。

  虽然此经非常简短,但它对于根据传统前来聆听的天神大众,则具有非凡的影响力。据说与会的许多天神都因此达到了阿拉汉(arahant)果,而达到入流果者则不计其数。

  事实上,此经是少数对于天界众生有非常深远影响的经典之一;虽然它的内容简短,而且如果没有注疏的解释,它会是相当神秘的经典,但许多世纪以来,它一直受到尊敬与研究。摩西陀(Mahinda)阿拉汉在刚抵达锡兰的那晚,说的正是这部经,而锡兰著名的编年史——《大史》(Mahavamsa,14:34ff),也提到在那个场合,许多天神来听法,并得到法的洞见。

  这部经之所以受到崇敬,以及它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是源自于它帮助那些解脱道上的行者,决定他们可以期待哪种转世。修行层次较高的天神有时很容易误以为他们的天界就是涅槃,而未想到可能会再转生五欲世间,大长老的开示给他们一个衡量自己位置的标准。对于还在解脱道外的凡夫,它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努力的宝贵方向。

  《等诵经》与《十上经》——易于背诵的教法索引

  沙利子的另外两篇开示——《等诵经》(Sangiti Sutta)与《十上经》(Dasuttara Sutta),是《长部》(Digha Nikaya)的最后两部经(编号33与34)。它们是将许多主题,从“一”到“十”加以分类的名相合辑。以“十”为限的编辑原因是,佛法名相群组很少有超过十的,并且比较容易朗朗上口与背诵。《等诵经》是在佛陀面前说的,并且在结尾时也得到佛陀的认可。

  《等诵经》只是将名相从“一”排到“十”加以组合,《十上经》则是以“十”为单位,提出这些组合实际上的重要性。

  例如:

  一法(一)是很重要的;(二)是要长养的;(三)应该要完全了解;(四)必须断除;(五)意味着衰败;(六)意味着进步;(七)难以理解;(八)应该使其生起;(九)应该要直接地了解;(十)应该要怔悟的。很重要的一法是什么?于诸善法中不放逸;……应该要断除的一法是什么?我慢……应该要证悟的一法是什么?心的不动解脱。

  这些经典一定是在佛陀弘化的晚期才编辑出来的,当时已经存在庞大的教法体系,而这些被小心翼翼传达下来的开示,需要加以组织整理才好使用,而这具有明显特色的佛法精选集,在教法的广泛研究上也成为有力的辅助工具。

  《等诵经》是在耆那教(Jain)教主尼乾子(Nigantha Naputta,又号“大雄”Mahavira),逝世后不久传出的,因为它提到尼乾子死后,耆那教徒们立即对教法产生歧见,因而争吵与分裂的事。沙利子举耆那教爆发的内哄为例,作为佛教徒的警惕,在他的开示中,强调此经“应该被所有人和合无诤地读诵,如此才能使梵行长存,并利益人天大众。”注释者说,《等诵经》的目的是为了要传达教法中的“和合味”(Samaggirasa),而借由“说示善巧”(desanakusalata)来强调。

  修习《十上经》的目的,可从沙利子在序论的偈颂(gatha)中看出:

  我说十上法,

  是为证涅槃,

  止息诸苦痛,

  解脱诸结使。

  这两部经大概是作为经过选择后的教法的一种索引,这对那些无法背诵大量经典的比库来说也很有帮助,能让他们以一种易于背诵与理解的形式,快速接触到教法的许多面向。

  这两部经充分说明沙利子对保存佛法的关怀,以及确保佛法详尽而完整传递的系统方式。这就是他提出这些与其他经典,以及如《义释》(Niddesa)之类“学习工具书”的目的。

  注释经典

  沙利子所作的其他经典的摘要,被放在这个研究的结尾部分。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被认为是他所作的较大篇幅的藏经作品。

  《义释》——包含许多古语与简短格言

  首先是《义释》,它属于“经藏“的《小部》(Khuddaka Nikaya),它是巴利三藏中唯一专门注释性的作品。《大义释》(Mahaniddesa)是针对《经集》(Suttanipata)中的〈义品〉(Atthakavagga)的注释,而《小义释》(Culaniddesa)则是针对同属《经集》中的〈彼岸道品〉(Parayanavagga)与〈蛇品·犀角经〉(Khaggavisana)的注释。

  〈义品〉与〈彼岸道品〉是《经集》中的最后两品,并且无疑地是属于整个《经藏》的最古老部分。在最早时期,它们就受到僧俗二众的高度重视,这从《自说经》(Udana)中记载输那(Sona)长老念诵〈义品〉;而《增支部》(Anguttara Nikaya)中,则提到在家女弟子难达(Nanda)摩陀(Nandamata)诵持〈彼岸道品〉的事实,即可得知。

  佛陀本人至少在五个场合上,解释《…

《第一部 佛法大将 沙利子 第三章 转*轮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