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說供奉物適合于布施給他們,及他們亦相宜去領受供奉之物爲「可供奉者」。「可施者」是指相信有他世,而施于當施而說。值得施,或由施有善利,即由清淨之施令得大果,故爲「可施者」。值得受彼一切世人流行以兩手放在頭上的合掌,爲「可合掌者」。「世間無上的福田」,是一切世間無比的福德、善業增長處。譬如國王或大臣的谷或麥的增長處,稱爲國王的谷田或國王的麥田;如是僧伽爲一切世間的諸福增長處,因依僧伽,而一切世間的利益安樂等諸福增長,故僧伽是「世間無上的福田」。
一、佛教:巴利語Buddha-sàsana。sàsana,意爲教導,教說,教法。Buddha-sàsana即佛陀的教導,佛陀的教法。佛陀的教法可以分爲叁個層面:1.教理之教——律、經、論叁藏等應當學習的教法義理。2.行道之教——戒、定、慧叁學等能導向證悟出世間法的禅修實踐。3.通達之教——證悟四種聖道、四種聖果以及涅槃九種出世間法。唯有教理之教的住立,才有行道之教的存在;因爲修行不能偏離叁藏,不能違背佛陀的教導。唯有行道之教的住立,才有通達之教的存在;因爲不依照戒定慧禅修,脫離了行道實踐,就不可能證悟任何的出世間法。南傳上座部佛教:巴利語Theravàda。thera,意爲長老,上座;vàda,意爲說, 論, 學說, 學派, 宗派, 部派。上座部佛教因其由印度本土向南傳播到斯裏蘭卡、緬甸等地,故稱爲南傳佛教。又因所傳誦的叁藏經典使用巴利語,故又稱爲巴利語系佛教。南傳上座部佛教堅持維護佛陀的原本教法,只相信和崇敬佛、法、僧叁寶,傳誦與尊奉巴利語律、經、論叁藏,依照八聖道、戒定慧、四念處等方法禅修,大多數人致力于斷除煩惱、解脫生死、證悟涅槃。傳統上,南傳上座部佛教流傳于斯裏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老撾等南亞、東南亞國家和地區。
巴利語:是由苟答馬佛陀在世時中印度摩揭陀國一帶使用的方言變化而來,它屬于與古印度正統的雅語——梵語——相對的民衆方言——布拉格利語的一種。南傳上座部佛教相信,巴利語是佛陀當年講經說法時所使用的摩揭陀口語,故又稱爲摩揭陀語。“巴利”一詞的原意是指佛語、聖典、叁藏,用以區分作爲解釋聖典的文獻——義注和複注。也因如此,記錄聖典、佛語的專用語“摩揭陀語”,到後來也就逐漸成了“佛經語”、“聖典語”的代名詞,即“巴利語”。巴利語與梵語同屬古印度語,但梵語屬于雅語,巴利語屬于俗語;梵語是貴族語,巴利語是民衆語;梵語是婆羅門教-印度教的標准語,巴利語則是佛陀及聖弟子們的用語。佛陀曾禁止僧衆們用梵語來統一佛語。南傳上座部佛教因爲使用巴利語傳誦的叁藏經典,故又被稱爲巴利語系佛教。 二、佛陀:巴利(梵)語buddha的古音譯。意爲覺者,覺悟者。“佛陀”有兩種含義:1.以解脫究竟智覺悟了一切應了知者,稱爲佛陀。2.自己無需老師的指導而覺悟了四聖谛,也能教導其他有情覺悟者,稱爲佛陀。巴利義注中解釋說:“凡有任何應了知者,皆以解脫究竟智覺悟了那一切,故爲佛陀。或因爲自己覺悟了四聖谛,也能令其他有情覺悟,以這些理由故爲佛陀。”
世尊:巴利(梵)語bhagavant的意譯。bhaga,意爲祥瑞,吉祥,幸運;vant,意爲具有,擁有。bhagavant直譯爲“具祥瑞者”。諸經律的義注采用語源學的方法解釋了bhagavà的六種含義:1.以具諸祥瑞,2.以已破壞一切危險,3.以有諸福德,4.以分別一切法,5.以親近諸上人法,6.以已除去諸有。在巴利聖典中,通常用Bhagavà來尊稱佛陀。
阿拉漢:巴利語arahant的音譯。意爲應當的,值得的,有資格者。“阿拉漢”有五種含義:1.以已遠離一切煩惱故,2.以已殺煩惱敵故,3.以已破輪回之輻故,4.以有資格受資具等供養故,5.以對惡行已無隱秘故。“阿拉漢”是對佛陀的尊稱,也可以指一切的漏盡者、斷盡煩惱者,包括諸佛、獨覺佛及阿拉漢弟子。全自覺者:對佛陀的尊稱,爲巴利語sammà- sambuddha的直譯。sammà,意爲完全地、徹底地、圓滿地、正確地;sam,于此作sàmaü解,意爲自己、親自;buddha,即佛陀,意爲覺悟者。全自覺者即自己完全地覺悟了一切法的人。
諸義注中說:“完全地、自己覺悟了一切諸法,故爲“全自覺者”。”漢傳佛教依梵語音譯爲叁藐叁佛陀;意譯作正等覺者,正等正覺者,正遍知。
明行具足:佛陀德號之一,爲巴利語vijjàcara
a- sampanna的直譯。vijjà(明,知識,智慧)+caraa (行,行爲,德行)+sampanna (具足者,成就者)組成。“因具足明與行,故爲明行具足。”在此,“明”是指“叁明”:宿住明、死生明和漏盡明;或“八明”:觀智、意所成神變及六神通。“行”是指戒律儀、守護諸根、于食知節量、實行警寤、七種正法(信、慚、愧、多聞、精進、念、慧)及四種色界禅那。在此,世尊以明具足圓滿了一切知而住,以行具足而爲大悲者。世尊因具足諸明與諸行,故名“明行具足”。
善至:佛陀德號之一,爲巴利語sugata的直譯,由su (善) + gata (已到,已去)組成。“行于善美故,已至美妙處故,正行故,正語故,爲善至。”北傳佛教多作善逝。
世間解:佛陀德號之一,爲巴利語lokavid
的直譯,由loka (世間) + vid(爲vindati(知道)的完全式)組成。“完全了解世間故,爲世間解。”世尊依自性、依集、依滅、依滅之方便而完全知道、了知、通達世間,故名“世間解”;又完全知道行世間、有情世間和空間世間叁種世間,故名“世間解”。
無上者:佛陀德號之一,爲巴利語anuttara的直譯,由na (無) + uttara (上,超過)組成。“不存在有任何比自己的功德更殊勝者,沒有超過此者,爲無上者。”調禦丈夫:佛陀德號之一,爲巴利語purissadamma- sàrathi的意譯,由purissa (男人,丈夫) + damma (應調禦的,應受訓的) + sàrathi (調禦者,駕馭者)組成。“能調禦應受調禦的丈夫,爲調禦丈夫。”或者也可將“無上者”與“調禦丈夫”合爲一句,成爲“無上調禦丈夫。”天人導師:佛陀德號之一,爲巴利語satthàdeva- manussànaü的直譯,由satthà (導師) + devànaü (諸天) + manussànaü (諸人)組成。即佛陀是能帶領諸天與諸人度脫生死諸險難的導師。
七佛:過去曾經出現于世的六位佛陀,以及現在的苟答馬佛(Gotama)並稱爲七佛。過去的六位佛陀分別是:1.九十一大劫以前的維巴西佛(毗婆屍佛);2.叁十一大劫以前的西奇佛(屍棄佛);3.叁十一大劫以前的韋沙菩佛(毗舍浮佛);4.現在賢劫的咖古叁塔佛(拘留孫佛);5.現在賢劫的果那嘎馬那佛(拘那含牟尼佛);6.現在賢劫的咖沙巴佛(迦葉佛)。在《長部14大授經》中說:“諸比庫,距今九十一劫以前,維巴西世尊、阿拉漢、全自覺者出現于世。諸比庫,距今叁十一劫以前,西奇世尊、阿拉漢、全自覺者出現于世。諸比庫,又于彼叁十一劫中,韋沙菩世尊、阿拉漢、全自覺者出現于世。諸比庫,于此賢劫中,咖古叁塔世尊、阿拉漢、全自覺者出現于世。諸比庫,于此賢劫中,果那嘎馬那世尊、阿拉漢、全自覺者出現于世。諸比庫,于此賢劫中,咖沙巴世尊、阿拉漢、全自覺者出現于世。諸比庫,于此賢劫中,今我阿拉漢、全自覺者出現于世。”美德亞:未來佛名,巴利語Metteyya的音譯,意爲慈愛,爲此賢劫中的第五位(也是最後一位)佛陀。在《長部26轉輪王經》中說:“諸比庫,在人壽八萬歲時,有名爲美德亞的世尊將出現于世,是阿拉漢、全自覺者、明行具足、善至、世間解、無上者、調禦丈夫、天人導師、佛陀、世尊。”漢傳佛教依梵語Maitreya音譯爲彌勒。獨覺佛:巴利語paccekabuddha。在沒有佛法的時期,能無師而通達四聖谛,但卻不能教導其他衆生的聖者。漢傳佛教依梵語pratyekabuddha譯作辟支佛、貝支迦、緣覺等。
根據《阿毗達摩》,心的運作可以分爲兩大類,一種是心路過程,一種是離心路過程。心路過程一共有六種,它們分別是:眼門、耳門、鼻門、舌門、身門、意門心路過程,這六種心路過程分別取不同的所緣,眼門心路過程看見的是顔色,耳門聽到的是聲音、鼻門嗅到的是香臭、舌門償到的味道、身門觸到的是各類冷熱、硬軟、粗細、推動等的感覺,意門心路過程識知的則是法所緣。在此,眼門到身門心路過程都屬于現在所緣,而意門心路過程可以識知任何所緣,過去的、現在的、未來的,離時的與沒有時間性的這些所緣。在心路過程與心路過程之間,心流是永遠不會中斷的,其間隙裏會有無數個稱爲有分心的生起,這個有分屬于果報心。有分心非常快速地生滅,它不能識知現在世的目標,不能感知、不能認識現在的現象、事物。但有分心還是有目標的,因爲一切心都有目標,有分的目標是過去世臨死時所現起的業、業相、趣相。有分、結生、死亡是同一種心,它們即是離心路過程心,如果要真正認知有分心的本質,必須在親證緣攝受智的階段。
概念法簡說:其中,色法是屬于色蘊。由心與心所組成的四無色蘊及涅槃是五種無色,它們也被稱爲“名”。剩余的是兩種概念:所知概念與令知概念。助讀說明:至此阿耨樓陀尊者已說畢四種究竟法、它們的各種分類及依緣分析。但他還未討論到概念。雖然概念是…
《巴利名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