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医与学佛
郭医师(道证法师)主讲
前言
再版序言
日落之歌
学医与学佛
“学医与学佛”外一章
前言
“学医与学佛”一文,是郭惠珍医师在中国医药学院,为医王学社讲演,由李宜玲学长整理而成的讲辞。明伦月刊于一九八七年三月份,一七二期起,分五期连载。本文是郭医师的现身说法,她以行医者的实际经验,配以学佛者的慈悲胸怀,侃侃道出芸芸众生的苦痛与迷茫,可说是句句肺腑,字字血泪。凡拜读过本文的人,无不被她“在行医路上,认真行医;在学佛路上,认真学佛。”的精神所感动。故而一再影印本文,争相传阅。美国蔡荣坤居士,在洛杉矶阅读明伦,有感于郭医师精神的伟大,特别回国倡印“学医与学佛”一文,莲友得知,亦争相随喜。“德不孤,必有邻”。当郭医师知道海内外有许许多多的人,与她心灵相通时,她一定会更坚强的把一切的苦痛化为向道的力量吧!
编者谨识
再版序言
郭医师悲悯的胸怀,对佛法奉持的真诚,以及字字句句所透露“生老病死谁替得,酸甜苦辣自承当”的人生况味,犹如清夜梵唱,流荡盘旋在每一位有缘者的心海中—一番检束身心,一番菩提更生!
此所以自去年,蔡荣坤居士倡印“学医与学佛”一书后,不数月,一万五千本便流通一空之故。而其后函索、助印之议,仍如雪片不绝,今又有马来西亚答□□吧辖佛教会,来信倡印,并将在当地,广为流怖,以此因缘,“学医与学佛”再版付印。
至于郭医师生病的消急,在本书收录的“学医与学佛外一章”中,已有详细的报导。她将自己罹病的原因,归于“深厚的业障”,并引经文叙道:“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及“由贪嗔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郭医师言道,她只有无尽的忏侮。
世事回头入道坚,北邙路上,人人不免,而八苦交煎,刻刻未停。郭医师以其年青光华的生命,受到无常的侵扰,这在在都是一种启示,许多的莲友无不因之密自捡点,自我策励。但愿读者透过“学医与学佛”的真实故事,与郭医师本人生命的递变,更加庄严自己的慧命。
编者谨识
日落之歌(郭医师每日临睡自励)
最后的一口气
让我竭诚歌咏阿弥陀佛
最后的一卡力
让我奋臂画接引金手
最后的一滴彩
愿凝聚成弥陀慈眸
最后的一串泪
愿汇入他因久侍倾注的泪洋
最后的一心跳
愿与他大慈大悲共振
最后的血脉
愿尽奔流入弥陀愿海
朝夕澎湃四十八愿壮丽伟大的浪潮
吞尽融化一切苦痛………
吞尽融化一切无奈………
最后的一抹微笑
愿化入弥陀的微笑
化入那永恒召唤,无尽奥妙的微笑
最后的呼吸
愿纳入弥陀的鼻息
成极乐国土涌自光明,奏百千种乐的陈阵清风
—愿与一切念佛人共勉—
学医与学佛
各位老师、各位学长,每当我站在台上的时候,总有一种感觉,觉得自己实在是应该坐在一个角落的地方,或者甚至是坐在门外的地方,来聆听师长的教诲,末学所知十分有限,站在讲台,只有深觉惭愧。贵社社长,为我选了个叫“学医与学佛”的题目,这也很让我觉得为难,因为末学“学医”只是皮毛而已,“学佛”也只是探头罢了。在这里,只敢说是抛砖引玉,请各位老师、各位学长能够好好的来指导我,以便让我今后谋求改进。
末学是学医的,所以就“学医与学拂”来探讨,在人生的历程当中,我们凡夫总是比较喜欢卖瓜说瓜甜,如果今天是学教育的、当老师的人,他站在台上,或许要说:“佛陀是最伟大的教育家,他好像叩钟一样,叩之以小则小鸣,叩之以大则大鸣。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如果今天是企业家王永庆学佛,他站在这台上,或许要说:“佛陀是最伟大的企业家,每天用很智慧的方法,赚了很多的功德法财。”如果是农夫的话,他或许要说:“佛陀是一个伟大的耕作家,他以信心为种子,以智慧为耕犁,以大悲水灌溉,结出智慧菩提的果子来。”如果从事保险业的话,他可能要说:“佛陀是一个最伟大的保险事业家,他开了一家尽虚空、遍法界的大保险公司,让众生能够免得六道轮回。”我们是学医的人,难免也要贴金一下,说:“佛陀是最伟大的医王、最伟大的医学院教授,佛陀在鹿野苑的初转*轮,是史上最美的医学演讲。”我们觉得很庆幸,就是能够在学医的道路上学佛,能够在学佛的道路上学医。事实上,这是一条不可分割的路啊!在这里,我想先提出来,一位在日本念佛的人,他是一个钉木屐的工匠,他过去曾为非作歹,也曾听过法师演讲,但是他听不懂,有一次法师教了“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净土法门的时候,他听懂了,回家以后,每次在钉木屐的时候,他就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每钉一根钉子,就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这样子,他写了一些诗句在木屐的木片中,有人把它收集起来。当我在值班的夜晚里,身心疲惫的时候,有一天突然看到他这样的诗句,他说:“好极了!娑婆的种种,家业的营运,一变而为极乐的庄严。奇妙啊!难以思议,南无阿弥陀佛是何种的良药!南无阿弥陀佛是何等的仙丹!”“让我换个国土,在这浮世时。”看起来是一些很简单的句子,却令我深深感动,尤其“让我换个国土,在这浮世时”。我们所在的世界是一个纷乱的娑婆世界,大家在学校里面,或许还没有感觉到,当我们走到医院的时候,面对生死挣扎的场面,在内心能换个国土吗?真的能够内心换个境界,换个国土的人,那就要像他这个样子,把“南无阿弥陀佛”,把佛法贯彻在他的生活当中。我们学医的人,难道不能像这一位钉木屐的木匠一样?难道我们不能把佛法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的庄严,贯彻到我们学医、行医的生活中吗?
在学医的时候,有一位郑尚武教授,他“当”学生“当”得很厉害,我们班上一起上课九十几位同学,“当”掉了七十几位。大家补考得不胜其烦,但是他却讲了一句话,他说:“我不能随便放走医学院的一个学生;如果我随便放走医学院的一个学生,那么以后不知道要杀死多少人,我们的关系是“师生”,息息相关,荣辱与共。”当时,我觉得老师相当的啰嗦,到今天才确实的感觉到这条道路是一条很难走的道路。如果你在学校学习念书的时候不想混混,而真的想要好好来念的话,这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很艰辛的。以后出了校门,真的扛起了这个行医的包袱的时候,那更是非常的艰辛。同仁常常开玩笑的说:“八字不够差还不能够当医生。”你必须要有那种吃不像吃,睡不像睡的命,才能当得起医师。有一位行医三十年的老医师,突然间暴跳如雷、怒不可支的对我说:“为什么从早到晚都没有一个人跟我讲一句快乐的话呢?”当时我还小,听到他这句话的时候,觉得不以为然,深深认为这不是一个学医的人,不是一个行医的人会讲出来的话,可是当我走了这么一段路再回首,我发现如果中间没有穿插佛法力量的时候,我们难免要讲出这句话!你看看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今天早上发现身体健康、精神饱满,于是到医院里头去找医师,给医师鼓励鼓励,并且说个笑话给他听一听。甚至以后,你会发现连你的朋友,他不在生病的时候绝不会跟你联络;一定是有病的时候,才会打电话来:“帮我看看吧!我哪里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我做了个肝功能检查,请你帮我看一看!”不是生病的时候,他不会想到你;生病的时候,他才会想到你。我们“天生”从早到晚就是要听这一些,总是他在家里已经忍无可忍,痛不可支的时候,才来找你诉苦一番。我们的病历一开头就是记载“主要的诉苦”—“主要的埋怨”是什么?每一个人来了,就是埋怨,我们生来就是要听埋怨的人,要是没有随时听埋怨话的心理准备,那是不可能做这个行业的。本人从小生长在一个医生的家庭,接触到的一些长辈,也大部分都是医师,其中也有很多的良医,不只是名利当中的“名医”或是“利医”而已,他们在一生中也是像平常人所说的:社会地位很高,做得轰轰烈烈,可是到他们老的时候,却一样的跟他们所看的病人,犯了同样的病,直接从病床旁边,躺上病床。我们的路比任何人都近,我们直接从病床旁边,躺到病床上去,而且也跟其他人一样,在恐惧、痛苦中结束生命。这是我眼睁睁看到的许多例子,就像最近刚刚去世的好几位台大医院的医师,开刀开了一半,结果中风了,他不晓得他要中风了,事先一点也没有防范,二十年来没有一点血压的记录。我们每天都会板著面孔跟病人说:“你需要治疗!你要好好的检查。”但是自己呢?前几天我们的主治大夫问我们说:“你知道你的白血球平常多少吗?”大家都答不上。“你在医院工作了多少年,你不晓得自己的白血球是多少?”天天给病人测白血球,却不知道自己的白血球是多少,有时候,站在这个岗位站久了以后,总是以为我是一个医生,他是一个病人,好像是与病隔离的;其实,我们也跟他们一样,完全就是一个平凡生死的众生,我们应该从这里面来学习什么呢?在学校念书的时候,教授曾经至诚告诉我们:“你用功读书,本身就是一种爱心,就是一种慈悲,因为你不晓得你今天所念的书,以后要用在什么人身上,也许你今天所学的知识,将来用于你最亲爱的母亲,也许你所学的知识,用于一个你完全不认识的人。但是你以一种平等的慈悲心来念它,这就是“训练”。”这也就是我们学佛的人在学中的必要认识。你想到,万一你没有念好,以后半夜来个急诊,你看不懂,误了人家的性命,你一生一世,生生世世要怎么样来补偿?怎么样来赎这个罪过?这是我们医生压力很大的地方,那件衣服穿在身上是很好用、很威风的;但是,事实上它的背后是很辛酸的。有时候我也庆幸,我们在学医的内容当中,我们念病理,我们念其他的内、外、妇、儿………
《学医与学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