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说供奉物适合于布施给他们,及他们亦相宜去领受供奉之物为「可供奉者」。「可施者」是指相信有他世,而施于当施而说。值得施,或由施有善利,即由清净之施令得大果,故为「可施者」。值得受彼一切世人流行以两手放在头上的合掌,为「可合掌者」。「世间无上的福田」,是一切世间无比的福德、善业增长处。譬如国王或大臣的谷或麦的增长处,称为国王的谷田或国王的麦田;如是僧伽为一切世间的诸福增长处,因依僧伽,而一切世间的利益安乐等诸福增长,故僧伽是「世间无上的福田」。
一、佛教:巴利语Buddha-sàsana。sàsana,意为教导,教说,教法。Buddha-sàsana即佛陀的教导,佛陀的教法。佛陀的教法可以分为三个层面:1.教理之教——律、经、论三藏等应当学习的教法义理。2.行道之教——戒、定、慧三学等能导向证悟出世间法的禅修实践。3.通达之教——证悟四种圣道、四种圣果以及涅槃九种出世间法。唯有教理之教的住立,才有行道之教的存在;因为修行不能偏离三藏,不能违背佛陀的教导。唯有行道之教的住立,才有通达之教的存在;因为不依照戒定慧禅修,脱离了行道实践,就不可能证悟任何的出世间法。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语Theravàda。thera,意为长老,上座;vàda,意为说, 论, 学说, 学派, 宗派, 部派。上座部佛教因其由印度本土向南传播到斯里兰卡、缅甸等地,故称为南传佛教。又因所传诵的三藏经典使用巴利语,故又称为巴利语系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坚持维护佛陀的原本教法,只相信和崇敬佛、法、僧三宝,传诵与尊奉巴利语律、经、论三藏,依照八圣道、戒定慧、四念处等方法禅修,大多数人致力于断除烦恼、解脱生死、证悟涅槃。传统上,南传上座部佛教流传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南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巴利语:是由苟答马佛陀在世时中印度摩揭陀国一带使用的方言变化而来,它属于与古印度正统的雅语——梵语——相对的民众方言——布拉格利语的一种。南传上座部佛教相信,巴利语是佛陀当年讲经说法时所使用的摩揭陀口语,故又称为摩揭陀语。“巴利”一词的原意是指佛语、圣典、三藏,用以区分作为解释圣典的文献——义注和复注。也因如此,记录圣典、佛语的专用语“摩揭陀语”,到后来也就逐渐成了“佛经语”、“圣典语”的代名词,即“巴利语”。巴利语与梵语同属古印度语,但梵语属于雅语,巴利语属于俗语;梵语是贵族语,巴利语是民众语;梵语是婆罗门教-印度教的标准语,巴利语则是佛陀及圣弟子们的用语。佛陀曾禁止僧众们用梵语来统一佛语。南传上座部佛教因为使用巴利语传诵的三藏经典,故又被称为巴利语系佛教。 二、佛陀:巴利(梵)语buddha的古音译。意为觉者,觉悟者。“佛陀”有两种含义:1.以解脱究竟智觉悟了一切应了知者,称为佛陀。2.自己无需老师的指导而觉悟了四圣谛,也能教导其他有情觉悟者,称为佛陀。巴利义注中解释说:“凡有任何应了知者,皆以解脱究竟智觉悟了那一切,故为佛陀。或因为自己觉悟了四圣谛,也能令其他有情觉悟,以这些理由故为佛陀。”
世尊:巴利(梵)语bhagavant的意译。bhaga,意为祥瑞,吉祥,幸运;vant,意为具有,拥有。bhagavant直译为“具祥瑞者”。诸经律的义注采用语源学的方法解释了bhagavà的六种含义:1.以具诸祥瑞,2.以已破坏一切危险,3.以有诸福德,4.以分别一切法,5.以亲近诸上人法,6.以已除去诸有。在巴利圣典中,通常用Bhagavà来尊称佛陀。
阿拉汉:巴利语arahant的音译。意为应当的,值得的,有资格者。“阿拉汉”有五种含义:1.以已远离一切烦恼故,2.以已杀烦恼敌故,3.以已破轮回之辐故,4.以有资格受资具等供养故,5.以对恶行已无隐秘故。“阿拉汉”是对佛陀的尊称,也可以指一切的漏尽者、断尽烦恼者,包括诸佛、独觉佛及阿拉汉弟子。全自觉者:对佛陀的尊称,为巴利语sammà- sambuddha的直译。sammà,意为完全地、彻底地、圆满地、正确地;sam,于此作sàmaü解,意为自己、亲自;buddha,即佛陀,意为觉悟者。全自觉者即自己完全地觉悟了一切法的人。
诸义注中说:“完全地、自己觉悟了一切诸法,故为“全自觉者”。”汉传佛教依梵语音译为三藐三佛陀;意译作正等觉者,正等正觉者,正遍知。
明行具足:佛陀德号之一,为巴利语vijjàcara
a- sampanna的直译。vijjà(明,知识,智慧)+caraa (行,行为,德行)+sampanna (具足者,成就者)组成。“因具足明与行,故为明行具足。”在此,“明”是指“三明”:宿住明、死生明和漏尽明;或“八明”:观智、意所成神变及六神通。“行”是指戒律仪、守护诸根、于食知节量、实行警寤、七种正法(信、惭、愧、多闻、精进、念、慧)及四种色界禅那。在此,世尊以明具足圆满了一切知而住,以行具足而为大悲者。世尊因具足诸明与诸行,故名“明行具足”。
善至:佛陀德号之一,为巴利语sugata的直译,由su (善) + gata (已到,已去)组成。“行于善美故,已至美妙处故,正行故,正语故,为善至。”北传佛教多作善逝。
世间解:佛陀德号之一,为巴利语lokavid
的直译,由loka (世间) + vid(为vindati(知道)的完全式)组成。“完全了解世间故,为世间解。”世尊依自性、依集、依灭、依灭之方便而完全知道、了知、通达世间,故名“世间解”;又完全知道行世间、有情世间和空间世间三种世间,故名“世间解”。
无上者:佛陀德号之一,为巴利语anuttara的直译,由na (无) + uttara (上,超过)组成。“不存在有任何比自己的功德更殊胜者,没有超过此者,为无上者。”调御丈夫:佛陀德号之一,为巴利语purissadamma- sàrathi的意译,由purissa (男人,丈夫) + damma (应调御的,应受训的) + sàrathi (调御者,驾驭者)组成。“能调御应受调御的丈夫,为调御丈夫。”或者也可将“无上者”与“调御丈夫”合为一句,成为“无上调御丈夫。”天人导师:佛陀德号之一,为巴利语satthàdeva- manussànaü的直译,由satthà (导师) + devànaü (诸天) + manussànaü (诸人)组成。即佛陀是能带领诸天与诸人度脱生死诸险难的导师。
七佛:过去曾经出现于世的六位佛陀,以及现在的苟答马佛(Gotama)并称为七佛。过去的六位佛陀分别是:1.九十一大劫以前的维巴西佛(毗婆尸佛);2.三十一大劫以前的西奇佛(尸弃佛);3.三十一大劫以前的韦沙菩佛(毗舍浮佛);4.现在贤劫的咖古三塔佛(拘留孙佛);5.现在贤劫的果那嘎马那佛(拘那含牟尼佛);6.现在贤劫的咖沙巴佛(迦叶佛)。在《长部14大授经》中说:“诸比库,距今九十一劫以前,维巴西世尊、阿拉汉、全自觉者出现于世。诸比库,距今三十一劫以前,西奇世尊、阿拉汉、全自觉者出现于世。诸比库,又于彼三十一劫中,韦沙菩世尊、阿拉汉、全自觉者出现于世。诸比库,于此贤劫中,咖古三塔世尊、阿拉汉、全自觉者出现于世。诸比库,于此贤劫中,果那嘎马那世尊、阿拉汉、全自觉者出现于世。诸比库,于此贤劫中,咖沙巴世尊、阿拉汉、全自觉者出现于世。诸比库,于此贤劫中,今我阿拉汉、全自觉者出现于世。”美德亚:未来佛名,巴利语Metteyya的音译,意为慈爱,为此贤劫中的第五位(也是最后一位)佛陀。在《长部26转轮王经》中说:“诸比库,在人寿八万岁时,有名为美德亚的世尊将出现于世,是阿拉汉、全自觉者、明行具足、善至、世间解、无上者、调御丈夫、天人导师、佛陀、世尊。”汉传佛教依梵语Maitreya音译为弥勒。独觉佛:巴利语paccekabuddha。在没有佛法的时期,能无师而通达四圣谛,但却不能教导其他众生的圣者。汉传佛教依梵语pratyekabuddha译作辟支佛、贝支迦、缘觉等。
根据《阿毗达摩》,心的运作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心路过程,一种是离心路过程。心路过程一共有六种,它们分别是:眼门、耳门、鼻门、舌门、身门、意门心路过程,这六种心路过程分别取不同的所缘,眼门心路过程看见的是颜色,耳门听到的是声音、鼻门嗅到的是香臭、舌门偿到的味道、身门触到的是各类冷热、硬软、粗细、推动等的感觉,意门心路过程识知的则是法所缘。在此,眼门到身门心路过程都属于现在所缘,而意门心路过程可以识知任何所缘,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离时的与没有时间性的这些所缘。在心路过程与心路过程之间,心流是永远不会中断的,其间隙里会有无数个称为有分心的生起,这个有分属于果报心。有分心非常快速地生灭,它不能识知现在世的目标,不能感知、不能认识现在的现象、事物。但有分心还是有目标的,因为一切心都有目标,有分的目标是过去世临死时所现起的业、业相、趣相。有分、结生、死亡是同一种心,它们即是离心路过程心,如果要真正认知有分心的本质,必须在亲证缘摄受智的阶段。
概念法简说:其中,色法是属于色蕴。由心与心所组成的四无色蕴及涅槃是五种无色,它们也被称为“名”。剩余的是两种概念:所知概念与令知概念。助读说明:至此阿耨楼陀尊者已说毕四种究竟法、它们的各种分类及依缘分析。但他还未讨论到概念。虽然概念是…
《巴利名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